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巴底亚书纲要解读

合集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①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__政__治__压__迫____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 美洲独立的火种。 ②经济:到18 世纪末19 世纪初,__拉__丁__美__洲____的经济有了一定发 展。 ③思想:__启___蒙__思__想___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 长。
(2)表现 ①1889年,巴西废除__君__主__制____,建立共和国。 ②1910 年,___墨__西__哥___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 __资__产__阶__级____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 级___民__主___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拓展】 1.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革命都是在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 强、启蒙思想影响下爆发的。 ②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发展经济。 ③特点:都以小抗大,以弱胜强。 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 ①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只局限于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殖民地,而拉 美独立革命席卷整个拉丁美洲。 ②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 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很弱,只是作为一股力量参加了运 动,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③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起了重大 推动作用,美国赢得了彻底独立,也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新的殖民主义威胁,国内是封建庄园经济和独裁统 治的普遍存在,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劳动群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起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作《人权宣言》等的传播,促使当 时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长,为拉美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 基础。宗主国统治力量的削弱,为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 利的条件。

【俄巴底亚书略解】

【俄巴底亚书略解】

【俄巴底亚书略解】概论一、著者本书是旧约圣经中最短的一卷,作者是先知「俄巴底亚」,这名字的意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在圣经中共有十多个俄巴底亚,关于本书作者的生平,圣经一无记载,因此我们不能指出其中任何一人是本书的作者。

二、说预言的年代与地点俄巴底亚在何时何处传说神的预言,这是很难断定的,解经家对这个问题分为两大意见:1.认为是在主前八百年前(八四○~八三○)的说法:根据本书「第十一节」,这里的「拈阄」显然指约兰王年间,非利士和亚拉伯两国联军,攻破耶路撒冷(代下二十一16-17)。

他们为耶路撒冷拈阄。

那时以东背叛约兰王不久(王下八20-22),怀恨仍深,看见圣城陷落,自然幸灾乐祸,助纣为虐。

根据犹大史,两个国家同时攻陷耶路撒冷的只有那一次。

因此认为俄巴底亚是在约兰王之后,在犹大国作先知,非被掳后的先知。

2.第二种意见是认为在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军攻陷不久的时候,因为俄巴底亚书第二十节有「被掳」一词可证实,又本书有几处和杰里迈亚书及以西结书的预言相似(俄1-9、16;耶四十九9-22;结二十五12-13,三十五5、15)。

因此认为俄巴底亚是被掳后的先知。

◎其实先知的工作时期和地点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否则圣灵早在圣经中明确的说明了,主要的是预言的来源和内容。

三、本书的大意本书所论的对象是以东,以东和以色列同为艾萨克的后裔,原为骨肉之亲的关系(创三十六1、9),以东本来亦是蒙神眷顾的,神曾赐给他们西珥为业,成为列邦中的一国,神严禁以色列人侵犯他们(申二4-6;民二十一4),并给他们入耶和华的会(申二十三7),由此他们应当敬拜真神,一面善待弟兄以色列,可是旧约圣经里在许多地方却表示这两种人民从起头就彼此为敌,尤其以色列受外敌蹂躏的时候,以东不但没有同情或帮助,反与仇敌同伙向以色列人行强暴,并且伸手抢夺财物,更将所剩下的人交予仇敌,恨不得他们的弟兄从地上快消灭,以东人就这样幸灾乐祸,残酷陷害弟兄,因此神要审判他们的罪,当降罚的日子,照他向弟兄怎样行的而受审判,以永远的灭亡来报应他们(俄15),但选民以色列家虽受尽许多患难与苦害,却在主的爱护中再复兴起来……永远属神的国度。

哈巴谷书纲要解读

哈巴谷书纲要解读

哈巴谷书纲要解读哈巴谷其人其书他的名字除了在哈巴谷书中出现了两次之外,在旧约的其它经卷中,都没有提及过。

哈巴谷(Habakkuk)看来好像是一种亚述文字的希伯来语译名,意思是某种植物;但是希腊文的旧约(七十士译本)中,这位先知被称为含巴鼓姆(Hambakoum)。

在犹太人后期的文学中他曾被提及,在次经中他出现在巴比伦的天地神比勒和大龙的故事中,但是从这些后期的资料中,是没有历史价值的。

我们只好依靠他三章的书中去认识他。

相信他被称为先知(一1)是因为他是耶路撒冷圣殿中专业的先知,在圣殿中从事他的宣教工作。

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确定他生活在主前第七世纪的后半叶(在主前六一0至六0五年之间)。

