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翼机通方案

合集下载

电信划小方案

电信划小方案

电信划小方案1. 引言随着电信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电信运营商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网络优化方案,即电信划小方案,通过将某些用户划分到较小的电信区域,以减少网络拥塞和提高用户体验。

2. 电信划小的目的电信划小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网络拥塞问题,以提高用户的上网速度和通信质量。

通过将用户划分到更小的区域,能够更好地控制网络负载,避免网络拥塞和带宽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电信划小方案还可以提高网络可管理性,实现更精细化的网络管理和维护。

3. 电信划小的实施步骤电信划小方案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网络规划和设计在开始实施电信划小方案之前,运营商需要进行网络规划和设计。

首先,需要对当前网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需要优化的区域和具体的划分方案。

然后,根据用户数量和网络负载情况,确定合适的划小区域大小和划分方式。

最后,绘制网络拓扑图和划小方案的示意图。

3.2 用户迁移在电信划小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用户进行迁移。

首先,运营商需要向用户进行通知和解释,说明划小方案的目的和好处。

然后,根据划分方案,逐步将用户从原有区域迁移到新的划小区域。

迁移过程需要保证用户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便和影响。

3.3 网络优化和管理划小方案实施后,需要进行网络优化和管理工作。

通过对新划小区域的网络负载进行监控和调整,及时处理网络拥塞和故障。

运营商还可以根据划小后区域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网络优化,提高整体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4. 电信划小方案的优势电信划小方案相比传统的网络优化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4.1 提高用户体验划小方案可以将用户划分到更小的区域,减少网络拥塞和带宽不足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用户的上网速度和通信质量,提高用户的整体体验。

4.2 精细化网络管理电信划小方案可以实现对网络的精细化管理和维护。

通过将用户划分到较小的区域,运营商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网络监控和调整,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问题,提高网络可管理性。

中国电信新一代呼叫中心(NGCC)接口规范V1.2

中国电信新一代呼叫中心(NGCC)接口规范V1.2
第 1 页 共 68 页
中国电信新一代呼叫中心接口规范
E 接口要求 ....................................................................................................... 43 8.2.1. 录音接口 ............................................................................................ 43 8.2.1.1. RecordInit(录音初始化) ......................................................... 43 8.2.1.2. RecordExit(录音退出)............................................................. 43 8.2.1.3. BeginRecord(开始录制) ........................................................... 44 8.2.1.4. StopRecord(停止录制)............................................................. 44 8.2.2. OBS 接口 ............................................................................................. 45 8.2.2.1. OBSRecordInit(OBS 初始化)..................................................... 45 8.2.2.2. OBSExit(OBS 退出)................................................................... 45 8.2.2.3. CallOutside(呼出) .................................................................. 45 8.2.2.4. SendDTMF(二次拨号) ................................................................ 46 8.2.2.5. QueryAgentBySkillName(查询技能组的坐席数量) ........................ 46 8.2.2.6. SetCallData(设置呼叫数据) .................................................... 47 8.2.2.7. QueryCallData(查询呼叫数据) ................................................ 47 8.2.2.8. SynchronizeCTITime(同步 CTI 时间)........................................ 47 8.2.3. 多媒体接入接口.................................................................................. 48 8.2.3.1. MultimediaInit(多媒体初始化)............................................... 48 8.2.3.2. MultimediaExit(多媒体退出) .................................................. 48 8.2.3.3. RequestMultimediaAnswer(呼叫到达) ...................................... 48 8.2.3.4. CTI 的多媒体网关呼叫回复消息(CTIToGW)................................ 49 8.2.3.5. CallGW(向多媒体外呼) ................................................................ 50 附录 呼叫流程 .................................................................. 51 1. 语音业务流程(人工) ............................................................................................ 51 2. 语音业务流程(自动) ............................................................................................ 52 3. 传真业务流程(收取) ............................................................................................ 53 4. 传真业务流程(发送) ............................................................................................ 54 5. 多媒体业务流程(人工)......................................................................................... 55 6. 多媒体业务流程(自动)......................................................................................... 56 7. 通信助理业务流程 ................................................................................................... 57 8. 自动转人工呼叫流程................................................................................................ 58 9. 人工转自动呼叫流程................................................................................................ 59 10. 人工转自动,再转回同一人工呼叫流程............................................................. 60 8.2.

