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分析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发生率逐年上升,心房颤动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
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因此加强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观察,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资资料:选取2003年8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及门诊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共168例,随机分两组:华法林治疗组和阿斯匹林对照组。
治疗组84例: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69 ~83(平均73.1)岁。
对照组84例,男性43例,女性41例,年龄65~84(平均69.8)岁。
病种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和特发性房颤。
观察时间6个月~1年。
入选标准:经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纤颤,经心超检查排除心瓣膜病,房颤持续2周以上,剔除标准:心瓣膜病;血液系统疾病;上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房颤为阵发性,病程<2周;甲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体重,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病种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服药前常规进行血、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凝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心超检查。
治疗组采用华法林片2.5mg/片,上海九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晚服 2.5mg。
服药后每3天复查INR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1.6~3.0。
用药范围1.25mg ~5mg/日,稳定后1~2月复查INR。
对照组拜阿斯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生产),晚饭后即口服100mg。
随访6个月~1年。
观察两组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华法林组与对照组血栓栓塞与出血情况:见表1。
3 讨论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疗效观察贾同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6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55.8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房颤合并脑栓塞实施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显著。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rgatroba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cerebral embolism.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embolism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o two groups, 43 cases in each, contr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implement of argatroban and argatroba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reatment, compared to two groups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NIHSS score, Barthel index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bu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signiif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3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5.81%),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 (P<0.05).Conclu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cerebral embolism implementation of argatroban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treatment signiifcantly.【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15【总页数】2页(P152-153)【关键词】阿加曲班;依达拉奉;房颤;脑栓塞【作者】贾同生【作者单位】商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周口4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疾病,而脑栓塞则是房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当房颤患者合并脑栓塞的情况下,倘若不能及时救治,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
