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学 第六章

合集下载

运动营养学课件内容,DOC

运动营养学课件内容,DOC

☐运动营养学☐☐授课教师:武桂新☐绪论☐1、运动营养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生活、健康☐☐2☐☐345☐☐☐四、还有☐123【1】概念:通过研究营养素和某些特定营养物质对包括运动员在内的不同人群在不同运动与环境条件下人体运动机能、运动表现和健康的生理作用而形成的营养学科体系;概念的内涵:(1)运动训练中生理机能变化对营养的要求,(2)帮助促进训练的效益;概念的外延:为了运动训练、比赛、和特殊环境条件下运动的营养学应用技术。

【2】作用与应用:(1)运动能量代谢与基础营养素需求,(2)运动人体机能变化所需的健康营养,(3)运动训练与人体健康,(4)营养与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表现(疲劳与恢复)(5)运动、体重控制与营养,(6)营养与健康锻炼和健美训练,(7)特殊环境与特殊生理条件下的运动,(8)不同年龄运动锻炼与训练的特殊需要,(9)运动锻炼防治慢性病的特殊要求,(10)运动员过渡疲劳与过渡训练的营养干预。

第一节运动与营养素一、营养素概述宏量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水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二、运动与宏量营养素1多糖:※消化※吸收(1※当蛋白质与糖一起被摄入时,氮在体内的贮留量比单独摄入蛋白质时要多。

主要因为糖的氧化增加了ATP的形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以及蛋白质合成。

当能量不足时,增加糖的供给量,可见氨基酸在血中的含量降低,且对其他组织的供应和尿素氮的排出减少,保留的氮重新被利用。

这种糖节省蛋白质消耗的特异作用称为糖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抗生酮作用※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糖白质分解代谢中彻底氧化释放能量的一个共同途径。

若缺乏糖,脂肪分解不能经三羧酸循环而完全氧化,因而形成丙酮、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即所谓的酮体)。

当酮体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即发生酮病,引起酸中毒。

体内糖代谢正常进行,将会减少酮体的生成。

※当肝糖原储备较充足时,肝脏对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较强的解毒能力;对各种细菌毒素的抵抗力增强。

运动营养学

运动营养学

第一章运动营养学基础1、什么是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2、什么是营养素食物中含有的能维持人正常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化学物质称为营养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可分为蛋白质、糖(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等七大类3、必须营养素营养学上称体内不能合成的营养为“必须营养素”。

人体必须营养素(注意或许会考选择)(P2表1-1)4、健康的概念(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道德健康(4)、社会适应良好5、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6、糖的构成、分类、糖的生理功能血糖指数(1)、构成: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2)、分类:单糖、双糖、多糖(3)、功能a、供给能量b、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c、节约蛋白质d、调节脂肪酸代谢e、保肝解毒作用、抗生酮作用f、增强肠道功能(4)、血糖指数(GI):指参照食物摄入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程度相比,含糖食物使血糖水平相对升高的相对能力7、补糖的类型/作用(1)、补充淀粉或葡萄糖有利于肌糖原的合成(2)、补充果糖有利于肝糖原的合成,补给果糖时肝糖原合成的速度比以同样的方式补充葡萄糖提高3.7倍(3)、目前给高水平运动员补糖大多补充低聚糖(含3~8 分子葡萄糖),补充低聚糖有血液渗透压较小又易消化等优点8、补糖的方法(1)、运动前补糖a、在赛前补充糖时,每千克体重约补充1克糖为宜,一次补糖的总量应控制在60克之内,补糖量不超过2克/千克体重。

b、可在大运动量前数日内增加膳食中糖类至总能量的60%~70%(或10克/千克体重);在赛前1~4小时补糖1~5克/千克体重(宜采用液态糖);不宜在赛前30~90分钟内吃糖,以免血糖有下降;在赛前15分钟或赛前2小时补糖,血糖升高快,补糖效果较佳,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2)运动中补糖每隔30~6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食物,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克/千克体重,多数采取饮用含糖饮料的方法,少量多次;也可补充易消化的含糖食物(3)、运动后补糖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

