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简介
西方教育思想历史脉络总结

西方教育思想历史脉络总结西方教育思想历史脉络总结西方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希腊开始,简要概述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脉络,并讨论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贡献。
古希腊是西方教育思想的起点,其重要的思想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和自我思考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方法被称为“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对话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自己发现答案。
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对智慧和德性的追求,他的教育方法被称为“哲学教育法”,即通过对话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关注实际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他的教育方法强调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罗马帝国时期,教育思想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西塞罗是当时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以培养公民和发展人的优秀品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西塞罗强调修养和德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备合乎道德和道义的行为。
中世纪是基督教盛行的时期,教育思想主要受到宗教的影响。
教会控制了教育体系,修道士们负责教育工作。
圣奥古斯丁是当时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上帝的恩赐得到救赎。
他提出了教育要以培养信仰和宗教虔诚为目标,在这一时期,宗教教育成为主导。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
人文主义运动兴起,重新发掘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
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培根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应该服务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
教育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样性,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思维和天赋。
启蒙时代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体系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卢梭强调儿童的天性和个体差异,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个体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兴趣。
康德则提出了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理性和智力的观点,他强调人的自由和个体能力的发展。
19世纪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起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韦伯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
第4章 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
教育家。
学园,是当时希腊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
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存在数百年。
核心观点
洞穴喻——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 理想国家的构成
治国者:智慧的哲学家 护卫者:勇敢的军人 生意人:节制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 教育内容——“四艺”
(一)毕达哥拉斯
BC580-500年,Pythagoras
出生在希腊东部的萨摩斯岛
父亲是富商,青少年时期广泛接触各地文化 49岁返乡,开办学校讲学 在意大利建立兼具学术、教育和宗教性质的团体 《金言》
教育思想
哲学观点——灵魂学说
(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灵魂净化)
教育目的——净化灵魂,基本途径就是学习数学。
(3)文法学校。学习写作、音乐、数学、体育等。
(4)修辞学校。是直接培养雄辩家的机构,学习 辩证法、伦理学、物理学等。
教学方法 (1)反对体罚,强调运用奖励的方法。
体罚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是一种凌辱; 如果孩子的倾向卑劣不能以申斥纠正,他对体罚
也会习以为常; 幼年时使用体罚,到了青年期就更难于驾驭; 体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
(1)0-7岁,体育为主; (2)7-14岁,道德和初步的理性发展为主; (3)14-21岁,理性发展为主。
实施条件:
(1)闲暇。即不为生计而操劳 (2)自由学科。即非功利性的学科
(如哲学、逻辑学、音乐等)
柏 拉 图 ——理性思辩 亚里士多德 ——科学实证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
“吾爱吾师,但吾犹爱真理”,批判柏拉图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最优化:
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发展性目标获得 最高水平。
二是时间消耗,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限额。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心智 的结构》一书,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9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具有重大影响, 并很快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前教育改革重要 指导思想的一种理论。
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975年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教学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高难度的涵义:克服障碍 学生的努力
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克服重复,以知识的广度求得知识 的深度
理论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5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是相对于那些直接反映在 技能和技巧中的知识而言的。
从现实来看:
荷兰1993—1994年在中学引进新的国家课程 方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没有 向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论及其类似的主张为什么难 以走向实践?
