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

合集下载

各历史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各历史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各历史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青花瓷是我国瓷器艺术品中的皎皎者。特别是流行小天王的一曲‘青花瓷’让更多的外行人喜欢,并开始关注青花瓷这一美丽的艺术品。这不最近小编的一位友人因为公司的需要想要挑选一件不错的青花瓷礼品送给商务好友。所以特意介绍一下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大家一起来看看。 ຫໍສະໝຸດ 各历史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三)元青花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的几个特点:
1.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有的会呈现出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3.元青花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料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发色没有苏麻离青料那么鲜亮。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首先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品以制作精美著称;到了清康熙时更以著名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并且大量出口到外国;而到了清乾隆以后因为当时的皇帝更重视粉彩瓷的发展,所以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但总的说来,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美,烧造技术成熟,制作广泛,造型极为丰富。瓷胎质量很高,胎体坚白细润,釉面质量完美,釉质莹润细腻、透亮光洁,青料墨分五色、七色、九色之多,画工生动细腻,写实性强。其制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青花瓷制造的巅峰。
(一)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比较少见。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是,唐青花主要是由唐三彩的蓝彩釉转变而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白瓷。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

元青花瓷辨别元青花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由于有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元青花瓷的辨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的辨别方:青花瓷至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无论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有了独特创新。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贵稀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元代青花瓷的釉色莹润透亮,白中微闪青,一般为青白色。

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元青花瓷的胎骨厚重,青花发色不稳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晕散浑浊之色,青花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浓艳,有的色泽闪灰等不同特征。

笔者认为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基本要点:(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

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1.看胎质: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怎么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

怎么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

怎么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

明朝时期人们主要烧造的瓷器品种就是青花瓷。

此后各朝各代都有烧造青花瓷,烧造的青花瓷带有该朝代的时代特征。

作为紧邻明代的清代,其出产了较多青花瓷,那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该怎么区分呢?要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记住两个朝代青花瓷特征就可以了。

历史上明代后面紧接着清代,一般说来,下一个朝多少都会继承一些上个朝代的制瓷工艺手法等,但是明代和清代不同,清代国家昌盛,清朝初期制瓷继承了一些明代制瓷特征,但是之后人们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烧造工艺手法。

烧造瓷器也就和明代大不相同了。

明朝初期,是我国青花瓷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种类还是样式,都非常繁多,并以做工精细,样式多样,胎釉细致精密,图案纹饰精美、色调明艳闻名。

其中永乐时期,因为受到波斯文化影响,所以当时出产的青花瓷带有波斯器皿的一些特征。

明代后期,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但是光泽没有前期的好。

明代青花图案纹饰内容取自大自然、题材广泛,多为写意、较少写实,用笔豪放,画面生动。

清朝早期延续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手法,所以出产青花瓷与明代相似。

到了清朝晚期,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时期青花瓷带有各朝代文化、艺术特征,从款识上来说,咸丰时期青花瓷款识主要有纪年款和堂名款,民窑青花瓷还有图章式的篆书款。

同治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民窑还有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甚至为慈禧专门制作的青花瓷还有专门的款识--“体和殿制”铭款。

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字体样式多为篆书款和楷书款,民窑还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和图记款。

宣统时期青花瓷款识也以纪年款和堂名款为主。

此外四个朝代都有仿制明朝、清朝前期的青花瓷样式款识,且仿制的款识各不一样。

如咸丰时期仿制明朝的青花瓷款识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等,而到了光绪时期,仿制明朝、清朝前期款识多为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

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青花大不同

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青花大不同

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青花大不同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时代特点,每个朝代的艺术审美又各有不同。

自唐代到清代,每个时期的青花各有各的风采。

唐代青花青花瓷的起源就在唐代,今天的河南巩县窑就是当年唐代青花的产地。

这个时代的青花瓷器形主要以小物件为主,例如碗、罐子、盖子等。

装饰图案基本上都是一些花草的图案。

而花草图案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竹、梅等的小花朵;另一类是主要对外出口的阿拉伯图案,例如菱形、叶子花纹等具有异域风情的花纹。

