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佛学心性论与道教心性论的比较研究

佛性 ” 。将 “ 心体与理体” 的关 系问题 贯注 于“ 、 ” 系之 生 佛 关
中, 正是所渭“ 、 、 心 佛 众生” 法” “ 之所 指。其 三为“ 唯心与
唯识 ” 本 体 与现 象 的关 系 问题 是 教 心 性 论 重 要 内 容 。 。 0
不过 , 佛学并不是从一般 意义上去谈论 心物关系 。“ 、 色 心关 系” 义称 “ 、 心 法关系 ” 而佛 学 中的“ ” 法” 不能简单 , 色 与“ 并 地将其 与普通所说“ 或 “ 物” 物质” 同起来。“ 与“ 实 等 色” 法” 际上是指 主观 意识之对象化 所形 成的“ 意义” 其“ 及 世界” 。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 。 是关 于心性 的理论或学 说。
中国佛教心性论 , 既是本体论 , 也是修 行解脱论 。作 为 本体 论 , 它既在心 . 、 佛 众生“ 三法 ” 的框 架之中探讨心体 与 理体 、 心性与佛性 的关 系, 也在更大范 围内追究诸法 之所 以 存在 的根据 , 进而现证 诸法 的真实相状 作为修行解脱论 , 它以解脱成佛为终极 目标。由于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众生心
结于明代。作 为一个整体 , 它包括 了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 ; 作为一 种中国化 的存在 , 主要 指的是天 台宗 、 它 华严 宗 、 密 宗、 净上宗和禅宗的心性论。佛教所 寿的“ 心性” 简单 而言 , , 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 。 佛教心性论 , 其理论体 系由以下 4个环节 构成: 为 其一 “ 心体 与理体 ” 中 佛教 心性 论的首要 日标足为众生成佛 。 寻找形而上的根据 , 而为了将此根据落实 丁众生之 中. 中国 佛学弓 人了“ ” 不觉 ”真心 与妄心 、 1 觉 与“ 、 善与恶等理论池畴 以分析众生之心 的染净以及与理体 的关 系。其二为“ 生佛与
禅宗心性论

禅宗心性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大刚摘要:本文讨论分析了禅宗心性论的理念及其历史发展,着重讨论了惠能对“心”、“性”的认识,也分别讨论了五派七流的观点,以此来具体论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关键词:心性论惠能禅宗一、综述禅宗作为佛教的真正代表在中国心性历史上影响远远高于其它各宗,可以说佛教心性完成于禅宗。
而禅宗虽有“南能北秀”二宗,但是神秀主张“息灭染心”,而惠能则反对定慧割裂,从人本主义角度以“众生即佛”的观点与神秀对立,自然,真正在历史上发挥影响的是以惠能代表的南宗,因而这里讨论的禅宗心性论主要指南宗而言。
心性这两个字就像这字面本身一样,就是心的本性,就是内心固有的本来面目。
心性一词最早见于《增一阿含经》“心性极清净”,除了“心性”一词之外,在佛教哲学中也有许多其他名称,正如郭朋《坛经校释》所述“佛性、法性、实性、自性、本性、法身、本心、真如等等称谓,实质上指的都是一个东西——佛教所幻想的最高的、永恒的精神实体。
它是惠能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础,也是惠能心目中的宇宙实体,世界本原。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以“明心见性”作为根本宗旨一方面保留了宗教本身的神秘性而在另一方面却将宗教世俗化,让更多人接受其哲学理念。
二、心与性惠能对于心提出“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坛经·般若品第二》),显然这与我们所说生理学意义上的心是不同的,在惠能的论述里,“心”是一个能够主宰世界的独立本体,而惠能又说“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提出了“自心”的概念,这个自心和心比更具有人本主义倾向,旨在让人们强化自我意识。
而本体的自心则被惠能称为“本心”,如“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坛经·自序品第一》),又如“若识自信见性,皆成佛道”(《坛经·般若品第二》)。
对于心的修行方法称为“直心”,如“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佛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佛家四圣谛说四圣谛,也称四真谛,简称四谛。
“谛”就是梵文的意译,具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者。
1,苦谛。
苦谛,就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瞧法,就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其实就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苦”的涵义,主要不就是指生理上与感情上的痛苦,而就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的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世俗世界中的一切都就是变迁不息的、没有恒常的,众生对自我不能主宰,而常为生命的无常患累所逼,因此没有安乐,只有痛苦。
可以说,对于众生来说,生命的无常,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与基本标志。
2,集谛集谛的“集”,本意就是“招聚”或“集合”,集谛就是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一问题,集谛主要从十二因缘与业报轮回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不断生死轮回过程之中,在轮回过程中遭受着痛苦。
而众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缘中轮回不断,原因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
“业”就就是行为或行动,佛教一般将业分为三种,即身业、语业、意业,涵盖了众生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认为,众生身心不断进行造作活动,就就是在不停地造业,而所造之业作为一种原因,必然会招致相应的业果。
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
