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指标计算
LTE指标计算

eNB间切换成功率
eNB内切换成功率
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切换成功率
同频切换执行成功率 异频切换执行成功率 LTE到2G切换成功率
2G到LTE切换成功率 LTE到3G切换成功率 3G到LTE切换成功率 小区用户面下行平均时延 (ms) 空口上行业务字节数 空口下行业务字节数 RRC连接平均建立时长 E-RAB平均建立时长 MAC层上行误块率 MAC层下行误块率 上行初始HARQ重传比率 下行初始HARQ重传比率 业务 上行MCS 16QAM编码比例 下行MCS 16QAM编码比例 上行MCS 64QAM编码比例 下行MCS 64QAM编码比例 上行MCS QPSK编码比例 下行MCS QPSK编码比例 Rank1的下行传输TB数(个) Rank2的下行传输TB数(个) 下行传输TB数 上行业务信息PRB占用率 上行控制信息PRB占用率 下行业务信息PRB占用率 下行控制信息PRB占用率 上行PRB平均利用率 下行PRB平均利用率 容量 无线利用率
( CSFB寻呼响应次数 + CSMT相关的 正常Intra-VLR位置更新请求次数 + CSMT呼叫他局回落次数 ) / CSFB呼 叫移动用户终结试呼次数 (CSFB呼叫2G终结接通次数 + CSMT呼 叫出局语音业务接通次数) /CSFB呼叫 移动用户终结试呼次数 SGs接口语音业务请求次数/(SGs接口语 音业务一次寻呼次数- SGs接口业务取 =eNB间切换入准备成功次数/eNB间切换 入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eNB间S1切换 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换出成功次数/eNB间X2切换 出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 换出成功次数)/(eNB间S1切换出请求 次数+ eNB间X2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内切换出成功次数/eNB内切换出请 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 换出成功次数+ eNB内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S1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 换出请求次数+ eNB内切换出请求次数) =同频切换出成功次数/同频切换出执行 请求次数 =异频切换出成功次数/异频切换出执行 请求次数 =切换至2G成功次数/切换至2G请求次数
LTEKPI指标详解

LTEKPI指标详解
LTEKPI(Long Term Evolution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设备的指标,指标用于衡量LTE网络的性能。
LTEKPI是通信运营商用于观察和分析LTE网络的性能,以确定是否满足客户的服务质量要求。
1.DLPR(下行平均比特率):这个指标衡量平均每个用户通过下行链路接收的比特率。
DLPR是由用户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比特率计算得出的。
2.ULPR(上行平均比特率):此指标衡量平均每个用户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比特率。
ULPR是由用户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比特率计算得出的。
3.TSW(时延):这个指标衡量每次数据传输的总时延,从接收到最终的接收到目标。
4.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这个指标衡量发射机发出的参考信号及其附属信号的接收功率。
5.SINR(信噪比):这个指标是指覆盖范围内用户的有效比特率与噪声功率的比率。
6.RRC设置成功率:这个指标衡量建立RRC连接的次数与尝试建立RRC连接的次数的比率。
7. Packet Loss:这个指标衡量字节数或分组数因为网络中的发送问题而丢失的比率。
8.RAB建立成功率:此指标衡量建立RAB连接的次数与尝试建立RAB 连接的次数的比率。
9.无线利用率: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LTE速率计算

1、FDD理论计算公式:一个时隙(0.5ms)内传输7个OFDM符号,即在1ms内传输14个OFDM符号,一个资源块(RB)有12个子载波(即每个OFDM在频域上也就是15KHZ),所以1ms内(2个RB)的OFDM个数为168个(14*12),它下行采用OFDM技术,每个OFDM包含6个bits,则20M带宽时下行速速为:<OFDM的bits数>*<1ms内的OFDM数>*<20M带宽的RB个数>*<1000ms/s>=6*168*100*1000=100800000bits/s=100Mb2、TDD理论计算公式:假设:带宽为20MHZ,TDD配比使用配置为1,即DL:UL:S=4:4:2,特殊时隙配置为DwPTS : Gp : UpPTS=10:2:2,子帧中下行控制信道占用3个符号,传输天线为2。
