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孺《机会数学》第十一章 抽样方法

陈希孺《机会数学》第十一章 抽样方法
陈希孺《机会数学》第十一章 抽样方法

3.2抽样的方法

上一节讲述了抽样方法简单的发展情况,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要点:1.在某些(不是一切)情况下,用抽取群体中的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的方法来取代全面调查;2.个体(即样本)的抽取应遵守机会均等的原则:群体中每一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出。这种将样本的选定委之于机会的抽样,叫做随机抽样。这里我们来讲讲随机抽样如何实施的问题。可以说,随机抽样在纸面上写来轻松容易,而具体实施起来却麻烦多多,这恐怕也是此法不易推开的一个原因。

说纸面上讲来容易,是因为随机抽样,就其最基本的形态说,不过是“抽签”或我们在第一章中已多次提到过的“盒中抽球”的模型。设某社区有人口1万,要作其1%的抽样调查。先将这l万人自l至10 000编号,每人各有一个号。准备1万个大小质地一样的球(或纸片也可以,此处只做说明,不计较实行的难易),其上分别写上数字l 至l0 000将球放入一不透明的大口袋中,充分扰乱后,从中抽出100个——也可以100个一次抽出,也可以一个一个抽,但每次抽的球,下次抽时不放回去,这叫做“不放回抽样”。这100个球上的数字所对应的那100个人,即构成样本。

这样的抽样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因为其形式简单,“机会均等”的性质一目了然,但它并非在实施上是最简单的一种随机抽样方法。正相反,从一定意义说,这种“简单随机抽样”。在实施上常是最复杂的一种随机抽样方法,因此在大型的抽样调查工作中很少应用,而往往用一些变通的方法(仍保持“机会均等”这一性质)来代替之。但这并不降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重要性,因为其理论比较简单,且更复杂的抽样方法的理论是以之为基础的,这问题到稍后再谈。

在实施这一方法时,有3件事要做:l.给调查对象的群体中的每一个体编号;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行“抽签”;3.对样本中每一个体,去测量或调查所关注的指标。这事完成后就是所得数据的分析问题,暂且不谈。

先说第一件事,在大群体中,这是一个老大的麻烦。比如抽样调查一个省农民的经济状况,涉及个体数以千万计,要对每一个体编上号谈何容易,就是包括几千人的群体也非轻而易举。这一步看来没有什么简省的方法可以代替,当然,组织上的工作做得好

可以使工作有条不紊减少错误。第三件事也不容易,这里有两个问题:样本中的个体在地域上散布很广,比如有一个偏远的角落有几个样本,也必须专程前往。在使用通讯调查时这麻烦可以减少,但通讯调查中“调查对象不回答”的问题,会比当面访问更严重,而只根据愿回答者所提供的资料,其统计分析会产生偏差,这是抽样调查的理论和应用中一个困难问题。其次,当调查对象是人(即使调查对象是企业之类的机构,但仍要人来回答问题)时,得到所关注的指标的可靠数据有时也不易。如果调查对象只是个体的身高之类的资料,问题可能好办些,但若内容涉及隐私或敏感问题,如个人收入情况,是否吸过毒之类,被调查者不一定愿意说出真实情况。这时就要想些办法,比方说,设计合适的问题单,即一张包含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问题的单子,但问题都与调查关注之点有某种关联,按被调查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去做出估量,有时不得不采取煞费苦心的办法。在C.R.劳著、石坚等译的《统计与真理》一书中,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介绍了怎样用一种迂回的办法去估计人群中吸食大麻者的比率。

为免除因抽签而准备纸条或球等等的麻烦,统计学家设计了一种叫做“随机数表”的东西,那是以本完全由数字0.1,…,9组成的表,其中每个数字都是用随机的方式决定的。理想的随机数表应按照如下的方式制作:准备10个大小质地一样的球,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球上分别写上数字0,1,…,9;将球充分扰乱后,从袋中抽出一个球,将球上的数字记在纸的第一行最左边的位置。把球放回去,充分扰乱,再抽出一个,将球上的数字记在第一行第2个位置。按照这个办法无限次地重复下去,你想要得到多少数字都可以。把所得数字按行、列依次排列,满了一页再排下一页,就可以得到一本包含多页的随机数字的书,这就是随机数表。第一个这样的表是英国统训学家梯培特于1927年所出版。该书共26页,含41 600个数字,次页所载是该书某页的一部分(转录自C.R.劳著、石坚等译《统计真理》一书)。它是按4个数字一组排列,5组成一单元,这种排列是为了使用上的方便。

我们来举例说明此表如何用于抽样。设有一个由90个体组成的群体,要从中随机抽出l0个作为样本。把群体中的个体按0至89编号,查随机数表,例如此处所附的一页看表的最左边的两列,组成一些2位数,由上至下依次是:

78,32,29,83,55,26,32,27,74,53,92,58,28,51,…

①但梯培特的随机数表并非用抽签式的方法制成,据说是利用某种现成的统计数字经过加工排列而得。

其中32重复出现,只保留一个,92超过了89,不能要。去掉这后,读出l0个既无重复且都不超过89的数,即

78,32,29,83,55,26,27,74,53,58,这些号所对应的个体被选人样本。如果样本量不止10,就要继续往下读,找出28,51等。如2列不够,再启用表的3、4列,得16,04等.直到取足所需个数为止。如果群体的个体数多于100但不多于l000就要把

表的3个列联合使用,得78l,320等号。若群体的个体数多于1 000但不多于10 000,则要联合4列使用.依此类推。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每次使用时不必从表的第l页开始,可“随机”翻到表的某一页在一页内,也不必从左上角开始,可“随机”从该页上的某个位置开始。

