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养生三宝
养生三宝是什么

养生三宝是什么老子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此其皆可得而知也。
……人自离母腹,三元真气,日可生发,后为情欲所蔽,不知保养,斫丧者多,于是古圣传授救人修补之法,呼吸吐纳,存神运想,闭息按摩。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
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清代医家尤乘就认为,“人除了精气神,再也没有别的了”。
精气神对人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调养人的“精气神”呢?一、人体之精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的精和我们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人所吃水谷经过胃肠等器官的一系列运化活动,使水谷变成了精、气、血、津液,无营养价值者为糟粕,下行被排出体外。
有营养价值者上行,经过三焦的作用变为血液,从手太阴肺经进入五脏,五脏得到血液的滋养,通过经络流注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像大地有土1和水能生长万物一样。
血液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也称之为“精血”。
人的五脏六腑都从胃纳之水谷中获得营养和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吸收能力强,则气血旺盛、筋骨坚强、健壮有力。
但是,人的饮食往往容易失节,饮食失节最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自然精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无营血滋养,体弱气虚不能温养肌肤,抵御病邪,易为贼风邪气所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此外,人体之精还包括先天肾精。
古代医家强调应该保护肾之精华,除了药饵、食补、导引等养生方法外,在房事方面还应做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即快乐而有节制,不纵欲,则能让人心情舒畅、血脉调和、寿命长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的欲望是合理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圣人在对待欲望问题上能够做到适度,且方法得当。
面对欲望,他们既不压制,更不会放纵,而是“利性则取”“害性则舍”,做到取舍得当、恰如其分。
三宝与三养-食养、药养和气养

三宝与三养-食养、药养和气养从古至今,健康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生命境界,而对其内涵,不同的民族、社会则有各自的解读。
我国中医专家认为:疾病是自身生命活动失和的表现,人体自身有化解疾病、保持健康的能力。
因此,中医的研究与临床目标就是调动人体的本能,促进生命过程全面自由发展与和谐。
三宝——精、气、神我国中医专家通过对比研究认为,西方人与东方人对于维护健康、延缓衰老存在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人主张有为,即在竞争中增加营养补充、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分裂;东方人崇尚无为,即在清净中减少营养过剩、降低能量消耗、延缓细胞分裂。
中国人的传统是注意适量摄入,而不盲目补充;保存能量,而不扩大消耗;协调关系,而不恶化关系;促进和谐,而不激化矛盾。
中国人的长寿观是减慢衰老与增加寿命,不在于提高能量消耗、加速细胞分裂,而是在于降低能量消耗、延缓细胞分裂。
因此,中医的摄生与诊治之道不是通过干扰取代、切除病灶等手段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而是以调理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为主,在清净、安宁、愉悦、颖悟的作用过程中,实现生命活动协调、和谐、有序的目标。
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破坏、降低能量消耗、避免毒副作用、消除基因突变、延缓细胞分裂。
从而在调理病态过程的同时,延缓衰老的进程,形成健康的状态,实现长寿的目标。
北京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吉良晨认为:中医的养生之道,就是维护人体的精、气、神。
因此,中医养生学将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
精是先天之精微与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
气是先天之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的大气即天空之清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
精和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活动的总体体现。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精、气、神的盛衰存亡,关系到人体生命的旺盛与消失,所以精、气、神是人身不可缺少的三宝,应当很好地维护与珍惜。
中医养生学家所追求的调养目的,包括练习气功的强身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养护这个根本。
中医养生保健的三宝调理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保健的三宝调理原则是什么在中医养生保健的领域中,有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调理原则,被视为“三宝”。
这三宝分别是“精、气、神”,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精,乃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它既包括先天之精,从父母那儿遗传而来,决定了人的禀赋和体质;也包括后天之精,由我们日常饮食所化生。
后天之精不断补充先天之精,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精就如同汽车的燃料,是提供动力的源泉。
倘若精不足,就好比汽车燃料匮乏,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如疲劳、虚弱、免疫力下降等。
因此,保养精至关重要。
首先,要注意合理饮食,摄入营养丰富、均衡的食物,为精的化生提供充足的原料。
避免过度的劳累和纵欲,以免损耗先天之精。
规律的作息也有助于精的养护,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使精得以储存和恢复。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它在人体内不停地运行,推动着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以及脏腑的功能活动。
气的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
气不足时,人体会出现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气的运行不畅,则可能导致气滞、气郁,引发疼痛、胀满等不适。
要保养好气,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促进气的运行。
比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能够调动身体的气机,使其流畅运行。
另一方面,要保持心情的舒畅。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容易导致气的郁结。
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愤怒、忧郁和焦虑,对于气的调养十分重要。
此外,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也是保护气的关键。
因为寒邪会凝滞气机,影响气的正常运行。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它涵盖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神的状态良好,人就会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反之,神不守舍,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等问题。
养神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很容易心浮气躁。
因此,要学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心灵得到放松和休息。
中医预防疾病的三宝调养理论是什么

