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滇中主要活断层现今活动性研究

滇中主要活断层现今活动性研究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宋尚武【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8(041)003【摘要】为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断层的活动特征,利用1999-2007年和2011-2017年2期GPS观测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基于Okada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为(1.5±1.6)~(4.7±1.5) mm/a,倾滑速率为(-3.6±1.6)~(1.9±2.4) mm/a,断裂南段的活动性更强;(2)无量山断裂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的走滑速率为(4.0±1.6)~(5.6±1.5) mm/a和(4.8±1.4)~(6.6±1.6) mm/a,倾滑速率分别为(-0.7±1.5)~(0.2±1.4)mm/a和(-5.8±1.5)~(1.7±1.8)mm/a;(3)红河断裂带元江—元阳段和洱源—弥渡段、无量山断裂带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西段处于震间闭锁状态,闭锁深度分别为6.8 km,7 km和7.2 km.【总页数】9页(P381-389)【作者】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宋尚武【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5【相关文献】1.中国部分区域现今断层活动性研究 [J], 薄万举;刘广余;郭良迁;华彩虹;周伟2.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两侧断层现今活动性 [J], 范燕;车兆宏3.徐州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J], 张鹏;李丽梅;许汉刚;刘建达;李金良;顾勤平;王金艳;蒋新4.跨断层水准测量与朝阳—北票断裂现今活动性 [J], 孔繁强;崔文林5.渭河盆地北缘口镇-关山断层的晚第四纪—现今的活动性 [J], 杨晨艺;李晓妮;冯希杰;朱琳;李苗;张恩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

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城市活断层是指活动性比较高的断层,它们经常会对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
因此,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球物理方法是对城市活断层进行探测和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介绍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
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地热勘探等多种方法,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
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的测量方法,适用于非均质地层中构造和物性界面的探测。
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地层结构和构造研究,以及活断层的位置定位、滑动带等活动特征的探测。
地震勘探通过反射波、折射波、震源波和表面波等多种波形信息特征,探测出地下介质的物理特征,很好地满足了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需求。
电法勘探是利用自然电场或外部电源产生的电场在地下介质内传播的方法,通过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变化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和物性参数的一种勘探方法。
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电法勘探主要应用于反映地下断层的电性异常特征以及断层变形和滑动带的探测。
电法勘探可以发现断层的走向和形态、确定断层的岩石类型、发现断层附近的地下水资源等信息,为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地球物理方法,磁法勘探和地热勘探也可以应用于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
磁法勘探是指测量地下磁场的变化,反映地下岩石的磁性和结构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磁法勘探可以检测出城市活断层周围的地下矿体和磁性异常带等特征,为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提供了辅助信息。
地热勘探是指利用地下热流场和地下水流场等热学性质的变化来勘探地下介质的结构和物性的方法。
虽然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地热勘探的应用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通过检测地下热场变化等特征来辅助探测城市活断层。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方法是探测城市活断层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中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地震行业标准《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一)任务来源2011年,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首次向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提出了“高分辨率遥感活动构造调查工作规范”的编制任务,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综合考虑本年度规范的申请与批准情况,于2012年度批准了该规范编制任务,编制工作于2013年1月份开始启动。
(二)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大陆及其邻近海域地处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孕震活动构造众多,破坏性地震频发。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活动构造研究也从定性研究阶段发展到定量研究阶段,通过获取活动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地震学等各个方面的定量参数来评价断层的危险性。
活动构造定量化研究除了对具体断裂带的详细研究外,也包括国家从公共安全出发分批实施的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重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以获取国家战略规划和城市发展必需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定量数据。
遥感技术因其宏观性、直观性和非接触性,为活断层的定性、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特别是最近 20 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的逐步丰富,更加促进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深入。
活动构造学研究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地形地貌的目视解译,遥感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逐渐成为活动构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方法,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定量化数据。