宋代青花唐代青花刚有了一段时间的小高峰结果最后渐渐衰败。

而宋代青花流传下来的又很少,基本上只有一些残片,在这些残片中,我们分析总结出了宋代青花瓷的图案,有牡丹、菊花、树木、圆圈、波浪、文字等。

青花发色一般是灰蓝色或者灰黑色,基本上和唐代青花的延续性并不大。

元代青花到了元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对蓝天白底的喜爱,元青花逐渐受到重视,再加上元代景德镇烧制出了成熟的青花瓷。

元代青花可以说是青花的巅峰。

元代青花的釉面的颜色分为青白和乳白两种,青花料也分有国产的和进口的两种,国产料和进口料的不同就在于一个颜色偏灰进口料颜色很浓艳,颜色深的地方都有了铁锈斑。

元青花种类很多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其中的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有时代特色。

元青花的纹样画面丰满,层次多而不杂。

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

动物有龙凤、鸳鸯、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灵芝、瓜果。

所画牡丹的花瓣很多而且留着白边;龙的纹样头小、脖子细、身子长、矫健而凶猛。

搭配的花纹装饰一般是花瓣、铜钱、海水、云朵、蕉叶之类。

明清青花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到达顶峰又走向衰落的一个时期。

在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又一个高峰,因为瓷器的做工精美而家喻户晓。

在清康熙时,“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为粉彩瓷的发展,青花瓷渐渐走向衰退,虽然在清末时再次兴起,但最后还是无法像康熙朝时期一样繁盛。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官窑制作比较严谨、精致;民窑的就随意、洒脱,画面相对更有写意的感觉。

元 青花

元 青花

元青花瓷(概述)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绝大多数珍品出自景德镇(产地)扬海外,显示了对元青花的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元青花的窑址调查。

准确的元青花烧造地难寻,元青花的窑址究竟在哪里?《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从几位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口中听到了较为一致的答案:元青花珍品绝大多数出自景德镇。

据悉,除了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等地也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位陶瓷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元朝时云南玉溪窑等地烧制的是青釉青花,精美的白釉青花基本都是在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其他窑非常少。

其他瓷窑所产的元青花,在颜色、纹饰等方面都远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据文博界专家考证,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元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一方面,宋元交战频繁,北方大量工匠艺人为谋生路举家南迁,江西景德镇成为陶瓷工匠汇聚之地。

他们把北方窑业的先进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入了南方瓷业生产。

另一方面,景德镇有比北方更优越的制瓷环境、更好的制瓷矿产资源,瓷石、高岭土、水和森林等资源丰富。

此外,元代统治者对景德镇白瓷的偏爱,也促成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元政府在景德镇专设的浮梁瓷局,使景德镇拥有较大的瓷器生产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讲座全文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

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

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

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

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

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

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

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

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

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

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

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

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

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

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

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

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

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

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

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

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

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

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

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

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

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

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

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

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

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

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

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

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

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

我主要说成分问题。

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

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

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

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

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

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

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

“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

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

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

“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

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

“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

“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

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编的顺口流说是“270年”仅是个概数。

清代有10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为主。

下面我就按时代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因为明代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所以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

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

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发色较稳定,基本上没有晕散,呈色是靛蓝色。

我一开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后来请我师傅耿老看过后,他说这个花卉画法叫一笔点画,就是一笔画下,属于大写意。

胎土是淡土黄色,质地较松软,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

元末明初多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恐于瓷业无暇顾及,所以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

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

总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别,在学术界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所以在鉴定当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说。

这个酒盅口径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属于民间的小器。

我得来的时候碎成九块,还有短缺,后来经过修复。

这件东西说实在的很不值钱,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就这一件,基本上还算完整,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标本。

在鉴定当中,我们就可以此为参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联想到永乐、宣德,所以我认为我这个酒盅是精彩的东西。

洪武时期青花瓷产量少,也没有见到过书写官窖款的官窑器。

据说那时有官窑器,但是没见过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见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说成假的是没问题的。

我除了鉴定还搞修复,我把陶瓷修复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复法。

2、其中第四步叫补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来后再把它的短缺与裂缝补平。

“六步法”主要用于修陶器。

至于修瓷器,一般仅用到第四步,后面的仿色和做旧两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

今天我带来的复原瓷片,就是这样做的。

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苏泥勃青(或叫苏勃泥青、苏麻离青)。

苏泥勃青是一种进口青料,含钴和铁的比例较高,而锰的含量较低。

发色浓重,易晕散,但散得自然。

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

出现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

喜收藏的人将苏泥勃青简称为苏料。

苏料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讲苏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

