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译文|鉴赏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乐游原》就是李商隐官场失意之时游玩乐游原所作。

下面来学习一下吧!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及注释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乐游原》古诗原文及译文

《乐游原》古诗原文及译文

【原文】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陽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一党一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一党一争不能自拔,在官一场之中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不适:不悦,不快。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陽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

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陽,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

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

而“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

乐游原诗意解释

乐游原诗意解释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原文、译文如下: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乐游原诗意:《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作,表达了他对黄昏时光和自然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黄昏时驾车登上乐游原,感受到夕阳的美好,但同时也意识到离黄昏已经很近了。

这首诗意蕴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首先,诗中的乐游原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它位于唐代长安城南,是一个地势最高的地方,登上它可以远望长安城。

作者选择在黄昏时刻登上乐游原,可能是因为他在这个时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忧郁和不安。

其次,诗中的夕阳被描绘为无限美好,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这可能与黄昏时光的特殊色彩和氛围有关,夕阳余晖的金色光辉将整个世界染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

作者通过描绘夕阳来表达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逝去时光的珍惜之情。

诗中的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通过近似的语义反差,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忧虑和感慨。

夕阳的美好只是暗示着黄昏即将到来,暗喻了人生的短暂和逝去的时光,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不满。

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不仅在体裁和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文化和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李商隐的《乐游原》这首诗,为读者呈现它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清溪流过青泥上,中间泉水隔帘纱。

手过菱花不沾手,口向莲叶不沾牙。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以乐游原为背景,以清溪、泉水、菱花和莲叶为描绘对象,展现了他对生命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全诗从自然界中提炼出四个具象的元素作为“主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诗题——《乐游原》。

乐游原位于湖南益阳城南的瑶山,是古代著名风景区之一。

且不说李商隐受到乐游原瑰丽景色的启发,光是题目上“乐”和“游”两个字,就展示出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与人生追求。

所谓“乐”,即快乐、享受、幸福,李商隐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的美好追寻。

所谓“游”,即游览、旅游、漫游,这里既有出游玩乐的意味,也隐含了对生命仅有的限制——时间的考虑。

融合在一起,乐游原便成了一个美好处所的概念,在李商隐心灵世界中占据着特殊的一席之地。

在诗的第一句中,诗人运用清溪流过的场景,以青泥为背景,以流水为主题,将清流所达到的消融之美描述得入木三分,溪流如一条青龙蜿蜒着穿越了青泥,荡漾在阳光下,形成了宜人的视觉效果。

这种自然中的描绘给人带来了舒心的感觉,也同时连线起了诗人的理念和背景。

接下来的两句:“中间泉水隔帘纱。

手过菱花不沾手。

”描写了清水中水的清冽和泉眼的玲珑美貌。

水下幽雅的情景仿佛被一层栏杆所隔离,帷幔之下,似乎深藏着一种莫名的美好。

第三句“手过菱花不沾手”,描述了菱花在清水中令人爱恋的状态,这种自然之美本身所蕴含的光辉,让我们惊叹于它的真实自然、自然的真实。

“口向莲叶不沾牙。

”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诗人从清溪、泉眼、菱花到井盖,描绘出了一幅自然世界的美丽图景。

乐游原与人之间的联系,极简又有力,让人感到自然世界,与自己的内心相互融合,流动着清晰的思维。

乐游原古诗解析

乐游原古诗解析

乐游原古诗解析
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③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④古原:指乐游原。

⑤近:快要。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

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乐游原》诗意_李商隐

《乐游原》诗意_李商隐

《乐游原》诗意_李商隐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

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
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

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

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

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

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词释义】
乐游原: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

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将近傍晚。

不适:不愉快。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语言凄婉动人,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写了诗人于秋日夜晚登临乐游原的所感,表达了客居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篇1《登乐游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全文古诗如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前言】《登乐游原》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诗中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既有感叹诗人身世之感,亦有时事之叹,令人无限惋惜、无限感慨。

【注释】乐游原:又名乐游苑,在长安东南,地势较高,登原可以眺望长安城,汉宣帝曾在此修乐游庙。

《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

"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向晚:傍晚。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只是:只可惜,但是。

【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诗中写傍晚心情不舒畅,驱车郊游,去乐游原解闷时的感受。

前两句写傍晚登乐游原的原因与目的。

原来在傍晚感到心情烦闷,于是产生去长安著名的游乐区散散心解解闷的动机,终于乘车去了。

下联紧承上联,这后两句就是写到了乐游原后的所见所感。

因为是“向晚”去的,所以看到的自然是晚景。

“夕阳”与开头的“向晚”呼应,“无限好”是对乐游原晚景的赞叹,辽阔的原野、金色的夕照、缤纷的晚霞,西望长安,在夕照中,晚岚缭绕,朦胧缥纱,犹如海市蜃楼,奇幻可爱,令人陶醉。

《乐游原》李商隐赏析

《乐游原》李商隐赏析

乐游原唐代/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一】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

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乐游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
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

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

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但是已经快要落下了。

”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

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

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伤心?
不过此诗亦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在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多学术界的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

故而后两句应该翻译为: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因为已经接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啊!笔者考证了许多关于此诗的资料,发现自明清开始,一直以来对后两句的解释都有不同的观点。

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况且此诗为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

而这种解释自然让全诗没有了上种解释的伤感,却有
了一种赞叹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

虽近黄昏,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美,这种情感积极向上,与之前的解释截然相反。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下此诗。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

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

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

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

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
同的了。

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

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

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

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

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

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相关文章:
1.
2.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