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
新生儿黄疸

脏病及糖尿病母亲婴儿等 。安静时皮肤颜色可正常, 活动后气急、发绀、皮肤暗红、多血质貌等。
2.血管外溶血
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 部位出血
胆红素生成过多
3.同族免疫性溶血
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
4.感染
重症感染皆可至溶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 起的败血症多见
第6版
胆汁粘稠综合征→胆汁淤积在小胆管中→结合胆红素 排泄障碍,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 肝和胆道的肿瘤→压迫胆管造成阻塞;
※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
胆红素血症,如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伴有未 结合胆红素增高
定义
胆红素代谢特点(成人vs 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分类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体格检查
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黄疸部位 血清胆红素μmol/L(mg/dl) 100.9±5.1(5.9±0.3) 152.2±29.1(8.9±1.7) 201.8±30.8(11.8±1.8) 256.5±29.1(15±1.7) > 256.5(15)
面、颈部 躯干上半部 躯干下半部及大腿 臂及膝关节以下 手、足
→肾脏排泄
肝 门静脉 肠 肝 循 环 CB 胆汁
肠道内缺乏细菌→ UCB产生 和重吸收↑
胎粪含胆红素约80-180mg,如 排泄延迟,胆红素吸收↑
肠道
细菌还原 尿胆原
粪便排出
肾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过多; 联结的胆红素量少;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 吸收增加;
它可以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也可以是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 损伤,甚至死亡。 成人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及干预PPT课件

正确执行医嘱,确保治疗效果
光疗护理
根据医嘱正确设置光疗箱温湿度 ,保持灯管及反射板的清洁,确 保光疗效果。同时,注意保护新 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损伤
。
用药护理
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 间,确保药物能够及时、准确地 输入到新生儿体内。同时,注意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异常情况处理建议
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
若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或退而复 现,应考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建议 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生长发育迟缓
若新生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异常情 况,应考虑是否与黄疸有关,建议及 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若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反应差等 严重临床症状,应考虑胆红素脑病的 可能,需立即就医,采取紧急治疗措 施。
指导家长配合治疗
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患儿、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等 ,以配合治疗工作的顺利 进行。
健康宣教,提高家长认知水平
宣传黄疸知识
01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包括黄疸的成因、分类、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
指导家长观察病情
02
教会家长如何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黄染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处理。
经皮胆红素测定仪使用指南
测定部位
操作步骤
选择前额、胸骨或腹部等皮肤较薄处进行 测量。
将测定仪探头紧贴皮肤,按下测量键即可 得出结果。
优缺点
注意事项
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具有无创、便捷等优点 ,但可能受皮肤色素、皮下脂肪等因素影 响,导致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在使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探头是否清 洁,测量时应保持新生儿安静、避免哭闹。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
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幼儿黄疸解决方案

幼儿黄疸解决方案第1篇幼儿黄疸解决方案一、背景分析幼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在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较高,约60%的正常新生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大部分幼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
然而,部分幼儿黄疸可能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对幼儿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方案旨在为病理性黄疸幼儿提供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
二、目标定位1. 降低病理性黄疸对幼儿的危害,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2. 提高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增强家庭护理能力。
3.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
三、解决方案1. 早期识别与诊断(1)加强新生儿黄疸筛查,对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进行监测。
(2)对疑似病理性黄疸的幼儿,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尿常规、肝功能等。
(3)邀请儿科专家会诊,明确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 家庭护理指导(1)教育家长掌握新生儿黄疸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2)指导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强光直射。
(3)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增加幼儿的奶量,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红素水平。
(4)教育家长观察幼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拒奶、嗜睡、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
3. 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根据幼儿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茵栀黄颗粒、苯巴比妥等。
(2)光疗治疗:对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的幼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3)中医治疗:结合幼儿体质,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等方法,辅助治疗。
(4)营养支持:加强幼儿的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4. 随访与评估(1)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2)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对家庭护理情况进行评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四、保障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确保方案合法合规实施。
2. 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提高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