理论本身的局限: 建构主义教学忽视了学校教
育实践的制度化特征。 它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主观 的建构行为,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社会制约性。
理论知识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备条 件。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基础。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
(一)提出的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地球卫星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简介

2、永恒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 响的教育流派。认为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构成,并具 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人本身也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宣扬宇 宙精神的永恒存在,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 主张古典的人文学科应居于课程中心,反对儿童发现式学习; 提倡以理性行事,反对听任儿童的表现,认为教育应使人适 应于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是适应动荡变化的现代世界;主 张教育应是生活的准备,否认学校仿效“真实生活”的情境, 强调给儿童一定的基础科目,反对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是 30年代反对实用主义教育观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诸流派中 的一支生力军。它在批判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中发挥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美)赫钦斯、艾德勒、(法)阿兰、(英) 利文斯通等。
3、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这是一种以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新托马斯主 义为理论依据,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 心和最高目标的教育理论。要求宣传中世 纪以来的宗教教育传统,加强教会对教育 的控制;主张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和最高目标,恢复欧洲的宗教教育传统。 代表人物是(法)马里坦 。
二、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哲学、伦理学、心理 学等科学的发展,教育思想也异常活跃。夸美纽 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赫尔 巴特、斯宾塞等人,继续宣扬人文主义,重视知 识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近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教育流派,也就是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流派的论 争。虽然两大流派或从个人或从社会的角度来确 立教育的不同地位、作用及其实施,但都是促进 近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发展的重要分支,至今在 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界,仍占有一定地位。
这一学派教育思想以哲学为基础,由存在 主义教育和分析教育哲学2 主义教育和分析教育哲学2个分支组成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其发展教育管理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其发展教育管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石之一。
它强调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推崇以真理和客观规律为基准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从其由来及发展、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由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领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定义为"塑造人的品质,使之能够适应理性和正义的社会",并主张通过自然观察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倡导以理性思维和实证为基础的教育方法。
同时,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也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9世纪的自由主义教育和20世纪的实证主义教育。
19世纪的自由主义教育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发展,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约翰·杜威是自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20世纪的实证主义教育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主张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心理学等科学研究对实证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证主义教育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然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现代教育管理需要营造开放和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
其次,自然主义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这对于教育管理来说,就是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验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因此,教育管理需要关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和实验性学习机会。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博雅教育思想萌芽于毕达哥拉斯,形成于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时期,博雅教育被赋予了“人文教育”的含义,弗吉里奥是典型代表。
到了近现代,博雅教育思想顽强地与日益躁动的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观对抗着。
同期,博雅教育在英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赫胥黎对博雅教育做了新的诠释。
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成为博雅教育学说的集大成之作。
到了20世纪,博雅教育思想在美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赫钦斯、列奥·施特劳斯等。
[标签]博雅教育思想萌芽演变发展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被译成“文雅教育”、“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它的基本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展。
时至今日,博雅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仍然是重大的,博雅教育仍然在提升、发展着现代教育的知识观、人才观。
这也是现代大学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问题。
今天,我们梳理博雅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发展完善博雅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博雅教育思想的渊源博雅教育思想渊源于古希腊,学者们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博雅教育的创始人。
其实,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经出现了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博雅教育思想萌芽于毕达哥拉斯希腊的古风时代(公元前800至前500年)既是希腊教育制度的成型时期,也是希腊教育思想的发生时期,产生了希腊最早的教育思想家。
被黑格尔誉为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的毕达哥拉斯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乃是天心所示,也是人心所求。
因而,如何化天心为人心,就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他进一步认为,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
这种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求为知识而求知识,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净化接受教育,而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70年代,美国对现实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进而对教育历史进行反思。
当代西方教育思想主要流派一、新传统教育派: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保留了赫尔巴特的传统主义教育的重要特色。
1、美国的要素主义认为,必须要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学生的严格训练,并且否定了杜威的以学生的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先编订的教材,教学方式不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应该掌握主动权。
要素主义是非常具有像是意义的一个教育流派,它的目的是要摆脱美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和经济困境,但是要素主义缺乏一定的心理学和哲学基础,这使得美国60年代依此而开展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注重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同样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永恒主义重视人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认为宇宙精神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教学中要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强调要学习古典的人文学科。