现在。人们也广泛地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那是根据一定的算法而产生的,严格讲来,不是上面所讲的那种随机数,因此也常被叫做“伪随机数”。不过,它在统计性质上很接近于真正的随机数,不影响其应用。计算机虽然精巧且神通广大,却是不能产生上述严格意义下的随机数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会均等”是一个无法严格定义的概念。用“球在盒中被充分扰乱”,是实现“机会均等”的一种做法。如在第一章中所述,这也只是在感觉上我们觉得如此,因为,所谓“充分扰乱”,也不是一个可以严格定义的概念。

以上讲的随机数是十进位的,也可以考虑制作其他形式的随机数表。例如只含0,l 这两个数字的随机数表,其每个位置或0或l,以同等的机会出现。

随机数表有很多用处,除上述用于抽样外。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模拟一定的概率模型。时常,一种概率模型的性质在理论上去探讨很难,这时,通过模拟可以在统计上对其性质做出估量,这有点相似于用频率估计概率。表面上看,随机数只适用于模拟“机会均等”的情形,但经过数学上的转化,以这种情形为基础,可用于模拟更为复杂的模型。随机数的另一个有趣的应用是用于编制密码:同一个密码如用的时间过久,则易于为人所破译,比较保险的办法是按一种随机的方式不停地更换,而更换的方式(称为密钥),由机器产生,除非失密,不易为敌方所了解。例如,可以把要传送的每个符号编成由0、l组成的某个序列。如(比方说)“他”这个字可以编为

0100011001000ll 1 (1)

共1 6个数字。但是在发出前,先按发送和接收方都了解的密钥,比方说

1 00111100010011 0 (2)

将其转化为另一序列。方法是,密钥中为0的位置不变。而为1的位置则改变(1变为0,0变为1),这样,序列(1)经密钥(2)转换后化为

1101100001100001 (3)

发出的是序列(3)。对方收到后,按密钥(2)还原为(1)。就得到“他”这个字。这一切都由密码机自动完成,密钥也由机器产生,并不固定.因此难于侦破。

简单随机抽样在实施中有其麻烦之处,这在前面已提到了。另外,从效率的观点看,它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因此在实际中常对之做出一定的变通,以下介绍最常用的两种。

一是分层随机抽样。“分层”的概念,前面在介绍凯尔的“代表性抽样”时已提到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设要对国内全体高校教师的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把教师按职称高、中、初3个等级分成3个“层”。设(比方说)各层人数之比大致为2:3:5,而我们打算抽2000人进入样本,则按此比例在高级职称教员中抽400人,中、初级职称中抽600人和1000人。但在各层内,抽样按简单随机或下文介绍的集团抽样的方式抽出。这么做的好处是:使样本在宏观上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果按简单随机的方式抽,则随机的作用可以使在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与其在全群体中的比例产生较大的差距,特别在样本量较小时更显著。做这种抽样的要求是分层要合理,且对各层所含个体数的比例要了解比较确实。如在本例中,按职称分层,对绝大多数调查目的来说是一个合理的做法。若是按地域(比方说按南、北或东、西),则对某些调查项目可能适合,但对于收人、健康状况等重要指标就不见得合适了,因为地域的差别对这指标并无多大影响,分层不会缩小偶然性的作用。另外,若对各层所含个体数的认定有较大的偏差,则在样本中将产生系统性偏差而影响结果的精度。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集团抽样。其方法是先按某种标准把群体中的个体分成一些集团。第一阶段先抽出一些集团(凡未被抽出的集团,其中的个体皆不进入样本),然后在每一集团中再按某种方式抽出一个体,各集团中所抽出的个体组成样本(也可以只有第一阶段.即抽出的各集团中的个体全进入样本)。拿上例来说.可以把一个高校作为集团,也可以把一个城市的全体高校作为一个集团。

这些抽样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而构成各种形式的抽样方案。例如全部集团也可以分层,集团内的抽样方式可以是简单随机抽样,也可以是其他的抽样方式.集团内还可以分成小集团,例如把一个高校作为集团,则每一个系可以作为子集团,再在一高校内做集团抽样,等等。

集团抽样的好处在于降低样本在地域上的散布程度。就此例来说,如做简单随机抽样,则所得样本可能散布在全国上千所高校内,访问起来很费事。若做集团抽样,可以(比方说)把要调查的对象限制在自所学校的范围内,而在一个学校里又可集中在少数几个系内,工作量减轻不少。

集团内所含个体数不一,例如大的高校教员有几千人,小的不过几百人,如在各集团间做“机会均等”的抽样,则各个体被选入样本的机会就不会均等,但可以用一些补充的规定来保证这一点。例如,让大的集团有更大的概率被抽出。一般地,对群体内的个体或集团,可按其重要眭各赋予不同的概率,而抽样方案设计成使每一个体有按此概率被抽出的机会。选种抽样方案叫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其特例,其中每一个体赋予相同的概率。

随机抽样方法把调查对象的选定委之于机会,目的是为了避免调查者主观上的偏向性。对于不习惯从统计学观点考虑问题的人来说,难免对这种做法感到有所怀疑,觉得与其委之于机会,还不如在经过考虑的基础上由人主动去挑选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更合适。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最好。举一个不甚贴切的例子,要从系里成百名教员中挑选几名去参加校运动会,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员的条件,挑选其中最有竞争力者,而不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去挑。另外,如果群体不大,而我们对群体中每

