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合集下载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第 1 4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g h n Unv r i o r a f Hu n s a i e s y t
Vo .4NO. 11 . 1 F b2 2 e .0l
徽州传统聚 落景观基因识 别及其分析
辛福 森 ,黄 成 林 ,尹 寿兵
考 性 环境 因子 等 六个识 别性要 素对徽 州传 统 聚 落景观 特征 进行 识 别,进 而 构建徽 州民居 景观基 因要 素 识别 系统 。牌 坊 、 宗祠 、 口园林 是构 成 徽 州 区域传 统 聚 落景观 的 主体基 因 , 能地 位 最 突 出: 水 功 马头墙 、 天井 可作 为其 附着基 因和 徽 派 民居景 观 的主 体 基 因 , 前 者功 能地 位 居 次 ; 较 它们 共 同构成 了徽 州传 统 聚 落景观 的 内 在 特 质及 其 外在特 征 的形成 机理 , 是徽 州文化 的主 要载 体 。
落 或 一定 区 域聚 落 的景观 基 因 。 致可 遵 循 如下 原 大
自然选 择 的结 果 。除 了通 风采光 之 用 。 井还与 “ 天 财
禄 ” 关 , 井露天 , 直接接收雨水 , 有 天 能 象征 着 徽 人 “ 水不 流外 人 田 ” “ 肥 、 四水归 堂 ” 的商 业 文化 意识 。
关键词 : 文化景 观 ; 州传 统 聚 落 ; 徽 景观 基 因
中 图分类 号 : U9 4C 1 T 8;9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4 7 2 1 )1 0 3 — 5 1 7 — 4 X(0 2 0 — 0 5 0
聚 落作 为 人 类活 动 附加 在 地 表 上最 直 接 、 醒 最 目的景 观 , 文 化景 观 研 究 的核 心 。 是 徽 州传 统 聚 落 景 观 是 特定 区 域 自然地 理 条件 和 历 史 文 化 过

徽州传统聚落建筑空间形态与当代人居空间形貌环境营建探析

徽州传统聚落建筑空间形态与当代人居空间形貌环境营建探析

能,生态环境营造采用“低技术”策略等,这些都 瓦,构造了当代校园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 同
能在当代结合文化技术得到弘扬与借鉴. 用综 时,旧砖旧瓦的大量搜集与再利用也体现了不同
合文化的视角评析空间形态,就是本文里说的空 层次的文脉承传(见图 4).
间形貌.
蕴含在徽州聚落建筑“祠堂与书院”里的儒
家的伦理道德及人文思想,有其合理的内核,尤
其是其中的促进邻里社群和谐相处的思想,在当
代仍然有借鉴的资源,为当代构建和谐社区而贡
献正能量!
当代徽州聚落建筑与建筑基因传承面临的
图 3 黄宾虹山水画里的徽州新安江畔
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在当代徽州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新建筑设计
中 ,我 们 仍 然 要 将 这 些 传 统 的 营 建 策 略 及 设 计
关键词 聚落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基因;空间形貌 分类号 TU244 3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华东地域皖南徽派 民居研究的学术成果与发展动态,其中徽学作为 中国三大显学之一,近几年来受到学术界相关领 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建筑师和规划师们对徽派 民居的研究也已经进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国 家在科研经费方面也给予高校及科研院所极大 的支持. 笔者认为在当代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研 究,要找到建筑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建筑基因”与 空间形貌,并通过这些建筑基因与空间形貌的分 析、排序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建筑现象、形态设计 与关系的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有创意 地从事当代的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
极简约的粉墙和马头墙的立面形态,既纯净
图 1 徽州西递建筑
第五立面,即屋顶立面的瓦顶材料的高低起 伏的变化,由灰色材质构成丰富而统一的肌理, 和自然山水环境容易融合,协调一致.
徽州民居里自然的内天井能很好地解决大 进深住宅或公共建筑的采光、通风、日照问题,同

徽州传统聚落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徽州传统聚落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左丹,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学办主任;吴伟,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的理想之地,其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

