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陕北与云南的民歌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浅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陕北民歌风格特点 (一)艺术风格具备稳定性的特点 因为陕北民歌传唱以及推广的过程当中,艺术风格非常的稳定, 而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情感、传递手法、传播载体与表达形式等 方面。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在陕北文化独特形态基础上 产生的,陕北文化固定化的形态让陕北民歌艺术风格比较稳定。就 情感模式而言,因为陕北文化的形态与陕北人格非常稳定,让各个 因素都稳定的融入了人们情感中。就传递情感的手段而言,陕北民 歌艺术手法与歌词、音乐元素、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较稳定。就传 播载体而言,在现代化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媒体传播手段不断 创新的基础上,陕北民歌传统纸质与口头传播方式逐渐的转变为利 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化媒体手段,进而形成极具自身特色的稳定传 播载体。而就表现形式而言,陕北民歌的民歌主题、歌曲语言、民 歌体裁等都具备稳定性。 (二)陕北民歌的种类多样化 陕北民歌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形成了由信天游、 劳动号子以及陕北小调等为主的民歌类别。信天游属于陕北民歌当 中的山歌体,也叫做山曲以及顺天游,属于陕北人民即兴而作,语 言比较朴实且节奏简单,韵脚极具变化,其曲调比较高亢粗犷,充 分地展现出了陕北人民豪放粗犷的个性,最能够展现出陕北民歌的 地域特色,例如《赶牲灵》等。而劳动号子属于劳动人民在劳动节 奏的基础上而创作的,特点是吆喝与呐喊。陕北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包括了打夯歌以及打场歌等。还有就是小调,其主要来自民间歌曲, 是人们在休息、娱乐以及集庆时所用歌曲。小调内容主要是叙事为主, 描写了人物、情节以及场景等内容。小调曲调结构比较方整且旋律 流畅,曲调节拍比较规范,然而因为经常性的使用延长音以及切分音, 因此演唱的时候会用润腔进行装饰,增强律动感,例如《送情郎》。 二、陕北民歌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民族元素的多元化 陕北地区因为历史文化的原因,区域内有大量少数民族的聚居, 因此表现出了显著的民族多元化特点。陕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大多数都是中原和外族征战时的主要战场,与此同时,在和 平年代的时候,陕北地区变成了中原地区和外族进行通商以及交流 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因素便让陕北地区上生活的人们血缘在不断 的改变,原住的居民和外来族群之间血缘的进一步融合,让陕北地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常有人说大巧若拙,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

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

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

我觉得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

一、意象质朴;二、语言质朴;三、技巧质朴;四、情景质朴;五、情感质朴。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

在这里,黄土高原厂裹、雄浑中透出儿分苍凉的自然环境,端梁起伏、沟窒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扩、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百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

"阳坡的糜子背圳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

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案(斋堂)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

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最新年文档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最新年文档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摘要:中国民歌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陕北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民俗文化,陕北民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在旋律、节奏、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是人民思想、感情与精神的结晶。

陕北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及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地域民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歌种。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陕北民歌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由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地理环境,才逐渐形成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分类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这里多样且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民歌不仅具有汉族音乐的特征,也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陕北民歌的题材诸多,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

(一)劳动号子号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

由于陕北的地域沟壑,劳动者常年劳作辛苦,劳动过程中那紧张的动作,沉重的负荷赋予劳动号子以吆喝、呐喊等特点。

既可以协调劳动,也可以抒发劳动者内心的压抑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

陕北号子有打夯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

例如《船夫曲》等,节奏平稳又具有一定的力度。

(二)小调小调被称为里巷之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范围包罗极广,歌词一般是通过较有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传授,结构比较完整且内容丰富。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唱众合[1]。

小调既有淳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庸俗的曲调。

如《三十里铺》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

(三)信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多种多样,信天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

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体裁――信天游。

其又叫顺天游,是流传在陕北一带的主要山歌歌种。

信天游的曲调变化多样,节奏自由、歌词通俗易懂。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云南地区与陕北地区情歌文化的对比探究——以《小河淌水》和《三

云南地区与陕北地区情歌文化的对比探究——以《小河淌水》和《三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75云南地区与陕北地区情歌文化的对比探究——以《小河淌水》和《三十里铺》为例吴蓓蓓(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摘要:《小河淌水》与《三十里铺》分别是云南地区和陕北地区情歌音乐文化的代表,风格差异大:云南情歌曲调温婉含蓄,歌词优美、文学性强;陕北情歌曲调高亢明亮,叙事性强,情感表达直接,方言、口语化使歌曲极具地方色彩。

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情歌文化特点,才能把歌曲的内涵表达得更准确,才能让歌与故事共存,把歌曲价值体现出来。

