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学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

中学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一 分析1. 教学背景分析1.1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 厂星罗齐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 中将排放酸性气体 SO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 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 性气体 NOx。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 雨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1872 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 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 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 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1.2 酸雨: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 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 pH 值。

于 是,纯水的 pH 值为 7;酸性越大,pH 值越低;碱性越大,pH 值越高。

未被污染 的雨雪是中性的,pH 值近于 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pH 值为 5.65。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 气体污染,pH 值小于 5.65 的雨叫酸雨。

1.3 酸雨的危害:酸雨危害危害包括森林退化,湖泊酸化,鱼类死亡,水生生物 种群减少,农田土壤酸化、贫脊,有毒重金属污染增强,粮食、蔬菜、瓜果大面 积减产,使建筑物和桥梁损坏,文物面目皆非。

2. 教材内容分析:探究解决式教学法本实验位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 7 章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第 2 小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主要通过用白蜡和水模拟酸雨, 来影响小麦、 绿豆等种子发芽率,以达到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目的。

3. 学生学情分析本实验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对新鲜的事物比 较好奇,也就是有着一颗好奇心。

[2020中考生物]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课件

[2020中考生物]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课件

对照组B
实验结果
1.A组加入酸雨的绿豆种子没有萌发. 2.B组加蒸馏水的种子全部发芽了.
实验问题探究
1.了解酸雨含有什么成分,说一说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 什么差别. 提示:酸雨和模拟酸雨的成分不同;酸雨的成分主要是水、 硫酸和硝酸,模拟酸雨的成分是水和醋酸.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提示: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 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成的,酸雨可以随大气流动而漂移,因 此酸雨不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酸雨甚至可以造 成跨地域、跨国界的危害.
材料用具
醋;蒸馏水、量筒、绿豆、玻璃皿
实验步骤
1.准备2个培养皿,向2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绿豆种子(30粒左右); 2.分别标记A、B.培养皿A滴加清水和白醋,使其成为模拟酸雨;
Hale Waihona Puke A组B组A组
3.培养皿B滴加等量的蒸馏水,设置对照实验. 4.每天定时分别向A和B中滴加等量酸雨和蒸馏水,几天后观察现象.
再见
B组
A 组种子
B组种子
注意事项
1.设计实验时要设计对照实验,A组作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两组 种子要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 2.试验时选取颗粒饱满的种子作为实验对象;各组实验选用种子 的数量要相等且不能太少.
实验记录
组别
萌发的种子数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实验组A
实验知能提升
1.温室效应和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为
了减少环境污染,你认为今后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是( )A
A.多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和高效清洁能源新技术的应用 B.用氢能源和电能源取代其他能源 C.把固体燃料转化为其他能源 D.用原子核能源取代其他能源

生物实验课教案

生物实验课教案

生物实验课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实验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实验课教案1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

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动作比较。

讨论: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生物实验课教案2一、实验目的: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

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物实验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探究的设计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分析:1.内容分析:本次探究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我们选择模拟不同浓度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即“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探究基础,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有所欠缺,于是,通过此次实验“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实验室配有电子白板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所用食用白醋、小麦种子可统一购买。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的探究方案。

突破方法: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但运用还存在问题,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

突破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没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常识,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对学生来说较困难。

因此,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酸碱度(pH)和酸雨知识,由教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同学事先配制好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但不标明浓度,让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pH值,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也减少了实验误差。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同结果,教师并没有做简单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顾各自实验的做法并查找原因。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基本能反思出自己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四、实验目标:1.举例说出酸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9.26.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9.26.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案设计近年来,二维码因其载体灵活、形式简便、信息传递快等优势在各领域火速升温。

本教案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为主题,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嵌入携带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二维码,形成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并作出教案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选自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6章第1节,教材通过文字形式引导学生领会酸雨对动植物的危害,进而感悟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学习的酸雨知识,涉及初三化学知识,教材没有具体说明,大多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静态的文字无法帮助学生感知实验的动态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组织学生利用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开展探究学习。

二.学习需求分析传统初中生物探究学习一般采用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学生针对统一播放的视频进行讨论,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二维码技术对现有生物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纸质教材,学生可以按需学习,自主调整学习步调。

移动设备还可以增强学习活动吸引力,让学生主动的对资源与信息进行分类与处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分析,了解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2.能力目标初步设计方案探究酸雨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了解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2.教学难点:探究酸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

3.教学方法:利用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开展探究学习。

4.教学安排:1课时5.教学用具:智能手机,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二维码复合学习材料易制作、成本低,可以多次编辑、改良,相对于平板电脑或其他电子教材,其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定应用潜力。