自 2009 年开始,中国地震局启动了“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喜马拉雅计划)项目,组织数十个研究单位和部门开展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南北地震带的1 /5 万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子课题大量采用卫星遥感数据( 如、Quick Bird、SPOT、IRS-P5 等) ,开展野外详细调查前的室内解译成图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地质矿产部(1995)发布的《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2001)《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1:250000)》对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学调查研究做了相应的规定,为遥感技术初步应用于我国区域地质学调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云南省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描述(昆明地区)

云南省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描述(昆明地区)-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云南省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描述(昆明地区及周边)1.元谋-绿汁江断裂带(F1)该断裂北起雅砻江与安宁河之间冕宁的牦牛山,向南经磨盘山、得力铺、昔格达、鱼鲊,顺金沙江、元谋盆地东缘至羊街、一平浪,于罗川附近进入绿汁江河谷,至易门三家厂南消失,总体走向南北,全长约410千米。
该断裂为滇中中台陷与武定-石屏隆断束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形成于晋宁期,经多期构造变动,对两侧中生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沿断裂带地球物理场有清楚显示,出现明显重力梯度带和磁异常分界线。
地震测深资料表明该断裂为一条超壳深断裂。
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组合形态与活动性质等差异,可分成三段。
北段(昔格达以北)分东、西两支:东支磨盘山断裂,北起于马六村,与西支斜接,向南经磨盘山、白马、马槽等,止于红石井南,长约190千米,沿断裂有多期岩浆活动,新生代以来,具左旋压扭性质,切错昔格达组(Q1)地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西支得力铺断裂,北起冕宁西,南经马六村、得力铺至普威盆地,长约150千米。
依据断裂上覆无构造形变的第四纪堆积物14C 测龄及断层泥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其明显的新活动时间为12万年前的中更新世。
中段(昔格达至一平浪),断裂线性结构较单一,长约100千米,显示挤压逆冲性质;断裂对早第四纪形成的昔格达、红格、元谋、羊街等盆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切割昔格达组(Q1)地层,显着活动为15万年前,该段20世纪曾有过5次中强地震记录,最大地震为1955年鱼鮓6 3/4级地震。
南段(一平浪北以南)由数条分支呈束状沿绿汁江延伸,多处有北东向、北西向断层交切,断裂带此段的东支绿汁江断裂,北起一平浪,向南经干海子、罗川、三家厂,长约100千米,控制了罗川等一系列小型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其中见早第四系褶皱等构造变形,反映最新活动时段为中更新世。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能够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地震背景
在评价之前,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
包括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历史地震事件、地震震级和深度等参数的统计和分析。
3. 结构物评估
对于建筑物、桥梁、大坝等结构物,需要评估其地震抗性和耐震能力。
包括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计参数、地基状况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结构物可能受到的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
4. 地震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地震活动、地质条件、结构物的耐震能力等因素,对地震风险进行评估。
包括对建筑物破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
5. 地震安全性评价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给出不同等级的地震安全性评定,如“安全”、“较危险”、“危险”等。
6. 结论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包括对结构物的加固与改造、建设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紧急应对预案的制定等方面的建议。
7. 参考文献
列出评价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源,方便其他人员查阅和参考。
该报告旨在为地震安全性评估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孙尧;吴中海;安美建;龙长兴【摘要】Vast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seismic activity in Yunnan-Sichuan area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Cenozoic.Based on the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existing data of active faults,we compared the actual seismic activity of major fault zon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Yunnan-Sichuan area with the forecast results made by GSHAP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and then conclud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r>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seismic activities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ere greatly un-derestimated in GSHAP,for most of the earthquakes along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ere after-shock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Coulomb stress change caused by the mainshock of Wench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and then reduced the seismic hazard of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In the past decade,low seismic activities showed in outer arc belt of Yunnan-Sichuan