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新闻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新思潮与调和》——章士钊研究中的一篇“佚文”

《新思潮与调和》——章士钊研究中的一篇“佚文”

邹小站 章士钊传 1 、白吉庵 章士钊传 同时提 到章士 钊 1 9 1 9年 9月 2 8日 在 上海寰球 中国学生会 的演讲 新时代之青年) )所 引起 的关 于 “ 新 旧调和论 ”的论争 。而对这一论争 的叙述 , 二者却 有所 不同 ,邹小站记载 了 1 9 1 9 年 1 2月底 章士钊在广 州师范学校发表的演讲 新思潮 与调 和 ,白吉庵提 到 了另一 篇同题文 章 ,刊 于 ( ( 新 闻报 民 国 八 年 国庆 增 刊 。 查 阅 ( ( 章 士 钊全 集 时 ,笔者 意外发现 全集并 未收录这 两篇 同 题 文章 。若说 白吉庵先 生所 著传记 出版于 2 0 0 4 年 ,是 后 来 发现 新 闻报 所 刊 新 思潮 与调 和》 尚可说得过去 。但 , 邹本传记初版于 1 9 9 9 年, 出版 于 2 0 0 0年 的全集 何 以未收录 刊于 东方杂 志》的 新思潮 与调和 呢 ?实在令人不 解。 这 两篇 新思潮与调和》与 新时代之 青年 起是 体现章 士钊文化调和论的重要文本 ,也是 章士 钊对 ( ( 新时代之青年 中观点 的进一 步解释 和补 充 , 全集未能收录 , 令人颇 觉遗憾 。 由于 ( ( 东 方杂志 合订 影印本的 出版 ,刊于其上 的 新思
6 0 / 现 代 中文 学 刊
“ 五 四 ”文化 保 守主 义思 潮研 究 ,2 0 0 4年华 中 师范大学滕峰丽硕 士论文 ( ( 从前 、后 ( 甲寅>看 章 士钊 的思 想转变 ( 1 9 1 4 -1 9 2 7 ) ,2 0 0 9 年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 院王代莉博士论 文 五 四前后 文化调和论研 究—— 以杜亚泉和 ( 东 方杂志>为 中心 的考察 》 ,这些 涉及章 士钊 调和思 想的研 究 著作 , 均未提到 ( ( 新 闻报 所刊 ( ( 新思潮与调和》 文 。此 前 ,陈崧所 编 1 9 8 9 年 3月 增订 2版 的 五四前后东西 文化 问题论战文选 (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一书也未收录登于 ( ( 新 闻报》的 ( 《 新 思潮与调和 。并且 ,出版于 2 0 0 1 年 的按年 月 日 顺序 记述 的 ( 《 章 士钊先 生 年谱》 于 1 9 1 9 年 一章 中也未记录 1 0月 1 0日,章士钊在 新 闻报 国 庆 增刊 上 发表 新 思 潮 与调 和 》一 文 ,尽 管在 1 9 2 0年一 章 中所 引朱 调孙 ( ( 研 究新 旧思 想调 和 之必要及 方法论》一文 明确记 录 了 “ 国庆 日,章 君行严于 新 闻报 增刊第一页上答辩”7 。 在 单 篇 文章 中 ,刘 黎 红 刊 于 江 汉 论 坛 》 2 0 0 3年第 2期 的 超越 对 立 : 五 四时 期 “ 新 旧 调和论 ”反应的整体透视》 一文几乎 引用 了当时 关于新 旧调 和论争的主要文章 ,却独独遗漏 了章 士 钊发表在 ( ( 新闻报》上 的这篇。另一个 明显 的 例子 是 ,马立新 发表于 山东师范大学 学报 ( 人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2 0 0 4 年 第 2期 的 ( ( “ 五 四 ”东 西 文化 论 战新 探 一文 中还肯 定地 说 “ 从1 9 1 9 年秋起 , 章 士钊先后在东 南等地发表讲话 ,鼓吹 ‘ 新 旧杂糅说 ’ 。 章的主要理论代表作 为发表 在( ( 东 方 杂志 第 1 6卷 第 l 1 号和 第 1 7 卷第 2 号 上 的 两 篇文章 ( ( 新时代之青年 、( 《 新思潮与调和 。 ” 在研究中忽略某篇文章是有 可能的 ,但为何 都论 及同时期刊载于 东方杂志 上 的 ( ( 新 思潮 与调和 》 而忽 略另一篇 , 显然是无从解释的 。 虽说 , 2 0 1 3 年 ( ( 四川大 学学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 第 1 期上所 刊的童 龙超 ( ( 章 士钊与 ( 新 青年 >初期 的关系考察 一文也提 到了 《 新 闻报 上 的这 篇 新思 潮与调和 ,但 大多数的研究者还是 忽略 了 这 篇文章 。可 见 ,这 篇全集未录之文一直 未能得 到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 新 闻报 微缩胶 卷现藏 于上海 图书 馆 ,借 阅受限 ,流通不便 ,或许是此文不 为多数 研究者 关注的现实原 因。笔者学识有 限 , 虽 占地利之便 , 却不敢专美 ,特将此 篇 新思潮与调和 》全文点 校 、抄录于文后 ,以飨识者 。 此 篇 新 思 潮 与调 和 》 分为 三 部分 ,第 一 部分论 “ 新” ,首先 明确观点 ,“ 舍 旧不能言新” , 不存在 “ 有新 无 旧之社会 ” ,继而分 别论新 文学 、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研究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研究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研究【关键词】辛亥革命;新闻思想;梁启超;资产阶级报刊引言本文对“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间概念的界定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截止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自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开放“报禁”“言禁”后,民间自办报刊数量逐年增长。

