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use of Cancer (导致癌症的原因)

The Cause of Cancer (导致癌症的原因)
The Cause of Cancer (导致癌症的原因)

The Cause of Cancer

Cancer, as a lifestyle issue,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deadly diseases worldwide, which has an impact on quantities of respects of life. The most terrible damage this issue does, however, is to economy as itkilled and disabledmillions of people,causing $895 billion economic loss in 2008 (Rijoand Ross2010). There are four main causes of cancer. First, tobacco use (often known as smoking)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ancer risk factor in the world.About 86% to 90% of deaths from cancer are a result of active cigarette smoking(United StatesPublic Health Service, 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nd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2004: 39).Tobacco smoke contains more than70different cancer-causing substances, which will enter the lung and spread around the rest of the body when people inhale smok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se chemicals can damage DNA and change important genes, which causes cancer by making cells grow and multiply out of control. For example, almost nine in ten cases of lung cancer, which has one of the lowest survival rates of all cancers, and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 death, are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mutant cell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s from smoking(Cancer Research UK 2012). Moreover,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lung cancer, but many other types of cancer as well. The risks of over a dozen other cancers including cancers of the mouth, larynx, pharynx (upper throat), nose and sinuses, oesophagus, liver, pancreas, stomach, kidney, bladder, cervix and bowel, as well as one type of ovarian cancer and some types of leukaemia are raised by smoking. 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that smoking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earch UK 2012).

The second cause of cancer is unlimited alcohol use (usually known as drinking),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serious factor. It has been found that every increment of 10 grams per day of alcohol raises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by 9% andabout389100 cases of cancer as well as 232900 deaths fromcancer worldwide in 2002are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drinking (Boffetta et al 2006: 884–887 and

Smith-Warner et al 1998: 535-540). After alcohol enters your liver, it is converted into a toxic chemical called acetaldehyde,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we get hangovers and have a headache in the morning. However, acetaldehyde does serious damage to the DNA and stops cells from repairing this injury, which will cause liver cells to grow faster than normal. These regenerating cells are more likely to pick up changes in their genes that could result in cancer (Cancer Research UK 2009). Moreover, alcohol abuse i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liver cancer, but also many other types of cancer. A causal conne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etween unlimited alcohol use and cancer, such as cancers of the oral cavity, pharynx, prostate, oesophagus, colon, rectum and in women, breast (Boyle et al 2003: 973–1005). For instance, compared with women that drink no alcohol, women who drink 35-44 grams of alcohol per day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breast cancer of 32 %and those who drink between 30 and 60 grams of alcohol per day, increased their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26% while those who consumed more than 60 grams per day increased their risk by 64%(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1234-1245 and Ferrari et al 2007: 2065-2072).

Recommendations

Thu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for people to prevent themselves from cancer is to give up smoking, which is an action of saving lives. Avoiding secondhand smoke is another way to prevent cancer. Secondhand smoke is the smoke exhaled from a smoker or a lit cigarette, pipe or cigar containing more than 60 known cancer-causing chemicals(Fayed2009), which will do even more harm than smoking.The third way of preventing cancer is to stop drinking or at least use alcohol with a limitation. If a personcan totally stopusingalcoholunlimitedly,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will be decreased by 33% when compared to those who drink 1 drink per month to 3 drinks per month and the rate of risk will be reduced by 65% and 85% whencompared to those who drinkbetween three drinks per week and one drink per day and between one and three drinks per day (Sesso,Paffenbarger, and Lee2001: 749-755).

List of References

Boffetta, P., Hashibe, M., La Vecchia, C., Zatonski, W., Reh m, J. (2006) ‘The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D rin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19: 884–887

Boyle, P., Autier, P., Bartelink, H., Baselga, J., Boffetta, P., Burn, J., Burns, H.J., Christensen, L., Denis, L., Dicato, M., Diehl, V., Doll, R., Franceschi, S., Gillis, C.R., Gray, N., Griciute, L., Hackshaw, A., Kasler, M.,Kogevinas, M., Kvinnsland, S., La Vecchia, C., Levi, F., McVie, J.G., Maisonneuve, P., Martin-Moreno, J.M., Bishop, J.N., Oleari, F., Perrin, P., Quinn, M., Richards, M., Ringborg, U., Scully, C., Siracka, E., Storm, H., Tubiana, M., Tursz, T., Veronesi, U., Wald, N., Weber, W., Zaridze, D.G., Zatonski, W., zur Hausen, H.(2003)‘European Code Against Cancer and scientific justification: third version’. Annals of Oncology14, 973–1005

Cancer Research UK (2012) Smoking and Cancer [Online] available

from [23 November 2012]

Cancer Research UK (2009) How Does Alcohol Cause Cancer?[Online] available from [28 November 2012]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Alcohol, Tobacco and Breast Cancer-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52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cluding 58,515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95,067 Women without the Disease’.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7, 1234-1245

Fayed, L.(2009)Top 10 Ways to Prevent Cancer: Simple Lifestyle Changes Can Help to Prevent Cancer[Online] available

from [21 November 2012]

Ferrari, P., Jenab, M., Norat, T., Moskal, A., Slimani, N., Olsen, A., Tjonneland, A., Overvad, K., Jensen, M.K., Boutron-Ruault, M.C., Clavel-Chapelon, F., Morois, S., Rohrmann, S., Linseisen, J., Boeing, H., Bergmann, M., Kontopoulou, D., Trichopoulou, A., Kassapa, C., Masala, G., Krogh, V., Vineis, P., Panico, S., Tumino, R., van Gils, C.H., Peeters, P., Bueno-de-Mesquita, H.B., Ocké, M.C., Skeie, G., Lund, E., Agudo, A., Ardanaz, E., López, D.C., Sanchez, M.J., Quirós, J.R., Amiano, P., Berglund, G., Manjer, J., Palmqvist, R., Van Guelpen, B., Allen, N., Key, T., Bingham, S., Mazuir, M., Boffetta, P., Kaaks, R., R iboli, E. (2007) ‘Lifetime and Baseline Alcohol Intake and Risk of Colon and Rectal Cancers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21, 2065-2072