电信行业5G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1.1 5G网络发展概述 (3)1.2 项目背景分析 (4)1.3 项目目标与意义 (4)第2章 5G网络技术概述 (4)2.1 5G关键技术 (4)2.1.1 高密度小区技术 (4)2.1.2 大规模MIMO技术 (5)2.1.3 波束赋形技术 (5)2.1.4 网络切片技术 (5)2.2 5G网络架构 (5)2.2.1 接入网架构 (5)2.2.2 核心网架构 (5)2.2.3 回传网络架构 (5)2.3 5G频谱规划 (5)2.3.1 低频段频谱 (5)2.3.2 中频段频谱 (5)2.3.3 高频段频谱 (6)2.3.4 跨频段频谱协同 (6)第3章 5G网络覆盖需求分析 (6)3.1 覆盖区域划分 (6)3.1.1 城市区域 (6)3.1.2 郊区及乡村区域 (6)3.2 用户需求预测 (6)3.2.1 人口增长趋势 (6)3.2.2 业务发展需求 (7)3.2.3 竞争态势 (7)3.3 网络容量与覆盖分析 (7)3.3.1 网络容量分析 (7)3.3.2 网络覆盖分析 (7)第4章 5G基站规划与设计 (7)4.1 基站类型与选型 (7)4.1.1 基站分类 (7)4.1.2 基站选型原则 (7)4.2 基站布局策略 (8)4.2.1 覆盖目标 (8)4.2.2 布局原则 (8)4.2.3 布局方法 (8)4.3 天线系统设计 (8)4.3.1 天线类型 (8)4.3.2 天线设计原则 (8)4.3.3 天线安装要求 (9)第5章 5G网络设备升级改造 (9)5.1 设备选型与配置 (9)5.1.1 基站设备选型 (9)5.1.2 核心网设备选型 (9)5.1.3 无线接入网设备配置 (9)5.2 设备升级方案 (9)5.2.1 基站设备升级 (9)5.2.2 核心网设备升级 (9)5.2.3 无线接入网设备升级 (10)5.3 网络功能优化 (10)5.3.1 网络覆盖优化 (10)5.3.2 网络功能提升 (10)5.3.3 网络运维管理 (10)第6章 5G核心网建设与升级 (10)6.1 核心网架构设计 (10)6.2 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 (11)6.3 核心网设备升级 (11)第7章 5G传输网络规划与优化 (11)7.1 传输网络架构设计 (11)7.1.1 网络架构概述 (11)7.1.2 核心层设计 (12)7.1.3 汇聚层设计 (12)7.1.4 接入层设计 (12)7.2 传输设备选型与配置 (12)7.2.1 设备选型原则 (12)7.2.2 设备配置 (12)7.3 传输网络优化策略 (13)7.3.1 网络功能优化 (13)7.3.2 网络覆盖优化 (13)7.3.3 网络运维优化 (13)第8章 5G网络覆盖与信号优化 (13)8.1 覆盖空洞分析 (13)8.1.1 覆盖空洞识别 (13)8.1.2 覆盖空洞原因分析 (13)8.2 信号优化策略 (13)8.2.1 天线调整 (13)8.2.2 基站参数优化 (14)8.2.3 新技术应用 (14)8.3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14)8.3.1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14)8.3.2 室内信号源优化 (14)8.3.3 室内外协同优化 (14)8.3.4 智能优化策略 (14)第9章 5G网络安全与可靠性保障 (14)9.1 网络安全策略 (14)9.1.1 安全架构设计 (14)9.1.2 认证与授权机制 (14)9.1.3 安全协议与算法 (15)9.2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15)9.2.1 用户隐私保护 (15)9.2.2 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15)9.2.3 数据安全存储与处理 (15)9.3 网络可靠性保障措施 (15)9.3.1 网络冗余设计 (15)9.3.2 故障检测与隔离 (15)9.3.3 网络恢复与优化 (15)第10章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 (15)10.1 项目实施计划 (15)10.1.1 项目目标与范围 (15)10.1.2 实施策略与原则 (15)10.1.3 实施阶段划分 (15)10.1.4 关键时间节点 (16)10.1.5 资源配置与人员安排 (16)10.1.6 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16)10.2 网络运维管理体系 (16)10.2.1 运维组织架构 (16)10.2.2 运维管理流程 (16)10.2.3 运维管理制度 (16)10.2.4 运维技术支持 (16)10.2.5 安全保障措施 (16)10.2.6 优化与升级策略 (16)10.3 项目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 (16)10.3.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6)10.3.2 风险分类与等级划分 (16)10.3.3 风险应对策略 (16)10.3.4 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 (16)10.3.5 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16)10.3.6 风险管理培训与宣传 (16)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 5G网络发展概述自21世纪初以来,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2G到3G、4G的快速发展。