到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报刊数量进一步显著增加,而且出版地域从沿海、开放地区、大城市扩展到内地,乃至边疆偏远地区,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出现。

这一时期,国内新闻界思想活跃,言论开放,各种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纷纷以办报为武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抢夺舆论阵地,大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气势。

通过他们的宣传及论战,国内原来只知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的分子眼界大开,普通民众的思想也得到了启蒙。

在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还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专章论述。

书中将当时的新闻思想划分为两大派别——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并在“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一节中对二者的新闻思想分别做了归纳,指出二者的思想源泉都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办报主张在实质上是相同的。

但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主张更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与斗争性,因而成为主流。

资产阶级改良派有较多的报刊实践,创办报刊是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

梁启超是他们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界,乃至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严复、谭嗣同等人对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也有很大贡献。

国内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近代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的研究中,关于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研究是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对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做了总结,将梁启超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书中指出,梁启超认为报刊是社会的“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报刊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梁启超对新闻业务改革进行过系统论述。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新闻评论是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分析和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中国新闻评论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新闻评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新闻评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传官口诛”。

这种形式可以视为最早的新闻评论,它以文字、画像等形式来描述政治事件和社会风俗。

然而,由于当时的交流渠道受限,这些评论受众有限,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新闻评论传统。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逐渐在中国媒体中出现。

清朝时期,一些著名的报纸开始在版面上增加评论栏目。

这些评论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以文字形式表达观点。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这些评论大多被政府监控,并受到严格的审查。

新闻评论的真正发展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

这个时期,西方思想和新闻学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有力推动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

著名的报人章士钊在《新闻报》上创办了“京北大社”等评论栏目,为国内新闻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后,随着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台通过增加评论栏目来满足公众对多元观点的需求。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使得新闻评论更加广泛和便捷。

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了人们进行新闻评论的重要空间。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新闻评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其简洁、直观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这些形式虽然能够迅速传递信息,但由于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很难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评论,从而可能影响公众的理解和判断。

此外,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受到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

政府对新闻评论的监管日益严格,一些敏感话题往往受到限制和审查。

社会舆论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压力,使得一些媒体和人士不敢或无法对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评论。

尽管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新闻评论仍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新闻思想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新闻思想

凡涉 及这 些人 的消息 则用 大字 ,排头 农村 和农 业 , 章士钊 “ 但 乃是拒 绝近代
版; 反过 来 , 那穷人 因穷 自尽 , “ 或其他 之奢 侈 的生活 与文化 ,回复古代 之简 种 种 因为 受 环 境 压 迫 发 生 不 幸 的结 陋 的生 活 与 文化 ” ,实质 就 是 “ 倒 开 果 , 社会上 的很 大变故 , 乃 反用 小字 , 车” 6 。1 1 排 在报 的末几 版不 注意的地 方 ” 李 …。 毛 泽东 在大革 命 时期担任 国民党 大 钊希 望新 闻记者 深入社 会 ,接触 工 中央宣 传部代 理部 长并 兼任 《 政治周 农 群众 ,报纸 要更 多地反 映 旧社会 的 报 》 主编 , 《政治 周报 ) 刊理 由》 在 ( 发 一
史 料
减缩 等天然 的压 迫 问题 ” 只有 真正 认 产党 第七 届 中央 委员 会第 二次 全 体会 的地方 , 。 因为好 些土地从事商 品化 的种
清这些 问题 , 能 “ 我们 知道 中 国的 议上 的讲话 》 , 召包 括 “ 讯 社报 菜经营 , 才 使 中 号 通 并不属于封建土地 的概 念。
济类 报 道在 内的新 闻宣 传工 作进行 理 厚 的 同情 。 他质 问 : 京 的一 个军人嫌 北
论 总结和 报道 内容上 的指导 。1 2 9 2年 乘 坐 的人 力 车速度慢 ,对 肚子 疼 的车 2月 1 2日,北京 大学新 闻记 者同志会 夫 大打 出手 , 这 是关 系军纪 、 “ 劳动两 大家何 以不谈 ? “ ” 北京 内外城 召开 成立大 会 , 李大钊 作 了发言 。 在题 个 问题 , 为 《 给新 闻界开 一个 新纪 元》 的演讲 无食 贫 民现有 九万八 千九 百八 十六名 中 , 特别 强调 “ 闻是 现在 新 的 、 他 新 活 之多 ( 据最 近警署 所调查 ) 大家何 以 , 陈独 秀站 在历 史进步 的高 的社会状 况 的写真 ” 而新 闻界还 存在 不谈 ?”¨ ,

