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拉康的自我观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刘文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刘文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自我与镜像的辩证——拉康镜像理论分析 [J], 王磊
2.以拉康之"镜"透视人之"自我"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深层逻辑透析 [J], 王平原
3.拉康镜像视域下自我身份的建构——《狗十三》中李玩的成长历程探析 [J], 关键
4.《黑暗面》:他者视域下自我建构的悲剧性
——基于拉康镜像理论 [J], 王华华
5.破茧成蝶的自我追寻之路——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岁月的童话》 [J], 厉彦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品植根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人的精神世界和命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黑人所面临的迷惘与困境。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于1978年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
这部小说是莫里森探索黑人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美国黑人男性自我探寻的故事。
雅克·拉康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在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会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
《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的主要黑人男性角色:奶娃、麦肯、吉他,都分别经历了镜像理论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的观点对这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他们自我探寻的不同结局。
论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托尼·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简要介绍,以及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成果。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及其中的“自我”与“他者”观。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前镜像阶段的三位男主人公及他们在种族歧视的影响下“自我”的错位显现,即被白人化了的黑人资本家麦肯、激进的黑人民族主义者吉他、自私无根的黑人男青年奶娃。
第四章集中分析镜像阶段三位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
他们都在“他者”的镜像中寻找自我,但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选取了不同的“他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麦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吉他通过盲目复仇、奶娃则借助内省的提升力量和女性的推动力量。
第五章描述了后镜像阶段中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状态,总结了他们通过“他者”建构自身的结果,揭示了他们最后不同的命运。
麦肯、吉他在错误的镜像中寻找自己,最终自身建构失败远离了黑人文化身份,只有奶娃完成了“自我”身份重建,精神获得了重生。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2006年7月 学 术 交 流 Jul.,2006总第148期 第7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48 No .7[收稿日期]2006-02-10[作者简介]刘文(1962-),男,教授,博士,从事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研究。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刘 文(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
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
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
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关键词]拉康;镜像;自我;异化;误认[中图分类号]B56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7-0024-04拉康(Jacques L acan ,1901)1981)发表于1949年苏黎世第16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著名论文/镜像阶段0(全称:/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0)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这篇论文是拉康整个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拉康的镜像理论,就不会有拉康后来完整的学说。
当代法国文艺批评家、女性主义哲学家卡特琳#克莱蒙认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从中人们可以找到所有拉康后来学说的萌芽形式0[1]。
拉康自己在文中也表明,人们在镜像阶段所形成的认知过程,/将会是人们所有派生认同的根源0(L acan ,p .4;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正如拉康的文章标题全称所表明的,镜像阶段讲的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
认识拉康

认识拉康以潜意识为基本核心概念的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已不再只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而是渗透到了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当中。
而精神分析学说,也正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理论。