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bilirubin)代谢紊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造成皮肤和眼角膜黄疸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中,黄疸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黄疸可能对婴儿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干预。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早期评估:医务人员应该对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评估,包括检查黄疸程度、皮肤颜色、眼角膜黄疸和一些相关的症状。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
2.黄疸指数监测:使用黄疸指数来监测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黄疸指数是通过测量新生儿皮肤的黄疸程度来确定的。
根据指数的高低,可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措施。
3. 母乳喂养:对于出生后24小时以上的新生儿,鼓励进行早期的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一种成分,称为母乳黄素(breast milk jaundice),可以帮助新生儿排出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的程度。
4.频繁喂养:建议新生儿进行频繁喂养,以增加其排便次数。
排便有助于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至少要有6次以上的排便。
5.光疗治疗:对于黄疸指数较高的新生儿,可以采取光疗治疗。
这是通过让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帮助其排出体外。
光疗通常使用蓝光或黄光来进行。
6. 负压包围:对于黄疸指数很高或出现并发症的新生儿,可以考虑使用负压包围(phototherapy plus exchange transfusion)。
这种方法将光疗和输血结合起来,以更快地清除体内的胆红素。
7.家庭护理指导: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家庭,医务人员应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
这包括了解黄疸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如何观察黄疸的程度、喂养的建议等。
此外,家庭也应该了解有关黄疸并发症的信息,包括脑黄疸等。
8.定期复诊:在干预期间,医务人员应安排定期的复诊,以监测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
根据情况,医生可能需要调整干预措施或进一步评估。
《儿童黄疸的护理干预措施》