Rijo, J and Ross, H. (2010)Global Economic Cost of Cancer[Online] available from [21 November 2012]

Sesso, H.D., Paffenbarger, R.S., and Lee I.M. (2001)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The Harvard Alumni Health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0, 749-755

Smith-Warner, S.A., Spiegelman, D., Yaun, S.S., van den Brandt, P.A., Folsom, A.R., Goldbohm, R.A., Graham, S., Holmberg, L., Howe, G.R., Marshall, J.R., Miller, A.B., Potter, J.D., Speizer, F.E, Willett, W.C, Wolk, A., Hunter, D.J. ( 1998) ‘Alcohol and Br east Cancer in Women: A Pooled 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9 (7), 535-540

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nd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 (2004)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ublic Health Service, 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39

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

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 彼得·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 一个世纪前,两位德国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紊乱可能是癌症的直接成因,但这一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基因突变才是引起癌症的真正原因,染色体紊乱只是癌症发生的结果。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发现和证据与主流理论背道而驰,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100年前的那个发现:难道染色体紊乱真是癌症的成因而非结果? 撰文彼得·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 翻译胡晨 审校李锦军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我开始研究癌症。当时,很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病毒是引发绝大多数肿瘤的罪魁祸首。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病毒感染细胞后,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插入细胞的基因组,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和异常增殖,最终导致白血病等癌症。那时候,我乐观得近乎于天真,以为只要弄清楚了病毒诱发癌症的分子机制,就能研制出相应 疫苗,彻底消灭癌症。 在这场抗击癌症的战役中,我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70年,我和赖明诏 (Michael Lai)、彼得·沃格特(Peter Vogt)合作,从鸟类劳氏肉瘤病毒(avian Rous sarcoma virus)中分离出了一个特殊的基因——src,它很可能就是引发肿瘤的真凶。几年之后,一些科学家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在动物(包括人类)的DNA中,竟然存在一个与src极其类似的基因!一个新的癌症理论模型诞生了:如果受到外界刺激,人类基因组里的src基因发生了突变,它就会像病毒基因一样,拥有强大的致癌能力。具有潜在致癌能力的基因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埋藏在人类基因组里,随时可能爆发。它们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一旦发生突变,原癌基因就会变成癌基因。

生物性因素与癌症

1、生物致癌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病毒:约有1 50种病毒有致肿瘤的特性。如EB病毒与鼻咽癌有关;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疱疹病毒可引起淋巴瘤等。 霉菌毒素:最常见的是发霉的粮食中存在的黄曲霉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使人得肝癌、胃癌等肿瘤。 寄生虫:如血吸虫病人易得肠癌,中华枝睾吸虫病人易得肝癌。 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自本世纪初从鸡的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劳斯肉瘤病毒以来,已经证明有30余种150余株病毒可以造成动物肿瘤,从动物致癌的实验中已经得到确切的结论。 2、 大约有10余种霉菌可能引起癌症,霉菌产生的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其中以黄曲霉素致癌能力最强,以白地霉菌毒素的促癌作用最强。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豆类食品中,可以诱发肝癌及肾、肺、胃、皮下组织的肿瘤。可产生T—2毒素的镰刀菌在动物体可诱发胃癌、胰腺癌和脑部肿瘤等,而常见的产生灰黄毒素的青霉菌可诱发小鼠甲状腺癌或肝癌。实验还证明了食物中如娄地青霉、念珠菌、白地霉等几种生活上常见的霉菌,均可促进食物亚硝胺的形成,镰刀菌的代产物和亚硝胺有协同致癌作用。 目前,一些科学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癌有一定关系,用某些抗生素杀灭螺杆菌可降低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 体某些寄生虫与某种癌症有关。如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密切有关,原因是血吸虫在病人的大肠黏膜下产卵包,刺激组织增生,诱发肠癌。中东地区的“埃及血吸虫病”可引起膀胱癌。据临床观察,华支睾吸虫与原发性肝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也成功地诱发了肝胆管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虫体的机械刺激及虫体产生的有毒代产物有关。 3、 除了与我们周围环境化学、物理因素相关的致癌因素,还有许多的肿瘤与病毒等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霉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各种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乙肝三部曲,也是其他肝炎的三部曲。而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副主任爱民教授指出,目前的科学证据证明了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改变或避免主要危险因素,超过30%的癌症可以得到预防。譬如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HPV(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洁身自好避免多个性伙伴、远离毒品,预防乙肝病毒、HPV、HIV(艾滋病病毒)感染。实行分餐制有助于预防HP感染。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可以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除此之外,感染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华支阜血吸虫均可能致癌,这需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从自我做起避免病从口入。 4、还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癌症与霉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媒相关联,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摘要】本文从正气不足、邪气距之、阴阳失调、情治内伤、癌基因等方面阐释了癌症发生的病因病机,进而提出了扶正祛邪和对症治疗的标本兼治的中医学治疗方法,同时强调了情志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中医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癌症;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殷墟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癌”这一病名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按照癌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筋癌、肠癌、骨癌”等。《周礼》一书记载了“疡知”专科,“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根据资料分析:其中的“肿疡”主要包括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阴茎癌、甲状腺癌和淋巴肉瘤等体表性实体癌瘤。直到今天,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大的日本、朝鲜、越南等,还称癌瘤为“肿疡”。元代的朱震亨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首次对癌症的病因及症候进行详细描述。到了明朝,医学界已经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 1.癌症发生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对于癌症的发生机理,《皇帝内经》认为:肿瘤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饮食因素及情志不畅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1.1正气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前提条件。中医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抵抗能力。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上,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功效,一旦癌毒产生,正气即表现出其抗癌的本能,发挥抗癌能力,正气还能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正气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而成瘀,津液不布而成痰,瘀痰互相作用易成癌。正气不足,还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丧失识别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癌细胞逃逸被杀伤从而形成癌瘤。癌瘤形成后,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正气,使机体正气不足加剧,癌症的恶性进展更进一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2邪气距之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邪气是指中医所讲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将各种有毒的能促进人体正常组织恶性增生的特殊致癌因子称为癌毒,癌毒既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由外而入,也可以由人的脏腑组织代谢异常生成。外感风热、暑热之邪气,可致肺胃津气耗伤,感寒凉之邪气易致肝肾真阴亏耗等。外感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废气、化学毒气、致病菌、粉尘及电离辐射等致癌因子造成的环境污染均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癌毒进入机体,长期积聚体内,可导致癌症的发生。过量食用油炸、烧烤、腌制及霉变食物,损伤脾胃气阴,造成气血亏虚,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的癌症。另外暴食暴饮、饮食不规律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过量食用辛辣味重之物,误食不卫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容易导致 湿毒蓄积于体内,从而形成癌毒,诱发癌瘤的形成 [1-2] 。