虽然现在的精神分析已和弗洛依德创建时大相径庭,但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变化。
将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它的切入点。
雅克·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工具,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语言学的解读和重构,使之从医学实践领域转到了社会话语的层面。
他提出,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符号的任意性说明从能指(signifier)到所指(signified)、从语言到意义、从人类行为到其心理含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自主的或自明的转换。
人的每一项行为或动作,并没有一种与之相呼应的、明显的意义。
换言之,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能指的部分,而所指已经躲到潜意识的复杂结构中了。
(能指指的是字和发音,所指指的是含义。
)拉康还指出,显梦(梦的思想)代替隐梦(梦境)的形式,正如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换喻的方式。
语言的隐喻特性使得话语后面存在无穷层次的意思,这和潜意识的特点有共通之处。
而由“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这一命题,拉康推论,是潜意识操纵着主体的语言表现,人并非表达的主体而是说话的主体。
由此,他进一步推论出“人是潜意识的主体”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04.13-1981.09.09],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因肠癌逝于法国巴黎。
他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 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虚幻的自我——论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

视为一块实体领域, 成为需要发泄、 引导的能量, 并 促成了自然成熟的事实, 其核心关系是俄狄浦斯情 结, 被认为是人的心理认同的生成性原型。而在拉 康看来, 俄狄浦斯情结来到的时候已太晚了。儿童 在进入俄狄浦斯关系时已有其心理定型了。心理结 构的原型产生在更早的岁月, 产生在一岁之内的 “镜
【 3】 子阶段” 时。 在此时, 婴儿已开始运转他的认同机
【 )】 态是一种自足的平衡状态, 是不变的关系性质。 人
收稿日期: &$$" * $( * ," 第一作者: 刘! 宏 (,%(& —) , 男, 云南永善人,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
红河学院学 报* +,,(& ( - 心理学研究
心理的发展变化是模式的更替, 结构的飞跃, 而且它 们都处在共时的平面上。结构或模式具有自足性和 封闭性, 可以通过外在性的构成作用, 引导婴儿的发 展。 然而这种发展是在一种凝定主体的立体的塑像 和颠倒主体的对称中进行的, 格式塔的完满倾向是 具体化的形象, 但同时又暗含了象征性模式, 也就是 意象的方式。在前语言阶段, 婴儿不能通过象征系 统 ( 语言) 来理解, 但可以通过想象 (幻象) 的方式来 认同。 “ 语言与映象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都是思维所 借助实现的媒介, 通过这一媒介, 人所具有的认识形 式 ( !"#"$ 等) 显现出来, 空间化了。 ” 按照格式塔心 理学家鲁道 夫& 阿恩海 姆的视觉思 维研究, 就是指 “知觉的思维倾向于可视的。而且, 事实上视觉是唯 一的可以在其中以足够的精确性和复杂性表现空间 联系的感觉样式, 把抽象关系视觉化。 ” 换言之, 视 觉的多向度性能够承载思维的抽象关系, 使之空间 化。拉康称婴儿在镜子阶段表现出的现象为 “ 空间 窃取” 或 “ 空间确认” , 也就意味着婴儿也具有思维, 只不过是形象思维, 它具有与成人思维共时的结构 性。 如此, 婴儿的自我从一开始就把外在性的格式 塔形式注入到体内, 在婴儿没有建立语言的象征模 式前, 在婴儿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抽象关系前, 这一关 系就以他 (她) 能认同的视觉形象, 以思维的完满结 构奠定其中。这实质上就是意象功能的表现。拉康 曾说 “镜子阶段的功 能就是意象功 能的一个殊例。 这个功能在于建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 或者如人们所说的, 建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 的关系。 ” 那它何以有这样的功能?拉康举了一个生 物学的实验加以说明。他认为, 该实验与心理因果 性思想格格不入, 不是通过问 “为什么” , 置疑、 解构 现象, 从中挖掘多因素与结果间的单线性关系, 并由 此构成解释模式, 而是通过确认一个现象, 从其效用 的角度, 以整体的方式理解。拉康提到雌性鸽子的 性腺的成熟是以看见一个同类为必要条件的, 且不 管这个同类的性别为何。这个条件是如此的充分, 以至只要将鸽子置于一面镜子的映照范围, 效果也 就会产生出来。同样的, 要在同一代里将迁徙蝗虫 从独居性转变成群居性, 只需在某个阶段给个体蝗 虫看一个同类的视觉形象即可。 这些事实属于同 形确认过程的范围, 对于异形确认过程的模仿也具 有同等的效用。后者更适合于需要寻找空间意义的 活体, 罗杰& 加宛就将形体模仿归于处在其假想效果 下的对空间的确认。这个实验表明格式塔具有成形
小明老师教你学拉康——拉康经典解析(珍藏版)

小明老师教你学拉康——拉康经典解析(珍藏版)第一部分镜像1、拉康的镜像,是指6到18个月的小孩,照镜子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完整的形象,但是自己的身体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这使他产生了主体对客体想像性的、虚幻的自我,这种镜像的认识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
成年后凡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不切合实际的认同,都是一种想像在起作用。
2、阿尔都塞的理论——借由拉康的镜像,在马克思主义里面,个体和社会主体也存在这种镜像关系,个体会认为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体。
比如,个体通过服从某种阶级、种族、社会性别、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话语,个体把自己误认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我立法的主体,而实际上,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被别人召唤的、趋从的状态。
