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区别分析

合集下载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

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

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李杜诗歌的成就我们比不了,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诗歌的艺术手法等。

要说李杜的诗歌就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说起。

李白,生于701年,见证了大唐的盛世辉煌。

杜甫,生于712年,洞悉大唐的繁荣和衰败的原因。

李白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起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大落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很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李杜的人生经历对他们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1).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

1.李白他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才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很虚的诗句。

2.杜甫他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他用大笔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

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

如写大棚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

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李白和杜甫都是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诗人的创作主题、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来探讨他们的差异之处。

首先,就创作主题而言,李白的作品以豪放奔放为特点,他热衷于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豪迈的英雄人物以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斥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抒发自身情感的内容。

例如,他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相比之下,杜甫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世道之艰难,对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详细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伤痕,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可见,杜甫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会人文关怀和对民众命运的思考。

其次,在修辞手法上,李白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他擅长以夸张、夺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意象等手法,使诗歌充满魅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相反,杜甫的修辞方式更加朴实而真实。

他着力于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凭借着扎实的写实功底和睿智的思考,用诗歌告诉读者真实的社会状态,以及每个个体在其中的悲欢离合。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春雨的意义,突出了自然界的自发适应,展现出一种隐含的和谐和秩序。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豪迈奔放、浑厚洒脱的特点,常常采用句句押韵、音调优美的表达方式。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异同。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

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

”李诗想象独到、恣意汪洋,难以模仿和学习,可说是内容溢出形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痛快淋漓,天才之极,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又美妙奇异,不可思议。

杜诗有雄豪壮伟的气势,但在内容上更贴近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形式上更为工整规矩。

因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规整,杜诗可成为效行的范本。

我们可以在他建立的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导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两位伟大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流传千年,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二者都是唐代文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差异所在。

李白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与豪放不羁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自由奔放和豪放不羁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常用夸张的手法,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例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通过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

诗人与世界的融合另一个李白诗歌风格的特点是诗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经常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传说的描绘。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索。

杜甫的诗歌风格现实主义与悲剧意识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关注。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深刻的悲剧元素,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悲痛。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时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猿啸、渚清、落木和长江滚滚来描绘景象,突出了他的悲壮情怀。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杜甫不仅承袭了唐代文学的传统,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他既受到了先贤诗人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详细描写来展示诗人对人物的洞察力和情感表达。

他还注意用诗歌表达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以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呼吁社会的改革。

李白与杜甫诗人的人生态度对比研究

李白与杜甫诗人的人生态度对比研究

李白与杜甫诗人的人生态度对比研究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唐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

然而,尽管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却有着明显的对比。

本文将对李白与杜甫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两位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

一、李白的人生态度李白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豪放不羁、追求自由”。

他热爱自然,痴迷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对于世俗的束缚毫不在意。

李白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对自由和狂放的向往,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激情澎湃的笔调。

例如他的《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险峻道路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李白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生活方式中。

他好饮、好乐,经常与朋友饮酒作乐,任性而放浪不羁。

他游历山水,寻找灵感,对于生活的规律和社会的束缚并不在意。

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受世俗观念的限制。

李白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个性的独特魅力,他的人生态度对于后世的诗人和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的人生态度与李白不同,杜甫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抱负远大”。

杜甫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命运深感担忧。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着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弊端的揭露。

例如在《兵车行》这首诗中,杜甫写道:“家声儿女笑,井蛙声独哀。

旧赐茅茨甚贫瘠,旧业荒废谁堪悲。

”他在诗中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于时代困境的无奈和愤慨。

杜甫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中。

他追求真实的表达,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正之事的控诉。

杜甫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真实,他的作品使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代的期待。

三、李白与杜甫的对比研究虽然李白和杜甫都是具有杰出才华的诗人,但他们的人生态度却有着明显的对比。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1、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

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

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

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

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

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

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

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

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

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白和杜甫:一、思想: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白经常用夸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杜之间的交谊、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本世纪较早探讨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