这其实又可以看作是今天我们大力推进国学教育的一个理论来源。
在教学中,永恒主义反对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认为学生一定要学习一定的基础科目。
3、新托马斯主义主张恢复宗教教育传统。
其实,如果用分析教育哲学看分析新传统派的三个分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强调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课堂的权威,继承了传统主义的精髓。
之所以要叫做新传统主义,是因为又加入了一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观念。
二、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1、存在主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认为道德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标准,反对班集体教学,强调家庭教育与“个别对待”。
这其实和我国因材施教的思想一脉相承。
但是能够说因材施教就来自与这儿吗?当然不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
只是中国在使用班级制教学的时候又忽略了这样的理论。
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这样的现实土壤中也很难很好地生长下去。
存在主义不再强调对权威教材的学习,因为学生是要区别对待的,所以不同的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页应该是不一样的,因而它强调学习人文学科。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de)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de)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de)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de)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de).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de)学校改革(de)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de)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de)新(de)教学技术为“教学论”.拉特克关于教学(de)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de)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de)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de)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de)教学论,是以教学(de)方法和技术为中心(de).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着名(de)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de)奠基者.他是公共教育最早(de)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着作(de)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de)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de)“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de)教育学之父.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de)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de)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de)深刻影响,对人具有(de)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de)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de)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de)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de)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de)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de)知识,掌握学科知识(de)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de)学习,以及各种语言(de)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de)训练等.夸美纽斯(de)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de)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de)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de)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de)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de)重要地位.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de)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de)权利.但在当时(de)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de)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de)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de)发展要求.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着名(de)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de)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de)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de)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de)形象.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de)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de)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de)腐败和道德(de)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de)教育制度造成(de);劳苦大众(de)贫困和悲惨(de)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de)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de)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de)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de)儿童,包括贫民(de)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de)、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de)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de)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de)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de)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de)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de)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de)倾向.教育(de)目(de)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de)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de)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与其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de)教育目(de).因此,与夸美纽斯、卢梭一样,裴斯泰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最基本(de)教育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de)思想.他在1800年发表(de)方法一文中说:“我试图将人类(de)教学过程心理化.”在他看来,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de)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de)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反之,如果不和儿童自己对事物(de)亲身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没有价值(de).因此,他反对机械灌输(de)旧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之相适应(de)正确(de)教学方法.裴斯泰洛齐关于教学心理化(de)思想和实践探索,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揭示了教学过程科学化(de)发展方向.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de)另一重要贡献是他(de)要素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de)“要素”,它们是儿童自然能力最简单(de)萌芽.教育过程应该从这写最简单(de)、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de)要素开始,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de)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潜能(de)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将教育分为德育、体育和智育.