关键词:《小河淌水》;《三十里铺》;情歌;二度创作前言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两首歌曲都是以情歌为主题的民歌,由于地域文化特点的不同,两首民歌在音乐形态、情感表达、风格表现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基于以上方面的不同,笔者对二者进行了以下对比分析。

一、创作背景简介(一)《小河淌水》创作背景关于《小河淌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云南弥渡地区,有一个马帮①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小伙子对当地的一个姑娘一见钟情。

在马队休息期间,阿哥每天与阿妹在山间对歌,感情日渐浓厚。

马队还需要继续赶路,阿哥不得不离开,于是两个年轻人许下誓言,约定等来日再相见。

阿哥离开后,阿妹每个月夜都会来到小河边等待阿哥回来实现诺言,但阿哥一直没有回来,《小河淌水》就是在这样一个故事背景下产生的。

(二)《三十里铺》创作背景关于《三十里铺》有一个真实故事,原创作者是常永昌,故事是这样的:陕北绥德三十里铺村这个地方,有一对相爱的男女“四妹子”王凤英和“三哥哥”郝增喜,两个人自由恋爱。

三十里铺这个地方存在老旧思想,自由恋爱不被允许,被家里人知道后,郝增喜家里为他定了另外一门亲事,让他断了与凤英的联系。

凤英知道后十分伤心,但两个人仍然偷偷相爱。

这一年三哥哥要去参军离开,再送行的时候,凤英只能站在自家崖畔上张望,目送三哥哥的离开,自己黯然神伤,又不能上去和三哥哥说几句话,害怕别人看到了笑话。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

浅谈陕北民歌艺术特色—以《兰花花》为例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杰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陕北民歌的特点是土、美、大,土是土气,美是悠美、大是大气。

陕北民歌土气,在民国时期是民间的一种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美是歌声优美,曲调优美,抒发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那个时代陕北人民悲剧命运的感伤,大是大气,陕北民歌曲调高亢、悠扬大气,雄伟高亢,大气奔放,别具特色。

,陕北民歌中尤其以“兰花花”最为有名。

多年以来,陕北民歌只在陕北民间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民间艺术家的多方努力,才传遍了我国大江南北,最终在科学技术,媒体和我国广大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才形成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唱风格和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

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又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因此对它的艺术特色,风格特征的研究无疑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这些杰出的艺术文化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形成原因;艺术特色;艺术特征引言(前言)陕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没有打跨陕北人民,相反,最终造就出了神奇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艺术其实是北方大文化大背景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广大汉族同胞的思维和情感的艺术表现,这一艺术瑰宝折射出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艺术环境下我国陕北同胞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思维、观念,以及古老勤劳的陕北人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展现的是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精神面貌。

因此它还是勤劳善良智慧的陕北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陕北民歌的魅力,缘自于陕北人民的生活,缘自于陕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

人们常说,艺术缘自于生活,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特色,正是因为它来自于陕北独特的自然环境,来自于陕北人民对生活和情感、人生、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作者:戢紫月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1期【摘要】陕北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来介绍陕北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的演唱风格及艺术价值并对其展开研究,从而引出对陕北民歌当前的继承与发展的概述。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演唱;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22-03【本文著录格式】戢紫月.浅谈陕北民歌的特点及艺术价值[J].北方音乐,2020,11(21):22-24.引言陕北民歌历史文化悠久,艺术风格独特,民族性色彩浓郁,在一代又一代歌手的演唱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唱技巧,如行腔运气、咬字吐音,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发音技巧、润腔技巧等。

每一位演唱歌手对每一首陕北民歌都有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艺术处理。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瑰宝,也是了解陕北历史和风土人情的重要依据,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陕北民歌艺术背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也是汉民族的代表音乐陕北民歌,秦汉时期有最早的记载,但是兴盛是在20世纪,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陕北民歌是在地处黄河流域的陕北地区形成的,它的产生与当地的文化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与其他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情况一样,受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积淀后,在2008年被选入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创作与改变,形成了当前的艺术成果。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学习陕北民歌的热情逐年下降,即便是在当地,也很难做到和以前一样人人会哼唱,这种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逐步失去影响力。

因此,本文通过几部陕民歌的作品演唱艺术来发现陕北民歌的美感,挖掘它的艺术价值,唤起对陕北民歌的喜爱。

二、传统陕北民歌的演唱艺术(一)《走西口》《走西口》这首歌曲是陕北民歌中的小调,最初是由二人台的形式演唱,于20世纪80年代改编后,成为当前的艺术形式。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是陕西省北部的民歌,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地区的延安、榆林、商洛、安康等地,是
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瑰宝。