area,mainly including Xianshuihe fault,Anninghe fault, Xiaojiang fault and other minorfaults,whose seismic hazard were greatly overestimated in GS-HAP.The similar situation appeared on Red River fault,Lancangjiang fault and Litang fault, part of the inner arc belt,which had the highest seismic hazard assessed by GSHAP.Otherwise, seismic activities of Yingjiang area in southwestern Yunnan started to enhance since 2008,while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at area was neglected in GSHAP.Along Nujiang fault,only in thesouth segment and Baoshan area existed higher seismic activity,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GSHAP.On the other side,eastern piedmont fault of the Haba-Yulong Snow Mountains,belonging to the middle part of the inner arc belt,showed higher seismic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which con-formed to the assessment of GSHAP.From the Zhaotong area to the east of Xiaojiang fault showed high seismic activities,consistent with GSHAP as well. <br> The above comparisons were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catalogue in the past ten years,while the time horizon of GSHAP would be fifty years in future,and cycle of on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could be millennium,therefore large difference doesn't mean complete distortion of the esti-mates of GSHAP.%以近10几年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 GSHAP 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预测结果与近十几年来的实际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活动性是指某一地区地震活动的频率和特征,而地震危险性评估则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评估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对于地震活动性的评估,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 地震历史数据:通过分析过去的地震事件,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特征。
2. 地质构造和断层:地质构造和断层的存在是地震发生的基本条件,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和地震发生的风险。
3. 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
对于地震危险性的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可以初步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2. 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3.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通过评估这些因素的抗震性能,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
危险性。
4. 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状况会影响到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工程设计、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云南省各种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纲要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细纲1 前言 (3)1.1 任务由来 (3)1.2评估工作的依据 (3)1.3任务和要求 (3)2 评估工作概述 (4)2.1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围 (4)2.2以往工作程度 (6)2.3工作法及完成工作量 (6)2.4评估围与级别的确定 (6)3 地质环境条件 (8)3.1 气象水文 (8)3.2. 地形地貌 (9)3.3 地层岩性 (9)3.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0)3.5工程地质条件 (11)3.6 水文地质条件 (13)3.7不良地质作用 (14)3.8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14)3.9 小结 (15)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5)4.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5)4.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1)4.3 小结 (21)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1)5.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2)5.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2)5.3 小结 (23)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3)6.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的确定 (23)6.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3)6.3 防治措施 (23)6.4 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分析 (24)6.5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4)6.6 小结 (24)7 结论与建议 (24)7.1 结论 (24)7.2 建议 (25)1 前言1.1 任务由来任务由来:明述建设项目名称、业主、项目来源、项目批复文件(批复部门、批复文号,并附文件复印件)、评估工作委托关系、评估合同的签订;1.2评估工作的依据执行的政策依据和技术标准:(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003年11月24日);(2)《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国土资环[2004]267号);(3)《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云国土资环[2006]11号);(4)省地质灾害研究会关于印发《一、二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规定》的通知(云地灾研[2006]2号)参照:(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2000]01号);(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3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
