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赵晓雷第三版第八章世纪初至世纪中叶经济思想分析
经济思想史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学科。
二、经济学说演化的基本脉络1、经济学说是前史奴隶制时代经济学说中世纪经济学重商主义经济学2、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3、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4、现代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三、经济学的三个高峰第一高峰:亚当·斯密1776 构建了经济学框架第二高峰: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19世纪70年代构建了微观经济学框架第三高峰:凯恩斯1936 构建了宏观经济学框架四、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意义1、经济学说史是理论创新的源泉2、经济思想的社会变迁功能3、锻炼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五、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兴起。
进入前5世纪后,进入奴隶社会的极盛时期。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六、色诺芬的经济思想生平:(约公元前430—前355)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
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是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
政治主张: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著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
1、财富论财富是指一切有用的东西,即使用价值。
财富可交换。
2、农业论农业是一切技艺的母亲和保姆。
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
3、分工论。
分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4、货币论货币是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的统一。
5、价格与供求论价格波动受制于供求变化的影响。
中国经济思想60年成长之路:科学思维与实践价值——赵晓雷教授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评介

中国经济思想60年成长之路:科学思维与实践价值——赵晓雷教授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评介张增强【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同时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思想在样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形态.无论从时间看,还是从思想形态看,60年来中国的经济思想积累了一个重要的演变发展过程.【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2页(P85-86)【作者】张增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同时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思想在样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形态。
无论从时间看,还是从思想形态看,60年来中国的经济思想积累了一个重要的演变发展过程。
日前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一书系统完整地勾勒出1949—2009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全景式地展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的成长历程。
全书共60余万字,系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图书、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综观全书,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在体例设计上都有独到之处。
一、研究对象满足“专业基质”甄别要求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作为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当符合“专业基质”要求,即这一体系要由专业理论要素构成,应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
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要求。
该书严格遵循了“专业基质”这一学科内容界定规范,对研究对象作出了专业识别和界定。
与以往研究只强调时间分期的界定不同的是,该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三维的界定。
经济思想史归纳经济思想史总结

经济思想史归纳经济思想史总结1、边际学派概览(12.1)12.1.1边际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新社会问题:–财富和分配的不平等–频繁的经济危机–19世纪50、60年代劳资冲突日益严重• 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对论证社会和谐无能为力;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有沦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的倾向。
• 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主张进行革命,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倒退回小生产的经济浪漫主义思想;–主张通过限制财产权利、进行收入再分配等措施对社会不平等进行修正的改良主义。
• 边际主义者反对以上任何一种解决方案。
• 他们的方法:新起炉灶,彻底推翻以劳动价值论、客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继续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辩护。
• 因此,和古典经济学相比,在指导思想上是继承的;在理论和方法上是革命的。
基本立场:• 私有财产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于:能够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因而(财产私有制+自由竞争)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均衡的最佳制度。
12.1.2边际学派的主要观点1.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关注经济中的边际量。
边际分析方法强调决策时最后一个经济变量成本收益对比的重要性。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提出的边际原理)2. 理性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
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快乐、享受、利益的最大化,避免痛苦。
3. 以微观经济为重点,分析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
4. 采用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方法。
5. 强调完全竞争。
边际主义者往往把他们的分析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上。
根据这个假设,经济主体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决策。
6. 强调需求在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和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供给(成本)形成鲜明对比。
7. 强调商品的主观效用。
8. 均衡原则。
边际主义者认为,经济力量一般会趋于均衡,一旦偏离,相反的作用力就会发生作用,向新的均衡趋近。
中国经济思想史