陕北民歌有着深刻的民族情感和生活哲理,旋律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法技巧方面,陕北民歌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音调起伏大、变化多端
陕北民歌的音调起伏大、变化多端,突出了它的情感表现力。

其中以“三折腰”、
“两折腰”、“倒折腰”等变调方式较为常见。

在演唱时,要注意每个音符的升降幅度和
变化方式,使唱法更为灵活自如。

二、重视声音力度和高低音的运用
陕北民歌唱法注重声音力度和高低音的运用,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手法
来表现情感和形象。

演唱时需根据歌曲的不同情感和表达效果来调整声音的力度和高低音
的运用,使唱法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重视音节的切分和节奏感的表现
陕北民歌的唱法注重音节的切分和节奏感的表现。

演唱时需注意每个音节的发音清晰、有力,将节奏感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使唱法更加富有变化和动感。

四、注重半音的利用和音乐的修饰
陕北民歌唱法注重半音的利用和音乐的修饰,通过半音的加入和音乐的修饰来表现曲
调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

演唱时需注意半音的位置和音乐的修饰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使唱法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多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演唱时,需要根
据歌曲的特点和情感要求来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更好地表现出陕
北民歌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陕北与云南的民歌特点
作者:冯一纯
来源:《当代音乐(下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歌起源的追溯,采用类比的方法,对中国南北不同地域的民歌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小河淌水》曲调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国陕北民歌的特点汇集了土气、大气和美气的三种不同魅力,其风格开阔慷慨、豪放恣意,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偏大,令人闻之心醉;而云南民歌风格细腻、温婉含蓄,其音域不宽,旋律优美、曲调起伏不大,但朗朗上口,极具少数民族新颖独特的音乐色彩。

[关键词]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49-03
一、民歌的来源
民歌,即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民歌能够歌唱或吟诵,大多数是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是《诗经》中的《国风》。

民歌的形式有很多,各个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民歌。

汉族民歌除了
有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十枝花”“盘歌”等各具特色的样式。

至于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形式,也都各具独特韵味,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在风格上,苗族、瑶族的民歌古朴浑厚,宛如走在幽静之地忽然听到远处的钟声;藏歌、傣族的民歌旋律优美,好似午后漫步在阳光下品味清茗。

风格相比之下,更是凸显出民歌包容万象的美。

民歌,是人民的歌,也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镜子。

从古至今,不论东西南北,每一个年代、地域,不同的国家、民族,都在独特的民俗、气候、地理、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中,不知不觉都会产生一种和别的地方人群的文化、历史和对生活实质的宣泄的区别。

这些民歌都会以不同形式来延续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以及对这些古老文明的热爱,社会学俗称这些为民歌(谣)。

二、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是汉族民歌的荟萃之地,所以民歌的种类很多,当地称之为“山曲”或“酸曲”。

陕北民歌可以区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其中的信天游最有代表性,是最富有陕北民俗特色及典型类型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土气、大气、美气,汇集了三种不同的魅力,令人闻之心醉。

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让陕北民歌站在歌坛圣殿之上。

陕北人民用小调和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不仅唱响了整个中国,还感染到了世界音乐界。

在陕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上,还是走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道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不知不觉心便会随着轻吟合唱。

这就是陕北的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很喜欢民歌。

陕北,就如同是民歌的世界,是融合着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的珍贵之处有很多,如:语言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认识价值。

陕北民歌将历史之风韵继承延续并且珍藏在世世代代陕北人心中,犹如一座辉煌而富饶的艺术文化宝库,亦是蕴藏在陕北心尖上的至宝。

陕北的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歌种之一,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也是最广的,而且是最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种。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对生命的祭歌,是他们对爱情的赞颂之歌以及对生活的颂歌,写出了平凡的脚踏实地的日子;写活了深刻单纯的爱情;写明了生活中点滴的感恩之情。

一如人生的真实写照,热烈地去生活、去奋斗,热烈地去爱、去感恩。

三、云南民歌的特点
云南的汉族民歌可以概括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

山歌在某些地区也被叫作“调”“调子”和“腔”。

云南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被许多人所传唱。

例如《赶马调》《小河淌水》《大河涨水沙浪沙》等,这些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云南民歌拥有明快豪放的民族气质,初闻之下便能感受到云南民风之淳朴、淳厚。

大多数的云南民歌都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的那种新颖独特的色彩。

云南民歌的曲调大多旋律起伏却又拥有非常细腻的装饰,并且注重将语言、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同将不同的丝线揉成一团,难分彼此、难舍其一。

著名的民歌歌唱家黄虹老师所演唱的《猜调》《小河淌水》《绣荷包》《耍山调》等云南民歌,都多次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