健身运动营养学PPT教案

健身运动营养学PPT教案
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 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
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鱼类特别是盐水鱼所含不饱和脂 肪酸有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
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 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
第29页/共90页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第12页/共90页
5.蛋白质食物来源组成合理
植物性 蛋白质 约占: 70 % 动物性 蛋白质 约占: 25 % 豆类蛋 白质约 占: 5%
其中动 物性及 豆类称 之为优 质蛋白 质,二 者之和 应在3 0%以 上。
第13页/共90页
6. 脂肪食物来源组成合理
※ 植物性脂肪约占: 60% ※ 动物性脂肪约占: 40% ※ 其中饱和脂肪酸(存在于动物脂肪中)所 产的热 量,应 占总热 量的10 %以下 。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 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
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 肪的形式积存既增加体重,久之发胖
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 消瘦,造成运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 消耗之间的平衡。
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 30%﹑40%﹑30%为宜。
第2页/共90页
第一节 平衡膳食与饮食调理
※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有的营养素,数量充足、种类 齐全、比例适当,并且膳食中的各种营养素与机体消 耗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合理的平衡膳食要求能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当然是包括要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的活动需要。
第3页/共90页
※ 如果热能长期供应不足,即长期处 于热 能 收 支 负 平 衡 状态,而使体内贮存的糖原、脂肪等 大量被 动用, 引起饮 食性营 养 不 良 ,结果引起身体消瘦 ,抵抗 力减弱 ,运动 能力下 降,对 儿童青 少年则 会影响 其生长 发育。 ※ 如果热能摄入过多,或因活动量小时,热 能 的 收 支 呈 正 平 衡 ,使过剩部分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沉积,长期 如此就 引起身 体肥 胖 。

运动营养学6--第五章

运动营养学6--第五章

就会造成脱水,脱水的程度也会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四、水与运动的关系
(一)失水影响运动能力
人不摄入食物只喝水还可生存数十天,如果无水则只能活四天。 一般人的失水量达到体重的2%时,工作能力会下降10%~15%。 失水量为体重的5%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可下降10%~30%。 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发生肌肉抽搐与严重的脱水可能有关,即使
二、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肝脏中的胆固醇会转变成胆酸,到达小肠能帮助乳化脂肪,然后胆酸 会回到肝脏再转变成胆固醇。 • 由于水溶性纤维在小肠中能形成胶状物质将胆酸包围,胆酸便不能通 过小肠肠壁被吸收再回到肝脏,而是通过消化道被排出体外。于是, 当肠内食物再进行消化需要胆酸时,肝脏只能靠吸收血中的胆固醇来 补充消耗的胆酸,从而降低了血中的胆固醇,使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 率也随之降低。 • 美国医学界曾对燕麦中的水溶性纤维进行历时30多年的研究,结果显 示它能降低血胆固醇,从而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
• 木质素:木材、竹子、稻草、蔬菜较老的茎含量最多,不 易下咽,一般已不称为「膳食纤维」。
• 通常我们在各种全谷类食品及各式蔬菜中摄取的是「不溶性 纤维」。
• 这类纤维,一方面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缩短食物残渣通过的 时间;一方面则可以增加水分的吸收,使排泄物较为柔软, 易于排便。同时亦可以吸附人体代谢产生的毒素,减少有害 物质的危害。
二、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二)防治糖尿病 • 水溶性纤维在胃肠中能形成一种黏膜,使食物营养素的 消化吸收过程减慢,而在整个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吸收,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 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越高,血糖指数就越低,即不易引 起血糖升高;膳食纤维含量越低,血糖指数就越高,即 容易引起血糖升高。 • 膳食纤维对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一定作用。

运动营养学之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原则

运动营养学之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原则

一、摄入充足的蛋白质
力量性项目运动员蛋白质代谢增强, 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国外建议力量性项目运动员蛋白质供给量应达到 1. 4g/ kg~1. 8g / kg, 或占总能量的12%~15%。我国建议蛋白质的供给量应提高到 2g / kg, 其中优质蛋白质至少占 1 / 3。
与其他项目一样, 力量性项目运动员也应采用平衡膳食, 膳食中应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值得注意的是, 运动员往往过分重视蛋白质的补充, 而忽视了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导致蛋白质摄入过多, 引起体液酸碱失衡、钙丢失、肝肾负担加重。
摄入充足的蛋白质
01
合理使用营养强力物质
02
第二节 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原则
力量性运动项目要求力量和速度, 如短跑、有阻力的骑车、短距离游泳、划船、冰球、足球、橄榄球、举重、投掷、摔跤等。
此类项目运动员一般体重较重, 运动中要求具有较好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和较大力量, 并在短时间内爆发力量。另外, 此类项目运动具有强度大、缺氧、氧债大、运动有间歇以及无氧代谢供能等特点。
运动营养学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第六章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营养
第一节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原则
第二节 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原则
第三节 灵敏、技巧性项目运动员的营部分专项运动员的营养特点
第二节 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原则
某些氨基酸 (如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等) 和中链脂肪酸可能提高运动能力, 可适量补充。外源性生长激素的肌肉合成作用至今尚有争议。
(三) 其他营养强力物质
冲刺、爆发用力和重复的离心性运动本身可有效增加体内生长激素水平, 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短跑、举重等力量性项目运动员如膳食能量和营养素适宜, 不必额外补充维生素或矿物质。