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对二维码技术支持的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学习模式未能进行研究。

酸雨对种子发芽率影响实验报告[优质PPT]

酸雨对种子发芽率影响实验报告[优质PPT]
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探究实验报告 初二一班高旭
设计实验(1)材料用具
(1)黄豆种子; (2)两个碟子(编号
A 对照清水组、B实 验酸雨组); (3)清水; (4) ph≈4的模拟酸 雨(由食醋和水勾 兑。
设计实验(2)具体步骤
1、往A、B盘里各加入100粒黄豆种子; 2、用150ml清水和模拟酸雨分别浸泡a组和b组

酸雨
出的芽也相对 一
较短;

对照组的种子 次 对照
发芽的多,发
组Leabharlann 出的芽也相对较长。
第 酸雨
右表为具体数 二 组
据:
次 对照

第 酸雨
种子总 数
100个
100个
100个
100个
100个
发芽 数 6个
91个
5个
90个
8个
发芽率 6%
91% 5%
90% 8%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10个小时左右; 3、将水沥干,盖上纸巾(完全裹住种子); 4、将试验装置放在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 保
持纸巾湿润(用同种溶液湿润); 5、2-3天后,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
进行实验(1)
1、放入种子
2、浸泡
进行实验(2)
4、成果
3、裹住种 子,放到阳 台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组别
酸雨组的种子 发芽的少,发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地影响》教学设计课题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地影响》教学设计课题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做好生物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增强主动学习能力,希望通过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今后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2.理论依据: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造成局部地区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中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对人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通过带领学生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酸雨的危害,积极主动加入环保行列,尽自己所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2.教学特色:本次探究始终以激——探----悟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悟后改,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将理论的生物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手技能。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本次实验探究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尝试探究,通过学中做,让学生亲自参与,最后进行反思领悟,悟出本次探究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

本次探究最大的特点是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物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灵活掌握生物知识,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传统的教法,紧密地联系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次探究是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适宜的课题,尝试设计探究方案,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9.26.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教案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9.26.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教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模拟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一、实验设计思路: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要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设计的依据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二、实验分析:(一)内容分析:探究实验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25章第二节环境污染与保护,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我们选择模拟不同浓度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探究基础。

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仍然有所欠缺,于是,通过此次实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实验室配有电子白板以及所需的器材,实验所用食用白醋和小麦种子可统一购买。

(四)设计实验的探究方案:突破方法,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但应用还存在问题,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产生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分析身边发生的环境污染现象及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产生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关注由于人口激增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激发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模拟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实施,结果记录,得出结论。

五、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的原则,酸雨的配制,实验设计方案的实施。

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我们银川十八中的周围有宁夏化工厂、炼油厂、西轴厂、水泥厂、柠檬酸厂等一批大中型工业,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经常使我们的校园被雾霾包围,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还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做好生物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增强主动学习能力,希望通过探究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今后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2.理论依据: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造成局部地区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中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对人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通过带领学生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酸雨的危害,积极主动加入环保行列,尽自己所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2.教学特色:本次探究始终以激——探----悟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悟后改,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将理论的生物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手技能。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本次实验探究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尝试探究,通过学中做,让学生亲自参与,最后进行反思领悟,悟出本次探究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

本次探究最大的特点是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物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灵活掌握生物知识,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传统的教法,紧密地联系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次探究是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适宜的课题,尝试设计探究方案,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此我确定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为主题。

由于八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化学,对PH值和酸雨的知识不太了解,所以需老师进行讲解,实验过程中使用酸性溶液有一定的危险性,可用食用白醋作为实验材料,另外绿豆也是身边常见材料,因此可将本次探究化难为易,本次探究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生物实验有了初步了解,加上平时物理学科中也渗透了实验设置方法、原则等,所以我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探究方案的设计上。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因此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示范加引导来进行,通过引导掌握探究的原则、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中领悟探究的要点,得出结论,增强兴趣。

【教学条件分析】:我们学校属于新建学校,学校场地大,环境优美,实验室配备的器材较多,加上绿豆、食醋、PH试纸等材料都比较常见,易准备,所以此次实验开展起来困难不大,加上最近几年全国各城市雾霾天气较多,危害较大,让学生通过“酸雨”探究实验亲自体验并感受一下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我想应该比单纯讲解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1、重点:理解探究实验原则,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科学合理的设计好本次探究方案,2、解决策略:(1)教师通过复习探究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事例示范演练,加深对探究实验的认识,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分析如何保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及如何设置对照组。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可精讲点拨,进一步完善方案,【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1.难点:配制不同浓度的“酸雨”,实施实验,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自觉形成环保意识。