如此因果不绝,循环往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痛苦不止。
3,灭谛灭谛的“灭”,就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
灭谛就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就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灭谛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与“苦尽谛”。
“爱”,即贪欲。
灭尽贪欲就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而灭尽贪欲也就灭除了痛苦。
灭谛阐述的正就是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令其不再生起的道理。
佛教常以“涅槃”概念来标明灭寂的最高境界。
论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的心性之学

论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的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心性之学被认为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心性之学涉及人的内心修养与修炼,对人的行为、情感与道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心性之学的内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心性之学的内涵心性之学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
它强调人的心性对于道德品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修养和改善个体的心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心性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如善良、正直、宽恕、谦逊等,而心性的培养就是培养这些美好的品质。
心性之学鼓励人们内省、反思,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来提高个体的心性。
心性之学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通过修身,即修养个体心性,使其达到尊重他人、宽容、正直的境界。
修身强调个体应先修己,做到自律自德、慎独修身。
其次,通过齐家,即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使家庭成为个体修养心性的重要场所。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个体能够学会关爱、宽容和尊重他人。
再次,通过治国,即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整体的心性水平。
心性之学倡导个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
最后,通过平天下,即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国际交往中,心性之学提倡坦诚、包容和友好的相处方式。
二、心性之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1. 培养个体责任感: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个人主义的倾向,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利益。
而心性之学强调个体责任感的培养,使个体能够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世界的关注和贡献。
个体的责任感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灵成长和满足感的获得。
2.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性之学强调关爱、宽容和尊重他人,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改善非常重要。
人们在彼此之间建立起宽容和尊重的关系后,将能够更好地协作、沟通和合作。
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幸福感提升,也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
3. 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公信力缺失的问题。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
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
吕澂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
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1]。
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2]。
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想界影响甚大。
本文试对吕先生“性寂说”与“性觉说”的划分作一分析,并由此考察以《大乘起信论》为基础的中国佛学心性说是否与唯识学乃至印度佛学必然势不两立。
“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说吕先生在谈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心性说时,是围绕“心性明净”进行论述的。
“心性明净”的一般说法是“心性本净”。
从源流看,“心性本净”说(可简称为“性净说”)在原始佛教时就已经提出,在部派佛教时形成了其基本的含义。
到大乘佛教时期,“心性本净”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心性本净”被阐发出“本觉”的含义,奠定了中国佛学的思想基础。