3、人类一方面需要镜像来获得技能(动物需要模仿父母获得生存技能--狼孩、猴孩),另一方面需要镜像来获得身份。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源自拉康的学说—-单个人是虚弱无能的,需要获得社会身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
宗教与神的意义就在于给人的存在一个身份。
4、与祖先相遇——中国家谱。
微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中用户放大镜看自己的家谱,实际上是寻找身份。
5、自我与镜像他我。
明星和名人的孤独感,往往来源于明星自己认同的那个形象。
而真实的自己,和建构出来的形象,产生了疏离、产生了极大的孤立感。
拉康的镜像自恋:自我爱上镜像他我,用镜像我代替真实我。
--是一种病态自恋的延伸。
6、镜像阶段: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即镜像之看完成的,主体性的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7、拉康的自恋路标--镜像阶段:将“自我”指认成“他我”,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印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用他我的身份与世界联系,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他我开始了终生迷恋。
新疆小孩自恋倾向,父亲角色。
8、镜像反映:是拉康治疗的主要技术,即移动出该镜像的位置,进入拉康所说的象征的位置,咨询师对病人的位置做镜像反映,当病人谈论自己的幻听时,咨询师和他谈谈这些声音是怎么发生的。
拉康

主体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讲幼儿的多种变态可能的三个阶段:口腔的、肛门的和性 器的(力比多),是俄底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终结了多种变态的可 能性并造就了一个个“成年的”人。拉康提出新的分类概念来解释 上述的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他讲三个概念——需求、请 求和欲求——它们大致上对应到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人类发展的三 个领域——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种种欲望,如爱欲,性力等,受“享受原则”支配,追求快 感,渴望表现,超越一切外界的干扰,具有原始性,自发性、混沌无序性。
自我是从本我发展来的,他控制本我,保护整个生物体,是人的精神的较高功能。
超我指的是那种超出自我、高于自我与不脱离自我的心理结构、超我主要由良知和 自我理想组成,受“道德原则”支配,他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摘自《走向当代形式的文艺学》
发展阶段I 需求与现实界
现实域绝非客观现实界,而是一个语言之外的主观存在, 是一种主体支配不了的动力,是欲望之源。婴儿处在此种 需求状态中识别不了在它自己与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存 在什么区分,认识不到一个客体(比如乳房)是另一个作 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一部分(因为它还不具有关于“整体的 人”的概念)在它与另外的人或者物之间完全不存在区分, 唯一存在的只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物。
镜像理论
镜像阶段大约发生在婴儿的6个月至18个月这段时间,它的功能在于 “建 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建立的标志就是主体自我” 的形成。在镜像阶段之前, 婴儿处于一种缺乏任何确定的、以自身为中心 的生存状态。婴儿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存在 ,包括母亲的身体、玩具 等都是他存在的一部分。这时,主体的 “自我”是不存在的。 因为对于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言,在对象上观照到自己, 是其形成并独立发 展的唯一前提。 在镜像阶段,婴儿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并在与周 围事物的比较中辨认出了自己。 拉康把这一过程称为婴儿与镜中映像合一 的 “自我”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认同某个完整的对象而 产生了 “自我”功能。 “自我”的形成, 意味着婴儿对主体与客体、内 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有了初步的区分界限。
主体的颠覆_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_自我_马元龙

收稿日期 2004-04-26作者简介 马元龙(1970—),男,四川冕宁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拉康精神分析学研究。
第43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11月V ol.43 N o.6Jour nal of Centr al China N o rmal U niv ersity (Humanities a nd Socia l Sciences) N ov. 2004主体的颠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马元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赋予了它;语言论哲学的革命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对同一、自主的自我作了彻底的颠覆。
但是,这种颠覆不是来自于形而上学,而是来自于拉康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阐释。
因为拉康的贡献,我们终于认识到,自我的同一和自主只是一种虚构和妄想,自我根本上是分裂的,因为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
自我的存在是为另一个人而建构的,建构的方式和结果使他像另一个人,而且其存在注定要被另一个人夺走。
所以,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
关键词 镜子阶段;自我;他人/他者;我思;同一性;挫折;异化;分裂中图分类号 B 84-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4)06-0048-08 “认识你自己。
”这句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殿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经回响了数千年。
可以说一切哲学思考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任何形而上学的玄思都是对这个考问或者切近或者疏远的回答;而不同的回答则表明了不同哲学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和真理之间的距离。