总10ms周期内,下行子帧有效数为4+10/14*2=5.4320MHZ带宽下:每帧中下行符号数为14*12*100*(4+10/14*2)=91200每帧中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为(3*12-2*2)*100*5.43=17371.4每帧中下行参考信号数目为16*100*5.43=8685.7每帧中用于同步的符号数为288每帧中PBCH符号数为(4*12-2*2)*6=264则每帧中下行的PDSCH符号数为91200-17371.4-8685.7-288-264=64951假设采用64QAM,码率为5/6,则速率为:(6*5/6*64951*2)/10ms=64.951Mbits/s其中6为64 QAM时每符号的比特数,5/6为码率,2为天线数RE:资源粒子 RB资源块1RB=7*12=84RE一个RB=12个子载波20M带宽:12*15*100=18000Hz,加2M保护带宽,不就是20M了嘛,不同的带宽不同的资源粒子数OFDM符号是在时域上说的,一个RE就是OFDM符号。
lte计算sinr的实际方法

lte计算sinr的实际方法
在LTE中,SINR(信号干扰噪声比)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用于衡量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相对于干扰和噪声的强度。
计算SINR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 确定有用信号的功率:在LTE中,有用信号通常指的是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传输的数据符号。
这些数据符号经过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处理后,被映射到相应的资源元素(RE)上。
有用信号的功率可以通过测量RE上的信号强度来确定。
2. 确定干扰信号的功率:干扰信号主要来自于邻小区或其他非目标小区的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会占用相同的频带或资源元素,从而对目标小区的信号造成干扰。
干扰信号的功率可以通过测量RE上的干扰信号强度来确定。
3. 确定噪声信号的功率:噪声信号是由接收机内部的热噪声引起的。
在LTE 中,噪声信号的功率可以通过测量接收机的底噪水平来确定。
4. 计算SINR:在确定了有用信号、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的功率之后,就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SINR:
SINR = 有用信号的功率 / (干扰信号的功率 + 噪声信号的功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网络中,由于信道衰落、多径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计算SINR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校正。
LTE系统峰值速率的计算

LTE系统峰值速率的计算LTE(Long-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其峰值速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峰值速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系统所能支持最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计算LTE系统的峰值速率。
下行峰值速率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多个因素:a. 带宽(Bandwidth):LTE系统中,下行带宽通常为5、10或20 MHz。
带宽越大,峰值速率越高。
b.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MIMO技术允许在同一频段上使用多个天线,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LTE系统中,支持的MIMO配置有1x1、2x2、4x2等。
MIMO配置越高,峰值速率越高。
c.调制与编码方案:LTE系统中常用的调制与编码方案包括QPSK、16QAM和64QAM,分别代表4、16和64个相位的星座图。
使用更高阶的调制方案可以提高传输速率,但对信道质量和干扰抑制要求也更高。
d.调度算法:LTE系统中采用动态资源分配和调度算法,在不同的用户和信道条件下,会采用不同的调度策略。
调度算法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峰值速率的实际达到情况。
根据上述因素,下行峰值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DL Peak Rate = 带宽 x MIMO配置 x 峰值调制阶数 x 符号速率例如,LTE系统中采用20MHz带宽,4x2MIMO配置,64QAM调制,每个符号传输6个比特,则下行峰值速率为:DL Peak Rate = 20 MHz x 4x2 x 64 x 6 = 3.84 Gbps上行峰值速率的计算与下行类似,同样需要考虑带宽、MIMO配置、调制与编码方案和调度算法等因素。
上行峰值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UL Peak Rate = 带宽 x MIMO配置 x 峰值调制阶数 x 符号速率例如,LTE系统中采用10MHz带宽,2x2MIMO配置,16QAM调制,每个符号传输4个比特,则上行峰值速率为:UL Peak Rate = 10 MHz x 2x2 x 16 x 4 = 1.28 Gbps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结果是在理想条件下的峰值速率,实际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信道质量、干扰、用户数量等。
