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高中生物科学史(5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P10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P102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

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P12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P28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 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 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P43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方法:把DNA 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P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结论:DNA是遗传物质P4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 3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P110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P111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P8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高中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

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P10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P1021864年,德国植物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 C1 4C6(卡尔文循环)

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P12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P28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

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P43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方法:把DNA 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

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P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P4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 3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110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P111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P8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第二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生物膜流动镶

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12、20世纪80年代,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15、188016、20世纪,30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4、1928,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30、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科学的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贝利斯: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

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了解即可):

46、张明觉: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第三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6、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第5 章 1、177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世纪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 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1939 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世纪40 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 标记CO2 追踪,探明CO2 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 章

1958 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必修2 第1章

1、19 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2、1909 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第2 章 1、1903 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

非常相似

2、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3、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第3 章

第1 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 才是遗传物质。

1952 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

1953 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 一)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 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及同事提供DNA 衍射图谱 1952 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7 章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 世纪(1859 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必修3 第1 章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 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第2 章

1、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第3 章 1、19 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2、1910 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3、1914 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第4 章

1952 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生态工程”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观点。

第四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第1章

1.19世纪

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

“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

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

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

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

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

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章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

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

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

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

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

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

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

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

CO2追踪,探明

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章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

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第五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谭永平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拔高拓宽、加重负担,材料粗放、教学吃力,理解偏颇、评论失当的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立足教学现实去适度阐释,区分教学中的生物科学史是课程内容要素还是仅仅作为素材,从而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问题;对策

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高中生物新课程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其内容标准中多处明确提出了生

物科学史的具体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探寻原因,研究对策,以更好地促进生物科学史教学。

●问题一: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

【案例呈现】

案例1:在进行《遗传因子的发现》的教学时,教师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但目的仅仅是为了把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讲清楚,而没有引导关注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在逻辑和实验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蕴藏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进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教师在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后,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其目的也仅仅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统一性,而没有真正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所蕴含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科学的本质。

【原因探析】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在教学中都利用了生物科学史,但是目标定位在落实知识,科学史只是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科学史教育中,获得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调查表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然而,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知识目标但不限于知识又几乎是业内的共识。课标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近年来有关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文章提出: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展现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永不终结性和科学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领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3][4][5]

[1]。那么,为什么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目标过于单一的问题呢?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有考试评价指向的问题,也与部分教师对于如何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有关。“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由此看来,“科学史”是可以从历史事实、知识形成、思想发展、精神自由等多个角度去解释的。在面对生物科学史的素材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事实的历史和知识形成的历史这个角度去引述,却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角度去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对策研究】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述生物科学史的事实和知识形成过程,但又不满足于仅仅转述事实和讲解知识,而是对这些事实再做分析或解释,从中提炼出科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从而基于事实但又不局限于事实。这样的课堂,就既有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介绍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挖掘思想和精神营养;它能说明生物学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在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因读科学史而深刻、明智。例如,在案例1中对孟德尔的科学发现,在用来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孟德尔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引进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提出了天才的假设,进行严密的演绎以及巧妙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推论,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孟德尔的潜心探索(8年耕耘)、扎实实践在他获得成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案例2“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这一科学史教学中,要用好教科书中的资料,尤其注意资料中几个小标题所传达的关于科学发现模式的信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资料分析后的几个问题,然后,总结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理解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所蕴含的科学的本质。

因此,进行科学史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和确定知识目标,同时也

应该深入分析确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全面,才能在教科学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研究的历程。

●问题二:拔高拓宽、加重负担【案例呈现】

在《DNA的复制》这一节,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生进行了关于DNA如何进行复制的猜测后,教师提出:那我现在给你一些实验材料,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到底哪种正确,实验材料有: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随后出现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探析】

从学生的反应可见,让学生设计这样复杂的实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已明确其属于“选学”,有关内容不要求学生记住,更不要求学生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其教学要求的层次定位是“应用”,这显然超出“选学”甚远,属于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的做1

514[6]法。

与上述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类似的,教学中还有一种面面俱到、过度拓宽教学要求的做法。其典型做法是:教科书课文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史内容,教师因担心其中的历史事实会考到而不敢丝毫大意,每个事件都要细细讲解而不敢遗漏。在这样的课上,由于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不必要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研究】

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素材的应用,既需要到位,但又不可越位而过度拔高和拓宽。因此,要适当定位,就要分析具体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其合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某个具体的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可能是课程的内容要素,也可能仅仅是教学素材。教学时这两类情况的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要让学生能够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

