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幻象公式

合集下载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余勇可贾。

昨天下午给本专业2005级博士生嘟囔了一下午的精神分析。

无论是嘟囔者还是倾听者,无不累得鼻青脸肿。

汲取了在电影学院座谈时的教训,昨天稍微系统一些。

应约贴在这里,冗长,枯燥,乏味,当心。

】拉康的精神分析属于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的范畴。

1968年前后,法国刮起了“回归风”:拉康要回归弗洛伊德,阿尔都塞要回归马克思(1969)、罗兰·巴特在回归索绪尔(1967)……当时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勃兴,而科学哲学的勃兴又壮大了这股“回归风”。

拉康、阿尔都塞、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福柯等当时红极一时的思想家都认为,在任何研究对象下面,都掩藏着深层结构;只有挖出这些深层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地地道道的科学。

结构主义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这里。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深受法国黑格尔学派的影响。

彼其时也,弗洛伊德著书立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之久,克莱茵学派的理论(Kleinian theory)、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和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已出现55至70年之久,而拉康学派相对来说还算年轻。

山头众多,学派林立,各自为学,纷纷“修正”弗洛伊德,指责它犯了生物主义和泛性主义的错误,对这位精神分析的祖师爷敬而远之,拉康学派却要把我们带回古老的源头,颇有点返祖归宗的神圣意味。

但拉康的精神分析吸收了当时的哲学、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文学理论;精神分析能在大学里风靡一时,拉康功不可没。

语言学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拉康在1968年曾经声称,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语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是整个结构主义运动的圣经,形成于20世纪之初。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张一兵哦也就是你了突然记起哲导老师提起过你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转换要件。

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

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思想的论文。

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的自我说。

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仍然是肯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本我现实实现———自我。

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 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

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

“弗洛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

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

拉康则直接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

主体:幻象领域与存在落陷——《致命魔术》的拉康式解读

主体:幻象领域与存在落陷——《致命魔术》的拉康式解读

主体:幻象领域与存在落陷——《致命魔术》的拉康式解读栾鑫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27)006
【摘要】《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的斗争揭示了主体确认自身的艰难过程.主体在镜像阶段被他者侵凌奴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起源让位于他人,而在成为被能指所代理的痕迹后,主体的存在与意义成为了无法共存的两个平面.主体为了填补被消去的存在,必须寻找某种替代物,于是,欲望由此催生,但欲望永远是与缺失相联系的,主体之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只能在不断追逐中走向灭亡.
【总页数】6页(P107-112)
【作者】栾鑫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5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幻象:填补真实空位的致命诱惑--论齐泽克对拉康欲望幻象理论的社会历史化重释 [J], 赵伟;刘世衡
2.破除“自我”的幻象——简论拉康精神分析学对主体概念的解构 [J], 黄在忠;楼巍
3.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 [J], 王晓婷
4.自恋幻象与不伦之恋r——《书袋》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岱
5.想象之欺象征之囿实在之伤
——对《长日留痕》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J], 柯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恋幻象与不伦之恋r——《书袋》的拉康式解读

自恋幻象与不伦之恋r——《书袋》的拉康式解读

自恋幻象与不伦之恋r——《书袋》的拉康式解读
李岱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2
【摘要】《书袋》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短篇小说集《啊,国王》中的名篇.以《书袋》为研究范本,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无意识欲望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人
物自恋人格的表现及其根源,进而阐释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不伦之恋的文学隐喻,认
为小说中代表殖民者形象的哈代姐弟之间的不伦之恋和他们家族的分崩离析,实际
上是英国海外殖民势力衰落溃败的隐喻.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李岱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记忆错位与不伦之恋——《洛丽塔》的拉康式解读 [J], 惠芳;师建华
2.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 [J], 王晓

3.主体:幻象领域与存在落陷——《致命魔术》的拉康式解读 [J], 栾鑫
4.想象之欺象征之囿实在之伤
——对《长日留痕》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J], 柯智
5.《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拉康式解读——艺术向的自我误认、自恋与欲望 [J], 叶梦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析的神话学:拉康欲力理论研究

