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8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20篇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20篇介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而中医师承传统病案则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载体,通过记录中医师对于各种疾病的诊疗、用药经验等,对后代医师进行传承和启迪,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档将介绍20个经典的中医师承传统病案,其中包括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药方和治疗效果等,以期激发读者的兴趣,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中医医学知识。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1. 感冒这个病案记录了中医师对于常见感冒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包括以草药为主的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的应用。
2. 慢性胃炎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该病案介绍了中医师通过调理脾胃、祛食积等中药方剂和适当的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3. 失眠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失眠是一个常见的病症。
这篇病案介绍了中医对于失眠的独特治疗方法,包括通过调整情志、祛风安神等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的应用。
4. 肩周炎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关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案多有记载。
此病案着重介绍了中医师对于肩周炎的诊断、针灸治疗和中药外敷等治疗手段。
5. 糖尿病这篇病案详细介绍了中医师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采用中药调补肾气、祛暑和调节饮食结构等多方面措施来维持血糖平衡。
6. 高血压该病案记录了中医师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节血气、改善饮食结构、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7. 高血脂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的高血脂病案,主要介绍了中医针对高血脂的中药治疗方案、针灸疗法和适宜的饮食调理。
8. 冠心病这篇病案详细介绍了中医对于冠心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通过中药调气血、舒肝息风和合理饮食结构等来缓解病情。
9. 久病体虚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关于久病体虚的治疗方案是多方面的。
该病案介绍了中医通过中药补气养血和适当的营养调理等方法治疗久病体虚。
10. 咳嗽这篇病案记录了中医师对于咳嗽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煎剂的应用、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11. 月经不调中医师承传统病案中,月经不调是一个常见的妇科疾病。
医案整理(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 79岁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职业:—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4。
5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辅助检查:体温37。
5℃.血常规:WBC 5.2×109/L,N0。
65,L0。
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郭某性别: 女年龄:51岁民族:—文化程度: - 籍贯: -职业: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15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精选老中医珍贵临床经验、经验方、验案20篇,篇篇精彩

⼆剂后,胬⾁渐退,变薄,视物清晰。
⼜服⼗五剂,胬⾁基本退净,听⼒正常。
每于经前,左内眦微红。
再服⼗剂,愈。
袁某,⼥,66岁,杨村某街⼈,1974年5⽉24⽇诊。
刻诊:两⽬内眦胬⾁磨痛,有⾎丝盘绕。
视物模糊,⾆⾚,脉弦。
治以清热散风。
密蒙花12克、草决明15克、⽩蒺藜12克、银花12克、公英12克、菊花12克、美仁⼦9克、⽢草6克、灯芯1.5克。
⽔煎服(美仁⼦即蕤仁)。
⼆剂后,⾎丝退。
六剂后胬⾁退净,视物正常。
眼底炎⼀例邵某,男,30岁,某⼤队⼈,1977年1 1⽉26⽇诊。
刻诊:右眼视⼒弱三个⽉,右侧头痛发⽊。
⿊睛⽆蒙翳。
北京某眼科医院诊为眼底炎。
⾆淡红,脉缓。
治以养⾎散风明⽇。
当归7克、川芎6克、美仁⼦9克、⽩蒺藜12克、草决明18克、菊花12克、茺蔚⼦12克、夏枯草12克、元参9克、⽯斛9克、⽢草6克。
⽔煎服,每⽇⼀剂。
共服药⼋剂,视⼒正常,头痛愈。
3、⼀味中药,⼤量使⽤,治疗颈椎病临床⼼得余⽤葛根治外感风热之头痛,项背强痛,肌⾁痠痛和湿热泻痢或脾虚泄泻,热病⼝渴等证均以量⼤取效,每每下笔即120克⼀剂,药房中⼈因量⼤曾质询于余。
葛根⽢、⾟、凉,归脾胃经,⾟味虽有发散之⼒,使本品具发表、解肌、升阳透疹之功。
但⽢味重⽽⾟味轻,其升透⼒并不强,兼之性凉并不甚寒。
⽽脾虚泄泻则葛根宜炒,世⼈有⼟炒,⽤⽶汁浸润后炒⾄⽼黄,与⽅中诸药同煎亦获其效,⽶汁有健脾胃作⽤,炒后葛根凉性减,升发清阳之⼒增。
葛根⼤量⽤的经验来源余⽤葛根⼤量取效来⾃三证。
以⽣活中实例证之,世⼈每⽤塘葛菜或⽣鱼煲葛汤,⼀家四⼝每⽤1-1.5公⽄葛煲汤,实即1000-1500克,四⼈平均分之,每⼈250~270克,诚然为鲜品,但葛根120克仅及⼀半或1/3⽽已,故虑其升散太过或过凉诚属多余之虑。
其次证之古⼈,仲景《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喘⽽汗出”⽤葛根0.25公⽄。
《梅师⽅》治热毒下⾎⽤⽣葛根1公⽄。
三证之今⼈:有郭姓患者,⼥,33岁。
中医师承每周病历文案

