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为指导镇(街道办)开展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工作,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减少慢性化,评价病例管理措施对病例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影响,特制订本指南。 一、具体办法 (一)建立布病病例发现机制 1、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其掌握布病基本临床表现,并能够开展虎红试验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立即要求其到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2、有村医的乡镇,要组织对村医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掌握布病基本症状,并要求发现可疑病例后立即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 3、转诊病人确诊后,由县区疾控中心对转诊病例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或村医给予一定补助。 4、县区疾控中心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的虎红初筛试验进行抽样质控。 (二)建立布病病例管理体系 1、经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布病者,由县区疾控中心为其建立档案。并将病例信息以病例管理卡片形式反馈至村督导员(最好选择村医为督导员。若没有村医,则需指定一个专门人员)。 2、督导员要在督导日,即“逢5逢10”(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当面(牧区可以采取电话形式)督促本村所有布病病人按规定服药,了解其在距上个督导日期间的用药情况,在病例管理卡片上作好相应记录。发现病例不按规定用药的情况,要在当天通过电话报告给县区疾控中心。如病例在此期间规范用药,需督促病例继续按照疗程用药,用够两个疗程。保证每个病例、每个疗程被督导4次及以上。 3、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管理病例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法分两种:一为定期检查病例管理卡片;一为抽查,即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询问病例,检查村医是否按期督促其服药。对于每例病例,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12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卫生部2012试行版)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

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治疗督导)指南为指导镇(街道办)开展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工作,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减少慢性化,评价病例管理措施对病例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影响,特制订本指南。 一、具体办法 (一)建立布病病例发现机制 1、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其掌握布病基本临床表现,并能够开展虎红试验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立即要求其到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2、有村医的乡镇,要组织对村医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掌握布病基本症状,并要求发现可疑病例后立即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 3、转诊病人确诊后,由县区疾控中心对转诊病例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或村医给予一定补助。 4、县区疾控中心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的虎红初筛试验进行抽样质控。 (二)建立布病病例管理体系 1、经县区疾控中心确诊为布病者,由县区疾控中心为其建立档案。并将病例信息以病例管理卡片形式反馈至村督导员(最好选择村医为督导员。若没有村医,则需指定一个专门人员)。 2、督导员要在督导日,即“逢5逢10”(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当面(牧区可以采取电话形式)督促本村所有布病病人按规定服药,了解其在距上个督导日期间的用药情况,在病例管理卡片上作好相应记录。发现病例不按规定用药的情况,要在当天通过电话报告给县区疾控中心。如病例在此期间规范用药,需督促病例继续按照疗程用药,用够两个疗程。保证每个病例、每个疗程被督导4次及以上。

3、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管理病例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法分两种:一为定期检查病例管理卡片;一为抽查,即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询问病例,检查村医是否按期督促其服药。对于每例病例,每个疗程县区疾控中心对其督导情况至少检查1次,并作好情况记录。 4、根据管理病例的数量,县区疾控中心对村医或村督导员给予适当补助。县区疾控中心根据督导员和患者共同签字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记录卡》发放补助,并将该卡片与布病患者档案装订在一起、妥善保管。 二、相关单位职责 1、村布病专管员(村医或指定人员):发现可疑布病病例,将其转至乡镇卫生院或县区疾控中心检查。按照县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本村的病例进行督导治疗。 2、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院:开展布病虎红试验,对可疑病例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将其转诊至县区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 3、县区疾控中心:对可疑布病病例进行检查,并对确诊的所有病例建立档案和病例管理卡片。将病例管理卡片反馈至村医或村布病督导员,并对其布病病例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培训乡镇卫生院开展虎红试验。培训村医、村布病督导员进行病例管理。 4、地市疾控中心:制定本地病例管理实施办法,对本地基层布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5、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制定病例管理方案。对该项工作开展相应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推荐布病治疗方案。 三、病例管理范围 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例开展病例管理。对于确诊时已经慢性化(发病时间超过6个月)的病例,不纳入到本项目病例管理范围。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得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与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与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2012年试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2007年) 1.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为生活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1)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2)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者。 3.确诊病例 (1)符合疑似或临床病例诊断标准 (2)下列3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①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 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②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③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病类诊断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三)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乏力盗汗,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自感发热,口干便秘,关节肌肉酸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沉细或细数。 2.气血亏虚证:头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恍白,气短自汗,关节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瘀血阻络证:肌肤麻木,关节刺痛,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利,头痛头晕,乏力出汗,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湿热蕴结证:睾丸肿痛,肢体酸痛,潮热汗出,口干不欲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当归、丹参、牛膝、续断、地龙、半夏,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等。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丹参、川芎、红花、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甘草、赤芍等。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桂枝、苍术、丹参、黄芪、赤芍、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舒筋活血丸等。 4.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滑石、白花蛇舌草、黄芪、生薏仁、姜黄、海桐皮、赤芍、地龙、橘核、荔枝核等。 中成药:复方伸筋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及各地药物用药条件,高热患者可以选择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如: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头痛。 禁忌症: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指南--2016年修订