40例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阴道狭窄不能操作 ; 严重 子宫 内膜异 位症 ; ② ③盆 腔严重 黏
连 ; 子宫太大或子宫 、 ④ 附件 包 块 疑为 恶 性 时 。
4 0例 老 年 房 颤 患 者 并 发 脑 栓 塞 的 临 床 分 析
路标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房颤患者致脑栓塞 的临床表现 、 特点 、 预后及 防治。方法
( ) 85 6 :9 .
[ ] 姚书忠. 腔镜 子宫 切 除术 . 用妇产 科杂 志 ,02,8 1 : 3 腹 实 20 1 ( )
7 7 2-4.
[ ] 杨季萍 , 4 白延青 . 腹腔镜辅助 阴式子宫切除术 19例临床分析. 4
浙 江 临 床 医学 ,03,( 5 :8 20 2 1 ) 8 .
1 1 一般资料 .
~
8 , 6岁 平均 6 7岁。所 有病例均 有心脏病伴 持续 性心 房纤
几乎无收缩 , 心房 内血液瘀滞 , 容易形成 附壁 血栓 , 其在老 尤
年人 , 其窦房结 和结 间束 的肌纤 维减 少和纤 维组织增 生 , 以 及老年人心脏退行性 变所致 的心房 扩张 , 房 功能 障碍 , 心 更 易形成附壁血栓。这种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 , 进入脑 血管则 发生脑栓 塞。发病 时患者多数 于动态中突然起病 , 并很快 达 到高峰 , 但有时也可发生栓子 自溶 、 碎裂 、 被血流 冲到 血管末 梢, 临床症状可在短时间 内迅速减轻 。本组 患者有 2例在 发 病 3h内即迅速缓解 , 无任 何后遗症 。且因大脑 中动脉是 颈 内动 脉的 自然延伸 , 绝大 多数栓 子进人 大脑 中动脉 , 主 故 其 干闭塞引起对 侧偏瘫 、 偏盲及偏身感觉 障碍 。少数栓子进 入 椎基底动 脉系统 , 成脑 干梗死 。由于 闭塞血 管的再灌 注 , 造
房颤致脑栓塞82例护理体会

创通气的必要性。
!行无创通气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如鼻!面罩可使面部有不适感,应指导患者使用面罩时尽量有不用口吸气以减少腹胀,使用鼻罩时要闭口呼吸。
"强调在治疗开始阶段要尽可能长时间连续性行无创通气,但不能因佩戴面罩影响排痰。
#教会患者和家属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如呕吐)迅速摘下面罩。
"#"$通气护理"#"#%$心理护理$指通气初期,患者有呼吸不畅、压迫及孤独感,呼吸机和监护仪的声音也容易引起紧张心理。
由于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伴,护理人员更要与患者多进行交流(如手势等),了解患者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通气的效果。
脱机时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解除其思想压力,使患者心理在脱机时处于最佳状态[&]。
"#"#&$适应性连接$是指患者初次行无创通气时,除要达到预期通气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适应无创通气,关键问题是正确操作无创性机械通气:$患者取半卧位,头抬高"’(以上,注意上呼吸道的通畅。
!选择适合患者脸型的鼻!面罩,使之配戴舒适,漏气量最小。
"将鼻!面罩正确置于患者面部,鼓励患者扶持鼻!面罩,用头带固定鼻!面罩,避免头带张力过高,要求头带下可插入%或&个手指,开始呼吸机并将鼻!面罩与吸吸机相连。
#调整呼吸机参数。
原则是由低到高,逐步调节。
初始参数为呼气压()*+*),-./&0,吸气压(1*+*)23%&-./&0。
在43&’.56内逐步增加到合适的水平。
适应性连接的要点是各步骤间紧密衔接,对患者予以充分的鼓励和指导。
"#"#"$通气效果的判断$$三凹征是否减少或消失。
!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是否缓解,呼吸频率是否减慢,是否可见明显的胸廓起伏,可闻及清晰的双肺呼吸音。
"经皮血氧饱和度(780&)和血气分析是否改善。
(完整版)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完整版)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是心悸、脉律绝对不整;心电图示P 波消失,代之以f 波,R‐R 间距绝对不等。
根据临床发作特点房颤分类:(1)初发房颤:特指首次明确诊断的房颤,包括房颤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难以确定房颤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既往发作史者;(2)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 的房颤,常<48h ,多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3)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 的房颤,常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4)长期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1年,药物复律的成功率低,用射频消融等方法仍可转复;(5)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同一患者可有多种房颤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及以上房颤患者特称为老年人房颤。
老年人心房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一、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特点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欧美国家年龄65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7.2%[1],80岁及以上者达到5.0%~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
男性率高于女性[2‐6]。
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的患病率为0.6%,其中年龄50~59岁人群为0.5%,80岁及以上人群为7.5%,男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0.9%与0.7%,P =0.013),据此估计全国约有房颤患者800万人。