中医师承每周病历文案1. 病历文案1:男性,57岁,主诉:胸闷、气短,伴有咳嗽。
舌苔薄白,脉细弦。
师承第三周,方药调整为黄芪加减汤,连服7天,症状有所改善。
2. 病历文案2:女性,43岁,主诉:经期不调,月经推迟,伴有腹痛。
舌质淡红,脉弦滑。
师承第五周,方药调整为调经活血汤,连服10天,症状明显减轻。
3. 病历文案3:男性,32岁,主诉:失眠严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
舌苔黄腻,脉滑数。
师承第二周,方药调整为安神补心汤,连服5天,睡眠质量有所提升。
4. 病历文案4:女性,38岁,主诉:腰痛久治不愈,活动时加剧。
舌质暗红,脉沉细。
师承第四周,方药加减为桂枝茯苓丸加减,连服14天,疼痛明显减轻。
5. 病历文案5:男性,45岁,主诉: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舌苔薄白,脉细弱。
师承第一周,方药调整为补气养血汤,连服7天,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6. 病历文案6:女性,29岁,主诉:月经量少,经期短暂,色淡质稀。
舌苔白腻,脉细滑。
师承第三周,方药调整为四物汤加减,连服10天,月经稳定恢复正常。
7. 病历文案7:男性,66岁,主诉:便秘,大便干燥,口干咽痛。
舌质红绛,脉滑数。
师承第二周,方药调整为承气汤加减,连服5天,排便通畅,口干症状减轻。
8. 病历文案8:女性,50岁,主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失眠。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师承第四周,方药加减为女中益气汤加减,连服14天,更年期症状明显缓解。
9. 病历文案9:男性,38岁,主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稀赤。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师承第一周,方药调整为黄连阿胶汤加减,连服7天,腹泻症状明显减轻。
10. 病历文案10:女性,25岁,主诉:面色暗黄,疲劳倦怠,食欲不振。
舌质淡黄,舌苔白,脉细弱。
师承第五周,方药调整为参苓白术散加减,连服10天,面色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提升。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20篇

中医师承传统病案20篇1. 引言中医师承传统病案是记录了中医医师在诊治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新一代中医医师的培养和中医传统医学的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分享20篇中医师承传统病案,包括病例的描述、诊断过程、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信息,旨在提供给读者参考和研究。
2. 病案列表1. 病案一:气滞血瘀型痛经病例分析2. 病案二:湿热蕴结型痤疮病例分析3. 病案三:肝郁脾虚型失眠病例分析4. 病案四: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病例分析5. 病案五: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病例分析6. 病案六:肾阳虚血瘀型阳痿病例分析7. 病案七:心脾两虚型心悸病例分析8. 病案八:肺热痰瘀型慢性咳嗽病例分析9. 病案九:脾胃湿热型慢性腹泻病例分析10. 病案十:气阴两亏型过敏性鼻炎病例分析11. 病案十一:肠燥便秘型痔疮病例分析12. 病案十二: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病例分析13. 病案十三:脾胃湿热型糖尿病病例分析14. 病案十四:肝胆湿热型黄疸病例分析15. 病案十五: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病例分析16. 病案十六:肺肾阴虚型支气管哮喘病例分析17. 病案十七:心肾不交型心绞痛病例分析18. 病案十八:痰湿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例分析19. 病案十九:湿热蕴脾型慢性肠炎病例分析20. 病案二十:肾阳不足型阳痿病例分析3. 病案分析每篇病案将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内容:3.1 病例描述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等。
3.2 诊断过程详细描述中医医师的诊断过程,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的运用,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
3.3 中医诊断根据诊断过程得出的中医诊断结果,包括辨证、病机分析等。
3.4 治疗方法介绍中医医师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方剂的选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3.5 治疗效果描述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减轻程度、体检结果改善等。
4. 结论中医师承传统病案是中医医师经验的宝贵总结,通过对这些病案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应用,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师承医案模板汇总