LTE下行峰值速率计算

LTE下行峰值速率计算LTE(Long-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种,其下行峰值速率是衡量网络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LTE下行峰值速率的计算方法。
1. 带宽(Bandwidth):带宽是指网络传输速率的最大限制。
在LTE 中,带宽可以分为10MHz、15MHz和20MHz等几个不同的选项。
带宽越大,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2. 调制解调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MCS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传输。
在LTE中,MCS的选择取决于信道质量和信噪比。
较好的信道质量可以选择更高效的MCS,从而提高传输速率。
3. 天线数目(Number of Antennas):天线数目是指发送和接收信号所使用的天线数量。
在LTE中,可以使用1根、2根或4根天线。
多根天线可以通过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实现信号的并行传输,从而提高传输速率。
4. 调度算法(Scheduling Algorithm):调度算法决定了哪些用户可以优先获得网络资源。
LTE中的调度算法通常根据用户的优先级和信道条件来决定分配给用户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根据上述因素,可以使用下行峰值速率的计算公式来估算LTE网络的传输速率:下行峰值速率=(子载波数量x符号数)/(子载波间隔x时隙数)x符号速率x编码率其中,子载波数量是根据带宽确定的,具体数值如下:-对于10MHz带宽,子载波数量为50;-对于15MHz带宽,子载波数量为75;-对于20MHz带宽,子载波数量为100。
符号数是指每个时隙中进行调制的符号数量,通常为7或者14子载波间隔是确定LTE频率资源的参数,它通常有三种可选的值:15kHz、7.5kHz和3.75kHz。
时隙数是指每个子帧中的时隙数量,一个子帧通常由14个时隙组成。
符号速率是指每秒传输的调制符号数量,它的数值根据MCS的不同而变化。
TD-LTE无线质量评估指标

TD-LTE无线质量评估指标该文档主要从覆盖类、干扰类、调度类、移动类、接入类和业务类六个方面给出了TD-LTE无线测试指标。
每项指标从指标说明、计算公式和所属协议层三个方面给出了详细说明。
12344.1业务类指标4.1.1应用层平均下载速率(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下行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单位:kbpsb)指标定义:应用层总下载量(含掉线)/下载总时长(含掉线)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2应用层平均下载速率(不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下行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单位:kbpsb)指标定义:应用层总下载量(不含掉线)/下载总时长(不含掉线)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3应用层平均上传速率(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上行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单位:kbpsb)指标定义:应用层上行总传输数据量(含掉线)/上传总时长(含掉线)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4应用层平均上传速率(不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上行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单位:kbpsb)指标定义:应用层上行传输数据量(不含掉线)/上传时长(不含掉线)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5每RB平均下载量(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下行传输性能指标,单位:bit/RBb)指标定义:应用层数据下载量(含掉线)/下载时间内调度RB数总数(含掉线)c)所属协议层: 应用层4.1.6每RB平均下载量(不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下行传输性能指标,单位:bit/RBb)指标定义:应用层数据下载量(不含掉线)/下载时间内调度RB数总数(不含掉线)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7掉线率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业务指标,单位:%b)指标定义:各制式掉线次数总和/(成功次数+各制式掉线次数总和)其中:掉线的定义为测试过程中已经接收到了一定数据的情况下,超过3分钟没有任何数据传输。