昆明市地处云南高原中部的昆明盆地内,属高原内中山山间盆地地貌,是我国珠江、红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区内最高的盆地西侧西山主峰海拔2506米,最低的滇池湖面海拔1886米,相对高差620米。
在新构造分区中,昆明处于川滇断块隆起区内的昆明凹陷三级新构造区内,是区域新构造隆起背景上的滇东强烈断陷湖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明盆地是云南高原规模最大的第四纪继承性断陷盆地。
盆地内第四系发育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厚度巨大、相变复杂。
盆地主要由南北向普渡河第四纪活动断裂控制,同时还受北东、北西等多组方向第四纪活动断裂断裂的影响,形成异常复杂的盆地基底形态。
在地震带划分中,昆明被夹持于著名的小江南北向强震带和易门南北向中强地震带之间,并直接处于普渡河南北向中强地震带上。
由直接穿过昆明城区的普渡河断裂构成的中强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中强震,最大震级为1985年禄劝6.3级地震;由小江断裂带构成的强震带历史上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地震-1833年嵩明8级地震震中距昆明市城区仅30公里;由易门断裂构成的中强地震带历史上多次发生6级以上中强震,最大震级为1995年武定6.5级地震。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昆明地区地壳结构、浅部断裂在深部的延伸等情况的了解极其有限。
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区域震中定位的精度,同时也就大大限制了对发震断裂构造的认识,特别是对地震活动断裂深浅构造关系的认识,由此,对昆明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依据中国地震局《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工作大纲,结合昆明市城市建设与发展及其所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背景的具体情况,确定本项目的 "目标区"为:北纬24°52′至25°12′,东经102°35′至102°54′,面积32×36km2。
目标区基本与国务院批准的昆明2020年主城区建设发展规划范围一致,即昆明市城区、高新技术区、
经济开发区、城市未来规划区和城区附近最大的松华坝水库库区,以保证本项目成果对昆明未来建设发展规划发挥应有的作用;目标区范围包含了控制昆明盆地发育的普渡河断裂带主要的次级断裂。
从现实性和投资效益的角度看,本项目既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且耗资巨大的科学工程,又是昆明城市防震减灾与发展建设规划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此类项目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还有许多方面带有很强的科学探索性。
实施本项目将涉及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观测、测试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技术手段、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为项目在高新技术支撑下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九五"期间,云南省地震局完成了包括昆明地区在内的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全省地震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观测站建设",承担了中日"建立在软土地区的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估"国际合作项目,完成了云南省政府重点项目 "昆明市地面沉降观测与研究",承担完成了云南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昆明地区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和"昆明盆地的结构特征对震害与地震动的影响",开展了对昆明地区一系列重要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地质勘察项目。
以上工作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是直接为昆明城市抗震设防、城市发展建设发展规划和城市地震应急决策服务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加之近年来昆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因此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为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工程总工期预计四年,到2005年底全部完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昆明地面沉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南市区一带,昨天走十里长街,已经发现道路有好几处地方有下陷
市政府搬迁至呈贡新城,避开沉降地带,看来选址不无道理
根据1987-1998年四期全网水准测量数据重新绘制的地面沉降等值线图显示,昆明市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沉降区主要位于南市区,总沉降面积达180km<2>,已形成2个明显的沉降漏斗区域,即广卫村-小板桥-飞机场沉降区及渔户村-福海沉降区,其中小板桥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36.2mm.此外,地面沉降加速、扩张趋势明显.昆明南市区地下水的赋存、分布和运动,受该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的综合控制.孔隙水赋存于晚新生代松散沉积层的孔隙中,具多个含水层,连续性差;岩溶水赋存在古生界碳酸盐岩基岩岩层中,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水性较强,是昆明地区最重要的地下水类型,受人为开采影响,局部区域水位下降快.南市区第四系地层结构变化大,非成带湖积相沉积土固结程度低,软、粘土性质及各向异性性质显著,浅层土体工程性状差.这样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是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地质因素,是地面沉降既有特征的内在原因.南市区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下水的抽汲、土体的自然固结压密、新构造运动、建筑荷载与工程施工.各诱发因素与地面沉降关系如下:
(1)由于昆明南市区的地面沉降属于断陷盆地模式,第四系土体与基岩的接触边界为非贮水边界,第四系含水层与基岩含水层连通,抽汲岩溶水会造成第四系土体的固结压缩.基岩水位的大幅度下降是控制沉降中心的重要原因.
(2)随着城市化进程,南市区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增加较快,新建的建筑比例较高,加上区内浅层土体工程性质差,直接导致工程建设的地面沉降效应凸显,成为地面沉降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3)南市区地面沉降漏斗位于滇池湖盆北缘的湖沼沉积平原地貌单元上,属于古滇池沉积区.沉降区由湖演变为陆的历史不长,整个第四系是一套固结程度低的松散堆积,具备自重压密条件.此外,泥炭层的有机质氧化加速着土体的自然固结.
(4)区内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直接造成区域性升降.由于各种地面沉降的制约因素在不同区域的作用与地位不同,且主导因素并非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