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

土地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
土地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土地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土地利用在很多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也成为了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环境,利用好土地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是有帮助的。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土地利用活动,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作用。资料显示,近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释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因此土地利用影响着全球环境。那么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的呢?土地覆被的变化,无论是热带森林的采伐,城市化建设还是农业活动的加或土地化,将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以及地面反射率,蒸发作用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态系统的贮碳能力,能量平衡,水分输送的变化。各种土地利用形式,尤其以森林采伐,城市建设和农业种植为代表,都会对温室效应,能量平衡,水分输送造成影响,从而在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影响气候变化。

1.土地利用与温室效应

目前,土地利用的气体释放量占了多于三分之一的全球温室气体释放总量以及大约四分之三的甲烷释放总量。土地利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全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的收支平衡(主要表现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净贡献),来影响即加剧温室效应的。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来自森林的过度采伐,城市建设及城市工业,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

2.土地利用与水热平衡

土地利用首先引起了土地覆被的变化,而土地覆被的变化引起下垫面性质包括地表反照率、粗糙度、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发生明显的改变。反射率的变化造成了地区地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变化。由于地面是大气的主要加热源,地面热状况的变化必将导致大气原来热量分布平衡及气压分布的破坏。土地利用首先就在地方尺度上影响了能量平衡。这种能量平衡的变化并不受局部范围的限制,所以它能在区域尺度甚至可能在全球尺度上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土地表面植被覆盖的变化对蒸发作用甚至对成云致雨都有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全球的能量平衡并至少在地方尺度上影响到水分的分布。

3.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微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是居民地扩展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最好例证,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微气候变化在生活中也有发生。通过地球表面各种尺度和各种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对小的地方尺度上的气候影响可以传递扩大到更大的尺度甚至全球范围,城市热岛效应就对全球温度升高有极大影响。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呈现出“一多三少”: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在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相当大的比例。

2009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视察时指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国土资源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对此,徐绍史部长高度重视,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以此为背景,国土资源部积极筹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以下简称《响应与对策》)研究和调查工作计划。《响应与对策》研究和调查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我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和我国低碳排放地质矿产能源调查等四项工作。国土资源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通过上述四项工作,从地质记录的角度初步揭示气候变化长期趋势中自然因素所起的作用;初步探明岩溶、土壤、矿物的碳汇机理;初步评价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查清我国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分布。

具体来说,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是以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冰川与湖泊、岩溶石笋等为主要对象,以12.5万年以来特别是1万年以来为重点,深入研究百年、千年以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初步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阐明自然因素对现代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包括岩溶碳汇、土壤碳汇和矿物碳汇三个方面。目的是通过研究水及生物作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预测未来10年我国岩溶的碳汇效应;通过探索土壤碳汇规律及固碳机理,预测土壤碳汇的未来变化趋势;通过试验研究,构建二氧化碳矿物封存理论体系,基本摸清全国可适宜封存二氧化碳的矿物—岩石—尾矿的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目的是圈定我国具有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的区域,并选择典型地段开展二氧化碳储存示范工程。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为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提供科学、技术与工程依据。