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8数据掉线比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业务指标,单位:KB/次b)指标定义:应用层数据下载量(含掉线)/各制式掉线次数总和c)所属协议层:应用层4.1.9边缘PDCP上/下行吞吐量(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边缘用户传输性能指标(含掉线),单位:kbpsb)指标定义:统计业务下载时间内,用户PDCP层吞吐量CDF (累计概率分布)5%对应的值c)所属协议层:PDCP层4.1.10边缘PDCP上/下行吞吐量(不含掉线)a)指标说明:反映LTE系统边缘用户传输性能指标(不含掉线),单位:kbpsb)指标定义:统计业务下载时间内,用户PDCP层吞吐量CDF (累计概率分布)5%对应的值c)所属协议层:PDCP层4.1.11低吞吐量占比a)指标说明:反映业务过程中,低吞吐量的占比,单位:kbpsb)指标定义:业务下载时间内,PDCP低吞吐量采样点/PDCP吞吐量总采样点其中TDL低吞吐量门限,下行取1Mbps, 上行取256kbps。
LTE理论峰值速率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

LTE理论峰值速率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1.计算公式:峰值计算公式=PRB的数量*12个子载波*14OFDMA符号数*调制阶数(下行最大是64QAM,上行Z最大是16QAM,调制符号效率:QPSK /16QAM /64QAM=2/ 4 /6bit)*MIMO复用率(2T2R的复用率是2,最大4T4R)*公共信道和参考信号开销(一般估算下行速率时,可以忽略)/1ms。
说明:算速率时只要考虑时隙配比就可以,其他量几乎不变.(上面的3/5,当上下行时隙配比为1:3,特殊时隙配比为3:9:2时,表示可以用来传输数据的下行时隙在5ms半帧中的占比,占了3个子帧;当上下行时隙配比为1:3,特殊时隙配比为10:2:2时,这个占比应该是3.7/5左右;当上下行时隙配比为1:3,特殊时隙配比为9:3:2时,这个占比应该是3.6/5左右;当上下行时隙配比为2:2,特殊时隙配比为10:2:2时,这个占比应该是2.7/5左右。
)TDD-LTE下行最大速率= 100(无线帧)× 8(子帧)× 2(个时隙)×100(RB数,110)×12 (子载波数)×7(符号,正常循环头CP)×6(bit)(QAM64)=80640000(bit/s)=76.90Mbit/s上行最大速率=100(无线帧) ×1(子帧)×2(时隙)×100(RB数,110)×12 (子载波数)×7(符号,正常循环头CP) ×6(bit)(QAM64)=10080000(bit/s)=9.690Mbit/s补充:PRB的数量和带宽有关系,因为LTE的带宽是比较灵活的。
一个RB包含7个符号,同时包含12个子载波,也就是12个15KHz(180K).之所以除以1ms,因为这个公式计算的是一个无线帧,所以符号数是14个,采用常规CP。
FDD—LTE下行带宽=100(无线帧)×10(子帧) × 2(时隙)×100(RB数,110)×12 (子载波数)×7(符号,正常循环头CP)×6(bit)(QAM64)=100800000(bit/s)=96.13Mbit/s下行数据的调制主要采用QPSK、16QAM和64QAM这3种方式;上行调制主要采用π/2位移BPSK、QPSK、8PSK和16QAM,同下行一样,上行信道编码还是沿用R6的Turbo编码;目前F频段上下行时隙配比为1:3,特殊时隙为3:9:2(SA2,SSP5);D\E频段上下行时隙配比为2:2,特殊时隙为10:2:2(SA1,SSP7);2.影响因素•UE级别:最大RB数、64QAM支持度;最大支持100RB•带宽、时隙配比,特殊子帧配比,如20M带宽,3:1时隙配置,3:9:2特殊时隙配比•天线数: MIMO技术,多发送,多接收•控制信道配置:控制信道资源占比情况影响下行吞吐率的基本因素(1)系统带宽系统的带宽不同决定了系统的总 RB 数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1
备注2
如果求全网,则公式为 =∑(eNB请求释放的E-RAB数 -正 常的eNB请求释放的E-RAB数 +切 出失败的E-RAB数 )/∑(遗留ERAB个数+E-RAB建立成功数+切换 入E-RAB数) 如果求全网,则公式为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正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正常的eNB请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正常的 常的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求释放上下文数)/(初始上下文建立成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初始上 (初始上下文建立成功次数+遗留 功次数+遗留上下文个数) 下文建立成功次数 上下文个数) ∑代表将本地网范围内的各个小