运动营养学教学大纲

运动营养学教学大纲

运动营养学教学大纲《运动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号:二、总学时:32学时三、适用专业:高等工程专科三年制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四、选用教材:《运动营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张钧,书号:9787040296532五、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运动营养是为适应运动员、休闲运动者、锻炼健身者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及合理营养搭配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运动休闲项目参与者的营养膳食予以指导,达到全方位促进健康的目的。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内容:一、运动营养学概述二、运动营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三、运动营养学研究主要内容重点:运动营养学研究主要内容建议学时:1学时第一章运动营养学基础内容:第一节运动与营养素一、营养素概述二、运动与宏量营养素三、运动与微量营养素四、运动与水第二节运动与能量平衡一、能量平衡的基本原理二、运动与能量平衡的关系重点:营养素概述、运动与能量平衡的关系。

建议学时:8学时第二章健身运动的合理营养内容:第一节合理营养的一般要求一、食物的分类及其营养成分二、平衡膳食宝塔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二节健身运动者的合理膳食营养一、健身运动者合理膳食营养的基本原则二、健身运动者的膳食营养需求三、健身运动者合理膳食营养的总体安排第三节常见健身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一、跑步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二、操类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三、大球类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四、小球类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五、水上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六、冰雪类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七、棋牌类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八、射击类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重点:食物的分类及其营养成分、平衡膳食宝塔、健身运动者合理膳食营养的总体安排、常见健身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

难点:常见健身项目锻炼者的膳食营养特点建议学时:4学时第三章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内容:第一节增强肌力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一、增强肌力健身人群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二、增强肌力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三、增强肌力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策略及误区第二节减少脂肪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一、减少脂肪健身人群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二、减少脂肪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三、减少脂肪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误区第三节增加体重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一、增加体重健身人群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二、增加体重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第四节亚健康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一、亚健康的原因与临床表现二、亚健康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重点:增强肌力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减少脂肪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增加体重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亚健康健身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