66岁,
。
2015年03月06
1月余,伴黑便10天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收住。入院症见:
大便呈柏油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检查示:WBC:
,RBC:1.7×1012/L,HGB57g/L ,PLT:158×109/L,L: 24.1%,
8剂,水煎
2015年03月31日):服上药后胃脘部偶感隐痛,无明显口
10g,麦
10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5年04月08日):服上药后胃脘部无不适,无明显口干
10g,麦芽10g,
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复查
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
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10剂,水煎服,一日
8月未见复发,经复
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门静
“不
”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
“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
“不荣则痛”。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
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
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
7
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
中医师承医案

中医师承医案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1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许三桂~男~64 岁~农民~患者两脚寒冷感~色紫~甚则寒冷如冰~冬季虽在室内摄氏零上 15 , 20 度~亦必须着皮毛鞋~夜间尤甚~不能入睡~经各医院会诊一致认为是雷诺氏病~历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脉沉舌润~因思两脚寒冷者为血虚营运不周所致~此足厥阴血虚寒凝之症~宜当归四逆汤与顾步汤化裁。
当归 25 克、桂枝 20 克、白芍 15 克、细辛 5 克、甘草 15 克、木通 15 克、红枣 5 枚、黄芪 50 克、丹参 20 克、石斛 20 克、红花15 克、鸡血藤 50 克~水煎服。
服药 10 剂~脚冷稍好。
嘱继用上方5 剂以善后。
11/100页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2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马季华~女~30岁。
患者近半年来~入睡困难~有时常彻夜不眠~伴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口干~健忘乏力~月经周期紊乱~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
证属肝肾不足、心肾不交。
治宜当滋补肝肾、养心安神~处方:熟地15g~生地10g~淮山药2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10g~夜交藤30g~炒枣仁20g~龙骨、牡蛎各30g,白芍10g, 柏子仁20g,黄精15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10g。
22/100页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3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范登云~男~48岁。
以反复右踝关节肿痛10余年~加重3天来诊。
患者于4年前因饮酒、进食肥甘厚味之后出现右踝关节肿痛~当时曾到院外门诊就诊~诊断为“痛风”~曾用“丙磺舒”、“秋水仙碱”等口服~静脉用“先锋霉素”治疗好转~但以后每因饮酒~进食肥甘厚味之品出现踝关节肿痛发作~就诊3天前因朋友生日饮啤酒约500ml~当晚即出现右踝关节肿痛~自服止痛药物无效即由家人送经本院门诊就诊~当天化验血尿酸718mmol/L。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1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1中医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是中医医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并总结的宝贵经验,每篇病案都蕴含着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结晶。
本文将介绍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的特点,以及通过研究和学习这些病案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启示。
第一篇病案:《肺病初起必生鼻病》这篇病案描述了患者刚出现肺病症状时就已经开始有鼻病的情况。
通过研究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肺与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医治疗肺病对鼻病的影响。
第二篇病案:《舌脉两证论治气虚久病》这篇病案通过舌脉的观察,得出了患者为气虚久病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舌脉诊断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舌脉来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第三篇病案:《肝郁脾虚证辨治》这篇病案描述了患者肝郁脾虚的证候,并针对该证候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个案例使我们认识到肝脾相互影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对肝脾功能的调理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第四篇病案:《脉诊回阳救逆证》这篇病案通过脉诊发现患者有逆证,提出了回阳救逆的治疗方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逆证的病理机制来制定治疗方案。
第五篇病案:《湿热积滞服药后膏方外治》这篇病案描述了患者服药后湿热积滞的情况,通过外治膏方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研究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认识到中药外治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外治方法。
......(依次类推,总共介绍20篇病案)通过对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临床实践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每篇病案都是中医药的宝贵财富,通过分析病案中的观察、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正如这些病案所展示的,中医临床病案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我们既要注重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师承是中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与师傅的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和病案中的经验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姓名:郑小琴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76.4.26
就诊日期:
2015年10月5日
初诊□复诊□
发病气节:秋分
主诉:口交歪斜10天余
现病史:患者10天前不慎受风寒,第二天发现右侧口角漏水,口角向左歪斜。于今日来我愿就诊,门诊拟“中医:面瘫;西医:面神经麻痹”收住我科。现患者口角向左歪斜,右侧额纹不明显,右眼未能闭合,右侧面部扳滞麻木,伸舌偏右,吹气右侧口角不漏气,右耳后完骨无明显压痛。病程中无发热胃寒,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食可,夜寐可,二便正常
治疗法: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针灸对症治疗。
其他治疗:予以中医给予针刺和热敏灸治疗,通筋补气,温血活络;西医予以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避风寒,合理饮食。
既往史:一般,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和心脏病史,无按计划预防接种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面瘫面容,表情呆滞,自主体位。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
脉诊:脉细舌诊:苔薄白
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全套、大小便等检查无异常
中医诊断:面瘫病
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