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小样本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小样本研究

小样本研究
步骤
首先在行为可能发生的几个情境下纪录行为; 研究者在每个情境下纪录行为发生的基线频率;
对其中的一个情境施加干预(如在家里干预攻
击行为),但不对其他情境施加干预;研究者 继续监控所有情境下的行为; 施加干预的情境将发生行为改变,而未施加干 预的行为不发生改变;
(二)多重基线设计
步骤
下一步,对第二个情境施加干预(第一个情境
下的干预也继续施加),把第三个情境继续作 基线。 最后,对第三个情境施加干预; 多重基线设计关键是要证明:只有当施加干预 时,行为才会发生改变;
(二)多重基线设计
多重基线:
可以是多个个体; 对每个个体设定基线行为; 先对其中的一个个体施加干预; 再对另一个个体施加干预; …… 干预若有效,则只在施加干预的个体上观察到行为 改变; 同一个个体的不同行为; 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情境;
为发生了改变,因此,这样的干预对其他个体 也常是有效的; 多重基线设计也提高了单案例实验设计的外部 效度。
(二)外部效度的问题
单案例实验提高外部效度的最好方法:
把单个个体换成“单个小组”的被试。 被试量可适当增加;
(二)多重基线设计
(二)多重基线设计
多个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
对同一个个体的不同行为建立两个或更多的基
线。 先对一个行为干预,然后再对另一个干预…… Gena(1996)的研究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向他 人表现适当的情感行为。
靶行为:表现出感激、讨论好玩的事情、移情、表
达不喜欢; 干预:言语表扬或符号奖赏
至少两个基线; 推荐3个或4个基线;
行为在干预之前发生了改变
如果只有少数基线在干预之前发生行为改变,

实验微型教案设计

实验微型教案设计

实验微型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实验微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要素。

3. 学生能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实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实验的基本步骤:问题提出、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结论得出。

3. 实验设计的要素:变量的定义、控制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选择等。

4. 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实验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定义和重要性。

- 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例如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故事。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结论得出。

- 介绍实验设计的要素,如变量的定义、控制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选择等。

3. 实践操作(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 学生讨论并确定变量、控制变量,并设计实验步骤。

-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结果分析(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图表或图像。

-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设计要素。

- 学生分享实验设计和结果,并互相评价。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和设备:根据学生选择的实验问题准备相应的材料和设备。

2. 实验记录表格或笔记本。

3. 图表或图像绘制工具,如纸和笔、计算机软件等。

评估方法:1. 学生实验设计的质量和合理性。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准确性。

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设计,并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

2. 引导学生探索实验的应用领域,如科学研究、医学、环境保护等。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小样本基线

小样本基线
单一被试实验设计
内容梗概
壹、实验设计的基本逻辑 贰、小 N 基线设计的基础 叁、小 N 基线设计的类型 肆、小 N 基线设计的应用
壹 实验设计的基本逻辑
一、科学研究的目的
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回答“是什么”;
∨ 解释:对现象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相互关系作出说明,回答“为什么”; ∨ 预测:在构建的理论之上,对研究对象未来反应做出推断,回答“怎么样”; ∨ 控制: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使其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
图表包括:

横、纵轴,

坐标轴标志,

坐标轴数字,

数据点,

阶段线,

阶段名称。
基线
处理
天数
贰 小 N 基线设计的基础
四、小 N 基线设计的核心概念
1、什么是小样本 在实验研究中采用一个或几个被试作为样本的设计方法。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2、什么是基线 在行为处理策略正式展开之前,应通过观察、记录来收集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资
叁 小 N 基线设计的类型
2、跨主体多重基线设计(举例) I 研究目的 提高三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II 研究方法 III研究结果
叁 小 N 基线设计的类型
3、跨行为多重基线设计 跨行为设计是在同一处理的前提下,针对一个被试不同目标行为的设计模式。
其实施步骤是:
叁 小 N 基线设计的类型
3、跨行为多重基线设计(举例) I 研究目的 消退某孤独症患者若干不良行为。 II 研究方法
叁 小 N 基线设计的类型
4、跨情境多重基线设计(举例) I 研究目的 某社会化互动方案是否能增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能力。 II 研究方法 III研究结果

[小学教育]小样本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与思路

[小学教育]小样本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与思路

刘勇、王涛:小样本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与思路个案实验研究及小样本实验设计越来越被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所重视,传统的大样本实验方法不能解决临床实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临床实践的各位工作者们也需要一套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本文在查阅相关大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对实验方法的理解。