运动营养学基础指南

运动营养学基础指南

运动营养学基础指南第1章运动营养学概述 (3)1.1 运动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3)1.2 运动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3)1.3 运动营养学的应用领域 (3)第2章营养素与运动营养 (4)2.1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 (4)2.2 能量营养素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4)2.2.1 碳水化合物 (4)2.2.2 蛋白质 (4)2.2.3 脂肪 (4)2.3 微量营养素在运动中的作用 (4)2.3.1 维生素 (4)2.3.2 矿物质 (5)第3章运动与能量代谢 (5)3.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 (5)3.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6)3.3 运动与能量摄入、消耗的平衡 (6)第4章运动营养补充剂 (6)4.1 运动营养补充剂的分类与功能 (6)4.2 常见运动营养补充剂的作用与副作用 (7)4.3 运动营养补充剂的选择与应用 (7)第5章肌肉生长与恢复 (8)5.1 肌肉生长的原理与过程 (8)5.2 蛋白质与肌肉生长 (8)5.3 运动与肌肉恢复 (8)第6章运动与体重管理 (9)6.1 体重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9)6.1.1 能量平衡 (9)6.1.2 营养均衡 (9)6.1.3 生活方式调整 (9)6.1.4 体重管理方法 (9)6.2 运动与能量摄入调控 (9)6.2.1 增加能量消耗 (9)6.2.2 调节食欲 (10)6.2.3 改善能量摄入结构 (10)6.3 肥胖与消瘦的饮食干预 (10)6.3.1 肥胖的饮食干预 (10)6.3.2 消瘦的饮食干预 (10)第7章不同运动项目营养需求 (10)7.1 有氧耐力运动的营养需求 (10)7.1.1 能量摄入 (10)7.1.2 营养素供给 (11)7.1.3 水分补充 (11)7.2 力量与爆发力运动的营养需求 (11)7.2.1 能量摄入 (11)7.2.2 营养素供给 (11)7.2.3 水分补充 (11)7.3 球类与团队项目的营养支持 (12)7.3.1 能量摄入 (12)7.3.2 营养素供给 (12)7.3.3 水分补充 (12)第8章儿童与青少年运动营养 (12)8.1 儿童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 (12)8.2 儿童与青少年运动营养需求 (13)8.3 儿童与青少年运动营养干预策略 (13)第9章女性运动营养 (13)9.1 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营养需求 (13)9.1.1 女性生理特点 (14)9.1.2 运动营养需求 (14)9.2 经期与孕期运动营养指南 (14)9.2.1 经期运动营养指南 (14)9.2.2 孕期运动营养指南 (14)9.3 女性运动员的营养支持 (14)第10章运动营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5)10.1 运动营养咨询与评估 (15)10.1.1 运动营养咨询的基本原则 (15)10.1.2 运动营养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15)10.1.3 常见运动项目的营养需求特点 (15)10.1.4 运动员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15)10.1.5 运动营养咨询的实施策略 (15)10.2 运动营养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5)10.2.1 运动营养干预的目标与原则 (15)10.2.2 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 (15)10.2.3 营养素的摄入比例与推荐摄入量 (15)10.2.4 运动营养补剂的选用与合理使用 (15)10.2.5 运动营养干预计划的实施与监测 (15)10.3 运动营养学的未来发展与应用前景 (15)10.3.1 运动营养学与基因营养学的发展 (16)10.3.2 运动营养个性化与精准营养的应用 (16)10.3.3 植物源性运动营养食品的研发 (16)10.3.4 运动营养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16)10.3.5 运动营养在运动康复领域的拓展 (16)第1章运动营养学概述1.1 运动营养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营养学作为一门研究运动与营养相互关系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

《运动营养学》课件

《运动营养学》课件

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系 统和代谢状态,预防慢性疾病和提高整体 健康水平。
运动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运动营养学起源于古代奥运会,那时运 动员通过特殊的饮食来增强体能和表现

专业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 发展,运动营养学逐渐成为一个专业
领域。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人 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运动与营养之间的 关系。
运动中营养补充
水分补充
运动中应定时补充水分, 以维持身体水分平衡,预 防脱水。
能量补充
运动中适时补充能量,如 运动饮料、能量棒等,有 助于维持运动表现和预防 疲劳。
电解质补充
运动中出汗会导致电解质 流失,适时补充电解质, 如盐丸、镁丸等,有助于 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运动后营养补充
蛋白质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如鸡胸肉、鱼、豆腐等 ,有助于促进肌肉恢复和生长。
饮食建议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高热量食物。
老年人
营养问题
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等问题 。
运动营养补充
适量补充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维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饮食建议
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 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运动营养学
目 录
• 运动营养学概述 • 运动与能量消耗 • 运动与营养需求 • 运动营养补充策略 • 特殊人群的运动营养学 • 运动营养学实践与应用
01
CATALOGUE
运动营养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与营养之间相 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营养支持 运动能力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血清酶活性 1.血清酶的来源 1.血清酶的来源
人血浆中有多种特异性酶, 人血浆中有多种特异性酶,这些酶在血浆中发挥着重要 的催化功能。除此之外,血浆中还存在多种非功能性酶, 的催化功能。除此之外,血浆中还存在多种非功能性酶,它 们来源于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细胞,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 们来源于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细胞,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 只能反映有关脏器细胞被破坏或细胞通透性的情况。 只能反映有关脏器细胞被破坏或细胞通透性的情况。在正常 情况下,体内的各种机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情况下,体内的各种机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血 清酶的浓度也相对稳定。 清酶的浓度也相对稳定。由于运动而引起内环境的急剧变化 表现出血清中多种酶的活性相对提高。 ,表现出血清中多种酶的活性相对提高。
所以健身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 所以健身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尽量 健身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不超越自身的生理负荷。同时, 不超越自身的生理负荷。同时,运动过程中应加强铁营 养元素的补充,预防缺铁性贫血。 养元素的补充,预防缺铁性贫血。
二、血尿素氮