(干货)中国电信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技术要求

(干货)中国电信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技术要求

中国电信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技术要求目录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招标/比选要求 (3)4 术语和定义 (3)4.1 考勤机 (3)4.2 13.56M刷卡器 (3)4.3 2.4G阅读器 (4)4.4 校园电话 (4)4.5 翼校通学生证 (4)4.6 13.56M射频卡 (4)4.7 2.4G单频卡 (4)4.8 2.4G双频卡 (4)4.9 (4)4.10 OMC网管 (4)5 缩略语 (4)5.1 (4)IC (4)5.2 (4)RFID (4)6 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业务需求 (4)6.1 考勤报安 (5)6.2 校园电话 (5)7 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典型组网方式 (5)7.1 近距离刷卡考勤组网 (5)7.2 远距离读卡考勤组网 (5)7.3 校园电话组网 (6)8 考勤机技术要求 (6)8.1 基本功能 (6)8.2 菜单功能 (7)8.3 终端特性 (7)8.4 终端可维护性 (9)8.5 品牌及业务标识 (9)9 2.4G阅读器与13.56M刷卡器技术要求 (9)9.1 2.4G阅读器技术要求 (9)9.2 13.56M刷卡器技术要求 (10)10 校园电话技术要求 (11)10.1 基本功能 (11)10.2 终端特性 (11)10.3 终端可维护性 (13)10.4 品牌及业务标识 (13)11 电子学生证技术要求 (13)11.2 翼校通学生证其它性能特性 (16)12 翼校通智能学生证技术要求 (16)13 OMC网管技术要求 (19)13.1 网管系统架构 (19)13.2 设备信息管理 (19)13.3 远程升级 (19)13.4 即时参数状态查询 (19)13.5 固定时间间隔状态收集 (19)13.6 参数设置 (19)13.7 信令跟踪 (19)13.8 地图展示 (19)13.9 日志统计报表 (20)中国电信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在《中国电信翼校通业务规范》的基础上,适用于翼校通学生证专用终端中的考勤机、13.56M 刷卡器、2.4G阅读器、校园电话、电子学生证(包括非接触IC卡、2.4G双频卡、二合一/三合一卡),智能学生证(带定位),以及配套网管要求,其他设备不在此规范范畴。

山西基础教育信息网

山西基础教育信息网

山西基础教育信息网篇一:山西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附件山西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推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网上“晒课”、“优课”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培养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各级各类名师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学重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微课程资源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活动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级电教、教研部门具体实施。