一个体都有充分的了解,这时人为的选择(只要选择者不抱偏见)可能得出比随机抽样更有代表性的样本。

那么,随机抽样手要适合于哪些情况呢?首先,群体是够大,以至研究者不可能充分掌握其中各个体的情况。如果群体较小,干脆用普查的方式,工作量也不大。其次,抽样的目的不是让选出的个体完成某项明确的任务(如参加运动会),而是为了对群体的

某项指标进行估计。例如该群体中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的比率有多大,其平均收人有多少等,对这类问题,通过随机抽样所做的估计,其误差可用概率方法加以估计。若用人为挑选的办法,则因为群体中个体数太多,代表性不易保证,因而在估计上会有偏差,且偏差大小无法进行估计。借用经济学上的说法,随机抽样可比拟为用“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节。在市场中,充满了难以掌握的偶然因素,可人类经验证明,市场经济有利于使资源配置优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计划经济则由于人的认识有限及不能摆脱主观偏向的局限性,效果反而不如。这个比拟可以启示我们随机抽样优越性的道理所在。

由于在挑选样本时末能充分体现随机化的原则而造成失误的例子,在应用上不少见。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美国一家有名的刊物《文学文摘》预测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发生重大失误的事。当年的两位候选人,一是民主党的罗斯福,一是共和党的兰登,当时太多数民意测验,新闻机构和政治观察家都预测罗斯福会获胜.但《文学文摘》与众不同.它预言兰登会以57%:43%的优势战胜罗斯福。最后结果:罗斯福以62%:38%的压倒优势当选。由于这个重大失误,这家杂志不久即宣告破产。

《文学文摘》做出这个预测,并非一种主观臆断,而是根据对240万人的民意测验做出的。附带说一句,盖洛普在战后做过多次关于总统大选结果的民意测验,不仅与实际结果接近(当选者预测无误,得票率估计略有误差),且调查的人数也不过几千人,比《文学文摘》所用的240万人,相去甚远,但预测结果却相当成功①。盖洛普测验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①原拟调查的人数曲l 000万人,收到的回答为240万份。《文学文摘》使用如此大的样本的事实,说明迟至20世30年代,抽样调查的数学理论尚未被抽样调查方法的

使用者普遍了解。我们曾指出所需样本数并非要与总体中的个体数成比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根接近.有的预测得票率低于50%(实际得票率也有这种情况),为何盖洛普仍预言该候选人当选呢?当然是因为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未回答或未明确表态(未回答作不投票计)。至于在实际选举时得票率未超过50%而仍能当选,还与美国总统选举的具体办法有关,这里不细说了。

为何《文学文摘》做了这么大规模的调查,反而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呢?问题出在样本的挑选上。该刊从电话号码簿和俱乐部会员名册上挑选了过多的访问对象,这样做在工作上带来方便。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用随机的方法挑选访问对象,则麻烦要大得多。但在1 936年,美国家庭装的电话机只有l 100万部左右,因此有家用电话者,尤其是有条件参加某种俱乐部的人,大多是经济上较富有、政治上保守而倾向共和党的选民,这就造成显著的系统性偏差。就是说,较贫穷的阶层,包括当时多达900万的失业者,在样本中缺少其应有的代表性。当时正值1 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过去不久,较贫困的阶层人数不少,与兰登相比,罗斯福推行的新政较多地考虑了这人的利益,这解释了《文学文摘》的预测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偏差。除此以外,它还犯了一个错误:该刊起初拟访问对象为1000万人,相信在这个庞大的样本中,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性会好些。但这1 000万人中只有240万人寄回了对问题单的回答。较富有的人,对当时现实抱比较满意态度以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做出回答的可能性要大些,这个倾向有利于共和党。这是另一个系统性偏差,它加重了原来在挑选样本时已存在的系统性偏差。这一点曾在芝加哥地区得到证实:该刊向芝加哥地地区 1/3的登记选民发了问题单,有20%的人做了回答,其中半数以上有利于兰登。但实际结果是:在芝加哥是以2:l的优势有利于罗斯福。

类似于本例的错误,在其他抽样调查工作中也时有发生。除了有意的偏向外,为图工作省事而不去认真实行随机化抽样方案,是一个常见的原因。如调查某地区的农民经济情况,为图方便,更多地在交通沿线和城镇附近地区多找调查对象。这出地区一般经济较发达,农民的状况也较好,因而样本就包含较大的偏差。另外,我们前面曾提到在抽样调查中的“无回答”的问题,其影响在本例中也得到充分印证。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随机抽样在纸面上谈起来容易,要做好却是麻烦多多。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知识点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十一章计算机审计 目录 01考情分析 02内容介绍 03内容讲解 【考情分析】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审计越来越成为审计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本章与其他章节关系不大,属于非重点章节,分值3分左右。 初级资格仅要求第一节,但历年考试内容也可能涉及一些第三节知识。 内容介绍 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 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 第三节信息系统审计 第一节计算机审计概述 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2019年变化) 从广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从狭义上来看,计算机审计可以包括对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数据的审计、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和大数据审计。 电子数据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 信息系统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本身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情况审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情况审计,以及网络和信息安全情况审计等。 大数据审计:是以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审计人员需要遵循大数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业务的深入挖掘与分析。 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既有对审计对象客体的影响,又有对审计自身的影响。