低碳排放地质矿产能源调查包括浅层地温能、地热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等清洁能源的调查和研究。目的是摸清其分布和埋藏规律,评价其资源量、可开采量和开采潜力,全面促进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为我国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拥有更好的气候环境,我们需要有更好的方式去利用我们的土地资源,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第12章 第5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知识点 1 全球变暖 1.如图12-5-1所示,现代工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作为能源,排放出________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使太阳的________聚集在地球周围,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图12-5-1 2.全球变暖会引起冰山熔化,海平面________,还会影响气候和降水,从而影响粮食作物的________和作物的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水资源危机 3.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其罪魁祸首是人类,人类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严重污染了水源。 4.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污水的任意排放 C.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知识点 3 珍惜每一滴水 5.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等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从珍惜每一滴水做起,采取________技术、防治________、________等多项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6.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 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7.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8.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 ℃,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9.不是温室效应加剧所造成的恶果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热带风暴频发 D.加剧人变黑 10.水是生命之源,面对严峻的缺水问题,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下列有关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开发节水技术 B.防治水污染 C.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大力开发地下水 11.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以下关于水物态变化及人类对水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 B.高空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要放热,这是凝华过程 C.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D.我国水资源丰富,不必在技术上优化用水系统 12.(多选)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工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B.白天,植物吸收大量的水,主要用来满足蒸腾作用的需要 C.防治水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D.地球上有的是水,根本不会缺水 1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2-5-2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4-29T09:01:27.6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李新纪[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黄堽镇自然资源所 2740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严重,大部分城市都具有地皮紧缺、住宅拥挤、道路堵塞、公共设施不齐全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居然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经济体制的关系和影响,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情况,这与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利就相当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但也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当做自己的成绩,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有的城市甚至在短期内迅速的建立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甚至度假区,虽然提升城市建设速度在短期内能够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损失是无法统计的。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使开发商将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张,一些城市已明显出现了地皮紧张的现象。而土地资源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1.29亿平方米,由此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没有考虑整个城市的合理发展和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欠缺规范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土地市场主要分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其中,一级市场是由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使用权投放到市场中运行。国家可以通过协议、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按一定年限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二级市场指的是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通过建商品房等方式间接的将土地出售,具有经营性质。土地三级市场指的是由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具有消费性质。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市场模式下,始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首先,我国的一、二级市场结构并不协调,其中含有很多隐形交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土地市场结构还并不成熟,通过国家拍卖的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很少。而二级土地市场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购买者很多,交易率极高,竞争激烈。在这种市场之间不协调的关系和隐形交易的影响下,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 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供应状况将影响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因此,要想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确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起到城市土地的规范化作用,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对于一些地区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利肆意扩建城市的行为一定要彻底改变,增强城市管理规划的严肃性才能将城市规划贯彻实施。而政府方面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依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内容对城市进行合理建设,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2.2充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首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将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调查清楚后,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其次,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布局,做到优地优用,将土地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最后,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例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分析土地潜力,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度,并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到新的破坏。 2.3转变地区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及水资源短缺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暖及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100)排放过多造成。近CO(代表气体2暖四次波动,→冷→暖全球气温明显进入八十年代后,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上升。,使地表始终维持"玻璃温室"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大气既在这一系统中,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着一定的温度,大气对地面的这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种保护作用即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全球正在处于1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2温暖期;是有研究表明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距离太阳更近。轨迹,、大气环境污染因素;2、人口剧增因素;1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人为因素有:、森林5、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3.、9水污染因素;、8.物种加速灭绝因素;、7酸雨危