中医预防疾病的三宝调养理论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疾病的智慧和方法。
其中,“三宝调养理论”备受推崇,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所谓中医预防疾病的三宝,即“养神、调气、护精”。
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预防疾病体系。
养神,乃三宝之首。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对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容易导致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不良情绪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损伤心神,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养神,首先要做到心态平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荣辱,淡然处之。
其次,要避免过度的情志刺激。
如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恐伤肾、大思伤脾等。
再者,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音乐、书法等,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
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神的重要环节。
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调养心神的最佳方式。
在睡眠中,人体的各项机能得到修复和调整,从而使心神得到充分的滋养。
调气,是中医预防疾病的又一重要环节。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之气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
调气,首先要注重呼吸的调节。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吸入清气,排出浊气,促进体内气体的交换,增强心肺功能。
其次,要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
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元气。
再者,饮食也能调节气的运行。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阻碍气机的通畅。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久坐等,也有助于气的顺畅运行。
护精,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内容。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
护精,首先要节欲保精。
过度的性生活会损耗肾精,影响身体健康。
老中医:为什么称精、气、神为摄生三宝?

明代养生家袁黄提出“聚精”、“养气”、“存神”为“摄生三要”(《摄生三要》);道家修身,亦注重精、气、神,称为“三宝”。
《尊生要旨》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将精、气、神誉为“三宝”,固然属后出之说,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已随诸子百家对宇宙和生命本源等的争鸣,而成为先哲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了。
其中认识最深刻、阐发最得力、影响最深远者,莫如道家鼻祖老子。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据此,则“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二十五章)的所谓“道”,是一种难以直接感觉,却又无处不有、确实存在的精细微小物质。
战国时的宋钘、尹文(著述佚。
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中)进一一步发展老子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认为精是气的精萃,气和精即使无形,也都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说:“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故民(名)气”。
人也同样由精气构成,“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又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
浩然和平,以气为渊。
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乃通。
”精气如人之源泉,不仅可固体强身,亦能生神。
谓“精之所舍,而知(智)之所生”;“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由此而产生精神思维活动。
于是内无意念之惑,外无灾邪之侵,“心全于中”而“形全于外”,是为积精全神者。
神的概念,还包涵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意思。
《易传·说卦传》指出“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诸如“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搏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黄帝内经(五)”: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人身三宝---精气神
道家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于神;也就说养生有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
一、养生的三大法宝:
《周易·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说明物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的,物体的变化是由魂(神)的游散造成的;《管子》《庄子》等经典中都使用了“精神”“精气”的术语。
养生的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也就是古人说的“形神合一、精神合一、神气合一、动静合一”,这是养生的精髓。
古代善于养生的人都能做到精气神三者结合,都能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而现代的养生方法虽多,但多是偏于炼形的,或偏于炼精的,或偏于炼气的,或偏于炼神的;而真正的养生之道是“精气神或形气神”结合。
二、道家养生功---睡功:
五代宋初,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希夷先生---陈抟老祖,他一睡就是几个月,后人称他为“睡仙”;实际他是在练功,炼精气神。
陈抟老祖留下睡功秘诀32字:“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就是说看上去睡的时候像龙一样盘曲环绕,要一只手臂枕头,一只手直抚于脐眼,一只脚伸展,一只脚弯曲,这就是“炼形”;睡功要求先睡心、后睡眼,也就是说先收心入静,然后才闭目入睡,首先使心神不外持,就是不能老想着外面的事,要把心神收敛起来,这是“炼神”;呼吸要调匀、调细,气机自然、安定、平和,这是“炼气”;精气神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养生3宝

养生三宝:精、气、神『存精,养气,守神』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活动的根本。
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人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
『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下能使之全。
』『精气神·养生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专注于亚健康养生人群,生命不止·尊贵护理,系统养生,健康长寿·标本兼顾、内外兼修、平衡阴阳、和谐健康·中医中草药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精气神·释义三宝』精:根本!(『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养生之本,在于固本培元,以求阴阳平衡,生命有序,以健康长寿!气:动力!(『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神:精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神是生命健康的外在表现!『道法自然,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作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三宝的功能主治