省教育厅负责全省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活动开展工作,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统筹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省电教馆负责活动的省级培训、“晒课”平台支持、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等工作。

各市、县电教馆负责为教师“微课”和“优课”创作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省教科院负责组建专家团队,对“微课”和“优课”的创作和评选进行培训与指导,同时开展网上看课与评课、网络教研与培育学科网络教研室等工作。

各市、县教研部门负责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并积极引导本地学校创建学科教研工作室。

5G优化案例:电联存量室分联合改造,重耕2.1G双流NR快速低成本实现5G覆盖

5G优化案例:电联存量室分联合改造,重耕2.1G双流NR快速低成本实现5G覆盖

电联存量室分联合改造,重耕2.1G双流NR快速低成本实现5G覆盖XXX X年XX月目录电联2.1G NR 双路传统室分改造试点总结 (3)一、背景 (3)1.1背景描述 (3)1.2试点目标 (3)二、试点实施 (3)2.1试点场景描述 (3)2.2试点区域实施方案 (5)2.3站点开通和数据配置 (6)2.4性能及测试验证结果 (7)三、总结分析 (11)四、下一步计划 (11)电联存量室分联合改造,重耕 2.1G 双流 NR 快速低成本实现5G 覆盖XX一、背景1.1背景描述随着5G 大规模部署,覆盖逐步由浅层覆盖转向深度覆盖,5G 室分建设将是后续建设的重点,XX 5G 承建方为中国电信XX公司,前期XX电信和XX联通2G/3G/4G 室分系统主要覆盖方式为传统DAS 单路系统,如果使用3.5G 频段主设备作为5G 室分信源,传统DAS 系统的合路器、功分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均不支持3.5G 频段,需要进行无源器件的整体更换,导致室分改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