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而是作为“脚手架”,以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怎样判断某一生物科学史材料是作为教学素材还是作为课程内容要素?判断依据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作为课程内容要素的科学史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而仅仅作为素材的科学史有: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等。

●问题三:材料粗放、教学吃力

【现象点击】

教师在教科书所提供的生物科学史材料之外又做了较多的扩展,课堂上用PPT一屏一屏地展示历史上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对背景、材料、方法、结果、结论作详细、具体的介绍;学生则忙于阅读,接受诸多人名、年代、研究事实的信息轰炸,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里,由于素材补充过多,教学费时、费力,而结果却是师生迷失于历史琐碎事实的泥潭。

【原因探析】

科学史教学不是求多求全,而是求精。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既然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就认为多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就会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于是很多教师就很认真的查资料,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多呈现资料,或是干脆替换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料。而教师在选材时又没有考虑所选资料的价值、意义等教育因素,简单的资料累积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对策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从众多史料中精选出的必要的、易于理解的,且有主线贯穿的历史资料,因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材料往往更为有效。换言之,课堂里出现的科学史材料,应该是先行者加工过的材料,而不是原始的历史事件。教科书在介绍生物科学史时已经做了精加工,教师要补充史料,应该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展,而不是热衷于历史事

实素材的量的扩张。

比较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其共性是:教师提供的科学史材料精炼、有内在的线索贯穿,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还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或科学方法的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资料的阅读,有挑战性问题引领,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还体验了科学的开放性,提升了科学精神。例如,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从1895年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开始,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近80年的时间里有多位科学家做了很多复杂的探索工作。研究过程中,假说被一次又一次提出又一再修正,最终流动镶嵌模型得到普遍认可。

●问题四:理解偏颇、评论失当【案例呈现】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海尔蒙特实验时,有教师提出:“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来看,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设计单一变量实验确定水、矿物质、空气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原因探析】

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恰当的评述,确实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但是,本案例中的质疑本身却值得质疑:其一,很难设置单一变量实验分别研究空气、水和矿物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其二,这个实验是一个析因实验,不一定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对策研究】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却可能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在评述历史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全方位理解历史,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科学家的工作作恰当评述。评述时,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温情与敬意”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要着眼于对此进行“批判行思维”,而是可以更注意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来挖掘其教育价值。其一,学生看到历史上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可以认识到早期的科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与他们一样

有类似的前概念,从而增强他们概念转变的积极性与动机。其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开放性,从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里,生物科学史不但应该在场,而且应该“照亮学生的未来”。

[8]

[7]参考文献:

[1] 张仁玉.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2-45.[2]姜丽.生物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及有效运用.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5 期:163.

[3]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课程.教材.教法 , 2002,(01): 52-54.[4]徐宜兰.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6 期:10-13.

[5]刘本举.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实践.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31 卷)第2期:22-24.

[6]乔治﹒萨顿,刘珺珺译.科学的生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4. [7]钱穆.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8]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11~12.

2011-12-15 人教网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高中生物中的科学发展史

高中生物中的科学发展史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中的科学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 (要重视科学发展史) 1、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40-140 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 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19 世纪30 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Cell Theory)” 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5、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新细胞是通过分裂获得。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科学发展史)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 :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 Gorter 和 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 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 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 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维萨里:比利时人,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 称为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 (1)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德国植物学家, (1)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 (2)揭示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 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6、魏尔肖:德国人 (1)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欧文顿: (1)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提出假说: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 (1)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 (1)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 (2)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3)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 (1)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2)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①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②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质疑: ①细胞膜复杂功能难以实现 ②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运动不好解释 5、1970年,科学家

生物科学发展史(精选5篇)

生物科学进展史(精选5篇)生物科学进展史范文第1篇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光 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究过程”、“孟德尔遗传 试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觉”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视的是同学对事实性学问的把握情况。因此,在处置生物科学史 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老师简单介绍这些生物科学史,然后 给出结论,重在让同学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不少同学觉得这些 科学史学习起来枯燥,往往实行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相关结论,在 涉及相关学问应用时常常显现学问结构模糊不清的现象。莫非没有 什么方法让这些经典的科学史不那么枯燥吗?这或许是每一个生物 老师都曾想过并想解决的问题。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教学内容的 布置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有了不少变更。 二、案例描述 新课程体系下的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 动镶嵌模型》,内容编排上有很大变更。旧人教版教材实行直接呈 现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双分子层排布,以及 直接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同学也没有去细想为 什么磷脂要排成双分子层?单分子层不行吗?更没有人深刻的体会 到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决议的功能特点。然而新教材并没有直接