因此,哈巴谷是与杰里迈亚和那鸿同时代的,而那鸿的书却在哈巴谷书之前。

作为一位在圣殿中事奉的先知,他的工作包括了向百姓传述神的「默示」;就是关于哈巴谷所见到的异象(一1)的宣讲。

这本简短的书是以诗体写成,也从书中看出他是一位精于措词的人。

注释的问题这卷书看来有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二章,它们大概收集了先知的宣讲;而第二部分(三章)看来是诗歌和祷告,有些类似诗篇的内容。

两部分都有以先知的名字写成的序言(一1,三1)。

有许多学者提议,这卷书必须从礼拜仪式的见解来注释:如果哈巴谷是一位圣殿的先知,也许这本书是准备在圣殿中使用的。

认为那些礼仪是由不同的宣讲者在第一、二章中交替说出;而第三章的诗歌或者祷告,应该是供给会众使用的。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把哈巴谷的中心放在宗教方面,特别是异象方面的经历更为适合。

不管怎样,这卷书的第三章,后来却在圣殿的敬拜中常被使用。

这里所指的「迦勒底人」(一6)是比较难解的。

相信是指主前第七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主前625年)使巴比伦帝国回复势力的强大民族。

但是谁是一章四节所指的「恶人」呢?他们是否是将被巴比伦(或者迦勒底人)攻占的亚述呢?或者他们是指那些以恶行压迫自己同胞的犹太人呢?多数的学者认为是行恶的犹太人。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件(共22张PPT)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件(共22张PPT)
(年)
英 海 海 巴 西 苏 埃 印 巴 埃 埃 伊印孟 墨 辛 墨
国 地 地 西 属 丹 及 度 西 塞 意 朗度买 西 亥 西
承 起 独 独 拉 马 抗 成 建 俄 签 立反总 哥 革 哥
认 义 立 立 美 赫 英 立 立 比 署 宪英罢 革 命 颁

基 迪 斗 国 共 亚 和 革新工 命


本 起 争 大 和 抗 约 命高
新的世界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 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苏]列宁《亚洲的觉醒》,《列宁选集》第二卷 【问题8】如何理解列宁这句话?
亚洲的觉醒是亚洲民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发展, 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则是对资 产阶级的斗争。
【问题6】非洲人民反抗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有哪些重要特点?
反抗的过程和结果有所不同, 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 立是其重要特点。
三、新的世界
新的世界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 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79页
【问题7】结合所学知识,回顾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世界的变化,讨论 并回答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任选材料中的一个 角度即可,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问题3】总结上述三次运 动的异同之处。
同:领导者都是民族资产 阶级,都担负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
异:印度是殖民地,反帝 任务更突出;伊朗和中国 都是半殖民地,还要完成 反封建的任务。
亚洲的觉醒
【问题4】阅读课本80页问题探究栏目,思考并回答19世纪末 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

[贝斯,纲要,哲学]雅斯贝斯世界历史纲要的文化哲学分析

[贝斯,纲要,哲学]雅斯贝斯世界历史纲要的文化哲学分析

雅斯贝斯世界历史纲要的文化哲学分析摘要:文化实质上是历史的产物,文化哲学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也包括历史解释模式。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通过历史的角度对人类全部历史进行划分,形成世界历史纲要,体现出一种历时态视野的文化模式。

在对粗陋简化的世界历史纲要阐述的基础上,揭示轴心期的主要特征、意义,反映出历史的解释模式,并以此为前提论述了世界历史的又一纲要。

关键词:世界历史纲要;轴心期;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积淀,是人类在日常活动中实践的结果。

没有人类也就无所谓文化,因此,文化实质上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要想真正理解文化的实质与涵义,就要从历史角度对文化加以研究和分析。

文化哲学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也包括历史解释模式。

在衣俊卿看来,文化哲学实际上是人们生活世界的理性思考,是理性向生活世界的重返。

文化哲学把研究的目光从理性的逻辑和人的意识领域转向人之生存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揭示文化作为人的行为的价值规范体系和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建立起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解范式和一种以文化模式的演进为深层机制的历史解释模式[1]。

而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就是通过历史角度来建构世界历史纲要,阐明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体现了一种历时态视野的文化模式。