1 徽州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1.1 徽州聚落的形成时期徽州最早的村落是古代越族人居住的地方,它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先秦时期这里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已经十分发达。

那时候,徽州古村落的主要建设者是历史上不断迁入的中原人,反客为主地建立了当时的古徽州。

《舆地志·风土》卷一云:“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

”描述的就是徽州历史上发生徽州传统聚落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Research on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Huizhou■左 丹 ZUO Dan 吴 伟 WU Wei【摘 要】 传统聚落经过世代演化而形成,是历史留给我们及后世非再生的文化资源与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徽州传统聚落在空间格局、设施配置、景观绿化、综合防灾以及建筑功能等方面均已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如何提高徽州传统聚落品质,是有效保障和合理运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梳理徽州传统聚落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现其演化的动力机制。

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原因的探究,发现其演化的阶段和规律,尝试从村落与聚落的自然基础出发,找到影响其演化的内在因素及外在推力,得出功在徽商、稳于耕读、败于战争的结论。

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古村落,提出相应的综合品质提升路径,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徽州;村落;传统聚落;形成;演化【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re formed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generations; they are th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ecious historical heritage that history has left for us and future generations; and also the materialized embodiment of Huizhou cultur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uman living standards, Huizhou'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s life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 facility configuration, landscape greening,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building func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izhou'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izhou'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the main factors behind its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ts evolution is foun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ormation causes of Huizhou'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we find the stages and laws of its evolution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thrusts that affect its evolution from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the villages and settlements; and draw conclusion of "creation by the Huizhou merchants, stabilizing by scholars and peasants, and ruining by war". How to propose a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ncient villages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xt study stage.【Keywords】 Huizhou, villag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formation, evolution0 引言徽州,不仅以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天下,更以绚烂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文化渊源与发展特征。

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而真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

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

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

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

当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林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

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

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

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提供了物质依托。

徽州聚落研究

徽州聚落研究

宏村巷道空间
宏村街道空间
街巷空间比例
二,徽州聚落图式研究
2.,3徽徽州州聚聚落落村村落落空空间间构构成成分分析析 2.3.2 路径(Path)包括街、巷、水系。
③水圳——自然水渠沿堤岸稍加整理,水沟多暗藏在底下。 特点:为人工修筑,受先进的中原城市底下水网设施的启发。
人工水系与自然水源——水圳空间——浣汲
何妨西路远,家家门巷出 清泉
西递街巷空间
西递水圳空间关系图
二,徽州聚落图式研究
2.3徽州聚落村落空间构成分析
2.3.3节点(Node)往往与街道结合,是认知地图中的重要细节要素。 (a)作用:村落空间产生变化的转换点,网络连续性的交接点。 (b)特点:依附于宅、街、巷、河溪等空间要素而存在,既是其组成部分,又是
②桥——联通水溪两岸的交通节点,公共设施 作用:把块状的村落结构联系起来 空间感受:由街巷间极度收束的空间,到过桥时突然放大的空间体验。
婺源彩虹桥
桥节点分析图
二,徽州聚落图式研究
2,徽州聚落村落空间构成分析 2.3.3节点(Node)
③街巷交叉口——“丁”字 交叉口、“十”字交叉口以 及错位变化的交叉口
化了居民的统一性。同时,因就地形高低起伏和民间丰富的马头墙组合方式,使徽 州民居在体型和轮廓上不期而然呈现出参差错落的变化。这使得徽派建筑具有形式 美的两个基本条件:统一和谐、变化多端。
●在统一中间多样与变化,在变化中见和谐与秩序,表现出很强的韵律美和谐美。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形体要素的特征,形体要素由山门、窗、墙、柱、顶等组成。按 几何学划分,门、窗可归为点,柱为线,墙顶为面,点、线、面结合共同构筑而成。
2.1.1徽州村落水平形态
宏村——“牛形”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1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徽州是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景观。

其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独具特色,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的要素。

本文以徽州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聚落西递为例,尝试分析其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西递的山水环境是其聚落空间形成的重要前提。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地形道路自然,以山、水、林、石构成的四维空间,为西递营造了天然的居住和生产环境。