由于“心性本净”说与中国佛教思想的紧密联系,吕先生将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对“心性本净”思想的不同发展,归纳出相应的不同特征,这就是著名的“性寂说”与“性觉说”的区分(请注意,下文提到的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心性说除了特别指出外,皆指“心性本净”说即“性净说”影响下的心性思想,本文称“性净义”心性说)。
在论及中国佛学时,吕先生说:“隋唐时代先后成立的佛学派别,如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它们关于心性的基本思想自然也有共同之点,都采用了性觉说。
”[3]此中,吕先生指出了中国佛学的代表性教派天台、华严、禅宗的心性说具有共同特征,即为“性觉说”。
由于作为中国佛学心性说基础的“性觉说”的基本思想模式是《大乘起信论》最初建立的,一般以《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说作为中国佛学心性说的代表。
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

作者: 方立天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研究
页码: 7-11页
主题词: 心性论;禅宗;不立文字;禅法;慧能;即心即佛;兴盛期;以心传心;如来藏;一行三昧
摘要: <正>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
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
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坐禅。
禅宗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
“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
意思是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子弟,以佛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叫做传佛心印。
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
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
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
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
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
“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
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从而成。
禅宗心性论

禅宗心性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大刚摘要:本文讨论分析了禅宗心性论的理念及其历史发展,着重讨论了惠能对“心”、“性”的认识,也分别讨论了五派七流的观点,以此来具体论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关键词:心性论惠能禅宗一、综述禅宗作为佛教的真正代表在中国心性历史上影响远远高于其它各宗,可以说佛教心性完成于禅宗。
而禅宗虽有“南能北秀”二宗,但是神秀主张“息灭染心”,而惠能则反对定慧割裂,从人本主义角度以“众生即佛”的观点与神秀对立,自然,真正在历史上发挥影响的是以惠能代表的南宗,因而这里讨论的禅宗心性论主要指南宗而言。
心性这两个字就像这字面本身一样,就是心的本性,就是内心固有的本来面目。
心性一词最早见于《增一阿含经》“心性极清净”,除了“心性”一词之外,在佛教哲学中也有许多其他名称,正如郭朋《坛经校释》所述“佛性、法性、实性、自性、本性、法身、本心、真如等等称谓,实质上指的都是一个东西――佛教所幻想的最高的、永恒的精神实体。
它是惠能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础,也是惠能心目中的宇宙实体,世界本原。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以“明心见性”作为根本宗旨一方面保留了宗教本身的神秘性而在另一方面却将宗教世俗化,让更多人接受其哲学理念。
二、心与性惠能对于心提出“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坛经・般若品第二》),显然这与我们所说生理学意义上的心是不同的,在惠能的论述里,“心”是一个能够主宰世界的独立本体,而惠能又说“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提出了“自心”的概念,这个自心和心比更具有人本主义倾向,旨在让人们强化自我意识。
而本体的自心则被惠能称为“本心”,如“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坛经・自序品第一》),又如“若识自信见性,皆成佛道”(《坛经・般若品第二》)。
对于心的修行方法称为“直心”,如“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坛经・定慧品第四》)也就是说,直心指的是对一法都不生分别、执著之心,一方面可以说它是修行的方法,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儒, 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作者:方立天 [2001-12-8 9:05:05]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佛互动是一重大现象。
儒、佛之间,在互相碰撞、冲突、贯通、融会的过程中,终于在心性思想上寻觅到了主要契合点。
从儒、佛心性论互动的全过程来看,其最基本的特色是鲜明的互补性,即双方的互相借鉴、吸收、融会和补充。
儒、佛心性论的互补现象不是偶然的:首先,从儒、佛学说的主旨、结构来看,儒家学说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君子、贤人、圣人,为此它强调在现实生命中去实现人生理论,追求人生归宿,也就是要求在现实生命中进行向内磨励,完善心性修养。
这样,心性论也就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和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
佛教是教人如何求得解脱,成为罗汉、菩萨、佛,为此它强调修持实践,去恶从善,摆脱烦恼,超越生死,这也离不开主体的心性修养,离不开主观的心理转换,心性论也成为佛教转凡成圣、解脱成佛学说的理论基础。