轴心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时期,是雅斯贝斯阐述的世界历史纲要的核心时期,它在世界历史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粗陋简化的世界历史纲要的阐述,揭示轴心期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前提论述了世界历史的又一纲要。

一、世界历史纲要的结构雅斯贝斯认为轴心期是人们对历史的整体突破,他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结构,并系统地描绘了世界历史的纲要。

这个历史纲要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次,是从那个几乎不能被我们理解的史前时代,通常也被人们称作普罗米修斯时代。

第二次,是古代文明的兴建。

第三次,是从轴心期。

第四次,是从我们亲身经历的科技时代。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6单元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6单元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3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24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 史料一 15 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 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伦敦、利物浦成了繁荣的港 口城市……为争做世界霸主,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 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1588 年,英 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 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 印英间的贸易。1610—1640 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 10 倍。
36
(2)消极影响:欧洲各殖民国家以武力做后盾,通过殖民扩张与 掠夺,迫使亚、非、拉美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给各殖民地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其长时期的落后局面。
37
一、比较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英国殖民活动的不同
国家 时间
主要地点
手段
称号(地位)
西非海岸、东非海
暴力掠夺、敲诈勒 印度洋海上霸
13
③西亚:a.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法、俄等国纷纷在奥斯曼 帝国 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 深。b.伊朗也遭到了类似的对待,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 和 内政 ,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④东亚: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0 年,日本吞并了朝 鲜半岛。
19
[特别提醒] 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时期的 殖民扩张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欧国家生产力 水平不高,依靠正常贸易,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抢掠、欺 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手段,直接掠夺财富是西方早 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
20
知识点四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 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 体 系最终形成。

2019—2020学年度高中人教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件(共42张PPT)

2019—2020学年度高中人教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件(共42张PPT)

奴隶。进口商品也有软铜薄板、手斧、意大利的葡萄酒、印
度的铁器和棉布。阿克苏姆商人收购从中国运到印度的生丝
,转卖给东罗马帝国.王国直接同来自北方的希腊-罗马商人
交易。每年从红海的国际贸易中获得巨额收入。
(一)东非
兴起条件
2.城市国家(10世纪至16世纪) 位置 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 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思考:古代非洲、美洲主要国家或文明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分布 。
(一) 非洲文明的开端
1.地位: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2.成就:班图人文明成果及文明扩展
居民人种 班图人;主要是黑色人种;
农业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畜牧业
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冶铁业
掌握了冶铁技术。
活动范围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非洲与美洲不同,几千年来一直同欧亚大陆保持着联系,只是这种联系有时很微弱 。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廷巴克图的图书馆、地窖、阁楼里保存着20万份古代手稿,最古老的的可追溯到 13世纪。各种古籍与手稿的25%已清点入册,不到10%正在进行目录编辑。…… “廷 巴克图学”和敦煌学一样,是古代文献文化的显学。
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 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 家。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 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1324年,廷巴克图贵族以商贸特许权为代价归 附了马里帝国。这一年,马里历史最著名的国王曼 萨·穆萨开始了前往麦加的朝圣之行。
②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③伊斯兰教的传入。

俄巴底亚书纲要解读

俄巴底亚书纲要解读

俄巴底亚书纲要解读骨肉同胞,不应相残——俄巴底亚书查经[背景]1、俄巴低亚书是旧约最简短的一卷书,只有21节经文。

本书写作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遭到外敌入侵,国家危急之时,寻求以东帮助不成,反被以东落井下石。

2、[作者]「俄巴低亚」的意思是「耶和华的仆人」。

除了名字,我们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

在旧约,名叫俄巴低亚的人一共有11个,但是没有一个是这本先知书的作者。

他是一个先知,因为他宣告耶和华的话(1,4,8,18节)。

3、[对象] :在小先知书中,有三卷书只针对一个国家,哈巴谷书针对的是迦勒底,那鸿书针对的是亚述,这两国家都是侵略压迫以色列的,本书是针对以东,却是本应成为以色列的朋友和弟兄,但却违背弟兄情谊,手足反目,趁火打劫。