如西递全村126栋房屋虽然均匀分布在两侧的巨石峭壁上,但都得到了自然环境的很好保护。

其次,西递的聚落空间结构紧凑有序,建筑风格以"四合五落"的结构形态为主。

"四合"即指一个院落内设有四面房屋,一个院落与另一个院落之间,共享中轴线上的一个殿堂,称之为"五落"。

"四合五落"的建筑形态将建筑、地形、水系、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相得益彰、适应了当地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居住生活方式和空间布局。

再次,人们对西递聚落空间的价值观和制约因素也对其形成与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递聚落空间形成和发展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具有强烈的准则性和集体性,保留了明清建筑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徽州地区乡村社会生产关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的内在特征。

最后,从城市化和旅游业等方面对西递聚落空间的冲击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旅游业的兴起,西递聚落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造。

经济利益和观光需求的驱动,对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重建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和变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价值观、城市化和旅游业等方面来分析,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独特性和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保护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变迁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涉及多个因素的影响。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村为例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村为例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
村为例
蒋小凡;梁金鹏;宁丙乾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1
【摘要】由微观的景观基因相互作用构筑宏观的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体系,为提升传统村落景观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将西溪南村的景点划分为“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3种类型,采用GIS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景点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

西溪南村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分别为4.25、4.17和2.27,且村落内20个景点的景观吸引力存在差异性。

应保护、延续西溪南村的自然环境,加快园林和建筑的遗址修复,并结合村落空间布局,规划多条游览路线。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蒋小凡;梁金鹏;宁丙乾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以湖南省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
2.传统村落景观的再生策略初探——以安徽省徽州区西溪南村为例
3.文化景观
视角下乡土景观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4.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数据库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5.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评价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王亚诺【摘要】传统聚落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通过传统聚落究其价值梳理,探寻古徽州传统村落价值,可以更好的延续传统聚落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传统聚落的功能,促进对其的保护.【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作者】王亚诺【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在剧烈的城镇化冲击下,大量的传统聚落面临“人走屋塌”的困境,过度的商业化也破坏了原有风貌,传统聚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在逐渐消失,传统聚落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国内学者意识到传统聚落是无法再生的宝贵财富,对传统聚落的价值展开了研究,学者的研究得出传统聚落有着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景观价值、和保护价值等。

徽州传统聚落作为传统聚落的一部分,其独特的价值也值得研究,通过对比其他传统聚落具有的价值和对古徽州传统聚落研究,可以得出古徽州传统聚落有哪些价值。

传统聚落是指历史上形成仍然保存至今并相对完好的古镇、古城、古村落,其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