心性论作为儒、佛分别成就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为双方在这一思想领域进行互动互补提供前提。
其次,儒、佛两家由于重入世或重出世的区别,追求理想人格的不同,以致原来在心性思想的内涵界定、心性修养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双方互动互补提供可能。
再次,印度佛教心性论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是与中国重现实的人生哲学传统并不协调,为此,中国僧人必须作适当的调整,使之中国化。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虽然也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是不够细密、深刻,缺乏体系化,而且后来一度衰落,亟需充实、发展,就是说,儒、佛心性论的互动互补也是各自思想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儒、佛心性论的互动,首先表现为儒家人性论思想推动了佛教学术思想由般若学向佛性论的转变,随后佛教的佛性论思潮又反过来影响儒学的转轨,推动儒学定位于性命之学。
儒、佛学术思想重心转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彼此心性论的互动是重要原因。
(一)儒家心性论与佛教学术思想重心的转轨家亲近社会,关怀现世,热心人事,不敬鬼神,体现出一种重现世轻来世、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的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心性学说,是从“心”和“性”两大基本范畴展开的。
“心”是佛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是主体性的标志和成就佛果的关键。
佛教所说的心,通常有以下四种含义:一、肉团心,即物质的心,心脏;二、缘虑心,即具有思考作用的心,主要指意识的功能;三、集起心,指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第八识;四、如来藏心,即众生乃至宇宙万物的真实本性,也就是自性清净心。
“性”,指本来具有,无可变化的实质、本质。
“性”通常与“相”相对,有时也可以互用,如诸法实相即诸法实性。
佛教中,与性有关的范畴有法性、佛性、众生性等,主要讨论的理论观点有性之善恶、染净、空有,本有始有,等等。
性与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中国佛学中,心性主要指心的性,心的本性、本质。
中国佛学的心性理论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对心的论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地位、功能、作用和结构的角度,将心分为心王和心所两方面,并从理论上概括出心的体、用,或体、相、用;二是从性质上,对心作出价值判断和分类,即真心和妄心(净心和染心),由真心衍生出自心、本心、平常心等概念,给传统佛教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是从心神、心物、心佛三种关系来看,心与意、识二者的关系被视为体与用的关系,通常用妙神、妙识、神识、识精等概念来表述心的微妙。
在心物关系上,主要有心物不二与唯心所变两种观点,并由心与物的关系拓展到心与理的关系。
在心佛问题上,中国佛学的主流持心佛不二、即心即佛的观点。
中国佛学对性特别是佛性问题也有详尽的阐述和独特的发挥,提出了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穷理尽性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论学说。
中国佛学的心性学说远承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主要彰显了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
从哲学上看,佛性论实际上是佛教的心性论,主要从探讨解脱主体与解脱途径的角度对心性问题作了诠释。
印度部派佛教,就曾对宇宙万法的实有假有、心性的净染等问题展开过广泛的讨论。
大乘佛教时期不仅出现了倡导“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涅槃经》,还形成了佛性一如来藏思想,强调“如来即在众生身内”,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本依据。
虽然这种思想因与无我说不合而未能在印度佛教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它传人中土后,却由于与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
东晋时,道安的“宅心本无”、慧远的“法性论”就都有抬高“心性”在解脱中的作用的意向,而僧睿等人更把般若空观与涅槃佛性结合起来理解,使反本求宗、依持心性(佛性)获得解脱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理论。
晋宋时的竺道生,进一步以空融有,空有相摄,在理论上将非有非无的般若实相与众生的内在佛性会通起来,从而把成佛由对外在宇宙实相的体认转为对自身本性的证悟,更突出了众生的自性自度。
南北朝时期佛性论的主流是从涅槃解脱的角度把常住的佛性与“冥传不朽”的“心神”等联系在一起,以“神识”、“真神”等来表示业报轮回的主体和超凡人圣的解脱之因。
梁武帝的“神明成佛义”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反映了中国人对心性佛性的一种理解。
隋唐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国化的佛教各宗派理论也基本上是围绕佛性(心性)建立起来的。
无论是天台宗的“性具”,还是华严宗的“性起”,无论是唯识宗的“五种性”,还是禅宗的“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心性论始终是各个宗派学说的重点。
在各家学说中,以惠能禅宗的心性论最富有中国特色,也最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倾向。
对心性论的探讨不仅在中国佛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儒、道两家建立并发展自身的心性学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学术由本体之学向心性之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