据此,他指出德育(de)要素是儿童对母亲(de)爱,因此道德(de)要素教育就应该从培养亲子之爱出发,逐步发展为爱兄弟、爱邻人、爱全人类和爱上帝;体育(de)要素是儿童身体各关节(de)活动,因而体育应该从锻炼关节活动开始,逐步扩展为站、行、跑、跳、掷、摇、角力等各种活动能力;儿童智力(de)最初萌芽是对事物(de)感觉与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又与儿童眼前事物(de)最基本、最简单(de)外部特征,即数目、形状和名称相统一.儿童认识这三个要素(de)相应能力是计算、测量和表达,培养这三种能力(de)是算术、几何和语文三门学科.裴斯泰洛齐(de)要素教育思想,是他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de)结果.在此基础上创立(de)初等教育(de)各科教学法,为初等教育(de)发展与普及作出了很大贡献.总之,裴斯泰洛齐为近代教育理论(de)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得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de)国际影响,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等,也都受到深刻影响.裴斯泰洛齐(de)教育思想在清末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初等教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de)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de)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de)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de)教育学着作.是传统教育(de)代表人物.教育着述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心理学教科书.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de)先驱,是“教育性教学”(de)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de)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de)地位举足轻重.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de)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de).前者说明教育(de)目(de);后者说明教育(de)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de)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de)论,在心理学(de)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de)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de)基础.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de)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de)和任务.赫尔巴特(de)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de)联系.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de)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de)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de),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de)”.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de)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de)任务,成为教育(de)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de)发展.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de)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de)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de)新知识.后来,赫然巴特(de)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de)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de)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赫尔巴特(de)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de)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de)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de)变革和教育实践(de)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发展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de)影响逐渐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和实践最早出现在一战前的 欧洲,如尼采的《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 欧洲,如尼采的《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 1926年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但是存在主义教 1926年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但是存在主义教 育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重大影响却是 在二战之后。这是一种应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点而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对当代西方 教育的种种消极的批评,同时也提出一种极端 个人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个人是万物的中心, 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分析教育哲学对于澄清教育问题,建设教育 理论,是做出了贡献的。但是,它对于教育 理论的贡献不是建设性的,而是批判性的, 它仅仅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分析方法。这些分 析方法,或陷入物理主义、行为主义,或变 成一种语言游戏(纯粹的分析和综合) 成一种语言游戏(纯粹的分析和综合)。因而, 分析教育哲学的意义和影响必然是有限的。
3、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这是一种以天主教的官方哲学新托马斯主 义为理论依据,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 心和最高目标的教育理论。要求宣传中世 纪以来的宗教教育传统,加强教会对教育 的控制;主张将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和最高目标,恢复欧洲的宗教教育传统。 代表人物是(法)马里坦 。
二、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主张学校要使学生注意到死亡的不可 避免,领会到人生所处的窘境、凄凉和孤独,从而 回到纯粹的自我意识,进行自由选择,对自己的一 切行动完全负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完成”。 就是说,教育应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下去的意义, “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道德教育上,存在主 义教育否认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否认道德标准的阶 级性,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在教学 内容上,极其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反对强调任何 一种职业训练;在教学形式上,反对班集体教学, 强调家庭教育与“个别对待”。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和美国教育家奈勒 等。
存在主义教育的教育方法必须是个别的,自由的,民 主的,启发式的。 存在主义教育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对话法——学生与教 存在主义教育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对话法——学生与教 师的对话,即“我”和“你”的对话。 存在主义反对把教师看作传授知识的工具,这样的教 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人。 存在主义是以反社会化、组织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极 端个人主义哲学。与此相一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 以否定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为特征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教 育思想。虽然存在主义也提出了整套教育观点,但是, “显然,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学校和教育制度,实际 上是不可能有的。实际上可能有的是存在主义派的教 师或学生个人,这种人强烈地反对那些否认他( 师或学生个人,这种人强烈地反对那些否认他(她)个人 自由的势力。”
三、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这一学派思想以心理学为基础,包括新行 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和人本化教育3 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和人本化教育3 个分支。
1、新行为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是19世纪50年代形成于美国,60年 代波及众多国家的国际性教育流派。这一理论建立在新行 为主义的基础之上,与以华生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也有密 切的关系。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遵循“ 切的关系。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遵循“操 作性条件作用” 枳极强化” 作性条件作用”和“枳极强化”的原理,主张应用强化、 消退等方法去塑造儿童的行为,提出了强化、塑造的学习 理论;他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坚持环境决定论;它分 析批判了低效率的课堂教学,确立了程序教学的教学机器 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对进行程序教学、教学的序列化,发 挥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便 于学生自学都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利于对教学内容作综合 性的理解和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简介