精神分析的神话学:拉康欲力理论研究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面对普遍存在的物化所导致的各可以为 我们提供一种反思自身和现实的不同路径。在拉康看来,在巩固理性自我的名义下,这种取向只会强化主体对 “自我幻象”的固着和偏执,拉康对英美自我心理学派的激烈批评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目录分析
五性别化的公 式
1
一否定之否定
2
二死支撑着生
3
三神话学谱系
4
四三种爱欲观
5 五偶在的爱欲:
“智”在“爱” 中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精神分析的神话学:拉康欲力理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精神分析的神话学:拉康欲力理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精神分析的神话学:拉康欲力 理论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神话
弗洛伊德
微观 力
情结
俄狄浦斯
压抑
拉康
理论
拉康 力
爱欲观
理论
阶段
绪论
弗洛伊德
理论
神话
主体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围绕法国思想家拉康(Jacques Lacan)的“欲力”(Trieb)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作者从精神分 析各学派乃至各界对“Trieb”一词在翻译上的差异和争论入手,引出拉康对于弗洛伊德“Trieb”概念的独特理 解和创新性发展;并在对弗洛伊德欲力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就拉康有关欲力的理论,从微观、 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展开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发。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作者:张一兵原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的伪欲望理论。

作者首先探讨了拉康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突出解析了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

其次,论文分析了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

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我们知道,本能之欲望在弗洛伊德的学理逻辑中,是本我的本质。

相对于文化之我和社会之我,欲望之我是居有本真性的。

固然这种欲望会受得阻碍和曲解,但它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得到满足。

可是,拉康不仅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还进而提出,那个作为无意识基础的本能原欲在人的存在层面并不具有合法性。

在拉康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欲望总是虚假的,你以为是自己的需要,而其实从来都是他者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一种无意识的“伪我要”。

依拉康的观点,个人主体的欲望从镜像异化以后就不再是主体本己的东西,特别是在进入象征域之后,在能指链的座架之下,我的欲望永远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就是要让人们揭开意识(文化)的帘子,以发现背后隐匿着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

可是拉康的回答也干脆:“以为欲望的问题不过是个揭开恐惧的面纱的问题的人,就将他指导的人们都蒙在这层裹尸布中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裹尸布中并没有任何东西。

呵呵,说得多阴毒。

可是,拉康还关心人的欲望,“你到底要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精神分析学所真正想弄清楚的最终问题。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区分了现实的对象性需要和心理性的愿望(欲望)。

但拉康进一步说,欲望(désir)不是希望或愿望(wunsch/wish),弗洛伊德试图在梦中发现欲望,但“梦不是欲望”。

拉康总在与弗洛伊德作对。

在拉康看来,愿望是人有意识追寻的东西,而欲望则是无意识发生的。

请一定注意,这里的无意识要解读为“他者的话语”。

症候

症候

“症候”(sympt?me)这个概念本身不是哲学用语,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用于医学上,比如我们身体上的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腹痛等都是身体直接显示出来的症候或者症状。

我们知道,大的疾病,我们直接通过肉眼或者感觉的方式是无法诊断出来的,而外在显示出来的身体的各种症状,便成为医生做出判断的标准。

在没有X射线和超声诊断的时代,望闻问切等直接检查人身体上症状的方式是进行医学诊断的主要方式。

通常医生简单地通过一个症候或症状来对病人的具体病情下判断,而是通过一种症候群的方式才能得出病人可能的病症是什么。

弗洛伊德很自然地将“症候”的概念沿用到精神分析上,在它的《精神分析引论》中,专门讨论“症候”的意义。

弗洛伊德指出他的精神分析就是以“症候”为起点的,“我承认我自己向来很重视对于神经病症候的解释,因为这些症候视为占据病人心内的‘无意识观念’的表示。

”[1]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人不难理解,无意识--作为弗洛伊德的核心概念,受到了意识的压抑,只有在意识的控制松动的时候,无意识才能以“症候”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那里,最典型的症候就是人的梦境,他喜欢从梦所展现出来的看似无意义的东西出来,分析出对象的精神状态。