2.突破方法:此实验涉及配制不同浓度溶液,对于八年级学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可初步确定浓度(如在编号1.2.3.4瓶中先加等量的10ml清水,再分别向1号瓶加6ml食醋、2号瓶加4ml食醋2ml清水,3号瓶2ml食醋4ml清水,4号瓶加6ml清水),对基础好的学生可教会用PH试纸测溶液PH值。

实验可提前布置,明确分工,掌握步骤,教师可适当示范,每天要认真观察记录,3-4天后展示实验成果,全班一起交流分析,得出结论,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想想改进措施。

【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探究设计方案,进一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原则。

(2)说明酸雨对生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初步设计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案,并尝试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2)通过探究观察,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准备】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数粒绿豆种子,自制矿泉水瓶培养皿、食醋、清水、PH试纸、纱布、食盐水、喷壶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与师生互动教学意图(一)设境导入,引发思考环境各种各样的污染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还会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产生危害。

你知道哪些污染危害?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探究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激”激发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生活现象入手,思考切实可行的探究主题了解酸雨形成原因,建构理论框架“学”通过示范,让学生能明确如何入手探究,确保(二)新课讨论交流确定主题【提出问题】提问:同学们了解哪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雾霾、水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沙尘暴....)引起这些污染的原因?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资源)探究这些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师:“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增加,造成局部地区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中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伤害植物,腐蚀建筑物,对人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确定主题:探究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讨论:怎样设置实验?采取什么措施?教师示范:探究实验关键:(1)控制变量,除了要研究的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应相同(2)设置对照【作出假设】“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有影响,会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制定计划】我们提出来的只是假设和猜测,到底对不对,需要实验分析交流制定探究方案加以验证。

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想办法证实)口述并完善探究方案(师生共同制定)1.在清水中加食用醋,配置不同浓度的“酸雨”2.以小组为单位,先将实验用绿豆种子用盐水洗涤,以杀除表面的微生物,然后将种子充分浸泡3.取4只培养皿,分别编号,在培养皿底部放置两片被清水浸透的纱布,为种子发芽提供水分,然后将浸泡后的绿豆种子等量地放入培养皿中4.每天定时向种子喷洒等量的不同浓度的“酸雨”,将一只培养皿作为对照组,定时喷洒等量清水。

5.将培养皿放在室温下培养3-4天,每天定时记录各培养皿中萌发种子的个数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探究科学性和可行性学生口述,老师加以引导,形成规范的实验步骤,清晰地出示出来,供学生实验参考,可灵活变动。

“探”指导学生分组实施,必要时加以示范,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准备材料实施探究【实施计划】(1).六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配置好不同浓度酸雨。

实验组:模拟酸雨:用食醋加清水配置PH=3、PH=4、PH=5的“酸雨”对照组:等量的清水(特别强调: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

)(2)把浸泡过的绿豆种子等量放在四个培养皿中,并编号1.2.3.4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做3个重复实验,并且每一组都用记号笔做好标记,防止混乱)。

(3).每天定时用喷壶给种子喷“雨”,实验组用喷“酸雨”,对照组喷“清水雨”。

认真观察记录,夏季气温高,大约3~4天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个数,计算发芽率。

(4)设计表格记录观察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下图可参考:统计计算:分别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发芽率的平均值,作成统计图,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设置观察记录表,学会对比记录,为后面统计分析结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悟”通过分析切实了解酸雨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主动地加入环保行列中。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仅供参考)(酸雨对绿豆种子萌发有明显的影响,酸度越大(PH=3)种子发芽率低,反之,酸度越小(PH=5),发芽率高,在PH=7清水时发芽率最好)。

反思成功及不足,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好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整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探究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原则,即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但八年级学生毕竟不太熟练,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师进行了示范,在对实验方案设计上学生进行了交流,但也只能说上一部分,所以课堂上采用了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在对“酸雨”的配置上因为八年级学生对PH值还不太了解,虽然老师也讲解了但学生还是不太清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的溶液等量混合,差额补足法,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也好理解,整节课,我始终贯穿激---探----悟这条主线,力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悟后改,通过自己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将理论的生物知识转化自己的一种动手技能,并通过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足,力争在今后的探究中能弥补。

在本节教学中,老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并通过探究,深切感受到了“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明白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自觉主动地加入环保行列。

当然,探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多加指导,本人积极改进,努力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