01
道家
02
儒家
03
墨家
04
法家
05
农家
06
其他信息
大体说来,先秦道家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均富”和“知足”。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不 人为地“损不足以奉有余”,财富分配会“自均”。均富思想对秦汉以后某些农民起义具有不小影响。道家又认为 “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下篇),因而强调“知足”。这一观点由于与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相近而被后世儒家予以进一步的宣扬,成为对后代各种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制约作用的思想。此外,先秦道家从 “无为”和“抱朴”观点出发,极端憎恶工艺技巧,也是先秦各家少有的,由此而派生的“小国寡民”思想,显 然是“无为”思想的引伸。
早期儒家虽对一般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持积极态度,却非常强调伦理规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因此他们 对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强调“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反对“放于利而行”(《里仁》);在富国与富民 的关系上,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要求统治者以富民为先,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反对统 治者与民争利;在财政上反对聚敛而要求“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主张实行农业什一税和“关市讥 而不征,泽梁无禁”(《梁惠王下》),并重视培养税源;对于社会的分职分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换活动,认为 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滕文公下》),达到社会需要的满足。在《荀子》、 《性恶》、《正名》等篇中可以看出,荀况在强本节用、欲望概念等方面亦均提出了一些可贵的观点。孟轲提出 的井田思想对此后历代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大同理想则直到20世纪仍影响着 中国的思想界。
法家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李悝在其“尽地力之教”中,非常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和农产品价格变动 对农民与一般消费者的影响,提出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汉书·食货志》)的名论,他是推行稳定粮 食政策的先驱者。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是独重农业,视工商为有损于农业的活动,而重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政 权统治和军事扩张,商鞅的农战和徕民政策曾使秦国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韩非将 战国末年流行的重农抑工商思想与“本末”概念相结合,第一次提出“农本工商末”,并被汉初儒家接过去大事 宣扬使“重本轻末”成为封建地主经济全期的支配观点。此外,商鞅为了驱使工商业者归农,采取提高税率的政 策,“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韩非公开肯定贫富差异的合理性,并第一次从人口与财富的对比 关系中去寻求社会治乱的根源,是先秦最早的绝对人口过剩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版)第三章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经济思想

西汉时期关于货币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货币铸造权。首先提出这一问题 的是贾谊和贾山。
贾谊极力反对货币的自由铸造,认为政府应该掌握货币的铸造权。 贾谊主张由政府来垄断币材,勿令“铜布于天下”,将铜收归国有,有“七
福”:
(1)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 (2)伪钱不蕃,民不相疑。 (3)采铜铸作者返于耕田。 (4)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 (5)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 (6)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 (7)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坏。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一、“无为而有为”的经济
本章思语
1.试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种政策思想在秦
汉时期的演变进行分析总结。
2.西汉时期的“义利之辨”与先秦时期的义利观相比具 有哪些不同之处?
3.限田、王田、均田、占田的土地制度是否能够解决中 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二、“善者因之”的经济思想
(一)司马迁“善因论”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社会生产各方 面、各地区会自发地分工合作,人们在求富、求利的本性的驱 动下,会使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受到自发的调节。“故待农 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第六节 公元前3世纪至6世纪的治生思想
二、《四民月令》中的治生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崇古守旧心 态;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尊天认命心态; 有饭大家吃:均贫富心态;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苦俭约心 态; 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但须果腹耳:知足乐世心 态; 进一步走投无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庸忍让心 态;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本分自守心态;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大学》:小康大同的经济思想 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有关农村问题时说:“中国古 代《大学》一文说,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 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 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 大意是,发财致富有良方:国家没有无业游民, 进行生产的人便增多;朝廷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官 位,靠政府吃饭的人一定减少;不耽误农事生产 的各阶段,农民生产自然会勤快;量入为出,理 财者就可以从容不迫。这也是中国儒家在200 0年前提出的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 (三)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进程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其次,过去的中国经济思想也是无价宝藏。
再如,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中国的儒家 学者在先秦时代已经有过深刻的阐述。
再次,外来经济思想只有同中国经济思想相结合, 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的心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权主义心态; 尊卑贵贱,不逾行次:主奴等级心态;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谈台湾问题,引用了于右任诗:切切思乡之情 在回答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提问时说:“说起台湾,我就 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 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 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 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 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诗 句。” 于右任先生是陕西三原人。1879年出生,早年参加反 清斗争,后潜逃上海,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和上 海大学。1906年赴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创 办过《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
6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八章 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课程内容第一节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
(二)传统经济结构变化。
变化一:(主要)农经济开始解体原因:廉价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变化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原因: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农产品大量出口,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2011中国经济思想史(近代)

