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及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特征

较 多 的 大跳 音 程 时 . 完 全 用 真 嗓唱 的话 就 不 能达 到想 要 的 效 果 ,就 必须 借助 假 声
句 的 变化 重 复 , 旋 律不 变 . 结 构 也 可 以
曲的旋 律 规 整, 节 奏 统 一 。后 十 六 小 节 全 是衬词 , 旋 律 也 有 了 新 的 变化 。
拥有鲜 明的地域特征 : 土气 、 大气、 美 气 陕 北 民 歌是 陕北 地 区 的汉 族 民 歌 . 可 以 分 为号子、 信天游、 小调三类。 都 从 各 方面 反 映 了社 会 生 活 . 唱 出 了 陕 北 人 民 的 苦 乐和 爱憎 . 并 且 民歌 的 内容和 形 式 也都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而 变化 。这 种 变 化 。 表 现 了 陕 北 人 民新 的 生 活和 人 物 形 象
某 种联 系 因素 ) , 变奏式结构( 第 二 句 是 第
一
比较 完 善 。 比 如 《 十对花》 , 歌 中前 十 六 小
节 是 正 词, 一问一答 , 装饰音较少 , 使 得 歌
比如《 揽 工歌》 等; 另一种 是节奏较 快、 音 域较窄 、 旋 律 线 条 比较 直 的歌 , 比如《 天 心
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 陕 北 民歌 演 唱技 巧 风 格 特 征
陕 北 民歌 昂 扬 着 黄 土 地 上 泥 土 的 芳 香 , 它是 民间 文 化 的 艺 术瑰 宝 。 陕 北 民歌
衬词、 衬 腔 在 陕 北 民歌 中是 很 常 用 的
唱法 。 除 了 常见 的叹 词 、 助词外 , 还 有 长 期
景下发展 起来 的, 从地理位 置来看 , 粗 犷
陕北民歌的分类,流传,演唱以及特点。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丝弦小调;大型套曲、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产生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
*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
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
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
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

072《名家名作》·研究刘顺利陕北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与其他民歌相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一代又一代歌手的演唱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发音方式、演唱技巧、润腔技巧等。
同样的歌手在演唱每首陕北民歌的过程中,都有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演唱特点。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不仅是彰显陕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瑰宝,更是让大家了解陕北历史背景、风土文化的主要依托。
因此,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简述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之上,东临黄河、北临内蒙古,并且还与西安相连接[1]。
陕北地区因地理位置多以山沟为主,导致陕北地区只能用骡子、马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此外,历史上各朝代并没有对陕北地区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使得陕北地区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熏陶、渲染。
同样,陕北人民的思想意识没有受到相应的局限,也没有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约束。
同时,还因陕北地区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将陕北文化和中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显示,陕北文化氛围更轻松、融洽,因为陕北文化的特殊性使陕北人民形成了豪放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陕北民歌中也融入了陕北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特点,进而陕北民歌曲风更粗犷、豪迈,其表现形式也更通俗易懂。
(二)文化背景偏向多元化因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更偏向中原地区的边缘,陕北地区没有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较多影响,所以为道教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相应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环境,使陕北地区文化更具特色[2]。
此外,陕北人民因思想层面不再受拘束,并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所发生的一切都作为生命路程中的主要体验内容,还不断接收外来文化,将各地的外来文化在陕北地区进行高度融合。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也是建立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上,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为陕北民歌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养分资源,还有助于陕北民歌在陕北地区快速发展,极具生命活力。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是陕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陕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民歌以其多样的曲调、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民歌之乡”。
在陕北地区,民歌是人们生活和劳动的一部分,它既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调剂,也是他们宣泄情感、表达心声的方式。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一、发声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首先要从正确的呼吸和发声开始。
