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一一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一一适应性
2•婴儿期一一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一一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一一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一一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一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标志 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一一《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一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第一章结论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理: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现象的教育学科P12、德育规律: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1)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2)关于德育信念的形成与培养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3、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1)个体品德社会和道德内化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1)道德价值论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1)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2)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3)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1963年至1968年,他们通过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试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时从模仿他人行中得来的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米切尔等人1966年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从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五阶段是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就鹅蛋是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1)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集体教育的思想3)劳动教育的思想4)纪律教育的思想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理想园》、《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地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2.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10级晏阳初班黄伊琳一、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第七章) (1)二、德育过程的一般性质及基本规律 (2)三、网络德育管理(第九章) (4)四、德育特点 (4)五、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第一章) (4)六、德育评价的目的、原则(第十章) (5)七、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继承与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p81) (6)八、教师在德育中的角色(第四章) (6)九、德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四章) (7)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P68、69) (8)十一、德育内容的特点 (9)十二、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第六章) (9)十三、学校德育管理(第九章) (10)十四、德育过程、方法 (12)十五、师德 (13)《德育原理》复习提纲题型:辨析、简答、案例分析、论述(其中简答题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其余三种题型更多是结合现实状况)一、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第七章)第一节概述一、德育过程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一)对象对比:德育:静态的抽象意义上的理解;客观存在的现象德育过程:动态的实践层面上的操作;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学习活动的具体展开环节以及基本特点与规律)(二)任务基本任务:揭示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德育过程与其他活动过程相区别的重要特点—德育过程:社会活动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社会规律)(三)意义1.实践意义: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规律需要深入研究(p113)2.理论意义:可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可为正确实施现代德育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二、德育过程的一般性质及基本规律(一)界定1.概念(1)一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2)具体: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3)现代德育过程:更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共同接受道德影响并促使其自身道德发展的特点(4)社会主义学校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条件下受教育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对年前一代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启发、引导和指导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行道德精神,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发展其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过程2.与其他各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1)教育目标上的区别:德育过程目标: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发展,形成稳定、良好的思想品德结构,自主地解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态度与情感问题。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原理以及一些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感、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人。
二、德育原理1. 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激发内在动力:德育应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基础,而非简单地通过外在奖惩来约束学生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以及提供适当的挑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自主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
4. 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情商和社交能力。
5. 教育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教育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是德育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实践案例1. 校园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自治组织:学校设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德育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的品德表现、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
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计划性与正面性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社会学习方法模式(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育和(德育主体的自修)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
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一、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1)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
(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3)德育过程观。
(4)偶发因素。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3)家庭美德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信仰道德教育。
三、活动课程与道德教育的关系:(1)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
(2)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
(3)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四、两类德育过程模式评述:(1)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出发点为老师,从教师的角度强调道德教育对品德(个性)的教化与形塑。
(2)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出发点是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者的主动选择和行动在德育中的地位。
(3)不同点:教师的正面价值引导,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4)相同点:教师正面的,学生道德的结合。
四、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⑶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五、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
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六、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七、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
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研究。
八、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式。
九、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
其一是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
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十、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
十一、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则?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
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
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
3、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
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
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
五、中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答:1、中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1)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很多属于政策性问题,缺乏科学性的筛选,教育内容教条化,逻辑考虑不够,程度上影响课程质量。
(2)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教材变动性大,课程效果较差;(3)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教育内容重复出现,带来消极后果,消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于以上几个问题采取政策如下:(1)承认德育学科的科学性并加以对德育内容的清理,形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对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德育课程形式。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教材转变为“软教材”活页形式,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以其保证学校德育理论联系实际目标的实现。
(3)采用“螺旋式”教学设计,深入接触学科内容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循序渐进,或者综合课程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对,有利于课程“生活化”目标的实现。
7.结合德育工作实际,谈谈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
.(1)应具备的素养:①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法纪道德素养:包括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