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哲学试卷--集合]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哲学系中国哲学招生目录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及人数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6010102中国哲学 6010103外国哲学7010104逻辑学 3010105伦理学 4010106美学 5010107宗教学8010108科学技术哲学7071200科学技术史 3哲学系中国哲学考试科目系所名称哲学系招生总数49人。

系所说明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4人。

应试生复试权重为40%。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010102) 人数:6研究方向01.中国哲学史02.中国现代哲学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中国哲学史包括现代部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2 201英语一、203日任选一门3 630西方哲学史一4 859中国哲学史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简介北京大学1914 年建立中国哲学门,是本学科历史发展的起点。

近代以来,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本学科任教,对学科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到朱伯崑、汤一介、楼宇烈、许抗生,以至现有其他研究人员,学科的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学科在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中国哲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中心,也是国内高校中接受外国及港澳台留学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儒家;近现代中国哲学。

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较全,研究人员分布较广,研究力量多而较强,研究方法的特色是资料文献和义理分析并重,学风比较严谨。

研究成果在国际和海外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术界,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历史资料与逻辑分析兼长的“ 北大学派” 。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整体实力具有优势,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现任教研室主任陈来教授。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

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考研系所简介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

蔡元培、胡适、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张颐、陈康、贺麟、沈有鼎、郑昕、洪谦、熊伟、冯定、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等学术大师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经过百年的积累与发展,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并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

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现为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并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拥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有《儒藏》编纂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儒学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研究机构。

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一.北大哲学系考研名词解释1.静因之道2.制民之产3.坐忘4.狂举5.罔直蒙酋冥6.见分相分7.人极8.德性所知9.淮南格物说10.四几二.北大哲学系考研简答题1.郭象的“独化论”2.僧肇的“物不迁论”3.张载的“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4.朱陆之辩的核心思想三.北大哲学系考研论述题试比较罗钦顺、王廷相、方以智、王夫之的气论思想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

第13章荀子一、社会政治历史观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隆礼”“重法”等主张,大讲“礼”和“法”的重要。

1.“礼”和“法”荀子讲的“礼”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把“礼”看成像检验尺寸的法度,维护秩序的准绳。

因此,荀子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

“礼”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

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法是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的。

2.论人的特点荀子反对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其他自然物,他从社会道德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人的特点。

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主要就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而人之所以能组织起来成“群”,原因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

3.历史观荀子对历史的看法也比较注重当前的现实。

他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

荀子大讲“法后王”。

“后王”是指近代之王,即周的文王、武王,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改塑了周文王、武王的面貌。

荀子强调应该“以近知远”,即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历史的教训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

4.评价荀子这些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目的是要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荀子看来,那些制定封建制度、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圣人”,就是社会治乱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范,人民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

人民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一切都是由统治者的“清”“浊”“仪”“槃”的如何来来决定社会之乱及发展方向。

荀子把统治者提高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是为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作理论上的论证。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代码:PHI-101授课教师:XXX课程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无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课程地点:哲学系教室301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2.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背景和特点;3.熟悉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4.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2. 先秦哲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名家思想3. 中世纪中国哲学- 佛教思想- 唯识思想- 神秘主义思想4. 现代中国哲学- 新儒家思想- 新思潮哲学- 当代哲学思潮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2. 讨论:学生将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关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3. 案例研究:学生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2. 课堂参与:占总成绩20%3.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4.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30%参考书目:1. 《中国哲学史》 - 作者:XXX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选读》 - 作者:XXX3. 《现代中国哲学导论》 - 作者:XXX注:所有课程安排和内容均以教师最终公布为准。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郭象)【圣才出品】

第8章郭象一、“独化”说1.对“无”的解释郭象认为,“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他运用“独化”这个概念对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进行了概括。

2.“独化”的两重含义(1)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从这方面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独生而无所资借”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对于这种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思想,郭象将其概括为“独生而无所资借”。

郭象所说的“无所资借”并不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而是指具体事物的个体存在都是“独生”的。