癌症起因与病理生理学解析

癌症起因和病理生理学详解 癌症的起源 细胞分裂或细胞增殖是普遍发生在许多组织的一个生理过程。通常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会达到平衡,而且受到严谨地调控以保证器官和组织的完整性。DNA的突变或是经遗传得到的缺陷基因导致这些有序的过程受到改变。随着细胞生长复制,如同滚雪球般持续累积新突变,最终不受管制而增殖的细胞通常会转变成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份,或是侵入别的组织,除非压迫到重要的器官,否则也不会影响生命。恶性肿瘤则会侵略其他器官,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 有些并非发生在人类的癌症可能能经由传染而引起,例如发生于狗的史狄可氏肉瘤)。有病患接受器官移植,由于移植器官中带有肿瘤,结果得到癌症。这是目前已知较类似经由传染而得的例子。 分子生物学 癌症是由一系列的基因突变造成的。每个突变对于细胞接下来的运作都可能会有所影响。 癌变意味着一连串由DNA受损而引发细胞分裂速率失控,导致癌症发生的过程。癌症是基因引起的疾病,当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损坏时,使得细胞失去控制,持续的生长及分裂而产生肿瘤。大部分人体内的细胞是不会持续分裂生长的,除非遭遇受损,例如肝细胞、心肌细胞。但是像是由上皮细胞组成的组织,包含肠黏膜、皮肤等,均需借由复制生长来持续更新以保持功能正常。而持续的更新这些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是有其必要性存在的,这样的作用可保护人体本身保持正常功能。因为上皮细胞所处的环境常接触到外界物质或机械力的损伤,如果不能够将受损细胞更新,必定会影响到其功能。但是具有持续生长能力的细胞,对癌症的产生就是最好的环境,对于要将其转变成癌细胞就会简单的多。这也是为何所有常见的癌症,多数源自于上皮细胞的原因。调控细胞生长主要有两大类基因,原致癌基因主要是一些参与促进细胞成长、进行有丝分裂的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则是负责抑制细胞生长或是调控细胞分裂进行。一般而言,突变需要发生在调控细胞生长的重要基因上,才有机会使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原致癌基因透过不同途径促使细胞成长。有些原致癌基因可调控产生刺激细胞有丝分裂的激素,(又称作荷尔蒙,是一种在细胞间传递控制讯息的“化学信号”),受到激素刺激的细胞或组织的反应则受其细胞内的讯息传递路径决定。有的原致癌基因也负责组成细胞讯息传递系统或讯息受器,借由基因表现量的调控进而控制讯息传递系统对激素的敏感程度。此外分裂原的产生、转录与蛋白质合成都常见原致癌基因的参与。原致癌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基因表现或是功能,导致下游蛋白质的表现或活性改变。这样的情形发生时,原致癌基因就转变成为致癌基因,

癌是怎样产生的

癌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中外古今的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千年,至今仍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癌的产生是正常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突变,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中有些细胞则成为生长失去控制的癌细胞。 漫话 DNA 为避免过多的重复,这里只对DNA作很概括的介绍,以便与后面的内容衔接。 DNA是与遗传有关的物质,它是嘌呤和嘧啶与脱氧核糖和磷酸形成的核苷酸连接起来的一个多聚核苷酸的长链,两条互补的长链由于互补碱基间氢键的作用,形成双螺旋状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见图5.1)。在DNA中嘌呤和嘧啶只有四种,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互补就是碱基配对的意思。经过对DNA的研究发现,在其双螺旋的结构中正常的碱基对(互补)为A—T与G—C。这种碱基对间形成的氢键使双螺旋的结构有一定立体形状。虽然任何两个碱基间都可以形成氢键,但这种碱基对的形成都会使双螺结构发生扭曲,形成不正常的DNA。

虽然DNA中只有四种碱基,但可以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和不同数目的碱基对。因此DNA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各种细胞中的DNA都有各自的碱基排列顺序和碱基对数目。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密码,起到遗传密码的作用。DNA本身可以复制,由母链的双螺旋经互补原则产生子螺旋,如图5.2所示: 这样,一条DNA的双螺旋便可以变成两条完全一致的DNA双螺旋。这是在细胞分裂繁殖中一个很关键的步骤,这种复制能够保证遗传密码准确无误地传下去。 在细胞分裂繁殖过程中还需要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由DNA 的遗传密码把遗传信息传递给核糖核酸(RNA),再通过三种RNA的密切合作,完成蛋白质的合成任务。RNA的结构与DNA不同,其差别在于以核糖代替DNA中的去氧核糖(去氧核糖是2-位没有羟基),同时以尿嘧啶(U)代替DNA中的胸腺嘧啶(T)。绝大多数RNA是单股链的,但单股链也可以因碱基间的氢键作用而拧成螺旋状,它与DNA由双股链拧成的螺旋是不同的。三种RNA分别为信息RNA(mRNA)、转移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mRNA的作用是将DNA 一股链上的遗传密码转录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其碱基的排列顺序与DNA一致(除了以U代替T之外)。这种碱基的排列顺序称为密码子。tRNA是负责运送特定的氨基酸。tRNA分子有两端,一端将RNA的密码子以配对原则转为反密码子,