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2019年新) 计算机审计技术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信息系统的审计技术,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广泛使用,另一类是面向数据的审计技术,在电子数据审计和大数据审计中广泛使用。面向信息系统:程序代码检查法、平行模拟法、测试数据法、嵌入审计模块法等。 面向数据: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 常见的工具包括 Excel、 Access等通用类工具,也包括 SQL Server、 Oracle等专用的数据库工具,还包括ACL、IDEA等专业分析工具。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表述,正确的有: A.计算机审计不需要审查纸质材料 B.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内容与传统审计不完全一致 C.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对象既包括电子数据,又包括信息系统 D.计算机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E.计算机审计的基本过程与传统审计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BCE 『答案解析』选项A,计算机审计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中涉及到纸质资料的检查。选项D,信息系统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 第二节电子数据审计 过程:(会区别)

统计学习题第五章_抽样与抽样估计答案.doc

第五章抽样与抽样估计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常把n≥ 30 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把n<30 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2 、在抽样估计中,常见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标准差或样本方差以及它们的函数。 3 、在研究目的一定的条件下,抽样总体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则有许多个。 4 、在抽样调查中,登记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都可以尽量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5 、在抽样估计中,抽样估计量是指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样本指标(统计量),评价估计量优劣的标准有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二、选择题 单选题: 1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为原来的1/3 ,则样本单位数必须 ((2)) ( 1)增加到原来的 3 倍(2)增加到原来的9 倍 ( 3)增加到原来的 6 倍(4)也是原来的1/3 2、在总体内部情况复杂,且各单位之间差异程度大,单位数又多的情况下,宜采用 ((3)) ( 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 3、某厂产品质量检查,确定按5%的比率抽取,按连续生产时间顺序每20 小时抽 1 小时的全部产进行检验,这种方式是((4)) ( 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 4、其它条件一定,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提高,抽样推断的准确性就会((2)) ( 1)提高(2)降低(3)不变(4)不一定降低 5、在城市电话网的100 次通话中,通话持续平均时间为 3 分钟,均方差为分钟,则概 率为时,通话平均持续时间的抽样极限误差为((2)) ( 1)(2)(3)(4) 6、假定11 亿人口大国和100 万人口小国的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 抽样方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3))( 1)两者相等(2)前者比后者大(3)前者比后者小(4)不能确定大小 多选题: 1 、降低抽样误差,可以通过下列那些途径((2)(4)(5)) (1)降低总体方差(2)增加样本容量。 (3)减少样本容量(4)改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 (5)改简单随机抽样为类型抽样 2 、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1)(5)) (1)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2)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来消除的 (3)只有调查后才能计算 (4)即不能减少,也不能消除 (5)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3 、抽样极限误差((1)(2)( 4))

第十一章审计报告

第十一章审计报告 一、判断题 1.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出具标准格式、简式的审计报告。() 2.当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要在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之后、审计意见段之前增加强调事项段。() 3.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中,要删除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4.当被审计单位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5.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一般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6.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的强调事项段,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 7.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应当说明被审计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8.审计报告日为注册会计师对外正式签署审计报告的日期。() 9.对财务报表报出后知悉的审计报告日已经存在并可能导致修改审计报告的事实,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是否需要修改财务报表,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10.已审计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信息中存在重大错报或者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存在重大不一致时,注册会计师无需加以关注,因为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确定其他信息是否得到适当陈述。() 二、单项选择题 1.当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出现“除……的影响外”的字样时,表明审计报告是()。 A.无保留意见 B.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无法表示意见 2.下列情况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是()。 A.财务报表存在错报,但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 B.注册会计师对个别重要的会计事项没有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 C.被审计财务报表虚盈实亏,被审计单位不同意调整 D.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极其混乱,会计记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3.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负责签名并盖章的人员应当是()。 A.对审计项目负最终复核责任的合伙人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 B.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会计师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 会计师

第十章审计抽样

第十章审计抽样 【考点一】审计抽样含义与基本原理(教材P191-199) 【例题1-1·单选题】注册会计师并非在所有审计程序中都可以使用审计抽样。下列对审计抽样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 B.如果注册会计师在了解控制的设计和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同时计划和实施控制测试,则可能涉及审计抽样,但此时审计抽样仅适用于控制测试 C.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 D.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 【答案】D 【解析】选项D不恰当。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例题1-2·单选题】下列对各种抽样风险的陈述中,属于信赖不足风险的是()。 A.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的账户余额得出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 B.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不存在重大错报的账户余额得出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 C.根据抽样结果对内控制度的信赖程度高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 D.根据抽样结果对内控制度的信赖程度低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 【答案】D 【解析】选项A属于抽样风险的误受风险;选项B属于抽样风险的误拒风险;选项C 属于抽样风险的信赖过度风险。

【例题1-3·单选题】下列各项风险中,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的是()。 A.信赖过度风险 B.信赖不足风险 C.误受风险 D.非抽样风险 【答案】D 【解析】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信赖不足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只有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均有影响。 【例题1-4·多选题】在抽样风险中,导致注册会计师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的风险有()。 A.信赖不足风险 B.信赖过度风险 C.误受风险 D.误拒风险 【答案】AD 【解析】选项B、C属于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 【例题1-5·单选题】注册会计师在控制测试确定样本规模时,没有必要考虑的因素是()。 A.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B.预计总体偏差率 C.总体变异性 D.可容忍偏差率 【答案】C 【解析】注册会计师没有必要考虑总体变异性,只有选项A、B、D中三个因素对其有影响。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确定抽样审计总体、选择抽样审计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完整性是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 (三)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的确定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样本的代表性是保证审计抽样结论正确性的基础。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和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第九条评价抽样结果应当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于样本的影响,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合理推断审计总体特征。 第三章抽样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一) 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 (二) 样本的选取; (三) 对样本的评价; (四) 根据样本评价结果对总体进行推断; (五) 形成结论。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抽样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总体,是指作为一定的具体审计对象的各个单位组成的整体; (二)抽样单位,是指构成审计总体的单位项目; (三)误差,是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 (四)可容忍误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所愿意接受的差异或缺陷的最大程度; (五)预计总体误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预先估计的审计总体中差异或缺陷发生的概率; (六)可靠程度,是指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总体质量特征的概率; (七)抽样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八)样本量,是指能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总体作出审计结论所确定的抽样单位的数量; (九)其他因素。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重要性标准合理确定预计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和可靠程度的水平。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抽样审计方法。抽样审计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两种。 (一) 统计抽样是指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审查,并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抽样、连续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以及单位均值抽样、差异估计抽样和货币单位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