他把“物各自生”绝对化,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仅不需要外部的条件,甚至也没有内部的原因。

4.“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原是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郭象则将其解释为“名无而非无”,即指一种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未超出语言的范畴而达到无名、无始的地步。

尽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一切都“惟命之从”。

5.“命”“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它们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是完全和谐的。

郭象认为,“命”是一种“不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天地万物这种和谐并互不可缺的世界秩序。

“命”实质上是一种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地位、本性,并为事物自身所无法违抗的一种神秘力量。

北京大学842中西哲学史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842中西哲学史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03 宗教学是什么 张志刚 北京大学 出版社 04 宗教社会学 孙尚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05 基督教会史 沃尔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6 基督教哲学 1500 年 赵敦华人民出版社 0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孙尚扬东方出版社 08 东正教布尔加科商务印书馆作者:布尔加科夫 0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张百春上海三联书店 10 伊斯兰教概论金宜久青海人民出版社 11 伊斯兰哲学沙宗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 佛学概论姚卫群宗教文化出版社 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中华书局 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上海人民出版社 15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中国道教史(四册)卿希泰四川人民出版社 01 中国现代哲学史张文儒 郭建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02 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 许全兴 陈战难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作者宋一秀 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 6、7 卷 04 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 北京大学出版社 05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06 中国哲学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上下册)北大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 07 中国哲学史(1-4 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8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 李锦全 人民出版社 09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1 自然科学史 S.F.梅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注:作者是(英)S.F 梅森 02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丹皮尔商务印书馆 [汉译世界名著] 注:英 03 科学的历程(两册)吴国盛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4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译舒炜光 邱仁宗 北京人民出版社 0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江天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6 自然科学的哲学 Hempel,C 陈维杭译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03 三礼通论 南京师大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199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说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5、严复的认识论200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名词解释1、《礼记》2、谶纬3、崇本举末4、习与性成5、体用一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200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1、三理2、三张伪法3、三世说4、圆成实性5、质测即藏通几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1、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2、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3、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4、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三、论述题(20 分)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200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专业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2 淮南格物3 万理具于一心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2005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5 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 8 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 35 分x2 国内考生前3 题选2,外国考生4 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2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 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简答题1,《道德经》2,公孙龙3,天命之谓性4,斗莦之性5,裴頠6,天人交相胜7,四法界8,《传习录》9,严复10,《虺书》二、论述题1,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

2,具体说明宋儒“理一分殊”的思想。

3,王夫之人性论的具体内容。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一.简释1.《齐物论》2.无行相克3.一阴一阳之谓道4.形质神用5.得意忘象6.血气心知7.八识8.般若9.《仁学》10.《新理学》二.问答1.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2.试述郭象"独化论"3.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析2008 年北大哲学真题名词解释(5*4)八卦忠恕有待征知间答(8*5)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人大一统崇本举末忘记一个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论述(三选二 35*2 )惠施历物十事荀况的认识论黄宗羲论理气心的关系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题2009年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试题(中国哲学方向)一,简答(每题5分,共50分)1.赫拉克利特2.逻各斯3.四因4.流溢说5.唯名论与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存在即被感知8.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南9.自我和非我10.《精神现象学》二.论述分析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试论柏拉图洞喻如何体现其认识论2.试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3.试分析斯宾诺莎的实体和属性4.试分析为什么康德哲学是先验唯心论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中国哲学方向)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先知先觉2.心斋3.二柄4.越名教而任自然5.太虚即气6.致良知二.简答(每题15分,共60分)1.荀子对孟子性论的批判2.韩非的法和术的区别3.慧能的无念为宗4.戴震的理欲关系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1.试以王弼,裴桅,郭象为例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2.试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的主要区别05年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一、关于名解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

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

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

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

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

注意西铭(即订顽)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4、2004年的新动向。

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

列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可考范围: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