老年人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增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肺原性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
此外,饮酒、电击、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及电解质紊乱等亦可引发一过性房颤。
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结果表明,房颤患者中老年人占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7]。
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的百分比分别为12.9%、65.2%和21.9%[8]。
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病 窦综 合征 2 5例 , 发性 A 0例 , 特 f 2 甲状 腺 功 能 亢 进1 9例 , 原性 心 脏 病 1 肺 5例 , 心包 炎 8例 , 间 隔 房
2 ~9 4 3岁 , 均 6 平 4岁 。合 并 高 血 压病 2 6例 , 心 2 冠
病4 8例 , 张 型 心肌 病 5 扩 3例 , 肥厚 型 心 肌病 1 0例 ,
附表 可 见 , 栓 塞 组 中, 5岁 以上 者 、 续性 Af 高 脑 6 持 、 血 压病 、 心病 、 冠 中风 史 的 比例均 显著 高 于无 栓 塞 组
查 确 定 。( ) 脑栓 塞 组 :6 2无 3 4例 。 1 3 统计 学处 理 . 两 组 间 的 比较 用 检 验 。 14 结 果 NVA . F两 组 临 床 资 料 比较 见 附表 。 由
1 临床 资 料 1 1 病例 . 4 0例 中 , 2 9例 , 2 1例 。 年 龄 7 男 5 女 1
收 稿 日 期 :0 1 7—0 作 者 简 介 : 2 0 —0 4 赵
欣 ( 9 0 ) 男 , 西 万 年 人 , 院 医师 , 学 硕 士 , 要 从 事 心 内科 I 工 作 17 一 , 江 住 医 主 临床
维普资讯
肺原 性 心脏 病 、 包 炎等 。A 心 』也 见 于 临床 无 器 质 性
查 可 以发 现左 房 或 左 心 耳 内血 流 滞 留 , 现 为 血 流 表
呈烟雾状旋转 ( 自发 超 声 显 像 ,p na eu c oa— s o tn o seh cr do rp i cn rs, E , 提 示 S C 是 栓 塞 性 疾 iga hc o t tS C) 并 a E
房颤致脑栓塞30例临床分析

手术 中骨 隧道的定点是 否等长至关重要 。前交叉韧带胫 骨重建点 中心 我们定位在在 冠状面上与外侧半 月板前角后缘平齐导 针出针后位
于 后交叉 韧带前方 约7m m处 ,股骨侧 重建点 中心位于过 定位于 l点 0 半点 ( 右膝 )或 1 点半位 ( 左膝 ),股 骨髁后 壁保 留3 mm,重建韧带
前缘 不超过 “ 院医师嵴” 。这样 不会出现重建A L 住 C 与股 骨髁间 的碰
撞 ,避免韧带 的松动和断裂 。
3 . 4手术 中注意事项
l a n cnt co . r 1f rli[ -S o s dA ) i meteos utnP t : moaseJJ p r ( m , g r r i a e t ] t Me
的从4 肌腱 中心进行扩 张挤压 的隧道 内固定方 式牢固度最佳 。 ②固 股
防止韧带早期松动、断裂、二次翻修保证 手术成功 的关键 。 综上所述 ,半腱肌及股薄 肌肌 腱具有 良好 的抗拉强 度和刚度 ,关
节镜下应m4 股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结合Rgd x n ax i f 和IV f 系统固定单 ii i
A L 7% C 的28 。②并发症少 ,对供 区的影响很小 。本组病例 未发现取
肌腱部位 不 良反应 ,而 自体 骨一 髌腱一 区并发症如髌 前疼痛 、髌 骨 骨供 软骨病 、髌韧 带炎及髌韧带 断裂 时有发生 。孙康 等也通过研究证实 , 同 时取 半腱肌肌腱 和股薄肌 肌腱后对胭 绳肌肌 力无明显影 响 。③无 】
4 ・临床研究 ・ 9 4
S pe e 01 , o.0 No2 e tmb r 2 2 V 1 , .6 1 我们在 关节镜下用R G D x nrf 系统 固定 自体4 胭 绳肌 肌 1 I f 和It i i ax 股
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治疗分析

内各 支动 脉 ,多数 情况 下病 来得 急而 且病情 重 ,临床 上最 常见 的症 状 是患者 头痛 、失 语 、偏瘫 或者 是意 识产 生障碍 。脑 栓塞 是引起 心 房 颤动 致残致 死 的重要 原 因。心 源性 脑栓塞 不仅 是心 脏病 常见 的并
观察 比较两组治疗 前 、治疗 后的生命 体征及肺康 复情况 ,具体包 括呼 吸频率 ( R R ) 、F E V 1 / F V C 及血 气分析 ( P a O 2 、P a C O 2 、p H)的 指标 变化情 况 。所 有选择 的患者 在治疗 前均先 进行 评估 ,在 治疗 1 个 月后进行相 同项 目评估 。 1 . 4统计学分 析 采用S p s s l 3 . 0 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率 ( %)表示 ,
取 对 房 颤并脑 栓 塞 患者进 行脱 水 降颅压 , 脑 细 胞保护 剂 , 改善血 液 循环 , 抗凝 , 扩血管, 转 入脑外 科手 术 等方 案治疗 。结果 l 2例痊 愈 ( 其
中 3例 为转 入脑 外科 开 瓣手 术 治疗 ) ,6例好 转 ,无 效 6 例 ,其 中 4例 家属放 弃 治疗 。结 论 房 颤 患者 发生脑 栓 塞 多为活 动时 急性起 病 ,病 情很 快达 高峰 ,神 经 系统 功 能损 伤 严重 ,并发 症多 ,预后 差 ,应 积极预 防 。
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 P <O . 0 5 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表 l两 组患者 治疗 前 、 治疗后 肺康 复效 果情 况
放,又能符合呼吸的生理过程,使治疗的依从性增加。通过无创机械