害因素;、6资源锐减因素;有毒废料污染因素。全球变暖使得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引起海岸滩涂湿地、海平面将升高,海象会渐渐灭绝。沿海土地盐渍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丧失,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水库大坝寿命缩短。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也可能将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浪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1解决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有:)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1(面:)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2(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3(的排放量。、植树造林,2)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看法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看法 随着国家对于沿海城市发展力度的增强,国务院正式批 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这 表明了发展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的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 策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经营土地资源和经营城市的核心与关键,然而许多地区把经营城市没有理解透彻,只是片面的理解为经营土地,进而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暗箱操作,布局混乱,缺乏合理规划等 市场营销这个概念,是指一社会运行过程,即通过个人和集体将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社会服务提供于他人同时进行分享交换在经过一定的营销策略后,企业可以实现资本扩大、投资运营效益增加等。同时,市场营销也可看作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平常的工作所以,如何定义土地营销呢?土地营销是政府部门作为卖主,将经营性土地资源这样的特殊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所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经济来经营土地已经成为官方政府经营土地来增加其价值的必要方向,所以土地营销由此产生土地营销的社会目标是在扩大城市建设和提高发城市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最后将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位于我国的沿海西南大方向,主要由三个港口城市组成,分别是钦州、北海、防城港,广西北部湾沿海沿海经济区陆地土地面积为3.45万km,是西南端经济圈、华南端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土地类型大部分地区主要由平原和丘陵地势组成,其地貌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平原、丘陵、滩涂在这其中,住宅的用地供应面积为13.9883公顷,住宅的用地供应面积总量同比增加201.8%;从2015年的第三季度供地面积结构中可以看到钦州市用地面积需求大部分以工矿仓储用、商服用地为主,占总供地量面积的51.55%,并且住房用地面积需求量相对较少矿仓储使用的土地面积达到190公顷,住宅的使用土地面积达到面积90公顷,公共管理与基本设施服务的使用土地面积达到40公顷,交通运输使用的土地面积达到125公顷,特殊使用的土地面积只有3.65公顷(四)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房地产发展的情况看好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并且三个沿海 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 北海、钦州更是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沿海三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增幅速度依然保持在 广西全区所有城市的前列。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这三个沿海城市主要依靠食品加工、电气机器制造、有色 金属矿冶炼、黑色金属制造、化工产业等带动工业增幅产值括大型化学工业项目中石油,也就是钦州的千万吨炼油项目、武钢的柳钢千万吨钢铁和印尼金光集团两大林浆纸一体化等7个千万级别大型工业项目括大型化学工业项目中石油,也就是钦州的千万吨炼油项目、武钢的柳钢千万吨钢铁和印尼金光集团两大林浆纸一体化等7个千万级别大型工业项目型感兴趣?所以有许多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认为土地“一挂一拍”就完事,根本没有对土地资源认真负责的进行“招挂牌”,进而也就更不存在土地营销经营土地资源和经营城市的核心与关键,然而许多地区把 经营城市没有理解透彻,只是片面的理解为经营土地,进而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暗箱操作,布局混乱,缺乏合理规划等4]他们的资本进行集中,以助于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让开发商成为参加行业活动的竞争主角,然后重点邀请地区城市地产开发机构,城市开发商访问团来访,举办常态的土地营销区域发展类高层专题论坛在市场营销学理论当中,市场细分就是依照客户的消费欲望、购买方式和消费需求等不同点,将消费产品市场区分为有差异的消费市场过程因此可靠的土地市场目标细分策略要依据计划卖出土地的位置、用途等基本资料以及当地投资商们的需要特点寻找销售客户,最后出让土地成功推广销售渠道,形成良好的竞争状态,使更多的合格的开发商与相对应的土地资源对接,最后真正实现土地交易市场公开化与透明化,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以前,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将一块土地放到市场后,总是在等待客户登门而不愿营销。然而时代在变化,我们应该树立土地营销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土地贸易信息的完整性以及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编制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姓名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技能目标】 利用不同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措施。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2、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重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课时】1 【学法指导】 注意深入思考学案中每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只记最后的结果,疑惑点可以与同学探讨; 【学习过程】 【情景设置】教材引言 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一.阅读教材,结合图4-3-2,过去的全球气候 变化的情况。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期和期交替,