第五章 抽样估计学习指导

第五章 抽样估计学习指导 一、判断题×√ 1.抽样估计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 3.在抽样估计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 4.优良估计的无偏性是指:所有可能的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 5.抽样成数的特点是,样本成数越大,则成数方差越大.( ) 6.在总体方差一定的条件下,样本单位数越多,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 n x σ μ= 7.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

8.抽样误差即代表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这两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 10.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如果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40%,其他条件不变,则样本单位数只需要原来的一半左右.( ) 11.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 12.样本单位数的多少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成反比,与抽样极限误差范围的大小成正比.( ) 二.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A.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B.对调查单位做深入研究 C.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2.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准确性原则 B.随机性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第10章 审计抽样习题+案例

第10 章审计抽样 习题参考答案 1.审计抽样的含义是什么? 【答】审计抽样是指从某一特定的审计对象(审计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审计方法。 2.什么是抽样风险?抽样风险具体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各自对审计结果有何影响? 【答】抽样风险: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即并非对总体中 100%的项目进行审查,而只是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 表现形式及影响:(1)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依赖风险;二是依赖不足风险。过度依赖风险是指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通过样本的考察,得出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符合这一结论。即在审计师选取的内部控制样本中,其有效性好于总体水平,这样对样本考察的结果将导致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给予过度的依赖。依赖不足风险,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基于对样本的考察得出了不能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却是可以依赖的,即对内部控制应该依赖而未予依赖。 (2)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也有两种:一是误拒风险;二是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指在对账户余额的正确性进行测试时,实际上某项余额正确,而审计师通过考察样本却得出该余额不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正确的余额看成是错误的余额。误受风险,指实际上某项余额是错误的,而审计师考察样本后却得出该项余额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错误的余额误作为正确的予以接受。

3.什么是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之外的其他原 因所造成的风险。例如,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审计师工 作疏忽、审计师专业判断存在瑕疵等原因,导致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具体表现形式:非抽样风险一般难以量化,可以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的科学、周密设计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督导将其消除或减少。 4.审计师应分别采用何种方法对各种抽样风险进行控制? 【答】(1)对I类抽样风险的控制。依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都是将正确 判断为错误的风险,我们称其为I类风险或α风险。对I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控 制方法就是扩大审查的样本规模。因为增大样本规模,可以提高样本对审计总 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有效。 (2)对Ⅱ类抽样风险的控制。与I类风险相对应,过度依赖风险和误受风险都是将错误判断为正确的风险,我们称其为Ⅱ类风险或风险。控制Ⅱ类风 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抽样方法。因为抽样方法越科学,抽样过程的精度 就越高,抽样结果的可靠程度也越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Ⅱ类风险控制 在审计师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5.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对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1)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越强,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就越精确,抽样误差也就越小;(2)抽样误差。抽样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3)由样本审查结果对总体作出的推断。由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的特征对审计抽样工作质量更有 直接的影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师还要承担I类和Ⅱ类抽样风险,使得这 一推断过程成为审计抽样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4)审计师素质。审计师能否胜任审计抽样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审计 抽样的工作质量。 对审计抽样质量进行控制的内容:(1)审计抽样的技术控制。尽可能选择

第十一章审计

审计第十一章 问题 1 得 20 分,满分 20 分 下列对于投资与筹资循环中关于披露的审计程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注意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是否列入流动负债类中,如果列入,应做重分类调整 问题 2 得 20 分,满分 20 分 被审计单位A 公司为建造厂房于2006年4月1日从银行借入2000万元专门借款,借款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6%。2006年7月1日,A 公司采取出包方式委托B 公司为其建造该厂房,并预付了1000万元工程款,厂房实体建造工作于当日开始。该工程因发生施工安全事故在2006年8月1日至11月30日中断施工,12月1日恢复正常施工,至年末工程尚未完工。2006年将未动用借款资金进行暂时性投资获得投资收益10万元(其中资本化期间内闲置资金获得投资收益7万元),该项厂房建造工程在2006年度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为( )万元。 正确答案: 13 问题 3 得 20 分,满分 20 分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正确答案: 由于函证短期借款可以证实企业未入账的债务, 所以函证短期借款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短期借款审计时必须执行的程序 公司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的方式,如果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应由财务部门提交方案 经过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批准方可发行 问题 4 得 20 分,满分 20 分 以下审计程序中,属于注册会计师李明针对应付债券执行的控制测试的有( )。 正确答案: 取得债券发行的法律性文件,检查债券发行是否经董事会授权、是否履行了适当的审批手续,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取得债券契约,检查企业是否根据契约的规定支付利息 取得债券偿还和回购时的董事会决议,检查债券的偿还和回购是否按董事会的授权进行 问题 5 得 20 分,满分 20 分