她用她那精湛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歌演唱艺术风格,为云南民歌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陕北民歌,它属于民族风味较浓郁的信天游,其曲调明亮,旋律优美。

主要是描述红军在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正好遇上满山的山丹丹花开放的美丽情景。

其曲调是由《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和《永远跟着毛主席》这两首作品为素材,经过重新改词,最后由刘烽作曲、编曲形成,这首民歌既体现了陕北地区红火的苏区和英勇善战的红军精神,又歌颂了毛泽东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五、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弥渡山歌《小河淌水》一直以来都有“东方小夜曲”之称,它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全世界广为传唱。

这首脍炙人口并且优美动听的世界名曲之所以如此广泛流传,是因为它是一首真正的恋曲,全曲歌唱着一位妙龄少女对她心爱的阿哥的纯真爱情。

《小河淌水》是尹宜公创作出的云南民歌。

整曲的歌词纯朴、自然,感情真挚、殷切,音区比较高,音域较宽,由此表现出了少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经典动听的民歌。

黄虹、朱逢博、龚琳娜、彭丽媛、谭晶等歌唱家都曾演唱过该歌曲,其中李谷一所演唱的《小河淌水》版本,以轻松、优美、抒情、浪漫等特点最为经典。

那甜蜜的滋味令人沉醉在诗一般的情境中,不禁浮想联翩。

《小河淌水》和弥渡民间流传的很多山歌、调子的曲调和唱词在調式、旋律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方面是一脉相通的,这首歌留存了许多弥渡民歌的“原汁”,它和弥渡民歌同属“一族”。

歌词用语中的“亮汪汪”“清悠悠”“你咯听”等都是弥渡方言。

“亮汪汪”和“清悠悠”是弥渡方言中的形容词。

“亮汪汪”是形容“亮”和“清”的口语。

如,这面玻璃镜子“亮汪汪”的,这个铜盆“亮汪汪”的,这潭水“亮汪汪”的等;“清悠悠”是弥渡方言形容词的口语。

如“绿油油”,弥渡方言说“绿悠悠”,还用“清悠悠”“清丝丝”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阿妹”是白族的常用口语,“郎”在弥渡山歌中也经常被使用。

“你咯听见”是弥渡方言中表达疑问语气的句子,意为“你听没听见”。

“尼”,弥渡方言意为“的”,如“这是我‘尼’家”“这张桌子是他家‘尼’”等。

它就像文学中典
型大于形象的艺术魅力,唤起了人们的共鸣。

优美的旋律和动情的歌声,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响起,不论是年轻人、老年人,不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艺术家,都会因此而产生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和对真善美的向往。

歌曲的开头用“哎”作为引子将我们唤醒。

那悠扬的、飘逸的曲式像一个看不见的妙龄少女,展开了自己对爱情向往的翅膀在夜空中飞翔。

好像在倾诉,好像在表白,又好像在以满腔热情期待着心上人的回答。

聪明美丽的阿妹借景抒情,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融入在美妙的歌声中,她那带着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歌声飞遍了每一处山坡和树荫,最后消失在山脚下的流水中。

忽然,从对面山上响起了像回声一样同样清澈悠远的歌声。

歌声刚开始时像一团闪烁的小火光,时隐时现地传来,后来又在一个激情的高音上响了起来,好像是月光冲破了雾霭,把山林和田野都突然照亮一样。

《小河淌水》用它那超然的地域环境对人性追求之美,感动了每一个人,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

结语
中国南方的山歌温婉细腻、含蓄优美,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也不大,而北方山歌的风格是以开阔慷慨、豪放恣意,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偏大著称的。

云南的许多山歌在开唱或结束时会加上前后的呼喊声。

山歌的节奏比较自由,演唱时歌词的节奏密集变动较大。

歌词停顿处会拉宽唱腔、延长音符的时值,从而形成了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

云南民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风大多是泼辣,有的人也会说“酸”。

曲调采用了比较独特并且具有陕北民间音乐特色的特殊音阶,以清角音与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

陕北民歌的歌词多为哥哥大胆得要命,妹妹美得撩人,这样酸溜溜的歌词让黄土高原不再觉得荒凉,泼辣、酸溜溜的信天游让生命在黄土高坡上繁衍、沸腾。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钱建民.“苏北”栽秧号子的音乐构成与形态分类[J].艺术百家,2003(02).
[4] 李为扬.浅论“无锡景调”在我国南北方衍变的异同[J].艺术教育,2015(05).
[5] 高淑琴.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演绎风格与辨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2(01).
[6] 孟颖.试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乐特征和教学演奏[J].大众文艺,201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