在化繁为简原则的指导下,为广大真正工作在临床心理咨询第一线的同行们提供一个参考。

希望广大课题组成员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使我们的技术更具有科学性,使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

一、问题的提出1.再实用的心理技术也需要验证性科学实验研究2006年12月,美国迈阿密大学王爱民教授应辽宁师范大学的特殊聘请暨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的特别邀请,前来我校进行短期工作。

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帮助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正在使用的一套高效的心理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升级。

我们都知道,由于金洪源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研究生学习团队近年开发研究的心理学临床咨询治疗新技术,已经被大量的临床治疗事实证明是一套易学易用,简捷而高效的新的实用技术。

无论是对于广大咨询员,还是对于广大从中受益的来访者来说,它的高效、实用的特点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为此,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多年多人用临床治疗事实明明白白地证明了的实用、高效技术,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搞什么科学实验方法上的检证证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回答,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是通过逻辑性、实证性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真理性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家族的一个成员,就要要求它具有科学上的一般特点。

科学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无限追求真理的过程。

科学本身有一套标准的研究范式。

要求每个学科本身对其研究过程,以及研究对象,进行可观察,可控制,可重复的实验研究。

也就是说对一某一现象不但描述它是什么,而且不要进行证明它肯定是什么。

小样本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与思路

小样本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与思路

刘勇、王涛:小样本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与思路个案实验研究及小样本实验设计越来越被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所重视,传统的大样本实验方法不能解决临床实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临床实践的各位工作者们也需要一套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本文在查阅相关大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对实验方法的理解。

在化繁为简原则的指导下,为广大真正工作在临床心理咨询第一线的同行们提供一个参考。

希望广大课题组成员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使我们的技术更具有科学性,使更多的人们从中受益。

一、问题的提出1.再实用的心理技术也需要验证性科学实验研究2006年12月,美国迈阿密大学王爱民教授应辽宁师范大学的特殊聘请暨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的特别邀请,前来我校进行短期工作。

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帮助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正在使用的一套高效的心理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升级。

我们都知道,由于金洪源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研究生学习团队近年开发研究的心理学临床咨询治疗新技术,已经被大量的临床治疗事实证明是一套易学易用,简捷而高效的新的实用技术。

无论是对于广大咨询员,还是对于广大从中受益的来访者来说,它的高效、实用的特点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为此,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多年多人用临床治疗事实明明白白地证明了的实用、高效技术,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搞什么科学实验方法上的检证证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回答,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是通过逻辑性、实证性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真理性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家族的一个成员,就要要求它具有科学上的一般特点。

科学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无限追求真理的过程。

科学本身有一套标准的研究范式。

要求每个学科本身对其研究过程,以及研究对象,进行可观察,可控制,可重复的实验研究。

也就是说对一某一现象不但描述它是什么,而且不要进行证明它肯定是什么。

如何开展小样本量预试验

如何开展小样本量预试验

如何开展小样本量预试验作者:孙嘉伟通讯作者:顾新中1.什么是小样本量预试验对于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试验而言,小样本量预试验(也称为可行性试验)指的是在注册临床试验开展前,在小范围人群中开展的样本量较少的临床试验。

主要是初步评价申报产品临床有效性及人体安全性。

观察人体对于新器械的耐受程度以及产品工作性能,为制定注册试验方案提供依据。

试验对象可以是健康志愿者也可以是患者。

目前中国境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医疗器械预试验的指导原则,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指导原则有部分内容专门提及预试验(或也称为可行性试验)。

国外比较成熟的关于预试验的法规主要有美国FDA发布的《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s (IDEs) for Early Feasibility Medical Device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Certain First in Human (FIH) Studies》以及,ICH发布的《Guidance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for the Conduct 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and Marketing Authorisation for Pharmaceuticals》、欧盟发布的《Guideline On Requirements For First-In-Man Clinical Trials For Potential High-Risk Medicinal Products》。

相关企业在设计产品的预试验可以参考这几个指导原则。

2.为什么要开展预试验从法规角度看,根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第二十七条未在境内外批准上市的新产品,安全性以及性能尚未经医学证实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时应当先进行小样本可行性试验,待初步确认其安全性后,再根据统计学要求确定样本量开展后续临床试验。

小样本 任务情景训练

小样本 任务情景训练

小样本任务情景训练小样本学习的任务情景训练是其中的一种应用方式。

任务情景训练是指在小样本学习任务的背景下,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情景来进行数据训练和预测。

通常情况下,任务情景训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设计情景在任务情景训练中,情景的设计非常重要。

设计合理的情景可以提高小样本学习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具体来说,情景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任务的特点: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景来进行训练和预测,因此需要根据目标任务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情景。