统计学习题第五章_抽样与抽样估计答案

一、填空题 1、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常把 n≥30 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把 n<30 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2、在抽样估计中,常见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标准差或样本方差以及它们的函数。 3、在研究目的一定的条件下,抽样总体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则有许多个。 4、在抽样调查中,登记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都可以尽量避免,而抽样误差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5、在抽样估计中,抽样估计量是指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样本指标(统计量),评价估计量优劣的标准有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二、选择题 单选题: 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为原来的1/3,则样本单位数必须 ((2)) (1)增加到原来的3倍(2)增加到原来的9倍 (3)增加到原来的6倍(4)也是原来的1/3 2、在总体内部情况复杂,且各单位之间差异程度大,单位数又多的情况下,宜采用 ((3)) (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 3、某厂产品质量检查,确定按5%的比率抽取,按连续生产时间顺序每20小时抽1 小时的全部产进行检验,这种方式是((4)) (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 4、其它条件一定,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提高,抽样推断的准确性就会((2)) (1)提高(2)降低(3)不变(4)不一定降低 5、在城市电话网的100次通话中,通话持续平均时间为3分钟,均方差为分钟,则概率为时,通话平均持续时间的抽样极限误差为((2)) (1)(2)(3)(4)

6、假定11亿人口大国和100万人口小国的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3))(1)两者相等(2)前者比后者大(3)前者比后者小(4)不能确定大小 多选题: 1、降低抽样误差,可以通过下列那些途径((2)(4)(5)) (1)降低总体方差(2)增加样本容量。 (3)减少样本容量(4)改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 (5)改简单随机抽样为类型抽样 2、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1)(5)) (1)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2)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来消除的 (3)只有调查后才能计算 (4)即不能减少,也不能消除 (5)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3、抽样极限误差((1)(2)(4)) (1)是所有可能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误差范围 (2)也叫允许误差(3)与所做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成反比 (4)通常用来表示抽样结果的精确度 4、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1)(2)(3)(4)(5)) (1)总体方差 (2)所要求的概率保证程度 (3)抽样方法 (4)抽样的组织形式 (5)允许误差法范围的大小 5、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2)(4)) (1)总是大于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广义线性模型_一_陈希孺

文章编号:1002-1566(2002)05—0054—08 广义线性模型(一) 陈希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 要:本讲座是广义线性模型这个题目的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主要分3部分:建模、统计分析 与模型选择和诊断。写作时依据的主要参考资料是L.Fahrmeir等人的《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ing Based on G 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关键词:广义线性模型;建模;统计分析;模型选择和诊断 中图分类号:O212文献标识码:A 形式上,广义线性模型是常见的正态线性模型的直接推广(见本讲座§1.1,(一))。它可适用于连续数据和离散数据,特别是后者,如属性数据,计数数据。这在实用上,尤其是生物,医学和经济、社会数据的统计分析上,有重要的意义。本讲座是关于这个题目的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 广义线性模型的个别特例起源很早。Fisher在1919年曾用过它。最重要的Logistic模型,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由Berkson,Dyke和Patterson等人使用过。1972年Nelder和Wedderburn在一篇论文中引进广义线性模型一词,自那前后以来研究工作逐渐增加。1983年McCullagh和Nelder出版了系统论述此专题的专著(见下)并于1989年再版,研究论文数以千计。 本讲座是应用取向,分3部分:建模、统计分析与模型选择和诊断。写作时依据的主要参考资料是L.Fahrmeir等《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ing Based on G 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Springer,1994,以及McCullagh等的《G eneralized Linear Models》,1989年第2版,Chapman& Hill。此领域的专著一般都不涉及严格的数学推导。本讲座在建模过程及统计方法的导出等方面,力求在数学上交待清楚,但因性质所限,也不涉及一些非常繁琐的证明。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应参阅有关的杂志论文,可从下面的论文入手:L.Fahrmeir等:Consistency and asymptotic normality of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 in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Ann. Statist,1985,342—368。 第一部分 建模 §1.1 一维广义线性回归 (一)定义 设有因变量Y,自变量x。Y为一维,x一般为多维。通常的线性回归有以下几个特征: 1.E(Y)=μ=z′(x)β(线性,线性指对β,非X),z(x)为x的已知(向量)函数,z′表示转置(本讲义中“′”都表示转置,不是导数),z′(x)常简记为z′。 2.x,z(x),Y都是取连续值的变量,如农作物的产量,人的身高体重之类。

第六章抽样调查习题答案

第六章抽样调查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D 4、 D 5、C 6、 D 7、 C 8、 A 9、 D 10、A 11、 D 12、C 13、B 14、 A 15、A 16、 B 17、 B 18、D 19、 A 20、A 21、 A 22、 D 23、 D 24、 B 25、A 二、判断题 1、CD 2、AE 3、BCD 4、ABDE 5、ABD 6、AB 7、ABCD 8、AC 9、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 16、√17、√18、× 四、填空题 1、随机、部分、总体 2、计算、控制 3、重复、不重复 4、大于 5、点估计、区间估计 6、增加到4倍、减少三分之二、 减少四分之三7、大样本、小样本8、正、反 五、复习思考题 1、影响抽样误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总体单位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愈大则抽样误差愈大,反之则愈小。 (2)样本单位数的多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愈多,则抽样误差愈小。 (3)抽样方法。抽样方法不同,抽样误差也不相同。一般说,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误差 要大些。 (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其抽样误差也不相同,而且同一组织 形式的合理程度也会影响抽样误差。 2、什么是抽样调查?它有哪些特点? 答:抽样调查是根据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标志总量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属于非 全面调查的范畴。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 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 (1)只抽取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院) 本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学科研究方向及其研究生导师 二、培养目标 1.硕士生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数学人才。学习年限三年,具体培养目标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较为系统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某个研究方向上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某个研究方向上做出有理论或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毕业后,适应于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中从事数据分析、信息发掘、决策支持、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能胜任高校中概率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3)身心健康。 2.博士生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高级研究人才。学习年限三-四年(硕博连读生及直博生五-六