同时因为3.5G 频段较高,衰耗较大,覆盖收缩,原有的传统室分设计施工的末梢点位难以满足5G 用户体验需求。

在电联深度合作的背景下,此次试点通过利旧原有电信联通传统室分的天馈系统,快速实现2.1GNR 的2 通道部署。

同时验证基于2.1G 频段的DSS(L/NR 频谱共享)功能,以达到2.1G 电联双方4/5G 协同部署。

另据统计,XX电信目前非住宅室分6526 个,其中与XX联通重合的传统室分数量达1685 个,占比25.8%。

1.2试点目标1.新增2.1G 4T4R 设备和升级现网2.1G 2T2R 设备开通NR 双路室分后各项性能指标的验证,以及对原有4G 业务的影响。

2.开通基于2.1G 20M 带宽的DSS(L/NR 频谱共享)功能,对4/5G 相关性能指标的验证(50M 协议未冻结,厂家软件版本及测试终端暂不支持)。

3.探索在末梢天线不同分布场景下,对5G 相关性能指标进行验证,总结出指导后期双方传统室分改造的实施要点。

EVDO系统详解

EVDO系统详解

第一章EVDO 概述 (1)1.1 引言 (1)1.2 EVDO 的功能要求 (2)1.3 EVDO 的设计思想 (2)1.3.1 时分复用 (3)1.3.2 多用户调度 (4)1.3.3 链路自适应 (4)1.3.4 HARQ (4)1.3.5 速率控制 (5)1.4 EVDO 网络结构 (6)1.4.1 网络构成及其基本功能 (6)1.4.2 网络接口协议及其功能 (7)1.5 EVDO 的发展情况 (8)1.5.1 标准化进展 (8)1.5.2 商用进展 (9)1.5.3 市场前景 (9)第二章EVDO 空中接口 (11)2.1 空中接口概述 (11)2.1.1 空中接口协议栈模型 (11)2.1.2 空中接口协议通信方式 (13)2.1.3 空中接口信息传送方式 (13)2.2 物理层 (15)2.2.1 前向信道 (15)2.2.1.1 前向信道划分 (15)2.2.1.2 前向信道的时隙结构 (16)2.2.1.3 前向信道的标识 (16)2.2.1.4 前向信道的物理结构 (19)2.2.1.5 前向业务/控制信道的参数配置和时隙复用 (22)2.2.2 反向信道 (25)2.2.2.1 反向信道划分 (25)2.2.2.2 接入信道物理结构 (26)2.2.2.3 反向业务信道物理结构 (28)2.2.2.4 反向信道调制参数 (33)2.2.2.5 长码生成与同步 (34)2.3 MAC 层 (34)2.3.1 MAC 层协议功能 (34)2.3.2 MAC 层地址匹配 (34)2.3.3 控制信道MAC (36)2.3.3.1 控制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36)2.3.3.2 控制信道MAC 的传送方式 (37)2.3.4 接入信道MAC (38)2.3.4.1 接入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38)2.3.4.2 接入探针的结构 (39)2.3.4.3 接入探针序列的结构 (40)2.3.4.4 接入过程 (41)2.3.4.5 接入信道长码掩码 (42)2.3.4.6 接入信道MAC 层主要消息及其关键参数 (42)2.3.5 前向业务信道MAC (43)2.3.5.1 前向业务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43)2.3.5.2 前向业务信道MAC 协议状态转移流程 (44)2.3.6 反向业务信道MAC (46)2.3.6.1 反向业务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46)2.3.6.2 反向业务信道速率控制 (47)2.3.6.3 反向链路静默 (49)2.3.6.4 反向业务信道长码 (49)2.3.6.5 反向业务信道MAC 层主要消息及其关键参数 (49)2.4 安全层 (50)2.4.1 安全层协议功能 (50)2.4.2 安全层数据封装 (50)2.4.3 安全矢量 (51)2.4.4 密钥交换 (51)2.4.5 空口鉴权 (53)2.4.6 加密 (54)2.5 连接层 (54)2.5.1 连接层状态机 (55)2.5.2 连接管理 (57)2.5.2.1 连接建立 (57)2.5.2.2 连接关闭 (57)2.5.3 路径更新 (58)2.5.4 分组合并 (58)2.5.5 开销消息管理 (58)2.6 会话层 (59)2.6.1 协议交互 (59)2.6.2 地址分配 (61)2.6.2.1 UATI 的构成 (61)2.6.2.2 UATI 的分配 (62)2.6.2.3 UATI 与移动性管理 (62)2.6.3 配置协商 (62)2.7 流层 (63)2.8 应用层 (64)2.8.1 缺省信令应用 (64)2.8.1.1 信令网络协议 (64)2.8.1.2 信令链路协议 (65)2.8.2 缺省分组应用 (66)2.8.2.1 无线链路协议 (66)2.8.2.2 位置更新协议 (69)2.8.2.3 流控协议 (70)2.9 EVDO 空中接口关键技术 (71)2.9.2 HARQ (72)2.9.3 多用户调度 (73)2.9.3.1 多用户调度准则 (73)2.9.3.2 比例公平调度算法 (74)2.9.4 速率控制 (75)2.9.4.1 前向链路速率控制 (75)2.9.4.2 反向链路速率控制 (76)2 功率控制 (77)2.9.5.1 前向链路功率分配原理及实现 (77)2.9.5.2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原理及实现 (78)2.9.6 虚拟软切换 (79)第三章EVDO IOS 功能介绍 (80)3.1 功能概述 (80)3.1.1 参考模型 (80)3.1.2 主要作用 (80)3.1.2.1 在接入鉴权中的作用 (81)3.1.2.2 在移动性管理中的作用 (81)3.1.2.3 在数据传送中的作用 (81)3.2 A8/A9 接口功能 (82)3.2.1 A8 连接建立 (82)3.2.2 A8 连接重激活 (83)3.2.3 A8 连接释放 (83)3 A8 连接参数更新 (84)3.2.5 A9 接口消息的定时器参数 (85)3.3 A10/A11 接口功能 (85)3.3.1 A10 连接建立 (85)3.3.2 A10 连接释放 (86)3.3.3 计费信息传送 (87)3.3.4 A11 接口消息的定时器参数 (87)3.4 A12 接口功能 (87)3.5 A13 接口功能 (88)第四章EVDO 数据呼叫流程 (90)4.1 分组数据会话状态 (90)4.2 HRPD 会话建立、维持与关闭 (91)4.2.1 HRPD 会话建立 (91)4.2.2 HRPD 会话维持 (92)4.2.3 HRPD 会话关闭 (92)4.2.3.1 AT 发起HRPD 会话关闭(存在A8 连接) (92)4.2.3.2 AT 发起HRPD 会话关闭(不存在A8 连接) (93)4.2.3.3 AN 发起HRPD 会话关闭(存在A8 连接) (94)4.2.3.4 AN 发起HRPD 会话关闭(不存在A8 连接) (94)4.3 接入鉴权 (95)4.4 位置更新 (96)4.4.2 AN 发起位置更新 (97)4.5 HRPD 连接建立 (97)4.5.1 AT 发起HRPD 连接建立 (98)4.5.2 AT 发起HRPD 连接重激活 (99)4.5.3 PDSN 发起HRPD 连接重激活 (100)4.6 HRPD 连接释放 (101)4.6.1 AT 发起HRPD 连接释放 (101)4.6.2 AN 发起HRPD 连接释放 (102)4.6.3 PDSN 发起HRPD 连接关闭 (102)4.7 EVDO 子网切换 (103)4.7.1 相同PCF 下不同AN 之间的休眠切换 (103)4.7.2 相同PDSN 下不同PCF 之间休眠切换 (104)4.7.3 不同PDSN 之间休眠切换 (106)第五章EVDO 网络安全机制 (108)5.1 EVDO 网络安全概述 (108)5.2 空口安全机制 (108)5.3 接入鉴权 (109)5.3.1 基于MD5 算法的鉴权方式 (110)5.3.2 基于CA VE 算法的鉴权方式 (111)5.4 核心网鉴权 (113)5.5 核心网数据保护 (115)第六章EVDO QoS 机制 (116)6.1 引言 (116)6.2 QoS 评价指标 (116)6.3 QoS 服务模型 (117)6.4.1 IntServ 服务模型 (117)6.4.2 DiffServ 服务模型 (118)6.4.3 IntServ 和DiffServ 相结合提供端到端的QoS 保证 (119)6.5 端到端的QoS 体系结构 (120)6.5.1 端到端的QoS 机制 (120)6.5.2 IP QoS 机制 (121)6.5.3 承载层与传送层QoS 机制 (121)6.6 EVDO QoS 实现机制 (122)6.6.1 EVDO QoS 简介 (122)6.6.2 EVDO Rel 0 的QoS 实现机制 (123)6.6.3 EVDO Rev A 的QoS 机制 (123)6.6.3.1 前向链路QoS 实现机制 (123)6.6.3.2 反向链路QoS 实现机制 (125)第七章EVDO 系统性能分析 (126)7.1 EVDO 链路覆盖分析 (126)7.1.1 EVDO 链路覆盖影响因素 (126)7.1.1.1 有效全向发射功率 (127)7.1.1.2 接收机灵敏度 (128)7.1.1.3 接收天线增益与接收端损耗 (129)7.1.1.4 衰落余量 (130)7.1.1.5 软切换增益 (130)7.1.1.6 分集增益 (131)7.1.1.7 地物穿透损耗 (131)7.1.2 EVDO 前向链路预算 (131)7.1.3 EVDO 反向链路预算 (134)7.1.4 EVDO 系统前反向覆盖差异性分析 (135)7.1.5 EVDO 与CDMA2000 1x 系统前反向覆盖比较 (137)7.2 EVDO 系统容量分析 (138)7.2.1 EVDO 系统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139)7.2.2 EVDO 前向容量分析 (139)7.2.2.1 链路开销影响分析 (139)7.2.2.2 多用户调度影响分析 (140)7.2.2.3 HARQ 