浅谈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浅谈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陈明敏:浅谈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化运动》这篇文章被章士钊公开演讲过多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过两次。

文中指出“愚在长沙、南京、上海、北京等处,为此说者屡矣”,但他也表示只是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然批评之学,吾夙无之”。

第一次是于1923年8月21日~22日发表在《新闻报》上,主要针对胡适在《国语周刊》上所发表的“不值一驳”这个论断。

第二次是于1925年9月5日。

针对章士钊自7月《甲寅》复刊以来,频频发文反对白话文这一举动,8月30日胡适写下《老章又反叛了》予以回应,并在文中宣言“我的受降城是永远四门大开的。

但现在改定我的受降条例了:凡自夸‘摈白话弗读,读亦弗卒’的人,即使他牵羊担酒,衔璧舆梓,捧着‘白话歪词’来投降,我决不收受了!”。

章士钊看后较为气愤,当即在9月5日出版的《甲寅》周刊上发表《答适之》,9月12号又再次刊登了《评新文化运动》,随后还写出《评新文学运动》。

章士钊一生坚持文言文写作,虽有白话习作,但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白话文,是一位纯粹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

在二度游欧之前,章士钊曾在自己所办的《甲寅》月刊上宣传过西方文化。

而在二度游欧后,他发现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很多弊端,不应当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大肆普及,且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抛置一旁而不顾的举动让他担心新文化运动会使中国文化丧失自己的特性,造成中国在文化上的亡国,使中国人丧失自己的文化标识,变成“无所归类”的人,因此开始反对新文化运动。

《评新文化运动》里的观点一经发出,使得章士钊在当时的新青年们眼里变成彻头彻尾的“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但在当下看来他的有些观点还是很有建树,思考颇有深度。

因此,21世纪的我们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平视的姿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个处于变革年代里的各派言论和观点。

《评新文化运动》全文共七段,脉络清晰,从“文化、新、运动”三个方面阐述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理由。