胃癌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胃癌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胃癌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专家对胃癌病因做出了如下介绍: 胃癌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环境因素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食盐可能是外源性胃癌诱发因素之一,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亚硝胺类化合物已成功地在动物体内诱发胃癌。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 1、环境因素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 食盐可能是外源性胃癌诱发因素之一,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亚硝胺类化合物已成功地在动物体内诱发胃癌。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其化学性质与结构都与石棉纤维相似,上述物质均被认为有致癌作用。 2、遗传因素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3、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可能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对癌症的免疫监督作用下降,在胃癌发生中有一定意义。 4、癌前期变化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 胃癌和大多数恶性肿瘤一样,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可被检出的临床前期,但往往由于胃癌部位深,容易被病人和临床医生忽视,以及筛选方法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致使不能够早期发现。以上是对胃癌的介绍,如您有以上症状,小编建议您及时到医院就诊,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胃癌的饮食。由于胃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消化器官,很多的患者都不了解胃癌的饮食吃什么好,导致患者的病情有时会因为不正确的饮食有所恶化。那么,胃癌患者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胃癌患者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一、在胃癌治疗中,饮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血象下降的膳食调理,胃癌化学治疗可造成骨髓再生不良,尤以白血球下降为、最为明显。胃癌晚期能吃什么好?为有效预防血象下降,在化学治疗时病人应补充高蛋白质饮食,如牛奶、大豆、瘦肉、猪蹄、海参、鱼、动物肝脏及红枣、花生、核桃、黑木耳、胡萝卜、赤小豆等。 二、胃癌的饮食胃癌晚期能吃什么好?平时要避免烟酒、咖啡、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芹菜等粗纤维食物,以免下肚后摩擦脆弱胃壁,使伤口更难愈合,空腹时也不要喝可乐等碳酸饮料。此外,急性胃炎患者由于反复发病和出血症状,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因此食物应选择含铁丰富的红肉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橙子、柠檬等,以促进铁质吸收。 胃癌一旦发展到中后期,其各种症状都会加剧,病人也会更加痛苦,往往也会影响到病人的正常饮食,如何更好地解决病人的饮食也就成了人们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当胃癌病人有出血症状时,进食不宜太热,因为过热的饮食可使血管扩张,加重出血的可能。有人认为冷的饮食有止血的作用,但是冷食物可引起胃痉挛,有加剧疼痛的弊端,除非有特殊必要,胃癌病人一般不宜进食过冷的食物。 中、晚期胃癌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腹部的恶心、呕吐、阵发性疼痛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在胃癌的饮食方面应尽量减少食物中机械性的和化学性刺激因素,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应注意饮食中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以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宜食用开胃降逆的清淡饮食,如蔗汁、杏仁露、藕粉、玉米糊、山楂糕、小米糊、大枣、莲子糊等。尤其要注意避

中国癌症发展的现状 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与创新课程论文题目:我国癌症发展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作者:梁东旭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班 学号: 201330108035 时间: 2015年12月16日

我国癌症发展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梁东旭1 (大件路168号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双流,610228)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连年攀升,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所有人为之震撼,癌症病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走向解散。如果癌症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必将会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癌症病发展的客观现状并努力从多角度找出其存在的客观主观原因,在对于发病原因充分了解后给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癌症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癌症发病人数也在不断的攀升,从老人到儿童,从农民到市民都面临着癌症的侵扰。 目前而言,国内外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癌症,癌症病已经慢慢的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本文就癌症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发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文献查找等研究方法找出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方法,旨在能够对于抑制和治疗癌症的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减少癌症病患者数量,让更多的家庭免于癌症病带来的痛苦。 一、发展现状 (一)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死亡率一直是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据统计,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未来10年,中国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从“癌症县”到“癌症村”中国肿瘤发病的历史与地理坐标的背后是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数十年变迁带来的癌症高发态势。卫生部部长陈竺于2010年8月18日发表声明,称癌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已经增长了80%。在2010年深圳举办的世界抗癌大会的开幕式上,陈竺部长表示,每年有260万中国人被诊断患有癌症,其中180万人是由于不良饮食造成的。2009年癌症已经成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最普遍发生的癌症有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其实,不光中国目前遭受癌症的困扰,一些发达国家同样受到癌症病的困扰,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比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加起来还要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癌症肆虐的“重灾区”。过去3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每年因此去世的有180万人。 (二)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和白血病被称

引起癌症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引起癌症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1)病毒感染因素 EB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多发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乳头状瘤病毒和单纯疱疹样病毒是二种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人类T细胞白血病毒Ⅰ型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病因学上联系;免疫缺陷病毒均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2)烟草致癌因素 点烟中的烟焦油具有化学致癌性。据统计美国、英国全部肿瘤的30%由烟草引起。吸烟者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为非吸烟者的10倍,其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大。吸烟与呼吸道、上消化道、胰腺、肾盂和膀胱的癌证有关,而鼻烟和咀嚼烟草则与口腔、鼻咽、肾与膀胱的癌症有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酒精致癌因素