影响分析 (142)7.2.2.4 速率控制影响分析 (146)7.2.3 EVDO 反向容量分析 (147)7.2.4 EVDO 前反向容量差异性分析 (148)7.2.5 EVDO 与CDMA2000 1x 前反向容量比较 (149)7.3 EVDO 链路覆盖和系统容量前反向受限分析 (150)第八章EVDO 组网与混合终端操作 (152)8.1 组网方式 (152)8.1.1 单独组网 (152)8.1.2 混合组网 (152)8.1.2.1 升级组网方案 (153)8.1.2.2 叠加组网方案 (154)8.2 混合终端操作 (156)8.2.1 混合终端设置 (156)8.2.2 混合终端选网 (156)8.2.2.1 在接入层面上选网 (156)8.2.2.2 在应用层面上选网 (157)8.2.2.3 开机选网 (158)8.2.3 两网切换 (159)8.2.3.1 混合覆盖区内的切换 (159)8.2.3.2 混合覆盖区边缘的切换 (164)第九章EVDO 网络规划和优化 (168)9.1 CDMA 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基本功能概述 (168)9.2 CDMA 网络规划的准则/要求/流程 (168)9.2.1 CDMA 网络规划的准则 (168)9.2.2 CDMA 网络规划的要求 (169)9.2.2.1 合理选择天线类型和天线挂高 (169)9.2.2.2 明确覆盖目标和覆盖区域 (170)9.2.2.3 话务量分布 (171)9.2.2.4 地理形态特性 (171)9.2.3 CDMA 网络规划的流程 (172)9.2.3.1 设计准备 (172)9.2.3.2 初步设计 (172)9.2.3.3 最终设计 (173)9.3 CDMA2000 1x 网络规划 (173)9.3.1 覆盖规划 (173)9.3.2 PN 规划 (174)9.3.3 切换规划 (175)9.3.4 功率规划 (176)9.3.5 登记区域规划 (176)9.3.6 其他特点 (177)9.4 混合组网时的EVDO 网络规划 (177)9.4.1 EVDO 网络规划的技术特点 (177)9.4.2 EVDO 网络规划的特殊要求 (178)9.4.3 影响EVDO 网络规划的特殊因素 (179)9.4.3.1 话务模型对EVDO 网络规划的影响 (179)9.4.3.2 技术发展对EVDO 网络规划的影响 (179)9.5 混合组网时的EVDO 网络优化 (179)9.5.1 EVDO 网络优化的必要性 (179)9.5.2 EVDO 网络优化的基本准则 (180)9.5.3 EVDO 网络性能的评价指标 (181)9.5.3.1 覆盖评价 (181)9.5.3.2 容量评价 (181)9.5.4 EVDO 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流程 (182)9.5.4.1 优化准备 (182)9.5.4.2 优化条件 (183)9.5.4.3 基于路测的优化 (183)9.5.4.4 基于话务统计的优化 (185)9.5.5 EVDO 优化流程 (187)9.6 EVDO 网络关键性能指标分析 (188)9.6.1 数据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188)9.6.1.1 无线覆盖弱 (189)9.6.1.2 导频污染 (190)9.6.1.3 邻区设计不合理 (191)9.6.1.4 PN 设计不合理 (192)9.6.1.5 搜索窗设计不合理 (193)9.6.1.6 其它因素 (193)9.6.2 数据呼叫建立成功率和掉话率影响因素分析 (194)9.6.2.1 反向链路过载 (195)9.6.2.2 最大连接数限制 (196)9.6.2.3 接入鉴权失败 (196)9.6.3 切换性能分析 (197)9.6.3.1 空闲切换 (197)9.6.3.3 硬切换 (197)第十章EVDO Rel A 介绍 (199)10.1 EVDO Rel 0 功能限制 (199)10.2 EVDO Rev A 的设计目标 (199)10.3 EVDO Rev A 空中接口新增功能 (200)10.3.1 应用层新增功能 (200)10.3.2 流层新增功能 (201)10.3.3 会话层新增功能 (201)10.3.4 连接层新增功能 (202)10.3.5 安全层新增功能 (202)10.3.6 MAC 层新增功能 (203)10.3.7 物理层新增功能 (204)10.3.7.1 物理信道改动 (205)10.3.7.2 链路速率和系统容量的提高 (206)10.3.7.3 切换能力的增强 (206)10.3.7.4 反向链路的分组重传 (206)10.3.7.5 业务QoS 的增强 (208)10.4 Rev A 对A 接口和核心网的要求 (209)10.5 Rev A 对网络设备的技术要求 (209)10.6 Rev A 的进一步发展 (210)参考文献 (211)缩略语 (215)第一章EVDO 概述1.1 引言迄今为止,现代商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发展至第三代。