2. 数据分布情况:在小样本学习中,数据分布情况对模型的训练和预测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在设计情景时考虑到数据分布的特点。

3. 数据样本数量:在小样本学习中,数据样本数量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合理地利用数据样本,设计出能够提高模型泛化能力的情景。

第二步:训练模型在完成情景设计后,需要使用所设计的情景来进行模型训练。

模型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模型训练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比如说去除无用的特征、归一化、数据增强等。

2. 模型选择和建立:在小样本学习中,选择适当的模型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问题特点和数据分布选择合适的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模型框架。

3. 模型训练:在完成模型选择和建立后,需要使用所设计的情景来进行模型训练,根据数据样本进行参数学习,从而得到训练好的模型。

4. 模型测试和验证:在完成模型训练后,需要使用测试集数据来对模型进行验证,并评估其性能和泛化能力。

如果模型的性能不够好,需要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小样本学习的任务情景训练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进行任务情景训练时,需要合理地设计情景,并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参数进行训练。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样本学习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

4正确度试验

4正确度试验

方法6.7-小样本的比对试验(n=3,n=2)
• 标本赋值的要求:每个水平在目标系统至少检测3次,取均 值作为比对标本的标识值。 • 标本检测的要求:在待评系统测定1次。在一个工作日内完 成。 • 数据处理:可以手工计算;也可以利用Excel输入实验数据 计算。 • 判断标准:可以采用校准验证的判断标准或实验室制定自己 的判断标准。
缩小测量范围
3. Excel作图目测法:主要是两检测系统的测量范围不一致,或 选择的标本浓度超过检测系统的测量范围。 3.1 观察比对结果的高值或低值数据,尝试删除后再按所采用的 比对方法计算。 3.2 如果删除后的结果可比,则缩小可比的测量范围。 4.调整参与比对检测系统的测量范围为缩小测量范围。
EP9-A2比对流程图
若可能,删除非线性点 不好 超过一个离群值 r2<0.95 调查
剩余的范围是否足够 是 否 调查 是
增加数据,延伸分布范围 否 使用部分偏倚程序 使用部分残差程序
不好
方法6.2比对试验-EP15-A2—《用户对正确度 性能的验证》
EP9-A2方法学比对实验记录表
表格编号: 检验项目: 试验方法: 日期 样本号 试验方法 结果1 结果2 检验人员: 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 结果1 结果2 试验方法 比较方法 均值 均值
方法2-EP10-A3临床实验室定量方法 的初步评价-偏倚的初步评价
•操作方法同EP10-A3《临床实验室定量方法的初步 评价-不精密度数据分析》 •根据EP10偏倚公式计算偏倚,并与允许目标值比 较,小于目标值符合要求。制备对照样本(基础样本+与标准液等量的 溶剂)、不同浓度的实验样本(基础样本+不同浓度 的标准液)。 • 2.测定 • 计算方法: • 加入浓度=标准液浓度×标准液量/(血清量+标准 液量) • 回收浓度=实验样本测定浓度-基础样本测定浓度 • 回收率(%)=回收浓度/加入浓度×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

第二阶段:教师上8节课,使用语言提示装置,提
前录好音的语言提示以平均每分钟两次的频率进
行播放,此阶段老师口头表扬率大为增加。

第三阶段:教师上4节课,未对老师进行语
言提示。结果发现老师的口头表扬率下降。 第四阶段:重新引入语言提示,结果老师 的口头表扬率上升

注意:计
如果第二个基线阶段行为没有返回到第一
个基线时的行为水平,难以得出最后的结


伦理道德问题
4、多基线设计

可以看做小样本的被试间设计;
不同的行为或被试在自变量引进之前都有
长短不同的基线期。

当A-B-A设计不适宜恢复基线状况时,可以 采用多基线设计。
跨个体多重基线设计

Allison(1980)

评价:做出因果判断时推断力最弱的设计之一。
如果A测量和B测量的均值之间差异显著,可以推
断从基线阶段到处理阶段发生了变化,但难以将
此变化归于处理的作用,因为不能够排除其他因 素的影响。(如:处理阶段发生的其他事件或基 线测试的影响)
2、A-B-A设计

对被试做处理前和处理后测试。
(第一个A阶段)测试被试在所研究行为上的基 线水平 (B阶段)基线达到稳定时,引入处理并测试研究 行为的水平
Kazdin(1975)帮助心理严重受损的患者对指示作出回应 被试:4个 处理:糖果和口头表扬

结果:三个被试在处理后行为发生变化,一个被试在基线
阶段行为发生变化。

解释:第4个患者对其他被试的行为进行模仿
基线阶段变异大的解决方法

1、寻找情境中可能导致变异的因素并将其
清除

2、等待它消失——直到稳定后才结束基线
大样本研究好?