4、俄巴低亚书,在一句简短的引言之后,就直接进入主题内容。

按我们所知以东的历史,有几个时期可以与这本先知书联系起来。

5、以东座落于以色列的北部。

它的北部靠近死海的东岸,向南延伸至亚拉巴大裂谷。

虽然在东面和南面都以沙漠作国界,但是以东却是一个可供人居住的地方。

无论在山地,斜谷,和西部内壁的高原边界,都有充足的雨水。

适度的雨量使得农作物可正常生长。

6、在主前一千三百年,当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来后,以东的领土原是属于一些游牧民族的区域。

除了农业外,这个小王国借着各种的贸易而繁华。

向北,它的公路直通亚拉巴,最后到达约旦河流域并越过大马色。

同一条公路向南延伸到亚拉伯和连接海路直达阿克巴海湾。

向西横过亚拉伯,有一条公路直通地中海及其港口,最后到达埃及。

这样,借着贸易和农业,以东获得了财富。

7、它的城市在受到攻击时,可以借着建造在山上的要塞及时得到保护。

现代大多数到约旦的人都熟悉皮特拉城。

虽然皮特拉的建筑物大部分是旧约的末期和以后建造的,但是它的位置,曾经是古代以东的首都所在地。

8、远在旧约时期,希伯来人和以东人的关系一直是紧张的。

在大卫王时代,以东曾变成以色列的殖民地;虽然他们最终挣脱掉殖民地的地位,但是这个王国从没有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过(以后和犹大也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肉同胞,不应相残——俄巴底亚书查经[背景]1、俄巴低亚书是旧约最简短的一卷书,只有21节经文。

本书写作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遭到外敌入侵,国家危急之时,寻求以东帮助不成,反被以东落井下石。

2、[作者]「俄巴低亚」的意思是「耶和华的仆人」。

除了名字,我们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

在旧约,名叫俄巴低亚的人一共有11个,但是没有一个是这本先知书的作者。

他是一个先知,因为他宣告耶和华的话(1,4,8,18节)。

3、[对象] :在小先知书中,有三卷书只针对一个国家,哈巴谷书针对的是迦勒底,那鸿书针对的是亚述,这两国家都是侵略压迫以色列的,本书是针对以东,却是本应成为以色列的朋友和弟兄,但却违背弟兄情谊,手足反目,趁火打劫。

4、俄巴低亚书,在一句简短的引言之后,就直接进入主题内容。

按我们所知以东的历史,有几个时期可以与这本先知书联系起来。

5、以东座落于以色列的北部。

它的北部靠近死海的东岸,向南延伸至亚拉巴大裂谷。

虽然在东面和南面都以沙漠作国界,但是以东却是一个可供人居住的地方。

无论在山地,斜谷,和西部内壁的高原边界,都有充足的雨水。

适度的雨量使得农作物可正常生长。

6、在主前一千三百年,当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来后,以东的领土原是属于一些游牧民族的区域。

除了农业外,这个小王国借着各种的贸易而繁华。

向北,它的公路直通亚拉巴,最后到达约旦河流域并越过大马色。

同一条公路向南延伸到亚拉伯和连接海路直达阿克巴海湾。

向西横过亚拉伯,有一条公路直通地中海及其港口,最后到达埃及。

这样,借着贸易和农业,以东获得了财富。

7、它的城市在受到攻击时,可以借着建造在山上的要塞及时得到保护。

现代大多数到约旦的人都熟悉皮特拉城。

虽然皮特拉的建筑物大部分是旧约的末期和以后建造的,但是它的位置,曾经是古代以东的首都所在地。

8、远在旧约时期,希伯来人和以东人的关系一直是紧张的。

在大卫王时代,以东曾变成以色列的殖民地;虽然他们最终挣脱掉殖民地的地位,但是这个王国从没有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过(以后和犹大也是如此)。

在公元前第五世纪,以东人被另外一个国家逐出他们的国土。

许多以东人向西移至亚拉巴,定居在巴勒斯坦的南部──这块领土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初期,在犹大亡国以前,曾经是属于犹大的。

这本书是希伯来的先知,向以东所说的预言;只有一小部分是指向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

俄巴低亚书大概产生在公元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在犹大和耶路撒冷被攻破后的十年间。