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

如他在写到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杜之交谊。

他认为,"杜甫对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杜之间的交谊。

他认为,"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

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杜甫区别分析
————————————————————————————————作者:————————————————————————————————日期:
9.Compare Du Fu andLiBo---their poetry(occasions, topics, themes, form,etc.), the kind of personsthey were,their personalities.Whose poetry do youlike best,why?
李白与杜甫
四十余年前,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撰文《李白与杜甫》,从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两位唐代著名诗人,其主要观点是肯定李白而否定杜甫。

这里,作者以相同的题目撰文,试图淡化阶级立场与意识形态,而从人性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两位诗人的区别。

一、李白与杜甫的生平
虽然TOPIC中未提到生平的比较,但中国对文学和文学家的评价一向有“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说法,因此,笔者首先从此处出发,引出其他方面的比较。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而卒于公元762年,大抵生活在唐代最盛的时期。

李白而是岁时只身出川,游览了中国从两湖到江浙的大好河山。

他到处游历,希望通过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见,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的漫游却一事无成,知道天宝元年,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名震天下。

安史之乱后,他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后来永王与肃宗发生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被赦免,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后死于中国东南部的当涂。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而卒于公元770年,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

杜甫扫年在江浙一带漫游,后在洛阳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之后又在长安应试,但依然以落第告终。

直到后来他才通过种种关系做了一个看守库府的小官。

安史之乱后,杜甫去投奔肃宗,被叛军俘虏,之后潜逃,并担任左拾遗的职位。

随着朝廷军队的节节败退,杜甫被迫迁徙到了中国四川等地,后漂流到两湖,病死湘江。

(以上内容综合百度百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完成)
通过对两位诗人生平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前期比较顺利,斗志也比较高昂;后期则遭遇了种种失意,斗志也趋于低沉。

但总体而言,由于生活在唐代的全盛时期,李白的生活态度是很乐观的,这也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买下了伏笔;而杜甫一生则比较坎坷,遭遇了家国的破裂,而杜甫由于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因素,导致其作品更多的是反映老百姓的疾苦,偏向与现实主义风格。

二、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承接上文,笔者提到,李白的作品趋向与浪漫主义,而杜甫的作品则趋向于现实主义。

1、李杜诗歌主题的差异
李白的诗歌,大量对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记述,以及对自身的豪情壮志的抒发,而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则很少甚至没有。

其代表作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述;而杜甫的作品则偏向于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如《石壕吏》《新安吏》等作品描写了战乱年代官吏滥征妇女、老人和小孩入
伍的黑暗以及在这样黑暗条件下人们生活的悲惨;而杜甫的一些抒情诗,也更多的表达的是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叛乱平息,国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希冀。

2、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以《蜀道难》《石壕吏》为例)
通过阅读李白与杜甫诗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

李白的诗歌属于明显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譬如描写庐山瀑布时,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了银河;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道“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海拔并不高的天台山,在他的笔下竟是“四万八千丈”,再看著名的《蜀道难》,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并没有看见过所谓的“蜀道”,其中很多是他自己的想象。

诗歌中贯穿其中的呼告就是一句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巴蜀一带的闭塞,用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说法,夸张的说道巴蜀一带的人整整四万八千年不能与秦塞(陕西一带)交流;随后又有“猿猱欲度愁攀援”“砯崖转石万壑雷”等极度夸张的辞藻去表现蜀道之险,其余种种,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而这样夸张的想象力,是李白是诗歌超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因素。

而杜甫的诗,则是偏向于对现实的记述,基于事实,没有夸张的修辞,比较可信。

正因为这一原因,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史”。

以《石壕吏》一诗为例,诗歌开头就交代的事情的起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作者晚上在石壕村的百姓家投宿,晚上遇到了官吏征夫入伍。

然后是老妇的哭告:“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没有任何夸张,只是完整的记述老妇的话语内容。

最后老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虽然是一个超出当时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妥协,但毫无疑问,杜甫没有作任何夸张,而这一事件从杜甫笔下写出,也完全值得人相信而不是认为这是夸张与艺术处理。