小样本:可获得被试少;纠正个别被试的不
良行为;对被试的操作过程作详细了解。

可以先利用小样本研究确定处理对个别被试
是否有效,再用大样本研究进行探索。
实验设计的建议: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设计解决问题,就不要
勉强用复杂的实验设计——极简原则

使用最可行和最贴切的实验设计,而不要
因为不能使用最好的实验设计而放弃一项 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小样本研究的优点

被试数量少,节省时间和精力; 有利于研究特定实验处理在个别被试的应用或临床问题的 探讨(如训练灵长类动物使用信号语言的研究;训练有心 理障碍的儿童克服某种障碍);

可以对个别被试实施详细的观测,获取丰富的资料数据;


无须在被试间分派处理条件或区分控制;
结果无须使用平均数表示,比较直观,外部效度高。
基线

VanBiervliet (1981) 食物发放方式对精神病院病人之间口头交流的影


处理:新的家庭式服务模式
情境:早餐,午餐,晚餐
问题

行为在干预之前就发生了变化怎么办?
行为在干预之前就发生了变化怎么办?

如果处理前只在几条基线上的某一条发生变化,仍可以解 释处理的效果。

测试

3、平均数据点
小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1、采用可视曲线图解释处理结果。
缺点:信度较低;
为了强调和掩饰处理结果,可以修改曲线图
2、采用推论性统计.
如在语言提示研究中,采用t检验,比较两个基线阶
段的共同平均值和两个处理阶段的共同平均值。
小样本研究与大样本研究的效度比较

外部效度:

小样本研究由于被试数目少,所以其结果不能
小样本实验设计
小样本研究的类型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在较长时间内追踪个别被试
的行为,然后用收集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大量 行为事实来论证某些理论或规律。

小样本实验研究:一种具有前测的重复测量设计, 前测用以提供或建立基线。

此法将实验方法中的控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 形成,比个案研究更严密。
小样本研究的缺点

结果概括有局限性;
对同一被试长期重复测验,费时长;


长期重复测验可能造成练习效应;
难以研究多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小样本实验设计

1、基线阶段 :预测在无处理时被试未来的
行为

2、处理阶段:将此阶段的行为与基线阶段
的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处理的效果。
小样本实验设计的类型

1、A-B设计
2、A-B-A设计


3、A-B-A-B设计
4、多基线设计
1、A-B设计

A——基线测量;B——处理
先进行基线测量,接着实施实验处理,进行后测。

前测和处理重复的次数相同
前测和处理阶段的测试以固定的间隔时间进行
可用于纠正不良行为

例:Hall(1971)消除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的研究。
被推广到许多被试中去;

大样本研究使用团体平均数,而团体平均数往
往不能概括个别被试;

这两种方法在外部效度上各有弱点。

内部效度:

小样本研究使用重复处理和重复测量,对成熟、
实验者主观偏向、顺序效应等做出了控制,因
而保证了内部效度。但这种小样本研究往往不
设控制组,因而对其内部效度造成威胁。
小样本研究好?
与行为改变之间关系的稳定性程度,具有
很强的分析原因的能力,是一种比较完善
的设计思路。
例:

汉斯(1987) 为奖励期望的学生行为而提
高教师使用口头赞扬的一项研究。 实验对象:体育老师 教师携带语言提示装置,老师带着此装置

会收到语言提示。

第一阶段:教师上5节课,没有经过口头表扬的训
练或使用语言提示装置。此阶段教师的目标行为 表现为基线。表示了在实验干预之前老师的自然
行为训练方法是否对掌握橄榄球技能有效


4名被试
处理:行为训练
跨行为多重基线设计

Gena(1996)
教授孤独症儿童各种适当的社会情感性行为
实验处理:口头表扬或代币奖赏
目标行为:表现出感激,谈论最喜欢的食物,对
可笑的事情大笑,表现出同情以及表达厌恶
跨情境多重基线设计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境下的同一个体的行为建立


(第二个A阶段)在有处理条件下,行为水平达
到稳定时,撤去处理,再测试在无处理水平下的
行为水平。

评价:
为确定处理的效果提供了两次与基线比较
的机会,研究的内部效度提高;

当第二个A阶段被试行为水平恢复不到基线 水平的话,难以确定结果归因于处理还是 成熟。
3、A-B-A-B设计

包括基线-处理两个循环,可以显示出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