从柏拉图到笛卡尔的漫长历史中,哲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发现世界的本质,至于作为认识主体(姑且这么说)的人或者说自我,其确定性、同一性、统一性以及意识自主性,则被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而放进了括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拉康的自我观
拉康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辟的思想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的镜像理论不仅标志着他与笛卡尔式的自我观的一种决绝的对立,也给人们一种颠覆式的冲击,使人们重新思考着自我和主体的存在。
可以说,拉康的自我是一种悲剧的基调,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人类自欺欺人面具。
标签:自我;主体;镜像
虚伪的自我
拉康对“自我”的认识其实是建立在反弗洛伊德“自我”观的基础上的,弗氏往年的“自我”更趋于理性,认为自我”等同于人所具有的感觉---意识系统,认为自我就是这个系统,用来回应现实的所有机制的总和,是一个调节内外的理性的中介机构。
就此,拉康找到弗氏关于自我的致命短板,拉康认为,既然弗氏的自我是回应现实所有机制的总和,那自我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对现实的误认?基于这个质疑,拉康开始了自己独特的“自我”观。
在1936年7月,在捷克的马里安吧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
拉康宣读了一篇论“镜像阶段”的论文,首次提出他对人类主体的自我之性质的看法。
在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拉康向在那里举行的第十六届精神分析大会上提交了题为《精神分析经验揭示的作为我之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镜像阶段》的论文,而在这篇论文中,拉康细致地阐述了“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给人们赤裸裸地展示出“自我”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首先,拉康在刚开始就借用瓦隆的镜像测试来表现人与动物的不同,他把瓦隆的镜像理论已经抽象到一种本体论的研究层面上来。
镜像阶段(一般指6-18个月)时,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通过不断试验,最终兴奋不已地把它归于自己,这里的兴奋对拉康来说意义深远,这标志着婴儿对镜中的虚像发生认同,也就是“自我”开始形成。
拉康借镜像测验想说明,人刚开始对自己的认识就已经建立在外在于他自己的东西上,是自身在认定一个镜中的虚像之后对自身所起的作用。
正如拉康所说:“我把镜像阶段的功能看成是意象功能的一个特例,此功能是要建立起机体与其现实------或者说,建立起内在世界与外界世界-----之间的联系。
”而这个虚像的致命之处就在于,它以一种诱惑的方式,使婴儿以想象的方式使自身認同于镜像中理想的统一的外表,而这种认同是种异化的认同,因为这是一种以丧失真实为代价的认同,与内在的破碎的、不协调的肢体经验相比,镜中的虚像给婴儿一种心灵上的和谐稳定感,这种自恋式的认同也再次揭示了自我形成的虚伪性。
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拉康借用格式塔来说明自我认同的虚伪性和外在的构成性。
格式塔指的就是人们对于一件东西的观看更倾向于一种整体的或者说是一种“矫形”态度或心理,而容易忽略这件东西碎片化的组合过程。
格式塔本身就说明了人类那种与生俱来追求外在完美而忽略丑陋的真相。
人类自我的形成,在拉康看来“这一形式与其说是被构成的还不如说是构成性的。
”也就是说自我的形成是靠外在的后天建构,而不是内在自熟。
婴儿之所以对镜中虚像发生认同就在于格式塔给人视觉的一种欺骗性与心理上的诱惑性,拉康在这里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借生物学的实验来揭示视觉格式塔的作用。
“雌性鸽
子的成熟是以看见一个同类为必要条件的......只需在某个阶段个个体蝗虫看一个同类的视觉现象,当然这种形象必须以一种与其种属相似的方式活动着。
”拉康用生物学做例证可谓一语双关,既借生物实验为其做论证,说明格式塔视觉对生物的重要作用,又以一种类似隐喻的方式来表明人类的自我形成与发展就是对镜中虚像的一种模仿,也就是说,自我是通过预期它将会成为什么而建构的。
镜中理想统一体使镜像时期的幼儿获得一种内在的协调稳定感,而这种完形格式塔以一种固定的轮廓和鲜明的体型以一种颠倒的形象呈现给自身,这种呈现其实是以一种预期式的方式呈现出来,因为此时的婴儿远没达到镜中那个连贯的协调的虚像,因此,自身对其的认同就是以一种预期的方式将其认同,认为自己总会成为那样,这种自恋和预期式的认同既是一种“早产”又是后天建构的一种表征。
在这里拉康也借解剖学中数据呈现的结果来说明“人类早产”式的认同,相对于自然界的动物的来说,人类还没发育完全时已经被迫来到世上,与动物刚出生就会走路相比,婴儿得等好几个月才会走路,说话,而此时婴儿必须依靠外力帮助才能生存,因此婴儿其对周围事物和自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力(成人的影响)的影响,而这又更深层次说明人类自我认识和形成是朝着一个预定的模型在预期式地发展,这种预期式的发展并非真实的本身,而是建立在一种误认的基础上。
这种认同虽然给自身一种内在的和谐和稳定感,但它确实是人类所有次生认同的一种悲剧,这也就导致人类只能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接近对真理的认识,但达不到对真理本身的认识。
因为所有的认识或认同都是建立在初始认同的基础上,也就是人类刚开始对自我认同的基础上的。
因此说,拉康式的自我观是人类一种虚伪的自恋式的认同,而这个虚伪的伪自我最终会使自身承受一定的内在的张力,及现实与理想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拉康所说的侵凌性,这种张力的出现,更是说明自我的虚伪性给自身带来的压力,这种侵凌性的表征就是拉康所说的破碎的身体,这说明了前镜像期身体体验的碎片化。
这种“残缺的身体经常在梦中出现,那时它是以断裂的肢体和外观形态学中的器官形式出现的......残缺的身体的形式还在机体本身具体地出现.......表现在精神分裂,和歇斯底里的症状上,也包括阉割,截肢,肢解,脱臼,剖腹等”。
这种侵凌性彻底揭开了自我的虚伪面具。
因此,拉康式的自我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他的自我观以一种嘲讽式的方式对弗洛伊格的自我观做了一次彻底的颠覆,也与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做了一次彻底的了断。
镜子阶段造就了自我,但也毁灭了真实,让真实的自身受限于它所设的陷阱中苦苦挣扎,而这个自我也只能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生存着。
参考文献
[1] 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98
[2] 福原太平拉康镜像阶段[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