年),具体培养目标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坚实宽广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并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某些研究方向有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有关的研究方向上做出重要的有理论或实际意义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用二外阅读专业文献。毕业后,适应于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统计学应用及理论方面的高级研究工作、信息研究与决策支持方面的高级管理工作,以及概率统计学相关领域教学工作。 (3)身心健康。 三、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 1.硕士生 总学分:40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须修4门10学分 学位基础课须修5门14学分 学位专业课须修2门6学分 专业选修课须修3门8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程须修1门2学分 2.博士生 总学分:21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须修3门8学分 学位专业课须修2门6学分 专业选修课须修2门5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程须修1门2学分 具体的课程设置请看《数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实践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 1.硕士生 (1)能承担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助教工作,由主讲教师对其教学实践综合评分。 (2)能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具有根据研究结果撰写学术论文、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3)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文字和图形处理的能力。 (4)三年内担任一个学期的相关专业课程与项目的助教或助研工作,工作量每周不少于2小时。由主讲教师对其教学实践进行综合评分。 2.博士生 (1)能够很好地担任本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能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毕业论文。 (2)能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具有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熟练地撰写为科学论文能力,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规定的时间以口头的形式进行报告。

统计学经典书籍推荐

统计学经典书籍推荐 这是我碰巧在网上看到有人做了一些关于统计学经典书籍推荐和建议的总结,所以特意 转载与此,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统计学基础部分 1、《统计学》David Freedman等著,魏宗舒,施锡铨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 据说是统计思想讲得最好的一本书,读了部分章节,受益很多。整本书几乎没有公式,但是讲到了统计思想的精髓。 2、《Mind on statistics(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只需要高中的数学水平,统计的扫盲书。有一句话影响很深:Mathematics as to statistics is something like hammer, nails, wood as to a house, it's just the material and tools but not the house itself。 3、《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英文版.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看了就发现和国内的数理统计树有明显的不同。这本书理念很好,讲了很多新的东西,把很热门的Bootstrap方法和传统统计在一起讲了。Amazon上有书评。 4、《Business Statistics 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影印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实务中很实用的东西,虽然往往为数理统计的老师所不屑 5、《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影印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和上面那本是一个系列的。老外的书都挺有意思的 6、《探索性数据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和第一本是一个系列的。大家好好看看陈希儒老先生做的序,可以说是对中国数理统计的一种反思。 二、回归部分 1、《应用线性回归》中国统计出版社 还是著名的蓝皮书系列,有一定的深度,道理讲得挺透的。看看里面对于偏回归系数的说明,绝对是大开眼界啊!非常精彩的书 2、《Regression Analysis by example (3rd Ed影印版)》 这是偶第一本从头到底读完的原版统计书,太好看了。那张虚拟变量写得比小说都吸引人。没什么推导,甚至说“假定你有统计软件可以算出结果”,主要就是将分 析,怎么看图,怎么看结果。看完才觉得回归真得很好玩 3、《Logistics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王济川郭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多的国内的经典统计教材。两位都是社会学出身,不重推导重应用。每章都有详细的SAS和SPSS程序和输出的分析。两位估计洋墨水喝得比较多,中文写的书,但是明显老外写书的风格 三、多元 1、《应用多元分析(第二版)》王学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现在好像就是用的这本书,但是请注意,这本书的亮点不是推导,而是后面和SAS结合的部分,以及其中的一些想法(比如P99 n对假设检验的影响,绝对是统计的感觉,不是推推公式就能感觉到的)。这是一本国内很好的多元统计教材。 2、《Analyzing Multivariate Data(英文版)》Lattin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书有很多直观的感觉和解释,非常有意思。对数学要求不高,证明也不够好,但的确是“统计书”,不是数学书。

11审计第十一章习题11

第十一章风险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对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的范围和程度会因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规模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以下关于了解重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化工等产生污染的行业,注册会计师可能更关心相关环保法规 B.对从事计算机硬件制造的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可能更关心市场和竞争以及技术进步的情况 C.对金融机构更加关心宏观经济走势以及货币、财政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 D.对建筑行业要更加关心其长期合同涉及的收入与成本的重大估计是否恰当 2、下列有关“项目组内部的讨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了交流信息和分享见解的机会 B.项目组应当讨论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以及发生错报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如果项目组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或其他特殊技能的专家,这些专家不用参与讨论 D.项目组应当根据审计的具体情况,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 3、下列关于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 B.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 C.可能影响多项认定 D.可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 4、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时,可不必考虑的因素是()。 A.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观念和风格 B.购货交易是否经过正当批准 C.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 D.被审计单位的人事政策 5下列程序中,一般不用于了解内部控制而只用于控制测试程序的是()。 A.询问 B.观察 C.检查 D.重新执行 6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是()。 A.确定重要性水平 B.控制固有风险 C.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D.控制检查风险 7下列有关了解内部控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了解内部控制时,甲注册会计师应评价相关控制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B.甲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价A公司所有的内部控制 C.甲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须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D.执行穿行测试,以确定A公司相关控制活动是否得到执行 8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是()。 A.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绩趋势 B.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业绩是否达到预算