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为尿素。 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为尿素。 尿素
(三)血清酶活性 3.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升高的机制 3.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升高的机制
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 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维持着血清酶浓度的相对稳 定。运动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是血清酶升高的主要原因 运动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之一。 之一。剧烈运动中肌纤维收缩产生的牵力能提高细胞膜的 通透性;运动时肌肉缺氧、钾离子升高、乳酸增多、 通透性;运动时肌肉缺氧、钾离子升高、乳酸增多、血糖 含量下降和ATP水平降低等均能加速细胞内酶的新陈代谢, ATP水平降低等均能加速细胞内酶的新陈代谢 含量下降和ATP水平降低等均能加速细胞内酶的新陈代谢, 促使酶分子释放入血,运动引起组织细胞局部损伤, 促使酶分子释放入血,运动引起组织细胞局部损伤,也可 使酶逐渐增加,引起血中酶活性增高。 使酶逐渐增加,引起血中酶活性增高。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血清酶活性 2.影响血清酶活性的因素 2.影响血清酶活性的因素
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变化与酶的种类、运动强度、 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变化与酶的种类、运动强度、运 动时间和训练水平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动时间和训练水平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如在超长时间运 动时,血清酶升高最明显的是肌酸激酶(CK),提高幅度最 动时,血清酶升高最明显的是肌酸激酶 , 高可达5~10倍,峰值出现在运动后 小时, 高可达 倍 峰值出现在运动后24~36小时,消除速度较 小时 训练水平较高者, 慢。训练水平较高者,其运动后血清酶活性提高的幅度较 此外,在缺氧和低压环境下训练, 低。此外,在缺氧和低压环境下训练,均能使血清酶活性 升高。 升高。
三、血乳酸
乳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 乳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在体内的增加会使肌 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 肉和血液酸碱度下降,造成机体疲劳,因此, 肉和血液酸碱度下降,造成机体疲劳,因此,如果能及时 缓冲产生的乳酸,可使肌肉快速工作时间延长。 缓冲产生的乳酸,可使肌肉快速工作时间延长。 肌组织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中,形成血乳酸 血乳酸, 肌组织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中,形成血乳酸,运动员 在安静时血乳酸水平和正常人基本无差异。 在安静时血乳酸水平和正常人基本无差异。 血乳酸能反映骨骼肌代谢情况并能合理地制定训练方 血乳酸能反映骨骼肌代谢情况并能合理地制定训练方 掌握适宜强度, 案,掌握适宜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和进行机能评定最适用 的。
五、血脂
血脂主要是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血脂主要是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由于甘油 主要是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三酯和胆固醇都是疏水性物质, 三酯和胆固醇都是疏水性物质,不能以单独游离的形式存 在于血浆中, 在于血浆中,必须与其他脂质如磷脂和蛋白质一起组成复 合物才能在血液中被转运。这种复合物被称为脂蛋白 脂蛋白。 合物才能在血液中被转运。这种复合物被称为脂蛋白。 有氧耐力运动可抑制血脂、 有氧耐力运动可抑制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升高 提高脂蛋白的浓度。 ,提高脂蛋白的浓度。而脂蛋白浓度的提高有预防动脉硬 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生化指标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 )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内含物 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内含物,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 是红细胞的主要内含物 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质。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 机体抵抗力,但大强度剧烈运动可导致血红蛋白的下降。 机体抵抗力,但大强度剧烈运动可导致血红蛋白的下降。 剧烈运动时,乳酸在体内积蓄,使血液中pH值下降, 值下降, 剧烈运动时,乳酸在体内积蓄,使血液中 值下降 其结果是加速了红细胞的破坏和血红蛋白的分解, 其结果是加速了红细胞的破坏和血红蛋白的分解,导致血 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而引起贫血,即 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而引起贫血 即运动性 贫血。 贫血。
血尿素氮是目前身体机能评定的重要生化指标。 血尿素氮是目前身体机能评定的重要生化指标。人体 毫摩尔/升 血尿素氮的正常值为3.2~7.1毫摩尔 升。 血尿素氮的正常值为 毫摩尔 如果运动训练强度过大且时间较长时, 如果运动训练强度过大且时间较长时,导致蛋白质大 量分解以供应能量,引起血尿素氮上升, 量分解以供应能量,引起血尿素氮上升,这是机体不适应 该训练强度的一种表现,应该减小运动强度进行锻炼。 该训练强度的一种表现,应该减小运动强度进行锻炼。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
3.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调节肌肉力量: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调节肌肉力量: 两种方式调节肌肉力量 一种是通过发放强而集中的兴奋, 一种是通过发放强而集中的兴奋,动员尽量多的 肌纤维参与收缩,以增大肌肉力量; 肌纤维参与收缩,以增大肌肉力量; 二是通过增加神经中枢释放神经冲动的频率增加 肌肉力量,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 肌肉力量,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