酒在人体的主要代谢产物乙醛是已经肯定的致癌物。已证实饮酒能诱发肝癌、食管癌;过量饮酒能导致肝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口腔癌、上喉癌等,并且与吸烟有协同联合作用。 (4)环境致癌因素 环境被致癌物污染,如空气、土壤,亦可导致癌证的发生。目前已知约80%左右的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尤其肺癌更为密切。大气污染越重,肺癌发病率越高。城市高于农村,都市越大发病率越高。据报导肺癌发病率最高者依次为:北京、上海、沈阳等。 (5)职业因素 人类劳动生产环境中,存在着可引起劳动者发生癌症的因素。如石棉工人肺癌和间发瘤多与从事石棉工作有关;氯乙烯聚合工人多见肝血管肉瘤;从事橡胶工业者与髓性白血病关系密切;接触电离辐射能增加肿瘤的发病率医`学教育网整理,可致白血病、乳腺癌、甲状腺肿瘤、皮肤癌等,已知的紫外线照射诱发皮肤癌、舌癌、黑色素癌等。 (6)遗传因素 肿瘤与遗传有关的证据越来越多。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是当前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癌症的真相

癌症的真相 前言 癌症的真相此文来源网络转载 2015年6月于振江整理 人人都知道中国包括全世界的癌症发病率在快速增加,都知道光中国一年就新发生癌症患者300万人,但人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数字是经过官方修改的。真实的年发病人数已经达到600万人以上。仅就乳腺癌来说,近二十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就增加了4倍,对,你没有看错,不是增加4%,40%,而是增加了400%。官方说中国一年乳腺癌是新发生20万人,但实际一年新发生是60万人。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人人都知道医学界为了攻克癌症难题,似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人人不知道的是,医学界特别是那些垄断的国际制药巨头,他们真实的想法并不是如何破解癌症的难题,而是想着如何从癌症患者身上赚取更多的金钱。以西医为代表的医学权威们把癌症弄的复杂无比,你要不经过几年正规的西医学教育,根本弄不清与癌症有关的种种理论假想概念。但是,这些汗牛充栋的癌症理论,却没有解决癌症的任何治疗问题,真是天大的讽刺。 人人都知道癌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是环境污染造成的,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却不知道这些原因没有一个是癌症产生的真正原因。 人人都知道得了癌症第一选择就是去大城市大医院,去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却不知道北京上海治疗癌症的水平仍然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差不多,不知道那些选择了放化疗的病人,反而比没有选择放化疗的病人更受罪,死亡更到到来。

从今天起,向天涯的朋友们介绍癌的真相,包括癌本身的真相,包括医学界借癌敛财的真相,包括主流医学打压癌症研究创新以维持超额利益的真相,更包括中国事实上已经在癌症研究上出现重大突破,但却被人为下马的真相。 各位,你所知道的癌以及与癌有关的一切的一切,全是经过主流媒体筛选过滤后,灌输给你的信息。今天,我要打破主流媒体的屏障,把癌的真相提示出来。 为了避免做广告的嫌疑,本文将不会出现真实的医院、真实的人名。凡是敏感内容,都会以不相关的符号代替。本文就是传递信息而已。 癌症是很枯燥的话题,但请各位放宽心,本文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保证看起来不是无聊的那种。 第一章癌的前世今生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恶性肿瘤就是癌症。 在很多人心目中,癌症似乎是个现代病。可不是嘛,以前谁听说过癌症,好象只是近几十年来,癌症越来越普遍,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中,患癌的越来越多。有人说,癌症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力劳动和运动量减少,营养过剩,精神负担加重,再加上化学物质泛滥,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所以癌症是现代病。 其实,癌症并不是现代病,它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之所以这样 说,是由于在历史记载上,很久以前人类就发现这种疾病了。 在我国,最早发现与肿瘤有关的记载,是在西周,那时就用“肿”这个字眼来形容肿瘤,只不过当时无法区分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到了汉代,最早的癌症病例又出现在典籍中。大家可能听说过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说的是汉文帝时期,有个了不起的女孩子,叫缇萦,她的父亲犯了法,按律处以“肉刑”,就是要割鼻子、剁脚。缇萦为了救她父亲,上书给汉文帝,替父亲求情。汉文帝大为感动,就免除缇萦父亲的肉刑,并下令彻底废

诱发癌症三大因素

诱发癌症三大因素 你如果是45岁以上的成年人,而且具备了诱发癌症的三大因素———职业因素、家族遗传或相关病史,那就应该高度警惕了,定期做好预防性体检。 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周维顺教授提醒: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中老年人,具备三大诱因中的一项就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第一是癌症家族遗传因素:比如母亲或姐妹得过乳腺癌的人,患乳癌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第二是病史因素: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长期患胃病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第三是职业因素,如果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工作环境污染严重,更容易患癌症。此外,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人,如吸烟等,也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 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患者超过150万,如果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个数字至少会减少一半。周教授说,患癌症的高危人群,每1~2年的预防性体检非常必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预防癌症所做的检查,比如一个45岁以上的乙肝患者,为了防止肝癌,应定期做B超检查。另一方面则是对早期癌症的筛查,比如妇女宫颈刮片的细胞学检查能及时发现宫颈癌的苗头。 预防癌症的体检包括哪些内容呢?周教授说,不同的高危因素侧重点不同。如果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胸片,胃癌高发人群则应重视胃镜检查。有条件的话,45岁以上最好做得全面些,包括B超、胸片、胃镜、肛肠指诊、宫颈刮片、乳腺红外线检查等,每年花三五百块钱,基本能够涵盖高发癌症的70%以上。 艾舒坦小资料 癌症早期的危险信号:1.无痛出血症状:鼻子突然反复出血,可能是鼻咽癌征兆;绝经妇女阴道无痛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征兆;大便突然无痛性出血,可能是直肠癌征兆。2.身体表面赘生物突然增大,可能发生癌变。3.不明原因的体重在1个月内减轻3公斤左右(糖尿病也有这种体征,通过检查可排除)。4.进食时咽喉有疼痛感或噎堵,可能是食道癌的征兆。5.有吸烟史的人反复咳嗽2~3个月,应警惕肺癌。