(一)经济思想的来源
传统经济思想----„„养民” 太平天国土地国有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亨利· 乔治土地国有思想 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
“美人有卓尔基亨利(Henry George),……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 穷, 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 著于经济学分配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 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其阐 发地税法之理由,尤其为精确,遂发生单 税社会主义一说。”
王韬指出,“重商”将给中国带来无穷益处。 第一, “镇定民志”“民之富藏于公,家之丰通于国 第二,“商”可直接为国家带来财富。 第三,“商力富”才能“兵力裕”。
第四, “收西商之利而复为我所有”,中国将“自握利 权。
“以商为本,以兵为辅,商之所往,兵亦至焉”; “中国与泰西列国通商,不当但恃商力,必如西国兵力商 力二者并用,则方无意外之虞,商办则以殷实干练之人估 价承充”。 “泰西诸国往来,首重通商,于是简公使设领事以联络之。 公使总其大,领事治其繁。保卫商贾,护持贸易??保商贾 兴贸易者,固使臣领事也。遣使驻都,设立领事于贸易之 地。民间往来内河,尽许甩轮船。有出洋贩运于诸国者, 华官皆为之保卫,或为先路之导。”
(三)平均地权和土地公有
“ 欧、美社会在今日之患不均,便是吾人极 好的教训。那种不均的病根,还是由于土地 和资本两个问题,预先没有解决。所以兄弟 提到民生主义,讲到归宿不得不解决‘土地’ 和‘资本’两个问题。‛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 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 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 共享”。 孙中山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土地国有就是 为全体人民所有,全体人民都有地权。
他赞同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只有个人最关心 也最懂得自己的利益,而使社会上每个人能得到 自己的最大利益,合起来就最能增加整个国家利 益和财富。要使每个人能够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就必须给予个人以进行经济活动的充分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09.2019
教材配套课件
18
中国社会各界人士从振兴中国经济的需求出发, 把西方经济学说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 了大量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 面指导了中国的经济实践。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学术思想界 关于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思想
一、经济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一)人口思想 (二)金融思想 (三)财政思想 (四)引进外资思想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学术思想界 关于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思想
二、经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统制经济思想 (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 华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目录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
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第四节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民族资本企业家的创业思想和经
第七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新中 国建设方针的确立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阐述
(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
二、思想界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批判 (二)其他经济学者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批判
第七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新中 国建设方针的确立
27.09.2019
教材配套课件
20
本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大批的民族企业家, 他们在结合自身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西 方先进的管理理论,提出了很多具有东方特色的 企业经营和管理思想。 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为了建立强势政府、规范 经济运行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提出了发 展国家资本的思想,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官 僚家族借经济发展之名而谋取私利的现象,形成 了近代中国特有的大官僚资本与国家资本相共存 的局面。对于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实质,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 批判。
营管理思想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学术思想界关于经济建设和工业
化的思想 第六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发展国家资本思想 第七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建设方针的确立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20世纪上半叶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表现 二、20世纪上半叶经济出现较快发展的原因 三、20世纪上半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缺陷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 的传播和影响
(二)本时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特点
(1)西方经济思想的传播具有主动开放性的特点。 (2)西方经济思想的传播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特点。 (3)西方经济思想的传播具有单向性的特点。 (4)西方经济学说的传播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特点。 (5)西方经济学说的传播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经济压 迫的揭露和批判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反帝学说的学习和运用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性质的分
析
四、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论断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
五、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二、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一)本时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1)本时期出版和发行的经济学著作以及经济学杂志。 (2)出国人员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说后回国对其加以宣传
和讲解。 (3)课堂传授。 (4)召开学术会议,探讨经济问题。 (5)报纸。 (6)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三、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确立
(一)中共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组成成分的阐述 (二)中共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性的阐述
本章小结
20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传统 的经济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 经济学在中国的引进、传播与应用成为我国经济思想发展 的主线。
第四节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民族资本企 业家的创业思想和经营管理思想
三、民族资本企业家的企业管理思想
(一)本时期民族资本家引进和运用的西方企业管理举 措
(1)对新式财务会计制度的引进和运用。 (2)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运用。 (3)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二)民族资本家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和运用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 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 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介绍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 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
(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阐
述和补充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 的传播和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一)本时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主体 (二)本时期西方经济学说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 的传播和影响
第四节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民族资本企 业家的创业思想和经营管理思想
一、民族资本企业家的创办企业思想 二、民族资本企业家的企业经营思想
(1)不断地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 推出式样新、质量高的新产品或服务,甚至开拓新的行业是 企业得以获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加以创新。 (3)注重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4)重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方式的运用。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 的传播和影响
三、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促进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 (2)促使中国主流经济思想摆脱了传统的桎梏,逐渐
和世界经济科学相融合。 (3)经济学开始成为指导社会经济实践的实用理论工
具。 (4)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到运用。
三、工业化思想
(一)工业化含义的阐释 (二)对工业化实现路径的讨论
第六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发展国家资本思 想
一、发展国家资本的思想渊源
(一)孙中山发展国家资本的思想 (二)西方国家统制经济思想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二、国民党发展国家资本的思想实质 三、其他阶层要求发展国家资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