当犹大沦陷后,以东是趁机掠夺土地,并且不怜悯巴比伦战争和犹大沦亡后所残存的人。

正因为以东的行为,引来俄巴低亚的悲哀信息──宣告对以东的审判。

9、这本书是描述一个事件的异象(1节)。

以东将来的毁灭,要发生在战争中。

它的军事堡垒虽然建筑在山上,但却不能避免仇敌的毁灭。

以东人的狂傲,必将在他们被打败的日子里完全粉碎,带着这样忧郁的心情,俄巴低亚开始向以东说预言。

10、以东未来的审判是他们犯罪的直接结果。

他们所犯的罪恶(10-14节)概括而言是「向兄弟雅各行强暴」。

他们与希伯来人虽然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却积极地参与毁坏耶路撒冷。

和其它的国家一样,以东将落入神未来的审判之中;但以色列人却有不同的前途。

被掳的最后将要归回自己的土地,耶和华将再一次做以色列的王。

借着这本先知书,我们看到先知了解到神在人类历史的工作,并且把它表达出来。

以东犯了不人道的罪,因此他们将受惩罚。

作者陈明他的观点,并不是肤浅的,他亲身经历神在自己国家的审判,也经历他们的首都耶路撒冷毁灭。

俄巴低亚也觉察到神的选民复兴的希望;不但如此,先知看到的比这些更多,他还表明了神的国来到时的希望。

11、神是不偏待人的;已经审判了祂的百姓的罪恶,因此祂也必审判其它的国家。

这本书的神学思想是:神是人类历史的主宰,任何国家的罪恶行为,无论是外来的或者国家本身所行的,都必受神审判。

这个题目,虽然是在俄巴低亚时代传讲,也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

在这本书也预吾有一天:「国度就归耶和华了。

」(21节)这是永恒信息。

一、对以东的审判与刑罚(1—9节)-------------宣告了双重审判:被藐视和被掠夺“默示”原文是“俄巴底亚的异象”(Vision of Obadiah)是上帝论到以东的话语。

可见,异象和话语(Vision and Word)二者是统一的关系。

符合圣经的话语的异象带有清晰、明确、和圣洁的特点。

1.列国要藐视以东,虽然以东因为居住在险要之地,易守难攻。

首都sela(意味“岩石”)是一个建造在坚固的石山上的城池,因此狂傲,但上帝要把它拉下来。

2.列国要掠夺以东,虽然以东也是当时商业发达之国。

拥有许多财宝。

以东人以为这些财宝能成为他们的资本,但是“小偷来,盗贼晚间破门而入,他们只拿走所要的东西;当人采摘葡萄时,他们还会留下少许;但你的仇敌把你洗劫一空”(5节)为什么呢?因为以东虽有坚固保障,财宝无数。

“有酒有肉多朋友”却没有国家真正和他相交,相好。

他自以为聪明,却被人欺骗,实际为愚拙。

这些异象不仅是讲以东,也是向那些住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人讲的。

4、先知所传的道有两个重点:(1)先知「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百姓。

(2)有消息传来,说:许多国家准备好向以东发动战争。

先知以宣告神的决定开始:狂傲自大的以东,那个自以为有足够能力应付外来威胁的,将被打败。

以东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在敌人的攻打之下能够确保安全。

他们的城堡是建造在山上,能够提供非常坚强的自卫力。

在第三节,「山穴」事实上是由Sela(照字面是盘石的意思)翻译过来的;而Sela当时是以东的一个要塞(靠近皮特拉(Petra)的这个地方),在以东北部。

5、以东即将来临的毁灭。

以东的智慧人在神的审判中也将毁灭(8节)。

提幔人以利法(那位劝告乔布的朋友,被称为以东的提幔人以利法。

也许提幔在以东是以学术闻名)的学问不能使之避免神的审判。

(提幔,根据传统──创世记卅六章十一节记载,是用以扫孩子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曾经被考古学家发掘,证实在以东的领土塔威兰〔Tawilan〕这个地方,在公元前八至六世纪是个相当繁荣的地方)。

(第八节的以扫山是一种诗歌的表达方式,用来与以东对应;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山区是以扫的后代居住的地方。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什么?我们倚靠的是什么?是谁?若是倚靠势力金钱,最后全都成为空虚,若是心高气傲,上帝必定击打审判。

二、以东手足相残的罪孽(10—16节)-----------以东的日子和耶和华的日子以东遭受审判,除了他倚靠的错误之外,更在于他竟然对同胞手足,上帝眷爱的选民以色列,在遭难的时候,不去帮助反而趁人之危。

