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合集下载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13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张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唐代,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与佛教因缘颇多,被众人称为“诗佛”,研究王维的禅意诗就要分析他佛教思想的来源、内容以及这种思想对其诗 歌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意诗佛教思想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33-01一、佛学影响的发轫与人生皈依王维一生,受佛教影响十分深刻,他取名于《维摩诘 经》,诗饶禅味。

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佛教在唐朝盛 行,佛学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社交意义。

他通过结识僧 人,为接近权贵人物增加了机会,为他的仕途提供了一定 的帮助。

其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维在《赞佛文》一 文中称“以般若力,生菩提家”,王维之母崔氏在其小时候 就带发修行,并师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

[1]他 的弟弟王缙也是“奉素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

”(《新唐书•王缙传》)这样的耳濡目染使王维对佛教有着 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其三是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 际遇。

王维成名于青少年时期,中期朝廷政治开明,国力 强盛,王维对国家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雄心。

开元十九 年,王维状元及第得到大乐丞的官职,人仕颇为得意,但 风光不久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一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后,拔擢王维成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唐朝政治开始走向黑暗,面目全非。

王维 看到政治的黑暗又无可奈何,内心的苦闷无处安放。

他作 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官僚身份。

他 离不开黑暗的官场,内心却充满了厌恶与反感,他的物质 得到了满足,精神世界却格外空虚。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他 难以面对现实世界,他不得不寻找一个麻痹、解脱自我的 方式。

佛教成为他躲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二、禅宗美学与纯性自然的融合(一)王维将禅宗的南宗作为自己学佛参禅、立身处 世的依据这对王维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境分析作者:庞仕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庞仕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山水诗中蕴含许多佛家的禅境思想。

主要包括人与自然间的物我合一,人自身的心静如空,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事态度。

王维写禅境也有三方面原因,即主体信仰的需求,客观现实的促使,禅境本身的包容。

王维的山水诗充的禅境,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境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51-03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修行信佛,尤其对于佛家思想中的禅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成为这种禅境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

本文从王维的代表山水诗出发,分析诗中所蕴含的禅境。

并从多个角度去探寻王维写禅境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文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王维与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

他精通音律,早年曾为太乐丞;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

王维尤以他的山水诗著名,其诗空灵见性,宁静中有洒脱之美,具禅境。

王维也被称为诗佛,这与他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系。

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

他早年对禅宗的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又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

因此,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需要结合一些佛学思想,从王维山水诗中,感受那种物我合一的自在禅境。

说道禅境,我们不得不提禅宗。

禅宗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中国化变革的结果。

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大致可以说,禅宗是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2)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寂灭空灵的诗文,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说明心外一如的静寂境界,此诗禅味极浓厚,用笔疏淡而传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中的背景虽然在"人间",当清净的心灵,与自然境地融合为一时,却能从中体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浑然一体的程度。

因此,王维的艺术成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因此明胡应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从禅学来看,诗的上联、次联,表现一种真空的境界,所谓一切皆归于寂静的空灵意境,三联末联,则描绘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境界,使一切趋于完美和和谐。

木兰柴秋山钦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这是一首禅境诗,全诗的着眼点在于飞鸟的"彩翠时分明"的一句上,在这一刹那之中,它虽然有即将无的残照,以及似有似无的夕岚,不仅将这闪光的一刹那,烘托得分外鲜明,使读者体会禅趣的含寓。

同样,全诗也赋予了"秋山钦余照"的许许多多,说不清的意味。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7)中文摘要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

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

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引言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之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
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

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
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

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

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

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动乱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动乱,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

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

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
僧侣,以玄谈为乐。

三十岁丧妻后,就不再续弦,独自生活三十年。

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

每当退朝后,在净室焚香坐禅诵经,别无余念。

又营建辋川别墅,与友人裴迪谈禅赋诗,悠游度日,以至终老。

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

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

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王维的禅诗简析
2、王维的佛禅诗,是融禅入诗,诗以简炼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将禅的空灵情趣融进了他的山水诗,使诗达到禅所具有的那种情逸的意境。

现在笔者根据前人研究王维诗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对王维佛禅诗从艺术审美及佛教禅理进行探索后的一些体会,就《鹿柴》、《辛夷坞》、《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瞑》、《木兰柴》、《终南别业》、《过香积寺》等八首诗,从禅文化审美艺术的角度加以浅析和阐述。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
禅宗的行持重视"返照"(回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画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

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着名的田园诗,出自《辋川集》第十八首。

"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

诗文意理浅近单纯,其内容叙述: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诗人的笔下,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

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一幅生机勃勃,花朵烂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情况,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这是何等的洒脱。

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

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
情之泪。

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坞》的诗境意趣之美,可以从诗中体会,然而意境之外的禅趣则更浓。

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他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有,这正是禅的"任运自在"的体现。

我们从"纷纷"两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灭)的"禅"境界。

这在诗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里,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之中的,所谓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由自在地演化着。

"不生不减,如来异名。

"(《楞严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从辛夷花的花开花落中,亲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恒存在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此时此刻,
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

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