3
保持体温
避免新生儿受凉,保证体温稳定。
加强愉快交流
4
通过亲密接触和认真关注,让新生儿感 受到温暖和关怀。
黄疸护理干预措施的具体方法
黄疸新生儿的饮食
光疗治疗
喂养次数和方法应根据新生儿的 年龄、体重、黄疸指数定期调整。
采用特殊波长的荧光灯照射,促 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严密观察
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观察, 发现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儿童黄疸的护理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本次演讲将讨论黄疸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 相关风险和并发症。
黄疸的定义和症状表现
黄疸的定义
指皮肤、黏膜和眼球等部位发黄的生理现 象。
症状表现
黄疸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呈现黄色,尿液 颜色深黄或者无色,大便颜色变浅或灰白。
黄疸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生理性黄疸
通常表现为出生后2-4天内出现,一周内消退,不需 要治疗。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保暖,避免 过度惊吓。
促进排便
通过控制进食、加强抚触、口 服葡萄糖水等方法,促进新生 儿排便。
防止并发症
积极治疗疾病,控制并发症, 并进行常规检查和随访。
黄疸护理干预措施的基本原则
1
监测黄疸指数
定期测量黄疸指数,判断疾病是否进展。
保持良好营养
2
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加强
肝脏的代谢功能。
黄疸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
脱水
黄疸新生儿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应适当调 整喂养和排泄频率。
感染
由于免疫功能尚未完善,黄疸新生儿容易 感染,应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低血糖
黄疸新生儿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应适当控制饮食和监测血糖。
黄疸新生儿的饮食和护理要点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对新生儿育儿质量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科学的护理方法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
本文选取了我院156例正常出生新生儿,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一般护理组各78例,以了解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发生及预防的作用。
结果显示通过早期密切观察以及自然光照射、新生儿抚触和游泳、哺乳指导、感染灶处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手段,能明显减少新生儿胎便转黄时间和降低黄疸指数,并提高家长的满意度,这些早期护理干预手段值得在临床以及新生儿家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观察;预防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积累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和组织黄染的症状[1],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2]。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3];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发展快,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1]。
因此,在新生儿出生两周内,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本文选取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出生156名正常新生儿,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78例进行早期黄疸观察、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而另外一组实施常规护理,以了解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消退以及胆红素脑病预防的作用。
1资料与分析1.1临床资料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选取了在本院出生156名正常足月新生儿,其中男婴80例,女婴76例。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2.5~4.0kg,Apgar评分均≥8分,母婴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异常产程,新生儿出生时无产伤、感染及窒息,并排除ABO或Rh溶血、先天性胆管阻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等疾病。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由于出生后肝功能不健全而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产生黄疸。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功能不全等。
接着详细描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主要包括黄疸、食欲不振等症状。
随后列举了观察要点,如持续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等。
在护理干预措施部分,提出了光疗、输液等方法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总结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及时干预有助于避免黄疸性脑病的发生。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和护理,为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观察、护理、病因、表现、干预措施、注意事项、黄疸性脑病、预防。
1. 引言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色素,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但是在新生儿身体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肝脏的胆红素代谢能力还很弱,容易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过多,从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出生后几天到几周内发病的概率较高。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黄疸,尤其是在头部和面部比较明显,伴有可能出现的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
若不及时加以观察与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发展为黄疸性脑病,严重威胁婴儿的生命安全。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症状表现、观察要点、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护理注意事项,希望能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正文2.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血红蛋白代谢紊乱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多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
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性现象。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病理性黄疸,若是病理性黄疸则要找出病因并决定是否治疗。
近年来,国外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光疗与换血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标准较过去提高,对早产儿黄疸实施早期治疗,应用换血疗法较过去减少。
这些治疗措施的变化都与对新生儿黄疸认识的变化有关。
近年,我国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进行了多次研讨,对某些问题取得共识。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学概念
作为临床判断是否为病理性黄疸的标准,过去我们借用欧美国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即220.6 umol/L 和256.5 umol/L( 1 umol/L = 0.0585mg/d1)作为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对足月新生儿黄疸进行前瞻性调查。
资料显示,我国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出现在生后第4 ~5天,而欧美国家的新生儿出现在生后第2~3天。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高于欧美国家的新生儿( 85.5~102.6umol/L )。
25%以上的足月健康新生儿总胆红素大于205.2 ~220.6umol/L,这一比
例也大于欧美国家的新生儿。
近年对是否继续使用欧美国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曾进行研讨。
有人提出目前我国调查的样本量还不够大,需要更大数量的样本;也有人提出在已调查地区可以考虑以256.5umol/L作为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参考标准。
因此,今后要对我国各民族和各地区进行更大样本的足月新生儿黄疸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新生儿黄疸临床与基础研究来不
断修改和完善新生儿黄疸诊断与治疗标准。
二、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
新生儿黄疸诊疗工作的中心是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血清总胆红素值增高是促发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大于342.0 ~427.5umol /L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机率逐渐增加。
但是早产、窒息缺氧、感染与溶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因素也是促发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因素。
具有上述因素的新生儿黄疸应被视为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高危新生儿黄疸。
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应将有高危因素和无高危因素两类分别处理。
在处理高危新生儿黄疸时应更积极,在进行光疗、换血时应选择总胆红素值指标的下限值。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与干预标准
人们要求在处理新生儿黄疸时,诊断和治疗应合理与合适,避免过多的化验检查和治疗措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认为他们在处理新生儿黄疸时进行了过多的化验检查与过多的光疗。
合理的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是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前提。
用某一血清总胆红素值作为界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全合理。
Maisels指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种族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峰值并不相同,要制定一个各地区都适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来区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并不合理,且有一定困难。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在205.2 ~220.6umoL/L很常见,如为生后第4 ~5天的足月健康儿又无高危因素,可在密切观察下不给予光疗。
相反,生后第2天、体重2200g、有缺氧病史的新生儿,其血清总胆红素在205.2 ~220.6umoL /L时,应考虑给予治疗。
但临床上需要有一个能为公众接受的血清总胆红素值的"治疗标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治疗标准"的概念为当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此值时,给以针对黄疸的治疗以预防出现胆红素脑病,其诊断和治疗过程必然会给新生儿及其家属带来身体和精神的不适,但总体来说益处大于害处。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儿科学会已制订出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标准,且此方案中光疗与换血的总胆红素值较过去有所提高,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此方案已逐步被该国的临床医师所接受。
我国学者在讨论这类方案时,有学者指出我国
新生儿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总胆红素峰值也高于华北地区,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和加拿大的方案,但不应机械地照搬。
2000年9月在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疸专题讨论会上,通过了我国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草稿),这一方案已经历过多次讨论及部分单位的临床实践,供临床工作中参照实行。
足月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分为日龄<72h和≥72h两种情况。
1.日龄≥72h的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应区分为:(1)存在高危因素;(2)无高危因素。
近年的干预方案中血清总胆红素值都有一个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治疗措施。
当新生儿无高危因素时,选用干预标准的上限(高值)。
有高危因素时选用干预标准的下限(低值)。
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的足月儿黄疸的光疗干预标准血清总胆红素值为290.7 ~342.0 umol/L;换血标准为427.5 ~513.0umol/L。
1998年新加坡陈金龙的光疗干预标准为256.5 ~307.8umol/L。
1999年加拿大儿科学会制定的光疗干预标准为307.8 ~342.0umol/L,换血的干预标准为401.9 ~
513.0umol/L。
2.日龄<72h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部分新生儿黄疸提前出现,提示可能存在溶血或其他病理因素。
在病因检查的同时要考虑在72h前对该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治疗,目的是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
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的足月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标准有光疗与换血两项。
光疗的早期干预标准为出生第48小时血清总胆红素在205.2 ~256.5umol/L之间,第72小时为256.5~307.8 umol/L。
1999年加拿大儿科学会光疗的早期干预标准在出生第24小时是171.0umol,/L,第48小时是256.5umol/L,第72小时是307.8umol/L。
3.早产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早产儿黄疸特点为黄疸重和持续时间久。
早产儿本身就是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比足月儿易于发生胆红素脑病。
出生体重小于1500g或有其他高危因素者,血清总胆红素值在171.0 ~205.2umol/L就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
血清总胆红素值在171.0 ~205.2umol /L,按习用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256.5umol/L就不能归入病理性黄疸。
但由于早产儿生理特点,此水平就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因而对早产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与足月新生儿不同。
处理时要考虑早产儿脑更易受胆红素的损害。
我国的早产儿千预方案指出在选择治疗要从血清胆红素值、出生体重、日龄、有无高危因素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与过去
相比认识更深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