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6年修订)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分别将布病规定为乙类传染病、职业性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颤或畏寒、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1)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疗指南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 诊断路径 布鲁氏菌病被称为“伪装大师”,因为它可酷似任何疾病,影响任何器官或系统。曾经报道本病可影响生殖泌尿系统、胃肠道系统、肝胆管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如果临床特征主要与一个器官系统相关,称为局限性或局灶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布鲁菌病在某些国家/地区是需要申报的疾病。 病史 通过问诊获知曾经接触过动物及其制品、食用或吸入可能受到感染的物质(例如未经巴氏法灭菌的牛奶、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生肉)和/或前往疫区旅行史,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必要条件。一定要询问前往疫区的旅行史,并且应当特别询问来自疫区的移民是否食用进口奶制品。还应当确定是否密切接触过感染者;在疫区,多达50% 的病例中,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职业史特别重要,因为农民、动物管理员、屠宰工人、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类型可以帮助确定局灶性病变的部位以及指导进一步检查。发热或恶寒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53% 至100% 的感染病例,如果不治疗,症状可能起伏。还常见大量出汗,尤其是在晚上。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例如昏睡和体重减轻)极为常见,会影响多达97% 的患者。 关节痛见于20% 至83% 的感染,尤其影响髋关节、膝关节或

脊柱。幼儿可能有行走困难,像易激惹髋。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少数患者有肺部症状,例如干咳。男性可能表现为睾丸疼痛。尽管罕见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 受累,但经常发生轻至中度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头痛、疲劳、抑郁。 体格检查 90% 以上的患者体温升高。患者通常看起来很痛苦,可能有明显的抑郁,但罕见脓毒症。由于基础性贫血,他们可能面色苍白。骨关节异常见于40% 至50% 的患者,包括关节肿胀和压痛、滑囊炎、关节活动度减小,罕见情况下,有关节积液。脊柱或骶髂关节可能压痛,但严重畸形不常见,如果有,更多是提示结核病。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可触及的肝大和/或脾大。淋巴结肿大见于大约10% 的成人病例,但曾经报告见于多达三分之二的布鲁氏菌病儿童。5% 至10% 的男性患者有睾丸炎,这有时是主要的临床特征。最多有4% 的患者存在脑膜脑炎体征(例如颈项强直),可能偶尔存在与局灶性血管炎性脑损害或颅神经损伤相关的临床体征(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长纤维束神经系统体征不常见。红眼(葡萄膜炎或结膜炎)提示累及眼部,但是罕见。 心内膜炎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的问题(大约1% 的患者),通常影响主动脉瓣,布鲁氏菌病1% 至5% 的死亡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心内膜炎所导致提示实变或积液的肺部体征不经常发生,包括叩诊浊音、入气量减少、听诊有捻发音。咳嗽但是胸部临床征象很少的患者更常见。可能偶尔见到各种非特异性斑丘疹或血管炎皮疹。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xx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 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xx: 急性期病例出汗xx,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 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

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 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 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 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 滴度1∶10 ++及以上。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0.6µm,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µ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1. 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