在陕北民歌中,发声完全依靠腹式呼吸,即腹部应该成为主要呼吸的部位,而不是胸部。
发声时要充分利用腹部的控制力量,使声音能够稳定、连贯地发出。
在唱歌时要注意发声的位置,要始终保持声音的放松和饱满,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声带受损。
二、音准陕北民歌的音准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民歌往往是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进行演唱的,所以演唱者必须要准确掌握每个音符的高低、时长和强弱,以保持歌曲的原汁原味。
在唱歌时要特别注意音调的把握,尤其是高音和低音的切换,要保持音准不跑调,这样才能够使民歌的音乐特色更加突出。
三、语言表达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中,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陕北地区的方言浓厚,而且每个地方的方言又有所不同,因此在演唱陕北民歌时,要正确掌握歌词的语音和语调,以确保歌曲的表达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去。
还要注意歌词的情感表达,陕北民歌多情感真挚、含蓄内敛,演唱者要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将歌曲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节奏把握陕北民歌的节奏多样,有的是轻快明快的,有的是悠扬缓和的,演唱者要灵活掌握歌曲的节奏变化,以使歌曲的表现更加生动活泼。
还要注意与歌词的配合,做到歌词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歌曲的表现更加完美。
五、情感表达陕北民歌的情感表达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演唱者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传递,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真挚。
因为陕北民歌往往是表达人们生活和劳动中的艰辛和幸福,所以情感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情感真实、感情真挚,才能够使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境北山(位于凤翔、耀县、韩城一线)以北广大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它按体裁主要分号子、小调、山歌和儿歌四大类。
陕北民歌中最常见、最典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音调,是在五声(或七声) 徵、商、羽调式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其上、下方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即是 sol、do、re、sol、re、sol、la、r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 字和“ 哇” 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 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 e2 与 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以陕西省北部地区为主要发源地。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唱法技巧,以下将以1000字对其进行浅析。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主要体现在音域、音色和节奏上。
陕北民歌常常在较高的音域中唱出高亢激昂的歌曲情感,音色明亮清脆。
唱法技巧上,陕北民歌往往采用高音咬字的方式,强调清晰明了的发音,使歌曲的内容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和情感表达。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还包括发声和气息控制。
陕北民歌要求歌手发声要自然且有力,具有较大的音量和爆发力,能够表达出情感的真实和强烈。
在气息控制方面,陕北民歌多采用断续呼吸的方式,即一句歌词不断地分成几段,进行适时的停顿和呼吸,使唱法更加灵活多变。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还涉及到音调和音节的处理。
陕北民歌的音调跳跃性较大,音节的处理较为灵活。
在唱法上,陕北民歌常常运用音乐和语言的节奏变化,将多变的音节组织成连贯流畅的旋律,使歌曲更富有变化和吸引力。
陕北民歌还注重歌唱表演技巧。
陕北民歌通常是集体合唱,在表演方面要求歌手们做到开放、自如、自由的演唱,能够身体力行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在陕北民歌的表演中,歌手们常常以动作、舞蹈等形式增添表演的亮点,使唱法与舞蹈有机结合,充分展现陕北民歌的魅力。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从音域、音色、节奏、发声、气息控制、音调和音节处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北民歌通过其独特的唱法技巧,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感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初探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初探摘要:作为民族艺术中的一支奇葩,陕北民歌无疑具有着突出的艺术魅力。
而作为民族声乐教学来说,陕北民歌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陕北民歌中所用到的歌唱方法、歌唱技巧,都能够给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以莫大的启示和借鉴。
文章正是对陕北民歌的主要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一、陕北民歌的主要演唱方法1、平腔唱法平腔唱法,多以真嗓的使用为主,有时也会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的加入真假声的混合,这也是陕北民歌演唱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声调十分高亢和嘹亮。
根据演唱歌曲的不同,有时候完全使用真嗓,有时候真假声混合。
一般来说,当歌曲的速度较慢且旋律起伏不大时,基本上使用真嗓歌唱。
比如《揽工调》就是用真嗓来演唱的,以体现出歌曲的悲伤和婉转。
当歌曲旋律起伏较大,如四五度音程,甚至七八度大跳音程时,完全用真嗓演唱已经不能胜任了。
且陕北地区沟壑纵横,山高坑深,要想要歌声传的更远,就要使用假声,假声和真声的结合是十分自然的,没有明显的衔接痕迹。
发出的声音没有虚晃的感觉,而是格外的高亢和嘹亮。