( CSFB寻呼响应次数 + CSMT相关的 正常Intra-VLR位置更新请求次数 + CSMT呼叫他局回落次数 ) / CSFB呼 叫移动用户终结试呼次数 (CSFB呼叫2G终结接通次数 + CSMT呼 叫出局语音业务接通次数) /CSFB呼叫 移动用户终结试呼次数 SGs接口语音业务请求次数/(SGs接口语 音业务一次寻呼次数- SGs接口业务取 =eNB间切换入准备成功次数/eNB间切换 入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eNB间S1切换 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换出成功次数/eNB间X2切换 出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 换出成功次数)/(eNB间S1切换出请求 次数+ eNB间X2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内切换出成功次数/eNB内切换出请 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 换出成功次数+ eNB内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S1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 换出请求次数+ eNB内切换出请求次数) =同频切换出成功次数/同频切换出执行 请求次数 =异频切换出成功次数/异频切换出执行 请求次数 =切换至2G成功次数/切换至2G请求次数
eNodeB寻呼拥塞率 上行每PRB平均吞吐量
寻呼记录丢弃个数 寻呼记录接收个数 上行每PRB平均吞吐量
下行每PRB平均吞吐量 RRC连接平均数 RRC连接最大数 平均E-RAB数
下行每PRB平均吞吐量 RRC连接平均数 RRC连接最大数 平均E-RAB数
公式 =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RRC连接建立请 求次数 =E-RAB建立成功数/E-RAB建立请求数 =E-RAB建立成功数/E-RAB建立请求数 *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RRC连接建立请 求次数 =(eNB请求释放的E-RAB数 -正常的eNB请 求释放的E-RAB数 +切出失败的E-RAB数 )/(遗留E-RAB个数+E-RAB建立成功数+切 换入E-RAB数)
2G切入成功次数 2G切入请求次数 切换至3G成功次数 切换至3G请求次数 3G切入成功次数 3G切入请求次数 小区用户面下行平均时延 空口上行业务字节数(kbyte) 空口下行业务字节数(kbyte) RRC连接平均建立时长 E-RAB平均建立时长 上行残留错误TB数 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残留错误TB数 下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传输TB数 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传输TB数 下行传输初始TB数 16QAM模式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传输初始TB数 16QAM模式下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传输初始TB数 64QAM模式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传输初始TB数 64QAM模式下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传输初始TB数 QPSK模式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传输初始TB数 QPSK模式下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传输初始TB数 Rank1的下行传输TB数 Rank2的下行传输TB数 下行传输TB数 上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占用平均数 上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下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占用平均数 下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占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占用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上行PUSCH 下行PDSCH 下行PDSCH PRB占用平均数 PRB可用平均数 PRB占用平均数 PRB可用平均数
属性
指标 RRC连接建立成功率 E-RAB建立成功率 无线接通率
相关指标 RRC连接建立成功次数 RRC连接建立请求次数 E-RAB建立成功数 E-RAB建立请求数 RRC连接建立成功率 E-RAB建立成功率 eNB请求释放的E-RAB数 正常的eNB请求释放的E-RAB数 切出失败的E-RAB数 E-RAB建立成功数 遗留E-RAB个数 切换入E-RAB数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正常的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初始上下文建立成功次数 遗留上下文个数 寻呼记录接收个数 寻呼记录丢弃个数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正常的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初始上下文建立成功次数 CSFB寻呼响应次数 CSMT相关的正常Intra-VLR位置更 新请求次数 CSMT呼叫他局回落次数 CSFB呼叫移动用户终结试呼次数