癌症产生的原因

癌症产生的原因 2013-10-12 15:17|发布者: 明君侠客梦|查看: 807|评论: 2 摘要: 癌症的病因不明,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肿瘤是正常细胞长期在很多外因和内因作用下发生了基因调控的质变,导致了过度增殖的后果。对癌症及人体疾病的认识,各家各说,但是总的有两个观点:一是站在物质立场上去认 ... 癌症的病因不明,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肿瘤是正常细胞长期在很多外因和内因作用下发生了基因调控的质变,导致了过度增殖的后果。 对癌症及人体疾病的认识,各家各说,但是总的有两个观点:一是站在物质立场上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代西医观点,一是站在阴阳生命力立场上认识生命和疾病的中医观点。西医重于微观片面,中医重于整体宏观。把癌和人体机能相结合,整体全方位研究认识癌症。 正如杜传书在《医学遗传学基础》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是细胞遗传物质异常的结果,同时也涉及机体的内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能力、各种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而它们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其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异常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内因 1. 生理方面 体内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力亢进是癌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体内的阴阳力为什么会亢进呢?根据董草原三十年来对各种癌症高发区和高发家庭的调查和临床医治,他发觉阴阳力亢进必然使癌细胞产生。 1.1 毒素的致癌作用:在体内,如水中的氨、氡、重金属;大气的甲醛、笨并芘;食品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霉菌毒素、多环芳烃;香烟的芳香胺类;宿便的3——甲基茵、不饱和胆固醇等物质都是癌起动剂或促癌剂。能作用于核糖核酸使细胞发生突变,成为潜伏着的癌细胞,或加速潜伏癌细胞演变成癌症的过程。 1.2 新陈代谢不佳:新陈代谢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新陈代谢不佳可以影响人体所有生命活动,可以使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变性、退化、功能下降、结构异常,而出现各种病症。长期新陈代谢不好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潜伏癌细胞人人有之,癌症能否形成取决于不同的保护因素和促癌因素的相互作用,营养素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A、B、C、E和矿物质硒能够减慢潜伏癌细胞演变为癌症的过程,是保护因素。而脂肪、不饱和胆固醇能加速潜伏癌细胞演变成癌症的过程,是促癌因素。 1.3 生理功能的控制失调 生理功能,是指人体那种自我识别、自我修复、自我控制的生理攻能。如人的五脏六腑、骨胳肌肉、皮肤受到破坏、损伤或手术后都能够自我长合、自我恢复、自我修补、自我控制

癌症的发生原因

癌症的产生原因(2008-11-05 00:01:25)标签:保健 健康 阴力 机能 癌细胞 河南 文化 分类:易经与癌症 癌症的产生原因 在自然界中,要产生生命,必须具备生命产生所需的全部条件。条件不完备,生命便永远无法产生。癌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癌肿瘤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因此,癌细胞要产生,必须具备产生的全部条件,癌要生存,也必须具备生存所需的全部条件,癌要发展也要具备发展的全部条件。条件一完备,谁也挡不住,割也割不了;癌发展的条件一失去,癌就无法发展;癌生存的条件一失去,不动手术肿块也会自行消失。想治癌,必须首先彻底认识此种癌产生的原因和生存所需的全部条件。 对癌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各家各说,但是总的有两个观点:一是站在物质立场上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代西医观点,一是站在物质立场上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中医观点。西医重于微观片面,中医重于整体宏观。西医从物质微观去认识癌,但是近百年来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治癌方法和药物。中医虽然也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癌方法和药物,但是治疗的效果比西医好几倍。三十年来我一直调查研究和医治癌症,最后是以中医的理论和中医的药物,救活了不少病情严重甚至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而且在复查中肿块完全消失,生活和工作与常人一样。因此事实证明中医的理论是正确的,中药是理想的治癌药物。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太阳这个天与大地运转,给大地造就了两种性质不同的自然力:阴力和阳力。这两种力象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这两种力必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才有生命。这两种力合起来构成生命,这两种力缺一则无生命,生命力对生命来说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癌生命也必须具备这两种力的作用,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物质要变,生命要产生存在,就要有阴阳力作用。阴阳力越大,物质变化也就越快就越大,生命的发展变化也越快越大。癌细胞发展速度比正常细胞快数倍甚至数十倍,这就说明,癌所需的阴阳力,比正常生命所需的阴阳力大。生命体内在正常阴阳力作用下,体内物质细胞发展变化的范围和规律决不会改变,这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理。体内正常细胞之所以会越出正常的范围和规律,发展变化成癌细胞,就是因为体内阴阳力已经增强改变。即是因为体内的阴阳增大亢进,才促进正常细胞产生癌变。所以癌症患者,并非生命力衰弱,而是生命力过旺。因此,绝大部分癌症患者是身体强壮、历来少病甚至无病的人。体内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力亢进是癌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体内的阴阳力为什么会亢进呢?想防治癌症,必须进一步认识阴阳力的亢进原因。根据本人三十年来对各种癌症高发区和高发家庭的调查和临床医治,我发觉阴阳力亢进必然使癌细胞产生。引起阴阳力亢进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两方面: 物质因素 隔开中资料结束后要在事器组

陈中华;八大原因导致肿瘤癌症发病率上升

陈中华;八大原因导致肿瘤癌症发病率上升 我认为;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人的身体健康,建议政府每天派各大医学院校和各大医院的医学专家在各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举办健康讲座,让人们了解健康知识。如果人们知道怎样能保持身体健康,就不会有人去做有害自己身体健康的事了,也就自然减少人们生病。如果人们生病少了,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有八大原因让癌症呈上升趋势。 ①人口进一步老龄化。 ②吸烟率居高不下,吸烟尤其是青少年吸烟和女性吸烟也呈上升趋势;“烟草是至今发现的最肯定的、最重要的致癌因素。”大部分癌症的发生都与吸烟有关,是引起肺癌、喉癌、口腔癌、咽癌和食管癌的主要原因。 ③饮食结构的改变,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蔬菜瓜果、粗粮摄入减少,肉类等脂肪摄入过多。 ④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流行。 ⑤环境污染,包括室内环境污染。 ⑥癌症诊断技术较前提高。 ⑦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 ⑧缺乏锻炼。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他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这一点在恶性肿瘤尤其明显。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环境与行为对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约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细胞非致死性的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灭活肿瘤的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演进过程,其中某个克隆相对无限制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形成不同特点的亚克隆,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能力,形成恶性肿瘤。因此,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 1. 外界因素 (1)化学因素:如烷化剂、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氨基偶氮类、亚硝胺类、真菌毒素和植物毒