长期适宜的体育锻炼使血糖的稳定性增加, 长期适宜的体育锻炼使血糖的稳定性增加,有助于预防 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对相关的疾病有防治的作用。 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对相关的疾病有防治的作用。血 糖的稳定有利于脑的营养供应, 糖的稳定有利于脑的营养供应,提高血液中血红蛋白携氧 能力。运动可以增加体内糖储备, 能力。运动可以增加体内糖储备,糖异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与糖代谢的酶活性协调性改变, ,参与糖代谢的酶活性协调性改变,故体育锻炼从多方面 对血糖及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 对血糖及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
第六章 体育锻炼有益健康的 生物学基础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生理、生化指 标,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乳酸、血 糖、血脂等血常规指标和各种酶。生理指标主要阐述了 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的锻炼方法 及原理;分析了体育锻炼对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主要机 理。
(二)肌肉组织的酶活性
安静状态下,酶分子的催化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安静状态下,酶分子的催化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 要包括酶分子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温度、 要包括酶分子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温度、环境的 酸碱度以及活化剂和抑制剂等. 酸碱度以及活化剂和抑制剂等. 长时期进行运动训练后一些酶的活性也随之发生适应性 的变化,以满足肌肉工作对能量的需求。 的变化,以满足肌肉工作对能量的需求。 运动训练能提高肌肉中酶的活性, 运动训练能提高肌肉中酶的活性,而耐力训练会使肌肉 中有氧代谢酶类的活性升高,如琥珀酸脱氢酶(AST), ),而速 中有氧代谢酶类的活性升高,如琥珀酸脱氢酶(AST),而速 度及速度训练则可使肌肉中无氧代谢两类酶的活性升高, 度及速度训练则可使肌肉中无氧代谢两类酶的活性升高,如 乳酸脱氢酶(LDH) (LDH)等 乳酸脱氢酶(LDH)等。
体育锻炼时乳酸在体内逐渐堆积,造成血液的“ 体育锻炼时乳酸在体内逐渐堆积,造成血液的“ 酸”度增加,而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度增加,而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血液酸度增加会使大脑皮层工作能力下降, 血液酸度增加会使大脑皮层工作能力下降,造成身体疲 通过速度耐力锻炼的人, 劳。通过速度耐力锻炼的人,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明 显增加。 显增加。
六、酶活性
(一) 抗氧化酶活性
当人处于疾病、紧张、忧愁、吸烟、过度饮酒、 当人处于疾病、紧张、忧愁、吸烟、过度饮酒、不健康的 饮食习惯、紫外线照射、放射线照射、 饮食习惯、紫外线照射、放射线照射、环境污染或激烈运动等 状态时都会引起自由基产生过量。 状态时都会引起自由基产生过量。若此时人体内的抗氧化剂或 自由基清除剂不足,无法清除过多的自由基, 自由基清除剂不足,无法清除过多的自由基,就会导致人体健 康受损。 康受损。 以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长期运动时, 以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长期运动时,可防止体内自由基和 脂质过氧化产物的过量生成,使肌肉、 脂质过氧化产物的过量生成,使肌肉、肝脏和血液的抗氧化能 力增加15%~50%。长期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15%~50%。长期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力增加15%~50%。长期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 益于健康。 益于健康。
一、力量及其锻炼方法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
1.肌肉体积 肌肉体积的大小可用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来表示 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体积就越大,肌肉力量 ,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体积就越大, 也就越大,而且这种关系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也就越大,而且这种关系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体 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在提供肌肉力量的同时, 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在提供肌肉力量的同时,总是伴随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生理基础
人体从事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都必须首先具备相应 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 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而 人体进行锻炼也是为了提高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各种身 体功能。人体的运动能力可以表现在肌肉力量、 体功能。人体的运动能力可以表现在肌肉力量、运动速 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 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若想通过科学的体育 锻炼提高自身的生理功能, 锻炼提高自身的生理功能,就应该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 力的生理基础和发展运动能力的方法。 力的生理基础和发展运动能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