毫无疑问,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3、李杜诗歌体裁的差异
李杜生活的时代是盛唐及盛唐向晚唐过度的时代,这一时代唐诗已发展趋于成熟,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与规则要求。

而李杜的诗歌体裁,也在这一方面有了各自的特色。

李白的诗歌,以古体诗为主,如经典作品《将进酒》《蜀道难》等,都是古体诗;剩余的近体诗,则以平仄、对仗要求并不高的绝句为主,而李白的传世律诗,几乎没有。

而这,也正是李白追求浪漫与自由的写照,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与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而更注重诗歌的实质内涵。

以《将进酒》为例,全诗句子结构变化多样,长短不一,从一句三字到一句七字不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白追求自由与浪漫,渴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

经典作品《登高》《春望》等,均是律诗,并且对仗工整,语句严密,甚至因此有了割裂全诗的嫌疑。

以《登高》为例,全诗四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与“渚清沙白鸟飞回”属于比较严密的工对(一般律诗仅要求颈联和颔联对仗,而《登高》做到了四联全部对仗);而平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同样是严格的对仗。

类似的分析剩下三联,也同样可以感受的杜甫诗歌的严密,真正是做到“戴着镣铐跳舞”。

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严谨、缜密的作风。

三、李白、杜甫性格的比较
从性格上说,李白追求的是不拘一格的自由与浪漫,而杜甫则追求的是一种本心的责任。

1、李白的放浪形骸
从生平上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不懈于通过科举制度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是想另辟蹊径,通过名流的举荐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

李白的性格糅合了中国儒道两家的特质,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其后期参加永王的皇权争夺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不屑于参政,为肉食者谋,希望可以游离于朝堂俗世之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这样的矛盾中,李白的生活显得洒脱,或者说放浪形骸,颇有魏晋风骨。

2、杜甫的责任意识
杜甫的一生,是严谨的一生、稳重的一生,有着极强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一生。

与李白相反,杜甫多次参加科举以求入朝为官,以尽到
报效国家的责任,同时通过科举这样传统的道路,也可以看出杜甫与李白的轻佻相反的一种严谨态度。

对家国、对百姓,杜甫均充满了忧患意识。

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的是百姓的疾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对家国安定的渴求。

杜甫更多的接受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至于如“丧家之犬”。

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其相似!杜甫的性格,就是重责,杜甫的一生,就是承担责任与使命的一生。

3、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以下内容参考天涯论坛)
我们可以把李白与杜甫类比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两位巨星:庄子与孔子。

李白继承的是庄子的浪漫与洒脱,乃至于无情。

庄子妻死,庄子竟可以“鼓盆而歌”,而李白也是如此,一生没有永远的朋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是逢场应酬,之后再没有见过“汪伦”二字存于李白的诗歌中,只怕李白早已把这个朋友抛之脑后。

公元744年,李白,杜甫,两位旷世诗人在洛阳相遇,相谈甚欢。

然而之后,在李白的两千多首诗歌中,只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可以确定是提到了杜甫,其余诗歌中,再不见杜甫身影;然而在杜甫心中,却始终心怀这段情谊。

“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李侯有佳句”“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诗歌中对李白的思念与赞誉,不胜枚举。

李白,是一个放浪形骸的浪子,杜甫,确实一个重情重义的情圣。

四、李白与杜甫,孰是孰非
要从李白与杜甫中挑选出一个我最喜欢的作者,确乎不易。

李白与杜甫,似乎是中国传统性格中道家和儒家的代表,而中国,崇尚的则是儒道合一,一方面,我们喜欢李白的浪漫洒脱,一方面,我们也欣赏杜甫的重情重义。

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评论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时,提出的是“做人如道家洒脱,做事如儒家严谨”。

而在笔者看来,对于李白与杜甫,笔者在诗歌内容上更喜欢李白的飘逸与华美;而在做人的风骨与性格上,更推崇杜甫的责任与坚实。

因而,兼收并蓄,方显大家之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