我们这样看的话是黑颜色的,但是你迎光侧视的时候就不是这个颜色了。

侧着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锡光。

如果不是苏料的话,你迎光侧视还是黑光。

所以大家再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侧着看。

这个呈靛蓝色和出现铁钴斑的地方,一般咱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

它的凸凹不平没有规律,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没有规律。

到了清末同治年间的时候,比较大的那种器型,你摸着它也不平。

但是那个不平跟这个不平不一样,这个不平没有规律。

同治年间的你摸起来不平是有规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话里面叫作波浪釉儿。

那个是釉子的问题,这两个咱们要给分开了。

平心而论呢,铁钴斑的出现应该属于原料和工艺上的问题,就是不足。

然而这种不足,在鉴赏者的眼睛里既不认为是美中不足,也不认为它是瓷不掩瑕,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像哥窑一样。

大家都知道俗话说的蹦磁儿,就是上面开了好多片儿的烧坏了的瓷器。

但是当时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这个缺点变成了优点,而且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所以,我们认为在鉴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时候,这个铁钴斑是鉴定时候的依据,而且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这个碗叫作缠枝莲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

碗上的青花是青蓝色的,就是蓝中有点儿泛青灰。

颜色有深有浅,浓重处有钴斑。

碗的胎子薄,一会儿我还要说为什么薄的问题。

胎子薄,修胎很规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润。

这个器足的外墙是外撇式的,向外撇。

另外就是这个地方叫作内折角,在内折角这个地方有积釉,颜色是虾青色的。

足内的这个底釉儿是镶白色的,两处的釉子不一样,它泛白而且薄。

所以这个碗我们可以认为是永乐中晚期的瓷器。

苏料易晕散,所以用它来画细线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些细微的地方都不太适应。

但用它来绘画大小的花朵或是枝叶呀,具有一定的特色。

这一件叫作喜鹊登枝,它更能够体现苏料的特点。

这个颜色显得更重一些,而且刚才我也说了它这上面的苏料的钴斑比那个明显。

像这个画的喜鹊,很明显的就叫作晕散。

它本来画的很清楚,但是因为这个料往旁边散,所以看起来有些模模糊糊。

这就是苏料的特点。

原来有人讲永宣不分,即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不分。

实际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还是能够分的。

就拿这两个碗比较,这两个碗个头儿差不多。

我们在鉴定当中有一种方法叫作手头儿。

什么叫作手头儿呢?就是把这两个碗拿起来用手一掂,这个碗比较重一点儿,这个碗的手头儿就显得比它轻。

为什么它重它轻,这就是胎子的问题了。

永乐时候的碗腹部比较薄,宣德时候的碗腹部比较厚。

这个怎么去判断它呢?有时候咱们拿笔写不出来,用嘴说也说不清楚。

你要这么摸,你这么一摸,就摸出这个厚,那个薄。

所以说永宣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能区分的。

刚才我说的这个苏料,可能是郑和七下西洋给带回来的。

到今天为止也找不到那个产地。

后来因为郑和不下西洋了,这个苏料的来源就断了。

在明前期的时候,具有这样特征的青花瓷也就逐渐地没了。

到了成化年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

平等青出现以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崭新的面貌。

咱们先对前面所讲的苏泥勃青料有一个小结。

因为苏料它这个特殊的艺术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仿制。

以后,明代的后期、清代、民国,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制。

所以,有些人说他买到了宣德的东西,咱们说它是假的,他上当了。

那么,对于这个苏料到底怎么样来断定它,就三点。

刚才实际上我讲过了,咱们再重复一遍。

第一,就是看这个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

这怎么讲呢?因为没有这个苏料了,那么钴斑就出不来,怎么办?就用笔往上面点,用一些黑颜色的料往上面点。

点出来的话你看着就不自然。

第二,就是这个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说这个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还是深入到了胎里面了。

第三,就是我介绍的那个迎光侧视有没有锡一样的颜色。

这三点请大家能注意。

因为后来没有这个料,即使你再点染,说实在的你也达不到当初那个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