特别是在一些信天游中,经常出现一些长音,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能够使声音始终保持高亢、结实和明亮。
如《船夫曲》中,最高音到了b,真嗓已经很难予以从容的驾驭了,只有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才能唱出黄河船夫的粗犷、艰辛和悲苦。
作为演唱者来说,要使自己的用声方法和歌曲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注意咬字吐字和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时适当的调整真假声的比例。
2、直音唱法陕北地区人民的性格豪爽,热情泼辣,所以陕北民歌有直抒胸臆的特点。
表现在旋律上就是多大起大落和直上直下,特别是一些长音,往往做渐强处理。
直音唱法是最适合表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唱法。
例如《脚夫调》中,此处的直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叹息,像是要把心中所有的哀怨都通过这一句唱出来一样,深刻的表达的脚夫的艰辛和无奈。
此外还有一些悲苦歌曲,如《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等,这类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情感变化具有渐强的特点,采用直音唱法,能够表现出寡妇和光棍在上坟时候心中的凄苦,使歌曲更加具有真实感。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唱法技巧深受当地民间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唱法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进行浅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发声技巧陕北民歌的发声技巧主要包括咬字清楚、声音洪亮和情感饱满等特点。
在陕北民歌中,发声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决定了歌曲的整体效果。
陕北民歌的歌者们在演唱时要求咬字清晰,让每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出来,保持音质的纯净和稳定。
声音必须洪亮有力,能够充分表现出歌曲的气势和感情。
在传统的陕北民歌中,歌手为了增加音量和音色的多样性常常采用发声时略微颤抖的技巧,这种特色的发声方式也成为了陕北民歌的一大特色。
二、吐字技巧在陕北民歌中,吐字技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唱法技巧。
陕北地区的方言较重,所以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发音清晰,准确吐字。
要在演唱中根据歌曲的氛围和情感,采用各种不同的吐字方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有的歌曲要求吐字清晰,如《草原上美丽的百合花》,有的歌曲要求吐字生涩悠扬,如《祝酒歌》。
吐字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陕北民歌的表现力更加饱满,情感更加丰富。
三、音调技巧陕北民歌的音调技巧包括音高、音色和音量的控制。
音高的控制是陕北民歌中的一大特色。
民歌演唱要求歌者能将音高控制到准确的位置,以确保音乐的和谐。
音色的控制也是影响陕北民歌表现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歌曲需要歌者能够在演唱中变换音色,以刻画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音量的控制在陕北民歌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演唱时,歌者需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和节奏变化,控制音量的大小,使得整个歌曲的表现更加鲜活生动。
四、节奏技巧陕北民歌朴实自然,其节奏技巧更多的是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增加些微变化。
在陕北民歌中,节奏的把握对于整个歌曲的演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陕北民歌中常见的节奏以四拍和八拍为主,这种规律性的节奏使得歌曲更加易于传唱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及演唱方法
关键词:陕北民歌;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调式特点;演唱方法
陕北东临黄河,北沿长城,西接子午岭,南界黄龙山。
面对着这片广袤无垠、苍凉荒漠的古原,人们用心血与智慧谱写着自己心灵的歌声—陕北民歌。
生长在这片凄苦贫穷却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人不歌的歌的海洋里,倾听着那响彻行云、千回百转的绝唱,体会着人们争取自由与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
陕北民歌的奥妙与神奇永远令人牵魂动魄。
一、陕北民歌形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1、自然因素
提起陕北民歌总会想到电视剧《血色浪漫》中放羊老爷穿着羊皮袄,甩着羊鞭对着一望无边的塬峁沟梁,用那苍凉的声音随性地诉说着他心灵深处的期盼。
黄土高原沟梁峁壑凹凸不平的地貌特征决定了陕北民歌中起伏跌宕的旋律特征。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中,他的身体显得那么渺小,他的外部动作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人们与自然相对协和平衡,则是为了强调其自我存在,人们仰天长啸般的歌唱,则是表现与外界奋争精神。
(1)悲凉的呐喊(对恶劣环境凄苦的咏叹)
恶劣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生活现实是陕北人民创造民歌的重要土壤。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黄河,北接内蒙。
山秃沟深,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既穷又苦,所以绝大多数陕北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场景。
比如:《揽工调》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迫,而《走西口》《賣娃娃》则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一幅天灾人祸造成的悲惨景象。
陕北人民生活再苦,生存条件再艰难,也有心灵的自由和梦幻般的想象。
只要心灵获得自由,他就是愉快的。
人性不灭就会有创造,创造着大都市永远创造不出来的艺术产品,既哀伤又欢乐,既抒情又豪放,既自然质朴又感天动地的民歌艺术。
(2)异彩纷呈的绝唱(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