通气进行 治疗 控制呼 吸衰竭 ,能减 少气管插管或切开 的必要 ,降低 了 因有创通气所 引发 的严重 并发症 发病 率。 通过 本文的研究 结果显示 ,经无创机械通 气治疗后 ,4 2 例研究组 C O P D 合并慢性 吸 呼衰竭的患者 ,其血气 分析 ( P a O 、P a C O : 、p H) 相 较与治疗前 及观察组 均有 明显改变 ,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具有 可 比性 , P <O . 0 5 。肺部功能情 况也 改善明显 ,喘息、咳嗽 、胸 闷、呼吸 困难等 现象均有 好转 。结果 提示 ,采用无创机 械通气 用于C O P D 合 并 慢性呼 吸竭 患者的治疗 比常规的呼 吸康 复治疗更 能改 善患者体症及肺 功 能,促进肺康复 。 综上 所述 ,采用无创 机械通 气对C O P D合并慢性 呼吸衰竭 患者进 行 治疗 ,操作 灵活且简便安 全 ,能更好 的辅助患者进行 呼吸 .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治疗C O P D 合并急性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致脑栓塞的临床表现、特点、预后及防治。
方法:收治房颤致脑栓塞患者2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采取对房颤并脑栓塞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脑细胞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扩血管等方案治疗。
结果:6例痊愈,10例好转,无效4例,其中2例因肺部感染并大面积脑栓塞死亡,2例家属放弃治疗。
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多为活动时急性起病,病情很快达高峰,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应积极预防。
关键词老年房颤脑栓塞临床分析急性起病积极预防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4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心房颤动的类型其中慢性心房颤动较多。
并且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慢慢增高。
脑栓塞指的是各种栓子随着血液流动到脑动脉导致血流阻塞从而脑功能受到障碍。
脑栓塞发生在颈内动脉较多,多数情况下病来得急而且病情重,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失语、偏瘫或者是意识产生障碍。
脑栓塞是引起心房颤动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心源性脑栓塞不仅是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占栓塞性梗死的比例也较大,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
该病发生的机制多为来自心脏内部的附壁血栓脱落后与血流一起进入了脑动脉,从而导致脑血管发生阻塞;此时,若侧支的循环无法及时代偿,就会使大脑出现栓塞性的缺血,进而导致由该动脉供血的脑组织因缺血而全部
坏死,结果使局灶性的神经功能出现了丢失[1]。
有文献报道,脑卒约有15%~20%脑栓塞,其中又以心源性脑栓塞最为常见,发生于脑部的栓塞有3/4以上都是心源性的。
其具有发病迅速、梗死面积大和症状严重的特点,一旦发病,病情会骤然达到最高峰,十分危险,而且栓塞的形成会瞬间阻断血流,使大脑的侧枝循环无法产生足够的代偿,因此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
老年房颤患者尤其是合并其他高危因素人员(例如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更是发生脑栓塞的高危人群,且预后差。
2009~2011年收治心房颤动并脑栓塞患者20例,对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脑栓塞患者2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6~78岁,平均63岁;发病到就诊治疗时间3~24小时,平均9例。
所有病例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纤颤史或阵发性心房纤颤史,其中高血压心脏病5例,冠心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16例初发脑梗死,4例再发脑梗死。
诊断标准: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订的有关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作为参考,即:①发病突然,神经功能出现骤发性障碍,且症状迅速达到最高峰;②通过ct或磁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③通过心电图及心电图动态、心脏听诊和心脏检查证实的心脏病。
疗效判断标准: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
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2],给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可分为: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91%~96%;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是的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低于18%或加重。
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方法: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记录,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归纳总结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症状与发病机理,同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建议。
统计学处理:先用microsoft excel创建数据库,然后再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基本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脱水和降低颅内压等方法去改善患者脑细胞的代谢。