背景
西方教育思想流派的发展史是与西方社会、教育的发展史密 不可分的。 在古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的影响,它还未能 成型,而只能是最初的萌芽。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教 育家构成的和谐教育流派,尽管两人在政治观、哲学观上有 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张。首先,他们都强 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张由国家来管理和控制教育,以达到 统一和服务国家的目的。其次,都有分阶段对儿童实施合理 教育的观念,尽管在具体实施上有所不同,也缺乏科学性, 但可以说都开始注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规律。最后, 就是重视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与教育。因此我们 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所自发形成的和谐教育流派, 是最初的西方教育思想流派的雏型,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强调民族生活传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强调民族生活传 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 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提出: (1)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学生的严格 训练; (2)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先编订的教材; (2)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先编订的教材; (3)开展天才教育; (4)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代表人物有(美)巴格莱、科南特、里科弗等。
2、永恒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 响的教育流派。认为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构成,并具 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人本身也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宣扬宇 宙精神的永恒存在,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的核心, 主张古典的人文学科应居于课程中心,反对儿童发现式学习; 提倡以理性行事,反对听任儿童的表现,认为教育应使人适 应于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是适应动荡变化的现代世界;主 张教育应是生活的准备,否认学校仿效“真实生活”的情境, 强调给儿童一定的基础科目,反对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是 30年代反对实用主义教育观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诸流派中 的一支生力军。它在批判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中发挥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美)赫钦斯、艾德勒、(法)阿兰、(英) 利文斯通等。
2、结构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 50年代后形成发展并对现代教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 50年代后形成发展并对现代教 育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有: (瑞士) 皮亚杰及(美)布鲁纳等。二者分别致力于 儿童心理结构或普通教育中的知识、课程结构的研究, 并被应用到儿童教育与知识教育上。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认 识活动涉及到图式、同化、调节、平衡等4 识活动涉及到图式、同化、调节、平衡等4个基本范畴。 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等4 形式运算等4个阶段,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采 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育。 布鲁纳主张:(1 布鲁纳主张:(1)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2)要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3)要通过“内在奖励” )要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3 的方式激励学习; (4)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5) )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5 倡导发现法。
1900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 1900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概念之后,西方教育思想进入传统与现代 教育的争论期,从而导致了教育思想流派的繁荣兴 旺。 五六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也是西方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人力资本理论, 功能主义教育理论纷纷出台,教育投资热遍及西方 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然而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表 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然而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表 明,教育投资并没有带来经济繁荣,希望变成了失 望,失望又化成了对现实教育制度的全面考察,化 成了对西方教育历史的反思。 由此,各种教育思想颇为活跃,派别众多,它们粉 墨登场后,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领域,都产 生了大小不同的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某个时期占主 导地位的势力。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哲学、伦理学、心理 学等科学的发展,教育思想也异常活跃。夸美纽 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赫尔 巴特、斯宾塞等人,继续宣扬人文主义,重视知 识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近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教育流派,也就是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流派的论 争。虽然两大流派或从个人或从社会的角度来确 立教育的不同地位、作用及其实施,但都是促进 近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发展的重要分支,至今在 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界,仍占有一定地位。
当代西方教育思想主要流派
“新传统教育派的教育思想” --要素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 --分析教育哲学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人本化教育 “作为未来教育战略的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
一、新传统教育流派教育思想
新传统教育是为了与进步主义教育对抗, 于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并在二战后得到 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并在二战后得到 充分发展的教育流派。它保留了传统教育 的重要特色,由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 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3 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3个分支构成。
1、要素主义教育
2、分析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在六七 分析教育哲学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在六七 十年代形成高潮,是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 其理论依据是分析主义哲学。认为过去教育 问题上的纷争或谬误系概念不清所致,哲学 的任务就在于使思想从逻辑上清晰起来,即 所谓“清思”。它在教育上的表现主要是对 教育上的概念、术语、命题(如“教”与 教育上的概念、术语、命题( “学”、“知识”、“德行”、“生长”、 “训练”等等) “训练”等等)进行分析。 代表人物有:(英)奥康纳、彼得斯、(美) 谢夫勒等。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没有明显的哲学基础,也不像新 行为主义教育或结构主义教育那样具备一定的心理 学基础,它直接植根于美国的社会现实,为摆脱政 治、经济的困境服务,有很强的现实感。50年代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开始在全美占统治地位,并且为 60年代后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 武器。 要素主义教育虽然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也不 可忽略它存在的一些严重不足:关于学习人类文化 共同要素的思想缺乏科学依据和哲学基础;要素主 义教育家们强调教师的权威,提出应该把“教师放 义教育家们强调教师的权威,提出应该把“教师放 在教育体系的中心” 在教育体系的中心”。这虽然有纠正实用主义造成 的偏差的积极因素,但是他们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碍于教育、教学 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