特别注意不要漏了嵇康和阮籍这一派)3、佛学中的僧肇就剩般若无知论没有考过,重视!华严宗、维识宗或禅宗;4、宋明理学部分朱熹陆王掌握知行观和格物说即可。

张载、二程、王夫之、颜元、方以智要全面把握。

其中如果按专题分则格物说注意王阳明、朱熹、王夫之、颜元、戴震和王艮;知行观掌握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人性论此部分掌握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颜元、本体论部分注意张载和二程。

三、近两年试题分析1、综合部分的题大题一般和中哲150试卷难度相当,基本是从中哲当年试题中抽选,但是名解较中哲的相对容易,亦有重合部分。

2、03年的题很怪,大题基本都是考过的真题,名解也有一半左右是考过的真题。

但是04年的就难了,而且已考题重复考的情况骤减。

主要是大题偏向于考五行和周易的一些专题方面,可能与北大那个研究周易的姓朱的老教授有关。

但是应该对你们影响不大。

估计05年不会这么偏。

四、对比以往试题、实际情况的发展以及我掌握的信息我押的题名解: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坛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一、4、5所列名解)敬除其舍公羊三世说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大题1、老庄哲学对道有何不同看法。

2、庄子论心与物、道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

3、老庄有无观异同。

4、荀子的逻辑学理论以及对当时三大谬误的批判。

5试论述扬雄的玄本体论。

6、王充的精气论。

7、玄学部分如上所述3个角度。

8、玄学补充角度:王弼与本无宗、郭象与即色宗的比较(如郭象与支遁逍遥义比较)9、僧肇的般诺无知论论述。

10、隋唐佛学均是名解的详述(略)11、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12、张载的心性论论述。

13、宋明理学部分(二、4中的归纳整理)14、朱熹罗钦顺理一分殊异同比较。

15、朱陆之争论述。

16、方以智随泯统、交轮几的思想论述。

17、二程关于“有对”的思想。

五、说明基础题为主,我自认的可能性较高的题。

要高分可能题要更细化、范围更广2002年北京大学伦理学专业的部分中西哲试题中哲名词解释1 离坚白2 淮南格物3 万理具于一心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北大2004伦理学原理、中西哲学史试题以下系考后回忆而成,措辞用语及先后排设当与原始试题有所差距,有欠精确及完整。

伦理学原理试题一.列举下列人物的一部伦理学/有伦理学意义的著作(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柏拉图2.亚里士多德3.密尔4.摩尔5.西季威克6.罗尔斯7.麦金泰尔8.康德9.尼采 10.休谟二.简答.概念术语说明(共5小题,每小题10分)1.道德怀疑论2.美德伦理学3.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4.良心与名誉5.罗尔斯差异原则三.问答(共2小题,每小题20分)1.举出一本自己喜好的伦理学或具有伦理意义的著作,叙述其主要观点及其论证,并解释喜好之原由。

2.说明可普遍化原理,并举实例予以分析(用此原理说明特定道德问题、伦理现象)。

四.情境分析(共1小题,40分)某轨道上有一车厢突然失控,疾速向前滑动。

其前方设有一处岔道,分别通向A、B两股不同轨道。

甲轨道上有一正在行走的盲人,乙轨道上有三名被捆绑的健全工人。

某工作人员用望远镜发现车厢失控,但因距离原因,不及提醒A、B两道上的人员,只能用一遥控设施进行扳道,从而改变车厢滑向(非A即B)。

假若你是这位工作人员,你将采取何种措施(引向A或B),说明其道德理由,并进而分析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争及其对于个人、社会政治的意义。

中西哲学史试题A西哲部分(问答,共4小题,每小题25分,选做3题)1.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并就此对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之若干特点予以说明2.说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柏拉图主义3.评述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4.如何理解康德之所谓“哥白尼革命”B中哲部分一.名词概念简述(共5小题,每小题4分)1.以说出故2.六派七宗3.守真存一(守一存真)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5.知行常相须二.问答(共3小题,1、2小题各20分,3小题15分)1.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2.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3.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注:此题系01年中国哲学史考题重复)科目2—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 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 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