陕北人是汉族人,但与居于国之中央的其它汉族人比较,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
在中国大多数历史朝代中,长城内墙下的陕北往往是边防前沿。
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央王朝与异族的征战进退,一代代地改变着陕北人的人种血缘。
这里,既有原住民与南来移民的融合,更有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汇流。
战争时期的杀戮、占领和奴役,和平时期的通商、通婚和交流,像潮汐一样一遍又一遍地
吐纳、重组陕北人的血液。
直到元代以后,陕北才稳定地成为说汉话、习汉俗的汉族区域。
但是,居住在这个区域的陕北人,已经变成血液流淌着汉、匈奴、羌、鲜卑等多民族热血的人种。
血脉的融合使陕北民歌结合了多民族的特征和表演方式。
2、人文因素
(1)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融合
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融合,是影响陕北民歌形成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陕北为多民族游牧之地,并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
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瘠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
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
这样就使本来苦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
其显著特点,就是优美的旋律和苦难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现实和理想极度对立的背景下,在忘我的抒情境界中,在想象和幻觉中创造出感人肺腑的音乐。
(2)陕北人率真、热情、所赋予的文学特点
陕北的黄土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的偏远,处在政治的边缘地带,较少礼教的束缚,又由于生存的困苦艰辛,陕北民歌中产生了大量的沤歌男女自由恋情的歌曲.他们对爱情有着近乎原始的担露,他们爱得热烈、奔放而又缠绵,甚至把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寄托都融人他们对爱情的歌唱中,由此使路淡的生命旅程进发出辉煌的火焰。
例如在《兰花花》中“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咱们俩死活(哟)常在一起”;《赶性灵》中“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那个)手,(哟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三十里铺》中“ 三十里铺来有大路,戏楼拆了修马路,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咱们二人没盛够”。
那一首首撕心裂肺的歌声唱出的是刻骨铭心的爱情。
另外陕北人粗犷、豪情的性格又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
二、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
1、调式特点的多样化
陕北民歌优美的旋律,简洁明快的表达,鲜明的空间感,构成了陕北民歌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特点。
陕北民歌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有时也用三四度)为主要特征,调式特点多样化,并依此为基础形成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甚至八声音列。
2、“fa、xi”增添的无尽凄苦
表现悲怨、凄苦、哀伤情感是陕北民歌的情感主线。
如《可怜实可怜》、《信天游》两首作品就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叠置(双四度结构)为
主要特征。
旋律中七度、八度大跳的运用,四度、五度的下行,7、4偏音的强调运用,增添了无尽的凄苦。
三、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
最初的陕北民歌演唱就是贫苦的人们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一曲多词”是最常见的。
演唱者通过歌曲向一望无边的塬峁沟梁,向懒洋闲散的羊群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
或者对着山的另一端的心上人真切的情感表达。
他们不追求演唱方法及技巧,更多的注重曲调的情感表达及歌曲内容的传送。
1、平腔唱法
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2.颤音唱法
大部分陕北民歌的演唱没有大的颤音,但许多出现在歌曲中的小颤音却极具特色。
这些小颤音极大地软化了陕北民歌的野性和刚性,歌声听起来生动而富于激情
3、直音唱法
音乐表现上的直畅与自由是大多数陕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而陕北人粗犷、豪情的性格又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
特别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基本上用直音唱法。
4、断腔唱法
断腔也称顿腔或顿音。
我国北方的民歌多用断腔。
陕北民歌中有一字数断的,也有一腔几断的;有一轻一重之断;也有一收一放之断。
特别在陕北耍丝弦音乐中,有一字多顿的唱法。
演唱断腔时,应有意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
例如《打游千》这首歌中的断腔要强调字头,要顿的短而轻巧,以表现姐妹二人活泼俊俏的形象;而小调歌曲《光棍哭妻》中的断腔则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画光棍“ 哭”妻的悲切心情。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它有雄厚朴实的创作主体、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热情高亢的表演方式。
走近陕北民歌,去真正了解它,认识它。
择取积极的态度去促使陕北民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可为传承和保存我国民族艺术遗产折叠启示的一角。
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同时又是一名音乐工作者,我深深地爱恋着陕北这片黄土地,生活中不能没有香醇浓烈的陕北民歌。
撰写这篇拙文,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民歌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艺术得到弘扬光大!
作者简介
高妮(1989.6),女,陕西神木,单位(陕西神木职教中心)学历(2008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