那么,和医学上的症候一样,弗洛伊德的“症候”仍然是其临床诊断的一个入口,即通过症候的表象,我们理解被分析对象的实际的精神状况。

问题在于,阿尔都塞这里所使用的“症候”究竟与精神分析是否有关联。

对于晚期的阿尔都塞,其中的关联是显著的。

他对法国精神分析的宗师拉康的讲座非常关心,甚至不惜派出他自己的两个弟子(巴迪欧和让-雅克·米勒,后者成为了拉康的女婿)去聆听拉康的讲座,阿尔都塞自己也不甘寂寞,在他那篇著名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文中,他就公开使用了拉康的理论和重要概念,如询唤(interpeller)。

此外,晚期也曾撰写过一本《精神分析论文集:弗洛伊德与拉康》(?crits sur la psychanalyse:Freud et Lacan)的作品。

L10.3拉康——书目摘要

L10.3拉康——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0.3拉康书目摘要:1,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年版目录:序言导论: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第l章拉康的学术渊源1.1 语言、言语与能指:索绪尔1.2 象征:列维一斯特劳斯和马塞尔·毛斯1.3 欲望与历史的辩证法:科耶夫的黑格尔第2章主体的颠覆或者自我的本质2.1 镜子阶段2.2 自恋与侵凌2.3 菲勒斯的意义2.4谁在说话?第3章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3.1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3.2 原始压抑与无意识的产生3.3 意识语言与无意识语言:锚定点3.4 隐喻和换喻:无意识的形成机制第4章欲望的辩证法4.1 异化与分裂4.2 需要、要求和欲望4.3 欲望之因:对象a4.4 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第5章拉康的三维世界5.1 想象的诱惑5.2 象征与文化5.3 不可能的实在第6章精神分析的终结6.1 精神分析的形势及其基本原则6.2 移情与抗拒6.3 精神分析的结束拉康主要术语英语、法语、汉语对照表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包括拉康的学术渊源、主体的颠覆或者自我的本质、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欲望的辩证法、拉康的三维世界、精神分析的终结共六章内容。

2,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目录:前言:拉康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一、拉康学说的历史地位与意义二、主要学术活动和论著三、后现代的文化心理学第一章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一、镜子概念与自我二、自我意识的历史三、自我认证的意义第二章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一、无意识之网与语言之网二、隐喻、换喻与无意识的运作三、他人与他人的话语四、语言与心理间的历史索解第三章三个级别的划分一、想象级二、符号级三、现实级第四章基本范畴的再造一、“本能”新论二、再造“无意识”三、“压抑”与相关范畴四、关于“移情”第五章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一、后精神分析再解《哈姆雷特》之谜二、菲勒斯中心主义:阐释《被窃的信》主要参考文献内容提要:本书包括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三个级别的划分、基本范畴的再造、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共5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幻象公式
拉康幻象公式是法国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解释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体的欲望构成。

这个公式可以写成:$$ \\boxed{\\frac{\\textbf{Image}}{\\textbf{Object a}}} $$
其中:
- **Image**代表主体对他者的幻象或想象。

这是主体投射到他者身上的一种理想化形象,而非真实存在的他者本身。

- **Object a**代表主体的欲望对象,也称为'阿会'对象。

这是一种无法捕捉和符号化的"残余",是欲望的真正原因。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并不是直接指向具体的对象,而是围绕着一个真空或缺口运转。

Object a作为这个缺口的代表,是主体欲望的原动力,但永远无法被完全满足。

主体试图通过Image来填补这个缺口,将自己的理想投射到他者身上,从而试图获得完满。

但是,Image始终与现实有差距,Object a也无法被彻底获得,因此欲望的循环永无止境。

拉康幻象公式揭示了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也体现了欲望的矛盾本质。

它对探索主体性、人际关系和无意识动力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