三宝的功能主治一、三宝是什么?三宝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配方,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其中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功效和主治作用。
这个配方由中医师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提炼而成,被广泛用于传统中医药中。
二、三宝的组成部分及功效1. 宝一:黄连•主要成分: 黄连素、黄连酮、小檗碱等。
•功效:–清热解毒: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病症。
–降火明目:黄连具有明目的作用,尤其对于目赤痛、眼干涩等症状较为有效。
–改善消化:黄连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 宝二:黄芩•主要成分: 黄芩素、黄芩苷、维生素C等。
•功效:–清热泻火:黄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高热、热毒血症等病情。
–润肺止咳:黄芩对于肺热咳嗽、痰多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疾病。
–抗炎抗菌:黄芩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对于皮肤感染、烧伤、烫伤等有一定的疗效。
3. 宝三:黄柏•主要成分: 黄柏碱、黄柏酮、黄柏油等。
•功效:–清热解毒:黄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疮疡肿痛等症状。
–止血收敛:黄柏对于外伤出血、皮肤创伤等有止血和收敛的作用。
–抗菌杀虫:黄柏具有抗菌、杀虫的作用,对于皮肤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有一定疗效。
三、三宝的主治作用三宝的三个组成部分在配伍使用时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功效。
主要的主治作用包括:1.清热解毒作用:三宝中的黄连和黄柏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症状,降低体温、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病情康复。
2.泻火解毒作用:三宝中的黄芩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火热毒素,对于高热、热毒血症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3.抗炎抗菌作用:三宝中的黄芩和黄柏具有抗炎和抗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尤其对于皮肤感染、烧伤、烫伤等有一定的疗效。
4.改善消化作用:三宝中的黄连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的养生三宝
提要:杨友鹤,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
杨友鹤先生自幼受家庭儒学,医道的熏陶,随父在故乡洛阳开办桥梓诊所,潜心攻医,习诗研文。
后入河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深造。
杨友鹤教授说“我打算100岁还上班。
”当杨友鹤教授笑眯眯地说这话时,你别惊讶。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今年98岁的他至今仍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坐诊,每周两次。
他是我的学习榜样,我在他面前是小孩子,他要比我大30岁。
杨教授有什么长寿秘诀,活得如此精神呢?98岁的老中医还在上班,他有养生三宝:
说到养生,杨教授背了一段《黄帝内经》里的话。
大意是,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上古的人为什么能活100岁而不见衰老?岐伯说,那是因为他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啊。
他说自己的养生秘诀主要来自这里。
杨教授吃饭很有节制,早上一碗牛奶,一个鸡蛋,一块绿豆糕。
作为洛阳人,他中午爱喝浆面条,吃烙饼卷菜,还经常吃两块红烧肉或卤肉。
晚上吃小米或大米熬的稀饭,里面有大枣、梨、山药。
杨教授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午饭后要百步走,生活极有规律。
他每天主要的锻炼是早上做“八段锦”。
具体动作是,站起直立,两手掌心向外向上托起,然后弯腰,像打捞东西一样双手下捞,这叫“托天捞地”,可以帮助消化;双手叉腰,脖子和腰部一起左右扭动,这叫“摇头摆尾”,可以去心火。
杨教授说,不妄做劳对于他这样年纪的人来说,主要是没有非分之想,脑子不装别的,“专用”――除了上班,就是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在养生方面,杨教授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自身的免疫功能好,病邪就不容易入侵。
他家里备有一种叫“三解汤”的茶饮,里面有生绿豆50粒(捣碎),毛尖茶8克,冰糖15克。
将绿豆(捣碎)带皮同茶叶、冰糖共合一杯。
开水冲后加盖,约10分钟后代茶饮用。
附:杨友鹤教授对中医事业的贡献
杨友鹤先生深谙人体的生理机能,脏器功能,气血作用等医学道理和人体保健要义,深通阴阳之辨,五行之法。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八十余年,对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理法方药注重整体,且灵活多变。
在临床治病中十分重视辨证论治,主张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综合辨证。
杨友鹤教授认为:证无大小,均需辩证才可施治,病有难易,唯有辩证方能收功,牢记辨证论治四个字足矣:在治疗杂病时重视调和气血,因百病皆可影响气血,而气血不调又可导致百病。
临床治病不外三法,即祛邪,扶正,调理而调理气血为主要一法;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应揆度阴阳,权衡祛补,四诊合参,把握整体。
对某些疑难杂症的辨治,经验独到,颇具特点,辨治糖尿病主张不囿于上、中、下三消分型,首倡“阴阳分型血瘀兼证”,立法卫药不同于一
般着眼于滋阴清热一端,而重视培补脾肾之本,并自拟成方“糖尿病合剂”、“抗糖灵胶囊”治疗糖尿病,该药作为医院内部制剂,二十余年来已治疗患者数万例,屡获良效;治疗脾胃疾病,主张胃病治肝,调畅情志,重视气机升降相合,对泄泻的治疗,先生总结出“出泻勿塞泻,久泄勿滑肠,湿乃泄之本,寒热要分祥,补塞若太早。
缠绵不寻常”之规律。
先生临证多年,经验颇丰,尤对消渴脾胃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很有造诣。
他根据自己多年从医心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辨证消渴,正分阴阳”、“胃脘疼治疗经验”等论文被收入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系列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