呈现这些学问点,而是通过一段生物史的介绍━━对生物膜的探究 历程,让同学重走了一遍科学家的探究之路,在考虑那时候现有的 技术水平和已有的学问背景下,渐渐自身总结降生物膜的结构并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授课要想实现好的效果,仅有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细心 编排还不行,还倚靠于老师的细心组织。老师必须多花心思组织课堂,利用生物进展史中的试验对象、实施方案、察看统计对象、结 论设定相关节点设置问题串实施探究性教学。让同学的自主探究和 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章法、有目标、有适切性评价,而不是机械的记忆,从被动接受到自动探究,这样才略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也 就不会觉得枯燥。 首先,融合生活情境元素,激发同学自动构建学问的热诚 贴近生活引入问题:若给三种料子:一般布、塑料袋、弹力布,你会用哪种料子做细胞膜的模型?为什么?体现了什么观点?同学 大多数都会选择弹力布,认为弹力布有弹力可以让一部分物质通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也能答出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观点。这时我借势追问:那么生物膜到底是怎样的结构才使它具有 选择透过性的功能呢?将同学引入到本节课探究重点。然后师生互动,从欧文顿试验中,同学都能捕捉“膜是由脂质构成的”这一结论,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理解,我在此有几个设问:①对“欧文顿 试验”,最初试验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利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重视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整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1 1、认真复习基础知识。生物知识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反应迟钝。复习中,把课本梳理一遍,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基本的实验原理、操作、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 2、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认真分析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查找试题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对知识进行网络整理,建立起知识体系,通过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再现知识,让知识在大脑中形成联系,进一步督促学生去理解知识,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精练精讲,注重解题策略。制定解题方案,明确解题思路。考试题目中,容易题、中等题占3/4,较难题仅占1/4,平时练好基本功,作好基本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可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争取拿高分;基础较差的同学,以基本题目的练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领略解题技巧,寻求正确的解题策略。 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复习中应时刻关注学习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寻找与生物知识的切入点,掌握好衔接,熟悉情景,在解题的时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新情景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生态农业、以及疯牛病、口蹄疫等。 复习策略: 1、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迅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并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科学史内容的特点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科学史内容的特点 生物科学史生动地描述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探究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尤其是生物科学史中的许多经典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范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修订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通过研读发现,新教材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与实验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尊重科学史内容的真实性 科学史是一部记录历代科学家开展科学探究的历史,其中的经典实验为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科学史的科学性、真实性是引导学生透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新教材对必修2第3章第1节中艾弗里及同事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做了修订,进一步增加了该实验的真实性。实验版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实验思路和过程,将该实验过程描述为“对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将提纯后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图1)。而事实上,由于当时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的限制,艾弗里无法将S型细菌中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提纯。新教材尊重科学史内容的真实性,将该实验修订为“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对细胞提取物分别用蛋白酶、RNA酶、DNA酶或酯酶处理,再将细胞提取物及分别处理过的细胞提取物加入含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图2)

2 提炼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2.1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和归纳法 必修1第1章第1节中关于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实验版教材以“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3.理论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结合;4.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为小标题依次介绍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内容。新教材则将小标题修改为“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从器官到组织;2.显微镜观察资料的积累——认识细胞;3.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的结合——形成理论;4·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且后文提炼介绍了“科学方法——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修改后的小标题,一方面本身彰显了概括归纳的特点,另一方面,能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起到引导作用。而紧接着“科学方法——归纳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归纳法,实现知识在新情境中的有效迁移。 2.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新教材必修2第3章第1节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都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通过添加相关酶,分别去除蛋白质、RNA、酯、DNA),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用到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教材后文紧接着总结介绍: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对科学史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3 还原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命名为细胞(cell)。 2.列文虎克:活细胞的首位观察者,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观察并进行精确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支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荷兰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将红细胞的西泡沫平铺在丙酮上) 7.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了清晰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8.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9.斯帕兰扎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具有化学消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指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发挥作用。 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李比希的假说成立,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3.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15.英国科学家普利林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你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6.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7.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8.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19.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佳硕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3.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4.摩尔根,用佳硕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症。 6.格里菲斯通过实验推向,以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7.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DNA才是遗传物质。 8.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9.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以题目形式梳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的总结与练习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配对)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配对) 练习:1、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 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

C、有流动性 D、容易染色而发光 2、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A、欧文顿 B、罗伯特森 C、桑格和尼克森 D、施旺和施莱登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请配对)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的科学家(请配对) 练习: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几位科学家做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设计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请配对)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配对) 练习: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请配对)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范本5篇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范本5篇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

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篇一 一、说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

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