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 州 三 雕 、图 案 取 材 多 样
匾桌 额椅 、楹 、案 联几 、中 、古 堂瓶 、屏 、方 条镜
青 砖 (外 墙 )、青 瓦
木 板 (内 墙 )
石 料 、三 合 土 (地 面 )
室 外室 黑内 多原 白色 少
图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州传统民居识别系统
(三)布局形态识别 宏观上,为营造理想人居空间,徽州村落和民 居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极力遵循“天人合一”及“物 我为一”思想观念,刻意追求一种与大自然和谐一 致的生态环境。 园林化也成为徽州古村落景观的主 要特征之一。 [6]660 徽州聚落这种选址和布局的和谐人居环境观, 在徽州风水文化中得到集中表现。 “风水之说,徽人 尤重”,徽州古村落选址几乎每村必卜。 《朱子语录》 指出徽州“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以堪舆家之言,择 最吉星缠之下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可见风水 文化之盛行。 聚落选址和布局以“依山建屋、傍水结 村”,“枕山、环水、面屏”为基本原则,具体选址由堪 舆家而定。 微观上,宗法伦理结构的物化是村落内部空间 的基本特性。 “ [15]178 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加 之徽 商经济支撑, 导致徽州集聚型聚落占绝对优势,且 规模较大,其中以团状和象形(经风水师规划)聚落 形态最众。 前者是纠族而居的结果,后者经堪舆家 规划而成,象征着特定的文化寓意。 徽州聚族而居 的结果多是一村一姓,家族人伦秩序主导了聚落微 观景观空间格局。 聚落内部空间布局紧凑、等级森 严、严格有序,以宗祠(主体建筑)为中心围以家祠、 支祠,民居复以家祠、支祠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作为 家族纽带,层层向外推进,充分表征了徽州宗法制 度。 聚族而居下深厚的宗族观念构成徽州以集聚型 村落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识别这种文化景观的决定因子。 [13]1-8 对于一个
传统聚落作了分析和探讨。 总体上看,关于徽州传 文化景观可能有很多文化因子,但是它们对文化景
统聚落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文化地理学 观的形成作用有主次之分,功能地位有高低,那些
收 稿 日 期 :2011-04-02 基 金 项 目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2008sk096) 作者简介:辛福森(1986-),山东潍坊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旅游文化。
(二)民居特征识别 聚落是民居的综合表现,民居是聚落的基本单 元,[4]257 最具代表性。 徽州民居(含宅第)整合了北方 “四合院”和江南山越“干栏式”建筑特征。 鉴于封建 社会建筑等级制森严,官方对民间建筑规模、装饰 及色彩上有严格限制, 致使徽州古民居总体上呈 “外隐内显、外俗内雅、外平内秀”,即“民房其外,官 邸其中”的基本特点。 ①天井。 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由高墙和正 屋围合而成的小面积露天空间,是浓缩了的自然空 间,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同时也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了通风采光之用,天井还与“财 禄”有关,天井露天,能直接接收雨水,象征着徽人 “肥水不流外人田”、“四水归堂” 的商业文化意识。 徽州民居内部结构基本上是以天井为中心建构,室 内结构按天井布局,平面结构以凹型、口型、H 型和 日型居多。 ②楼层。 二层楼居为主,明代民居一楼较 低,二楼高敞,二楼作为主要活动区,清代民居与前 者相反。 ③屋顶。 硬山顶,马头墙高出屋顶,屋顶双 面青瓦。 马头墙造型为跌落式,以三阶为主,多则五 阶,吸收了中国“五行”中的“土”字型,异于南方其 他古民居马头墙生动活泼的造型特点,受儒家思想 影响其外型比较规矩。 马头墙有 “坐吻”、“印斗”、 “鹊尾”三种形式。 马头墙高低起伏、层层叠叠而极 富韵律感,是徽州民居最具可识别性的景观要素之 一。 ④建筑材料。 砖木结构,即外砖墙、小青瓦,内置 木梁架(穿斗式为主)、砖铺地。 屋脸干栏式构造。 ⑤ 朝向。 讲究民居北朝向,风水理论认为“宅之吉凶全 在大门”,赋予大门特殊象征意义。 ⑥建筑色彩,外 在特征白墙黑瓦青砖,黑多白少,与大自然浑然一 体;室内呈现原色,柔和文雅。 ⑦装饰。 屋宇装饰以 徽派木雕、砖雕、石雕为主,图案取材多样,注重喻 意和谐音表达;墙壁装饰以门楼,有辟邪镇宅之说, 分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大厅内匾额、 楹联、中堂、屏条高挂,桌椅、案几、古瓶、方镜各置 其所,典雅工丽、富含寓意,儒家书香气息很浓,渲 染了“东南邹鲁”之儒商文化氛围。 门罩、窗楣、槅扇 是徽州三雕的重要承载体。 ⑧街巷。 街巷作为交通 网络,夹于民居高墙之间,其宽度与民居外墙高度 之比在 1∶5—1∶10 之间,[4]弯曲狭长,意境幽深。 徽州 街巷形式包括曲线或折线、直线、十字相交及“丁” 字或“人”字型等。 [16]179-183 徽州传统民居景观要素识 别系统如图 1 所示。 [13]1-8