电信atg技术方案

电信atg技术方案

电信ATG技术方案引言ATG(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Gateway)是一个为电信服务提供商设计的解决方案,用于管理和交换用户和网络之间的通信。

本文将介绍ATG技术方案的特点、架构和功能,并讨论其在电信行业的应用。

ATG技术方案特点1.高可靠性:ATG采用冗余设计,拥有双重架构和备份系统,确保在硬件故障或网络中断的情况下,服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

2.灵活性和可扩展性:ATG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和网络协议,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不同网络环境的要求。

同时,ATG还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业务增长的需要进行扩容。

3.安全性:ATG提供多层次的安全机制,包括访问控制、认证和加密等。

这些安全机制可以保护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4.性能优化:ATG通过优化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它能够智能地管理带宽,实现带宽的合理利用,减少网络拥堵和延迟。

ATG技术方案架构ATG技术方案由以下几个关键组件组成:1.ATG控制器: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控制模块,负责管理和监控所有设备和服务。

它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方便管理员进行配置和监控。

2.ATG网关:它是连接用户和网络的关键组件,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和数据传输。

ATG网关可以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如ADSL、光纤和无线接入,同时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如IP、PPPoE和DHCP等。

3.ATG服务器: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计算模块,负责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和转发。

ATG服务器具有较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可以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访问。

4.ATG数据库:它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和系统配置。

ATG数据库采用高可靠性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或Oracle,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ATG技术方案功能ATG技术方案提供了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用户认证和授权:ATG能够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可以访问网络。

它支持多种认证方式,如用户名密码、证书和双因素认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翼机通”整体解决方案概述
简介
天翼手机RFID-UIM翼机通系统,是中国电信推广的一种新型的身份认证和移动支付业务系统。

每个用户只要更换一个新的RFID-UIM手机卡,不仅保留原有手机的通讯功能外,还可以使用手机在读卡设备上轻轻一挥,就可以实现小额消费、门禁、考勤等等扩展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翼机通。

在企业或者校园内的天翼手机RFID-UIM翼机通系统中,用户可以用手机在食堂内消费、在门禁点开门、考勤机上刷手机考勤,用手机借书、预约做试验、机房上机等等,将来还可以通过手机RFID-UIM 卡的“空中补助”功能,实时将补助金额充入RFID-UIM的电子消费钱包中,实现“随充随用”功能。

可以说凡是原来校园翼机通系统中需要用证件、卡片的地方,现在都可以用手机扩展功能来实现。

真正实现了“一卡(机)在手,走遍企业/全校”。

今后在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便利店、影剧院、机场贵宾厅等场所,都可以实现用手机轻轻一挥,完成身份认证和小额移动支付操作,避免您带着诸多的优惠卷、打折卡、VIP卡等等,真正实现了“一卡(机)在手,走遍天下”。

3.2、翼机通平台
软件模块结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