中医与肿瘤:癌症的病因分析(张建明)

中医与肿瘤:癌症的病因分析(张建明) 由上海市卫生局主办的第23届上海肿瘤防治宣传周已于近日开始。4月16日新民晚报报道说:上海现在每百人中就有一人患癌症。尽管有人质疑这一数字的准确性,但癌症已由以往的少见病而成了现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则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机体各部位的息肉、结节、增生、肌瘤和囊肿等良性肿瘤也出现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癌症古已有之,但属罕见病。这就说明致癌物质是自然界本身即已存在的。既然如此,那古代为何癌症很少呢?一是古代没有现代的化学制品和物理辐射环境。二是古代生活条件差,人的整体体质偏弱偏凉,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而现在癌症越来越多,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体质状况都已发生了严重的不良改变。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已置身于化学和物理危害的环境中,不断接触着已知和未知的诸多致癌物质。今年3月6日美国总统癌症专题研讨小组的报告中指出:环境中的潜在致癌物质已达到了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和难以避免的地步。 在古代就已有了类似癌症的记载,但主要还只是停留在积块这一层面,称为“癥瘕”、“积聚”等。主要认为是由正气虚弱再兼邪侵气滞血瘀痰积所致。 我认为造成各种癌症的主要因素一定是具有致癌特性的有毒物质,在数十年前我就把此毒称为“癌毒”。其感受途径主要是外受和内生两个途径。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从外部感受看,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都在接触着许多致癌物质。就内生而言,就是机体在致癌环境中由西医所谓的细菌和病毒等的长期慢性浸淫变异所致。其实细菌和病毒在古代就有,但为何没有癌症的高发?这说明细菌和病毒等邪气本身演变为癌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概率不大。而它们一旦感触到癌毒后,就会使其恶变的概率明显增大。 癌症的形成还跟生活节奏、精神压力、饮食结构、性格、体质及家族基因和机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都只是癌症的促发条件,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在仍有不少中医认为,正气虚弱是致癌的根本原因。他们的依据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后代不少中医因虚致积的观点也都主要源自于此。但长期的临床事实证明,这种正邪观并不适合肿瘤的特质。 那么我否定癌由虚致的依据又何在呢? 从生活现象看:大多数癌症患者在发病前都既呈健康之象,也少不适之症,平时又多很少生病。从临床表现看:多数病人既不自觉虚弱,中西医检查也多无虚弱的指征。借助西医疗法验证:凡西医用化疗类药物治疗的,其病性质在中医多属实属毒,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如西医用如升白药、补血、营养剂的,则在中医属虚。我在长期治癌临床中总结出来的这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是经得起实践的重复验证的。借助西医的病因理论看:如乙肝、艾滋病等,只要不感染到相应的病毒,即使人再虚,也不会得病。从癌症产生的条件看:癌毒的特性是毒加热(火)。故热或火是癌症易发的基础环境。而现在气候不断趋暖,食谱已由过去的以清淡为主而改以荤辛为主。体质也就因此而由弱转强,由凉变热。这样,天热、人热而机体内外皆热,癌症易发的内外环境也都具备了。从中医的疗效看:如果癌症正是由于正虚所致,那么应该早就被中医攻克了。因为中医在扶正补虚上是极有办法和卓富良效的。可有哪位中医能告诉大家,他用补法在治癌上取得了总体良好的疗效呢? 由上足见,癌症的主因是火热性质的癌毒而非正虚。没有癌毒的存在,纵然存在其他再多的病理状态或诱促因素也都不会致癌。 研究任何疾病,都要先从寻找分析病因入手。原因不明,则后续的所有研究和措施都会因方向不明而徒劳或仅有治标的疗效。故中医要提高治癌的总体疗效,也就必须首先要在病因研究上能有实质性突破且达成共识。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原因是可以通常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的方法加以纠正、控制或缓解的,如机械性梗阻、厌食等。像需要针对肿瘤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状态进行治疗一样,营养不良也应被重视,并采取方法加以治疗,而不应视为肿瘤患者的必然状态,任其发展。 在手术、化疗、放疗的同时,应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筛选和评估,及时发现营养不良的患者。 常见的方法包括: 一些客观检查: 免疫功能、血淋巴细胞计数、如机体组成测量、血浆蛋白和血生化等。 还应包括一些主观指标如: 体重的变化、食欲、功能状态、不良症状的问询。 通过筛选及评估,发现已经有营养不良和存在发生营养不良危险的患者,以便于制定营养支持的方案,同时通过不断地评估,以评价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二、营养支持的目的恶性肿瘤的进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营养支持的目的有所不同。 在积极的抗肿瘤治疗阶段,营养支持的目的是增加抗肿瘤治疗的效果,维持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病和副反应的发生。在晚期姑息治疗阶段,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日常家居生活,改善生活质量。

营养支持的主要目的是治疗营养不良,不是治愈癌症,通过改善营养状态来改善器官功能、免疫状态,减少抗肿瘤治疗造成的毒副反应,从而发挥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因而,营养支持疗效的监测指标侧重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对住院日、并发病、毒副反应等短期指标的改良方面,而不适于采用对生存率、死亡率等远期指标的观察。 三、营养支持的时机目前临床上不少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通常较晚,大多已经是恶病质或是终末期,在所有抗肿瘤治疗手段已结束或不能继续时,才考虑到要使用营养支持,而往往此时营养支持的效果也非常难令人满意,相反得以营养支持无效的结论。 因而,似所有的治疗方法一样,营养支持也应早期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虽然营养支持仍不需作为抗肿瘤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的常规辅助方法,但假如患者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肠胃道毒副反应明显、存在肠胃道不能进食状态时,均是必需使用营养支持的适应征。 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应该进行营养支持的肿瘤患者,由于营养未被重视,不能及时地进行营养支持,而影响疗效。肿瘤患者应更多地进行前瞻性、预防性营养支持治疗。 四、营养支持的方式选择大多人考虑营养支持一般就认为是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也应遵循营养支持的一般原则,当肠胃道有功能且可以安全使用时,首选肠内营养支持途径。 肠内营养支持的优点是符合生理、保护肠胃道屏障功能、价廉、使用方便。