(四)主体性公共建筑识别 祠堂。 祠堂按等级分宗祠、支祠和家祠,亦是礼 制性建筑,构架了徽州聚落主体精神空间。 在徽州 村落中,祠堂耸然高出民居,是村落必不可少的建 筑景观。 建筑风格分天井式和廊院式两种,一般由 三四进院落组成。 祠堂是徽州宗族文化的集中体 现,“邑俗旧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姓;姓 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堂皇宏丽,与居室相 间”,而徽商的崛起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宗 祠是聚落中最重要、最显著、最高大、最辉煌之公共 性建筑,装饰精美,集建筑与徽州雕刻于一身,是全 族精神空间和村落内部空间布局的中心,主要功能 是祭祖、处理本族大事及唱戏看戏。 村两端往往是 宗祠安放之处。 水口园林。 水口是徽州村落必不可少的组成要 素,多以桥为主体辅以树、牌坊、亭、堤、塘,甚至文 昌阁 、魁星楼、文峰 塔等等不 一。 [5]170-171 水口 是 风 水 术语,“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处”,主要发挥精神功 能,风水中水为财富之气,水口是村民命运、前程的 象征。 [17]332-343 水口定位依山势或山脉的走向选取,一 般处于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 清流左环右绕处,同 村口方向一致。 水口建筑结合周围绿水青山便形成 水口园林。 水口园林是山水、建筑、花木、园艺、雕 刻、书法的综合体。 水口园林剪裁真山真水,自然景 观占绝对优势,这与苏州人造园林有重大区别。 水 口园林位置依水口而定,具有生态、观赏、游憩等多 种功能。
注和研究。 2001 年西递、宏村作为徽州古村落的典 信息 图 谱 ”探 索 要 求 ,对 文 化 景 观 研 究 理 论 创 新 具
型代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村落的旅游经济 有积极意义,属于新文化地理范畴。 景观基因更侧
效益随后开始凸显,更加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地 重其内在的人文因素,特别是其象征意义。 在新文
在特质及其外在特征的形成机理,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
关键词:文化景观;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
中图分类号:TU984;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7X(2012)01-0035-05
聚落作为人类活动附加在地表上最直接、最醒 视野。 因此,借助“景观基因”这一新文化地理视角
目的景观,是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 [1]41-45 徽 州传统 作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微观分析,对于 徽学理论体 系
及机理, [6]660-665
[7]686-694
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
选址、[8]119-138 空间意象[9]21-38 和人居文 化空间,[10]34-37 传
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它
统 聚 落 景 观 基 因 图 谱 、[11]143-148 区 划 [12]485-494 等 对 徽 州
第1期
第 14 卷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黄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Vo1.14,NO.1 Feb.2012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辛福森,1 黄成林,1 尹寿兵 1,2
(1.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二、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主要指明清徽州府辖区内 萌芽和成形的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 要精神特 征,[15]1-2 并保存至 今具 有 鲜 明 地 域 色 彩 的 村落群体形态,是徽州人的主要生产、生活空间。 徽 州传统聚落主要分布在徽州“一府六县”,即今安徽 歙县、黟县、屯溪区、徽州区、绩溪县、休宁县、祁门 县、江西的婺源县及其周边地区。
摘 要: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可通过标志性建筑、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聚落装饰、参
考性环境因子等六个识别性要素对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征进行识别, 进而构建徽州民居景观基因要素识别
系统。 牌坊、宗祠、水口园林是构成徽州区域传统聚落景观的主体基因,功能地位最突出;马头墙、天井可作
为其附着基因和徽派民居景观的主体基因,较前者功能地位居次;它们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内
聚落景观是特定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过 下的专题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程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以明清古村落群为主体,内
部空间主要由民居、祠堂、牌坊、宅第、书院、亭榭、
一、景观基因内涵
街 巷、园林、水 塘等景观要 素有机组合 。 开 展 [2]111-185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研究,对于其保护、利用、传承及
第1期
辛福森,等: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徽州民居景观要素系统
·37·
屋顶造型 马头墙
屋脸形式
平面结构
局部装饰
建筑用材 建筑色彩

面硬 坡山 屋顶 顶
三坐
阶吻
土 字 型
、五 阶 跌 落
、印 斗 、鹊
式尾
二 层
干 栏 式
门 楼 式 大 门
小 长 方 形 门 窗

矩 、口
形、
H
合 院
、日

门 罩 围 、窗 合楣 、槅 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