第十章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CPA经常在了解控制设计和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同时计划和实施控制测试,在这种双重目的的测试中CPA如果使用审计抽样,此时的审计抽样是针对()进行的。 A、细节测试 B、实质性测试 C、双重目的测试 D、控制测试 答案:D 2. 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费用的方法是()。 A、固定样本量抽样 B、停―走抽样 C、发现抽样 D、比率估计抽样 答案:B 3. CPA从总体规模为 1 000、账面金额为 1 000 000 元的存货项目中选择了200 个项目作为样本。在确定了正确的采购价格并重新计算了价格与数量的乘积之后,CPA将200 个样本项目的审定金额加总后除以200,确定样本项目的平均审定金额为980 元。那么,推断的总体错报就是()元。 A、980 B、980000 C、20 000 D、10000 答案:C 题目解析:计算估计的存货余额为980 000 元(980 元×1 000)。推断的总体错报就是20 000 元(1 000 000 元-980 000 元)。 4. 被审计单位将某客户应收账款错记在另一客户应收账款明细账户中,因此,CPA在评价抽样结果时()。 A、不能认定这是一项误差 B、认定这是一项误差 C、认定这是一项重分类误差 D、认定这是一项核算误差 答案:A 解析:不影响财务报表金额,所以,不能认定这是一项误差。 5. 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过程实施控制测试时,CPA主要通过对存货移动控制、盘点程序及被审计单位用以控制存货盘点的其他活动的观察来进行。CPA用来观察盘点的这些程序() A、需要使用审计抽样 B、不需使用审计抽样

第六章-抽样调查

第六章 抽样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 1.随机抽样的基本要求是严格遵守( ) ①准确性原则;②随机原则;③代表性原则;④可靠性原则。 2.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①广泛运用数学的方法; ②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③修正普查的资料; ④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3.抽样总体单位亦可称( ) ①样本; ②单位样本数; ③样本单位; ④总体单位。 4.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 ①样本平均误差; ②抽样极限误差; ③可靠程度; ④概率程度。 5.在实际工作中,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采用重复抽样的公式的场合是( ) ①抽样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很小时; ②抽样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很大时; ③抽样单位数目很少时; ④抽样单位数目很多时。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单位数目和抽样误差的关系是( ) ①抽样单位数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②抽样单位数目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③抽样单位数目的变化与抽样误差的数值无关; ④抽样误差变化程度是抽样单位数变动程度的2 1。 7.用简单随机抽样(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平均误差降低50%,则样本容量需扩大到原来的( ) ①2倍; ②3倍; ③4倍; ④5倍。 8.事先将全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抽样组织形式,被称为( ) ①分层抽样;②简单随机抽样;③整群抽样;④等距抽样。 9.全及总体按其各单位标志性质不同,可以分为( ) ①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②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 ③可列无限总体和不可列无限总体;④变量总体和属性总体。 10.抽样指标是( ) ①确定性变量; ②随机变量; ③连续变量; ④离散变量。 11.用考虑顺序的重置抽样方法,从4个单位中抽选2个单位组成一个样本,则样本可能数目为( ) ①1642=; ②10!3!2!5=; ③12!2!4=; ④6!2!2!4=。 12.无偏性是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应满足的要求之一,无偏性是指( ) ①样本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②样本成数等于总体成数; ③抽样指标等于总体指标; ④抽样指标的平均数等于总体指标。 13.抽样平均误差就是抽样平均数(或抽样成数)的( ) ①平均数;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标准差系数。

第10章 审计抽样

第十章审计抽样 本章考情分析 (一)可考程度分析 从最近3年考试中,2007年考查了“变量抽样方法”选择题和10分的 PPS 抽样的英文附加题;2008年结合应收账款实施函证程序考查了“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PPS抽样)”的运用;2009年原制度简答题为5分,新制度简单题为6分。预计2010年本章内容还是重点考查审计抽样的运用,比如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运用和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特别是PPS方法的运用,分值可能在5分左右。 本章内容重难点主要有5个方面: 1.抽样风险及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教材P203); 2.审计抽样步骤的运用(教材P206); 3.非统计抽样示例(教材P235-236); 4.传统变量抽样的运用(教材P237-238); 5.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教材P241-251)。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本章知识要求和能力等级 知识要求能力等级1.审计抽样的基本概念 1 2.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2 3.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2 4.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2 重难点讲解 第一节审计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选取测试项目方法(教材P200-202) 1.选取测试项目方法的种类 选取测试项目方法解决的是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主要包括: (1)选取全部项目测试; (2)选取特定项目测试; (3)审计抽样。 2.选取测试项目方法的依据 注册会计师考虑选取测试项目方法要依据两个因素(教材P200第2段) (1)与所测试认定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2)对审计效率的要求。

3.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方法的特征(适合于细节测试) (1)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2)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由于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选取特定项目测试方法(适用于针对性测试)(教材P189、P201) 选取特定项目通常包括: (1)大额或关键项目; (2)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 (3)被用于获取某些信息的项目; (4)被用于测试控制活动的项目。 5.审计抽样(对总体缺乏特别的了解时采用,遵循随机选样的原则)(教材 P202第4段) (1)审计抽样概念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 施审计程序,且所有项目都有机会被选取。这使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与被选取项目某一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总体的结论。 (2)审计抽样基本特征 ①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②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③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3)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 ①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 ②在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 【例题1·多选题】审计抽样应当具备以下( )特征。 A.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B.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C.抽样风险的最理想值是零 D.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答案】ABD 【解析】只要采用审计抽样就有抽样风险,显然选项C不是审计抽样的特征。 二、抽样风险及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教材P203) 1.抽样风险的含义 ),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A 1 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A )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抽取的样本不 2 能代表总体的风险。 2.控制测试时的抽样风险(重点掌握) (1)控制测试的含义(教材P340) 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有效 性而实施的测试,是为了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2)信赖过度风险: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情况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