癌症发病率上升两大因素

癌症发病率上升两大因素:老龄化与饮食不当 在介绍了本市癌症发病趋势、现状等情况之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仲伟鉴向市民解答了导致癌症发病率变化的诸多因素是什么,而这些因素对于防治癌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仲伟鉴认为,根据目前的分析,上海居民癌症发病率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癌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1973年,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72.71岁,而2012年则为82.41岁,增长了近10岁;60岁以上人口的百分比已超过20%。 癌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人口老龄化导致癌症发病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据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上海市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届时60岁以上人口百分比将达到34%,而这种情况将一直延续到21世纪中叶。这意味着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势头难以遏制。 二、癌症危险因素正逐步变迁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癌症研究中心在最近出版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烟草是最重要的癌症危险因素。烟草、饮酒、过多阳光暴露、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和肥胖、饮食因素及职业性暴露和慢性感染是发生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预防这些因素和有效的癌症筛查可控制癌症的发病。 1.烟草流行导致潜在疾病高峰全面控烟可减少三成癌症病死率 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显示,烟草在上海的流行仍十分严重,目前为1.2%,且青少年吸烟率有增长趋势。由此估计,上海全市约有烟民352万。 从烟草流行到其导致的疾病高峰一般有40年的间隔,吸烟者数量巨大及其增加趋势将导致未来肺癌等癌症发病率的增长。如果全面控制吸烟,可减少约80%以上的肺癌病死率和30%的癌症总病死率。 2.饮食结构接近西方国家三成市民久坐少动方式生活 上海居民1982年至2002年和蔬菜摄入不足,食盐每日摄入为9.9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6%,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上限(30%),具有危险和有害饮酒习惯的比例达到15.5%。 这些变化使上海居民的膳食结构逐渐接近西方国家。而上海居民癌、食管癌发病率的持续下降也反映了饮食营养因素对上海癌症谱变化的影响,预计今后这种影响不仅将持续下去,效应也会越发明显。 研究提示,30%以上的上海居民采取久坐少动生活方式,超重率达31.0%,肥胖率达9.2%。该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80%以上的青少年每天运动少于1小时,学生肥胖率持续增长,肥胖检出率在过去的15年中增长了近2倍。 3.慢性感染和职业性暴露 慢性感染和职业性暴露是发展中国家人群发生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最典型的是肝癌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相关。 仲伟鉴介绍说,目前尚缺乏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上海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的连续监测资料,但是,近30年来上海人群肝癌发病率持续下降应该与其生活条件改善、乙肝感染率下降有密切关系。 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慢性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上海人群携带率更低。持续18年的上海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跟踪结果显示,免疫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始终低于1%。对于其他慢性感染,如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率、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等及职业性暴露,目前尚缺乏可供评估的连续监测资料。

健康管理:各种癌症的发病机理及危险因素

《各种癌症的发病机理及危险因素》 每种癌症都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具有这种危险因素的人为该病的高危人群,即患这种癌症的危险性很大,要特别注意癌症的早期发现。 无论任何癌症,高危人群都包括以下3种情况,请特别注意一下: 长期吸烟 长期喝酒 有本种癌症家族史 所以,只要能都禁烟限酒,癌症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请大家一定做到。 请一定仔细阅读本资料。若本人身边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应最大限度消除,防患于未然。 肺癌危险因素: 1大气污染。城市工业废气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居住在城市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的居民。 2长期大量吸烟和大量饮酒。 3各种粉尘、化学物质的职业接触。如从事石棉、沥青、铬、煤、砷、镍、煤焦油以及镭等放射性元素接触的职业。 4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5有肺癌家族史者。 食管癌危险因素:

1饮食因素: ①喜吃热食,进食太快,食物粗糙。 ②吃过霉变食物,如花生玉米等。吃酸菜也容易罹患食管癌。 ③长期吃盐过多。 ④长期摄入水果、蔬菜较少。 2长期大量吸烟、饮酒。 3有食管癌家族史。 胃癌危险因素: 1长期食用腌制食物、熏制食物。 2饮食中新鲜水果、蔬菜少。 3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 4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切除等胃病病史。 5有胃癌家族史。 大肠癌危险因素: 1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饮食以肉、蛋、高脂肪为主;米面过于精细;蔬菜水果纤维素类食物吃的很少。 2习惯性便秘。 3大肠腺瘤和大肠息肉。 4溃疡性结肠炎、肠血吸虫病、慢性特异性溃疡性肠炎等,也容易发生癌变。

5长期大量抽烟喝酒。 6有大肠癌家族史。 肝癌危险因素: 1五年以上乙肝、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男性有肝炎病史;临床已经确诊肝硬化。 2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吃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大米、花生、小麦、大豆等粮食与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油。 3肝血吸虫病史。 4长期过量酗酒,长期抽烟。 5肝癌家族史。 乳腺癌危险因素: 1长期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2肥胖。 3生育哺乳史:少生育、高龄生育和没有生育者;12岁以前月经初期的妇女以及55岁尚未绝经的妇女。产后人工喂养或哺乳时间超过2年者。 4乳腺癌家族史。 5相关药物治疗:常年使用甲状腺素治疗、长期口服避孕药、长期口服雌激素。 6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抽烟。 7乳腺相关疾病:囊性乳腺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妇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