=上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上行 PU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占பைடு நூலகம்平均数-上行业务 信道占用PRB平均数)/上行PUSCH PRB可 用平均数 =下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下行 PD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占用平均数-下行业务 信道占用PRB平均数)/下行PDSCH PRB可 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占用平均数/上行PU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下行PDSCH PRB占用平均数/下行PDSCH PRB可用平均数 =(上行PUSCH PRB占用平均数+下行PDSCH PRB占用平均数)/(上行PUSCH PRB可用平 均数+下行PDSCH PRB可用平均数) =寻呼丢弃记录个数/寻呼请求个数 =小区用户面上行字节数*8/(上行PDSCH TTI总数*上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 有直接的指标统计 小区用户面上行字节数*8/(统 计时长*上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 (上行PRB占用平均数*上行子帧 数/(上行子帧数+下行子帧数) +下行PRB占用平均数*下行子帧 数/(上行子帧数+下行子帧数)) /小区PRB数
eNB间切换成功率
eNB内切换成功率
移动
切换成功率
同频切换执行成功率 异频切换执行成功率 LTE到2G切换成功率
2G到LTE切换成功率 LTE到3G切换成功率 3G到LTE切换成功率 小区用户面下行平均时延 (ms) 空口上行业务字节数 空口下行业务字节数 RRC连接平均建立时长 E-RAB平均建立时长 MAC层上行误块率 MAC层下行误块率 上行初始HARQ重传比率 下行初始HARQ重传比率 业务 上行MCS 16QAM编码比例 下行MCS 16QAM编码比例 上行MCS 64QAM编码比例 下行MCS 64QAM编码比例 上行MCS QPSK编码比例 下行MCS QPSK编码比例 Rank1的下行传输TB数(个) Rank2的下行传输TB数(个) 下行传输TB数 上行业务信息PRB占用率 上行控制信息PRB占用率 下行业务信息PRB占用率 下行控制信息PRB占用率 上行PRB平均利用率 下行PRB平均利用率 容量 无线利用率
=2G切入成功次数/2G切入请求次数 =切换至3G成功次数/切换至3G请求次数 =3G切入成功次数/3G切入请求次数
=上行残留错误TB数/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残留错误TB数/下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传输TB数-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上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传输TB数-下行传输初始TB数)/ 下行传输初始TB数 =16QAM模式上行传输初始TB数/上行传输 初始TB数 =16QAM模式下行传输初始TB数/下行传输 初始TB数 =64QAM模式上行传输初始TB数/上行传输 初始TB数 =64QAM模式下行传输初始TB数/下行传输 初始TB数 =QPSK模式上行传输初始TB数/上行传输 初始TB数 =QPSK模式下行传输初始TB数/下行传输 初始TB数
E-RAB掉线率(小区级)
无线掉线率 呼叫 寻呼记录接收个数 寻呼记录丢弃个数 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正常的eNB请求释放上下文数 初始上下文建立成功次数
CSMT呼叫回落成功率:
CSMT被叫接通率: CSMT呼叫寻呼成功率: eNB间切换入准备成功率 eNB间S1切换成功率 eNB间X2切换成功率 eNB间切换入准备成功次数 eNB间切换入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S1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S1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内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内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S1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X2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内切换出成功次数 eNB间S1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间X2切换出请求次数 eNB内切换出请求次数) 同频切换出成功次数 同频切换出执行请求次数 异频切换出成功次数 异频切换出执行请求次数 切换至2G成功次数 切换至2G请求次数
=小区用户面下行字节数*8/(下行PDSCH TTI总数*下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均数CA时被Pcell借用的PDSCH PRB总数+CA时 借用的Scell的PDSCH总数)
有直接的指标统计
CA(Carrier Aggregation,载波 聚合),目前未开,指标简化为 小区用户面下行字节数*8/(统 计时长*下行业务信道占用PRB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