6节经文用了八个“你不当”(You should not)对以东的行径发出了悲愤的指责。

也许在以东人的眼中,没有什么兄弟之情,也不顾及手足遭难,他们所知道的就是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是他们的价值观。

这八个“你不当”(12—14)的罪行由浅入深控诉了以东的行为:1.袖手旁观:你兄弟遭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2.幸灾乐祸:犹大人被灭的日子,你不当因此欢乐;3.落井下石: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说狂傲的话。

4.趁人之危:我民遭灾的日子,你不当进他们的城门;5.冷酷无情: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瞪眼看着他们受苦;6.趁火打劫:他们遭灾的日子,你不当伸手抢他们的财物。

7.助纣为虐:你不当站在岔路口,剪除他们中间逃脱的;8.赶尽杀绝:他们遭难的日子,你不当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上帝在第15节告诉我们的原则:你怎样行,上帝也必照样向你行。

我们应当常常记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耶稣说过的: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太7:1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对你弟兄如何呢?当该隐杀亚伯之后,他说我岂是看守我弟兄的呢?上帝说你在哪里?你弟兄在哪里?当俄巴底亚书继续向以东说话的时候,这个国家所犯的罪恶就显明出来。

按照希伯来人的历史,以东和以色列人原是亲戚;他们是以扫和他的兄弟雅各布的后裔。

但是他们一点不像兄弟那样。

以东以强暴对待希伯来人;当外邦人蹂躝耶路撒冷的时候,他们静静地观看,这是强暴和无情的行为,并且在两国的关系上行不义。

先知回忆起耶路撒冷遭掠夺时的情形(12-14节),提出了8个谴责,证实了以东确实犯了各样的罪。

以东的罪恶将有它应得的结果。

他们所做的将要反过来做在他们身上;他们行不义,必受不义的回报。

信息的中心是以「日子」这个字描述:在11至14节中,日子这个词一共享了10次。

它是指历史上的一段时间;不是指一日24小时的时间;而是指一个时期(近似一个月)。

在这时期内,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伦军队毁灭。

「犹大遭灾的日子」如何,将变成以东的模样;他们冷眼相看,高兴,并且参与掠夺。

俄巴底亚声明:在他们狂欢之后,必有报应等候着。

先知又提到另外一个日子,即「耶和华的日子」(15节)。

俄巴底亚清楚地指出,在这个日子里的审判将是公平合理的:「你如何待人,人也必照样待你。

」用一种双关的语言,先知说:那些在圣山狂欢作恶的人,至终将要在醉酒中崩溃。

三、以色列的拯救与复兴(17—21节)-----耶和华的国度在这最后的信息中,先知把重点放在他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将来的命运方面。

论到锡安和神的选民,他们的前途与以东的灭亡是紧密相关的。

那个「耶和华的日子」也正是犹大得救赎的日子。

锡安山将再一次被称为圣,圣殿中的敬拜将得到恢复;这个国家将拥有回自己的国土。

好像收割以后放火烧碎秸一样,犹大的复兴将以以东被火吞灭后出现。

这样,以东未来的日子也将是犹大获得释放的日子。

就像犹大最近在巴比伦军队的入侵下失败和被毁灭那样,这些情形也要转过来,成为以东被刑罚时的情形。

借着犹大复兴的启示,先知唤起我们注意一个更美的未来,他期望着一个日子的来到,那时所有失去的土地都要重新得回来。

19至20节所列出的地名,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曾拥有的一切领土,都要得回来。

先知在这里向他自己的人民传达,在他们被掳归回以后,神还有更大的应许给他们。

华了。

(21节)19至20节的地名是很广泛的,纳吉是犹大南部的领土。

这一片土地在耶路撒冷沦陷之后(公元前五八七年)被以东人占有。

西弗拉位于地中海和犹大高原山丘地带之间,那里的人将要向南扩展,进入被非利士人和他们的后裔占领的地带,并重新拥有它们。

曾经一度成为以色列国领土核心的北部山地以法莲,和它的重要城市撒玛利亚,也将夺回来。

而生活在耶路撒冷北部的便雅悯人,将要向东扩张,横过基列这个属于现代约旦王国的北部地区。

哈拉这地我们不能肯定;它可能位于米所波大米的西北部,先知指出这里是被掳归回之应许之地,位置在地中海沿岸,那些曾经被腓尼基人占领的疆土。

撒勒法或者沙利塔Sarepta,位于西顿以南几里远的沿岸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