一是文化具有特殊性,文化离不开人、地、时三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舳 等。较为系统 的研究成果有湖南师大历
近现代史上著名 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 ,也是近代 史学博士李 E的博士论文 《 t 章士钊新 闻理论与实 著名新闻活动家 ,其一生经历丰富 ,曾有过革命 践研究》 ,但 由于作者缺 乏新 闻传播学背景 , ] 者、报人、政论家、律师、政客等多种身份 ,思 论文 采用 历史 研究 范式 ,重 在 梳理 章士 钊 的主要 想也几经变化 。其一生参与 或主办 的报 刊达 3 新闻实践活动 ,尚未深入新闻思想层面。 0 余种。如清末的 《 苏报》 、《 国民 日日报》 ,民国 本文主要以章士钊对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 的
社》 新 闻记者与道德》 《 、《 , 言论 自由与报律》 养 了大批新 闻人 才 。 等。章士钊的新闻思想也零星体现在其 它一些政 由以上分析可知 ,《 民立报》 时期是章士钊 论、书信和文 章 中。同时,作 为一位 新 闻活动 新闻思想形成和付诸实践期 ,也是承前启后 的阶 家 ,他的新 闻思想更多体现在其新 闻实践 中,比 段。此时他 已经 在 《 苏报》 和 《 国民 日日报 》 如他对读者意见 的尊重 、他对新闻人才 的培养 , 等报刊实践 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 ,加上英国
第 3 卷第 4 1 期
21 8 00年 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iest y
Vo. 。 131 No 4
Au , 0 0 g2 1
章 士 钊 新 闻思 想初 探
许 鑫
( 惠卅I 院 中文系 ,广东 惠州 学 56 0 ) 107
思想、学术成就的研究文章较为丰富 ,对其新 闻 于其担任 《 民立报》 主笔期间。据笔者统计 ,章 活动和思想 的研究成 果则十分 有限 ,且 多属零 士钊在 《 民立报》 上共发表社论 、杂记 24篇 , 0 星、片断式的研究 ,如对章士钊的新 闻人才观的 其 中担任主笔期间发表 13 9 篇。这些文章绝大多 探讨 ¨ ;对章士钊担任 《 苏报 》 主笔时期 的新 数是宣传章士钊的政治思想和主张的政论 ,比如 政党 内阁制 ” “ 院国会 制” 的宣传 等。 、 一 闻宣传和报纸革新的探讨 ;对章士钊在 《 民立 对 “
初年的 《 民立报》 《 、 独立周报》 和 《 甲寅》 杂 有关论述和现有研究成果为依据 ,结合章士钊的
志等。可见 ,章士钊对我国新 闻事业发展作 出了 新闻实践活动 ,尝试对章士钊 的新闻思想进行初 重要贡献 ,他一生从事报刊活 动 4 O余年 ,也是 步的梳理 , 并分析其思想来源、主要特色及社会 影 响 。笔者对 章士 钊一 生 约 50万 字 的著述 进行 0 “ 苏报案”中的重要人物 ,研究 中国新 闻史 ,绝
中图分 类号:G2 9 2 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 3 (0 0 40 3 -6 0 76 8 2 1 )0 -0 40
章 士钊 (8 1 93年 ) 18 ~17 ,字 行 严 ,笔 名 黄 对 《 新青年》 与 《 甲寅》 月刊的传承关系的论
中黄、青桐、秋桐、孤桐等 ,湖南 长沙人 ,我国 述
报》 上的政治宣传及脱离该报的原 因的分析 ; 也有 4篇是反 映章 士钊新 闻思想 的专论 :包括
收稿 日期 :2 1 0 00— 3一l 9
作者简介 :许鑫 (98 ,男,江西赣 州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博 士生,惠州学院 中文 系 师。 17 一) 讲

3 ・ 4
《 论报律》 论新 闻托拉斯》 非报律》 和 《 、《 、《 政 报》 ,独 自 办 《 立周报》 创 独 ,继续坚持其 办报 党政治与新闻》 。此外 ,他有关新 闻事业的专 门 思想和主张。后期 以主持 《 甲寅》月刊为标志 , 论述还有 《 释言论 自由》 《 闻条例》 《 、 新 、 老大 此时章士钊思想渐趋保守 ,新闻思想方面最突出 帝国之少年新 闻》 论吾 国新闻当共组欧洲通讯 的是其 对新 闻人 才 问题 的认 识和 实 践 ,团结 和培 、《
不能避 开章 士钊这 个人 物 。 整 理分 析后 发 现 ,章 氏一 生 新 闻活 动 虽 历 经 4 O
20 年 ,《 00 章士钊全集》 出版 , 掀起一股章 年 ,但其对新闻的论述文字并不多,且呈现片断
士钊研 究 的热 潮 。 目前 ,学 术界 对 于章 士 钊政 治 性 、分散性 、不系统 的特点 ,有 关 的论 述多 集 中
自 始至终都贯彻到他 的办报实践之中。
自由主义新 闻思想的影响,使他 的新 闻活动由激
情转向理性 ,新闻宣传由破坏性转向建设性 ,新 章士钊新闻思想的形成过 程 闻思想也逐渐成形 ,同时借助 民国初年较为宽松 的舆论环境付诸实践。在章士钊其后的新闻生涯 从 10 93年 5月他 担任 《 报》 主笔开始 , 中 ,他对 新 闻问题 的论 述并 不多见 ,主要有 11 苏 94 章 士钊 的新 闻 活 动凡 4 0年 ,参 与 或 主 持 报 刊 超 年 5月 1 0日发表于 《 甲寅》 杂志第 1 卷第 1 号
摘 要 :章士钊是我 国近代新 闻史上 的重要 人物 ,一生参 与或主办 的报 刊达 3 余 种 ,其新 闻实践和 0
思想对 当时和后世产生 了重要而深刻 的影 响。该文总结了章氏的主要新 闻思 想 ,即反对制定 报律 ,主张言
论 出版 自由;坚持言论独立 的办报思想 ;主张建立 “ 闻托拉斯 ” 新 ;阐述 政党政 治与新 闻之 间的关 系 ;重 视读者意见 ;反对报纸攻击个人隐私及重视培养新闻人才等 。在此基础上 ,对章 士钊新 闻思想 的来源 、特 色和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 民立报》 ;章士钊 ; 闻思想 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