具体如下:首先,使用复方甘露醇或呋塞米去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给予尼莫地平、丹红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维生素e、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保护脑细胞。
其次,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用血栓通或舒血宁去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最后,以运动疗法和针刺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和恢复。
原发病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例(45%),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25%),肺源性心脏病3例(15%),心脏瓣膜病性房颤3例(15%)。
ct检查:所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有10例同时行ct与mri 检查。
结果显示,13例的栓塞位于颈内动脉(65%),3例在右侧大脑动脉(15%),2例在左侧大脑动脉(10%),在椎基底动脉系统2例(10%)。
临床表现:20例患者中,活动中发病13例(65%),安静时发病7例(35%)。
病情迅速达高峰16例(80%),逐渐加重4例(20%)。
具体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6例(30%),失语7例(35%),偏瘫14
例(70%),共济失调4例(20%),头痛、呕吐5例(25%),大小便失禁5例(25%),假性球麻痹7例(35%),呼吸道感染3例(15%),合并心力衰竭4例(29%)以及下尿路感染1例(5%)。
临床疗效:2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80%,其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5例;无效4例,其中在无效病例中,死亡2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
讨论
近年来,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分析原因,可能与人口的老龄化有关。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总结了易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心房颤动(非单纯性心房颤动)、机械性人工瓣膜、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扩张性心肌病、近期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病态窭房结综合征、左心房附壁血栓和左室血栓和左室壁节段性运动不良等[3]。
其中,非瓣膜病性的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诱因[4],当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时,心房壁无规则的运动扰乱了心房内血流的方向,其结果不仅造成血液流变学
和动力学异常、血小板碰撞频繁、血流减慢和瘀滞,而且阻碍了血小板的活化,同时也损伤了心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
通过研究发现,左侧大脑动脉最易出现心源性的脑栓塞。
本临床分析中,13例的栓塞位于颈内动脉(65%),3例在右侧大脑动脉(15%),2例在左侧大脑动脉(10%),在椎基底动脉系统2例(10%),和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特点相一致。
刘万灵等报道心源性脑栓塞在急性期的病死率29.27%[5],而本临床分析的病死率10%,低于文献所报道的病死率,可能是本组统计的病例数较少造成的。
通常情况下,心源性脑栓塞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类似,而本次研究为加强对心脏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方法。
在急性发作期,若患者的意识出现障碍,同时伴有恶心和呕吐,治疗时,应先以速尿、甘露醇和吡拉西坦去脱水和降低颅内压,再静滴血塞通或丹红注射液.同时用脑心通、醒脑静和胞二磷胆碱等神经细胞活化辅助治疗,最后,使用肠溶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凝集等治疗。
若患者的意识没有出现异常,则采取常规治疗的方法,即使用丹红和血塞注射液以及扩血管药物等治疗。
由于脑栓塞愈后的复发率较高,要求患者出院后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的发展和栓子的再次形成。
笔者对我院多年来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即通过脱水和降低颅内压等方法去改善患者脑细胞的代谢,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80%以上,因此,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杰,张朝民.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吉林医学,2004,25(12):17-1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
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adams hp,bendixen hh,kappelle lj,et al.classficatlon of subtype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definition for use in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auter stroke trealment.stroke,1993,24:35-41.
4 赵欣,刘志华,王立志.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3):299.
5 刘万灵,杨志.82例心源性脑栓塞临床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