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措施。

3.地质考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地质考察,提高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3.制定考察路线和安全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火山和地震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讲解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展示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结合实地考察,探究地质构造。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火山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喷发的过程。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二章:探索地震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2. 掌握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地震现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4. 演示:用PPT展示地震预测及防范的方法。

5. 练习:学生完成地震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章: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2. 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二者关联性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地震带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四章:火山地震灾害与防治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地震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地球的板块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2. 掌握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3. 了解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教学难点:板块相互作用和火山地震的形成教学准备:地球板块构造图、火山和地震图片、PPT课件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划分;2. 讲解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如碰撞、俯冲、拉裂等;3.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 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火山和地震的认识和感受。

巩固练习:1. 根据地球板块构造图,简述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2. 解释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和讲解板块运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板块划分和板块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火山与地震的特点教学目标:1. 掌握火山和地震的特点;2.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3. 学会观察和描述火山和地震现象。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教学难点: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火山和地震图片、PPT课件、地震仪模型教学过程:1.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2.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如板块边缘和地壳活跃地带;3. 演示地震仪模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监测和预警;4. 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火山和地震特点的认识。

巩固练习:1. 描述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2. 简述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火山地震的预测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物理知识,对于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预测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火山和地震的恐惧心理也需要加以引导和缓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火山地震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了解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难点: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火山地震监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和地震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火山和地震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火山地震的分布及预测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如地图、地球仪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探究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火山和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成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学生把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周围“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猎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4、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明白一些推测地震的方法。

5、激发学生探究地球隐秘的爱好,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学预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1、观看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①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阻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庞大的灾难呢?⒉揭题:火山和地震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差不多上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难,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庞大的缺失。

2、提出探究问题:①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有:当时你的感受如何样?)B那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能够先相互讨论讨论。

②依照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地震是如何样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如何样形成的?地震发生前,可能会显现什么专门的现象?假如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如何样爱护自己?世界上什么地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阻碍?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点、不同的地点?火山喷发会可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3、导入探究: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运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隐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4 火山和地震》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火山和地震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壳运动对火山和地震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火山和地震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片教学法:利用生动的火山和地震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3.动手操作法:设计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和示意图,用于直观展示。

2.准备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材料,如橡皮泥、火山岩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这两个自然现象。

提问:“你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什么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火山和地震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火山和地震》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以及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火山和地震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于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掌握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2.难点:地震的成因和应对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学生活动材料:小组讨论记录表、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的形成、类型和特点,以及地震的成因、分级和应对方法。

通过地球仪等工具,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地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如何应对地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点评,总结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应对地震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火山和地震的特点,以及应对地震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火山概述1. 火山的定义2. 火山的类型及特点3. 火山喷发的影响第2课时:地震的基本概念1. 地震的定义2. 地震的成因3. 地震的破坏力及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像、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火山图像,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火山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3. 分析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4.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第2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地震相关图像,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

3. 分析地震的破坏力及影响。

4.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火山和地震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其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定期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第3课时:火山与地震的监测与预防1. 火山和地震的监测方法2. 火山和地震预警系统的运作3. 火山和地震的防范措施第4课时:火山和地震实例分析1. 分析著名火山喷发和地震事件2. 总结火山和地震的规律及特点3. 提高学生应对火山和地震的能力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火山和地震实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实时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第3课时:1. 引入新课,展示火山和地震监测设备,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监测方法。

3. 介绍火山和地震预警系统的运作。

4. 分析火山和地震的防范措施。

5. 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案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及成因。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并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⒈学生:分组模拟实验材料——毛巾、枯树枝;
⒉教师:火山喷发录象及火山地震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谈话导入:
①谈话(多媒体播放各种自然现象录像):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
的灾害呢?
⒉揭题:
屏示: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⒊提出探究问题:
①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
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
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②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
有:)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4、导入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看完后小组相互讨论。

5、学生相互分组讨论。

6、小组分享成果。

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的危害?(学生交流)
谈话: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呢?这个问题是哪些同学研究的?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
那怎么会发生这些地震呢?
B、地震的形成
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把你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岩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

)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请你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枯树枝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吧。

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

(指向:这就是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所形成的褶皱。


C、火山的形成
谈话: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那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学生进行发布介绍)
小结: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在火山喷发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谈话:其他同学你还研究了什么问题呀?谁来讲讲自己的研究情况?
D、学生发布:地震的预兆避震的方法地震、火山多发地带
E、地震的预兆(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吧。

谈话:这是人们根据长期观察而得到的经验,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专门研究地震了。

提问:你知道我国古代研究地震最有名的是谁吗?他是怎样研究地震的呢?你知道候风地动仪有什么用吗?
谈话:是呀,就在公元138年的一日,龙口忽然吐珠,远在洛阳的张衡当即判断在西方有地震,不久传来消息,果然陇西发生了地震。

张衡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啊!
F、避震的方法(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
谈话:现在我们正在上课,如果突然发生地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诉周围的同学,相互说说。

(表扬:你真是一个有冷静头脑的同学!)
小结:如果现在突然发生地震,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

然后再采取自我保护的方法。

G、地震、火山多发地带(学生进行发布)
谈话:这些地方为什么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呢?
那么,我国的台湾省为什么是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地带呢?
介绍:台湾2002年3月31地震。

这就是今年3月31台湾发生地震后的情景,这次地震又给台湾同胞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六大岩石板块,板块与板块交接的地方,由于相互挤压作用往往是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7、延伸:通过网络浏览研究,你还了解了些什么呢?
*介绍阿富汗地震:前不久阿富汗发生了里氏7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让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雪上加霜。

但也有人猜测阿富汗发生的地震可能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到底是怎么样。

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关注。

三、总结巩固
⒈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
些新的认识。

⒉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介绍雁荡山:是呀,我们浙江的旅游胜地雁荡山,据科学家推断就是由于地球的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所形成的。

如今它成了我们浙江宝贵的旅游资源。

四、探究延伸
谈话:看来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

那就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

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

板书设计:
火山与地震
火山:包括活火山、死活山
地震形成:地壳的运动
地震的预测:地震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