大致以年为周期。冰期时,冰川从向,从向推进,气候 明显变;间冰期时冰 课前评价ABCD课后评价ABCD 川,气候变。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中。 ②、“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过显著变化, 大量史料表明,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表现为15、17、19世纪的期和16、18、20世纪的期交替出现。 ③、百余年来,仪器观测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也 是冷暖交替,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____年代全球气候逐渐_____,此后30多年全球气候有所变____,从20世纪____年代末开始,全球气温又逐步______,并呈现加速态势。 【自我小结】对该部分内容做个自我总结吧: 过去全球气候处于不停的中,全球气候受多种因素 影响很复杂,如受、、、等因素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 变化状况总体表现为的期和的期交替,当前地球气候正 处于的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探究二:气候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结合图4-3-3思考: 1、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变 化趋势?同期全球气温有何变化趋势?特别是(时间)以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511971.html,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王加虎,郝振纯,李丽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全球变化突出的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变化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简述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比较了用于变化气候下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情景;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方法以及径流、水量、水质、极端事件等方面的相关成果;概述了研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水文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全球变化;水资源;气候变化;进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全球变化主要表达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系统的越来越不稳定,自然科学界突出强调其中的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短缺等[1]。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2]。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包括水循环过程、水量时空分布、降水极端事件与洪涝灾害等的改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 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静态地看作某种统计的平衡,忽略了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4]。随着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迅速增加[5]。 1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的变化包括自然波动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气候的自然波动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周期[6]:①数千年至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它有助于揭示气候系统变化的机理,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依据;②数十至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它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的气候环境;③季节至年际的气候波动,是检测长期气候变化的关键。导致某些地区的季节至年际显著气候波动的现象有很多,其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是全球许多地区年际气候变化的最重要自然现象。 气候除了自然的周期性波动以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全球大气化学组成的改变,主要是臭氧耗减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为引起的变化已经可以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而且人为影响的结果已大于过去1000年的气候自然变化的结果[7]。近10年来,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及幅度大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分歧[8]。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相当弱,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9]:①海平面上升;②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③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④影响人类健康。 2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既响应气候又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引发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2.1气候情景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观测和重建的资料获得,但人们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气候情景的选择是先决条件。“情景”一词指“预料或期望的一系列事件的梗概或模式”,是描绘未来可能会怎样的可选择的景象,是分析各种驱动因子如何影响未来排放结果并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工具。各种不同的情景构成了可供选择的未来世界的发展蓝图。气候情景大致可分为四类: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043400),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B04010) 作者简介:王加虎(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TigerLLy@https://www.360docs.net/doc/6016511971.html,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与建议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与建议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全球的气候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日益恶化的气候 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与生产。尤其是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直 接关系到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水又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本文就全 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简单就如何减少全球气候变化 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 引言: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下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着全 球气候变暖,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各种自然灾害,并且严重威胁到动植物等生 存生活的空间。所以,世界各地务必要针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做出严谨正确的 分析,并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或减少气候变化对水文 水资源的影响,减少生产生活中碳排量等,因而促进全球社会发展和进步。 1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1.1 对水循环的影响 气温的升高,会让海洋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蒸发量也随之而变大。那么直 接结果就是导致降水量的变化。在这种极端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下,势必会对降 水量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原本降水量大的地区可能就会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同时由于降水量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污染现有的江河湖泊的原有水质。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恶化,会使得大量的水源受到污染,甚至大力破坏自然生态。 作为整个地球生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直接影响到自然气候 变化与生态环境,其中,水循环联系的大气水、地表水、生态水以及地下水系统,水循环所遭受的任何破坏都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演变与发展, 最终反作用与人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动的各种活动。然而,气候变化会将会直 接影响到水循环,进而扰乱自然现象,导致各种灾害天气的发生,并直接影响生 态系统水资源的利用。 1.2 对水资源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水资源基地,主要是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量和河流径流 对河流径流的基础上,评价水资源的定义,根据多年以来,诸如洪水径流和内涝 水平均预测来分析。然而,目前人们只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分析在水资源系统,进而确定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其定义为对生态环境和水的一次性,在可 预见的时期,成本低下,技术上可行的措施以外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河流,不包括中水回用的回报。由于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如蒸发、降水、土壤含水量、 径流等各种水文变量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将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分配,并对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1.3 对供需水的影响 一旦全球性气候出现变化,将直接导致水流量的变化,例如水温的升高或者 暴雨的增加最终给水的供需带来重大影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 对于那些常年降水量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甚至是沙漠地带,供水系统的巨大 变化往往是由于微弱的降水量变化而引起的。在山间盆地,高温将加快春季积雪 融化成雨率降低到大雪,降雪时间缩短,春季径流是更迅速,早期的径流。气候 变化也影响到对水的需求,它可以影响水系统组件的广泛范围,包括水库,水质,水电运作。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 土地是地球陆地的表层部分,包括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它是由气候、水文、基础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地是一个立体空间系统,由地表上层和地表下层构成,各层次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和经营等,也就是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包括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社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地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与一定的土地覆盖相联系,土地利用的改变实质上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而带来土地覆盖的相应变化。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例如与前面土地利用方式相关的物理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和沥青路面则不属于土地覆盖。土地覆盖具有特定

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辨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驱动因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反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非线性关系共同对土地利用/覆盖产生着一定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环境的容许;二是人类的活动。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制约着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结构、水平及地域差异,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决定性限制作用;人文与社会经济因素被普遍认为在一个时期内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自然环境条件及驱动机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呈现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变化规律,从而在总体上控制我国土地利用/覆盖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分布特征。 (1)地形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