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巧用五苓散

巧用五苓散五苓散系《伤寒论》化气利水名方。
由猪苓、泽泻、白术、云苓、桂枝5味组成。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可做为退肿的主方。
而且可以扩大应用水湿、痰饮内停证,治疗膀胱气化不利的咳而遗尿。
如兼食积,《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即名“胃苓散” ;湿热黄疸《金匮要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也可选加宣肺的桔梗、蝉衣、桑白皮“开鬼门,洁净腑” ,可增退肿之力;还可选加畅中的大腹皮、木香、陈皮、赤小豆或选加渗下的车前草、泽兰、冬瓜皮、生苡仁、石苇、白花蛇舌草。
五苓散可作为退肿的主方,大多的浮肿都可以用五苓散。
它里面两个组成:一个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和泽泻;第二就温阳化气,帮助化掉湿邪,用桂枝和白术。
我们要掌握方子的两个组成,就能加减变化,比如有的女同志,早上起来脸觉得肿胀,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五苓散,但是给予温阳化气,温阳用桂枝,化气可以把白术改成生芪,这样效果就明显提高了。
还有一个方法,因为在头面部肿胀,《内经》有个治法叫揭盖利尿,也就是“开鬼门,洁净腑” ,实际指的是中医所讲的“提壶揭盖”之宣肺法。
里面加了桔梗,或者加桑白皮,又能宣肺又能利尿,比如见了不明原因的早上起来面肿,眼泡发肿,这个症状不论男女都会有,所以可以用五苓散灵活加减运用。
如果既有浮肿又伴食积就加上平胃散,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就是治疗水肿兼食积的胃苓散。
五苓散退肿另外还用了宣肺的药,比如桔梗、蝉衣、桑白皮;又用了畅中的药大腹皮、白术、陈皮和豆蔻。
退肿就要想到五苓散,渗下还可以加上车前草、泽兰、冬瓜皮、薏苡仁、石苇、白扁豆。
五苓散也可以配合三仁汤,即退肿又化湿,下肢肿可加黄芪、防己。
总之,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不一定泥其方。
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巧妙加减。
吴雄志教授中西汇通讲解五苓散五苓散用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具有利尿的作用。
尿液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肾脏的灌注。
肾小球入球动脉灌注量的增加,经过肾小球的分泌,然后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排出尿液。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则方解]病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则:通阳化气利水。
方义:五苓散为利小便而祛湿的一张名方。
方中以泽泻咸寒为君,与甘平之猪苓与茯苓相配而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以助水湿之运,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气化行而水道利,水湿去则诸症消。
[辨证要点】五苓散适应于水湿内停诸症。
临床应用时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这一病机时特点,即可用本方加减应用。
此外,本方还有健脾化湿之功,中焦湿盛,升降失常累及下焦者,亦可用之。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可治疗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
五苓散用术、桂暖肾以行水,猪苓汤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加术、桂是治在太阳,而加滑石、阿胶是治在阳明。
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而猪苓汤则以育阴利水。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溪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一、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茯苓、白术、赤苓、泽泻以及猪苓组成。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水消肿:五苓散的主要作用是利尿排湿,可以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它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减少体内的水分潴留,对于水肿引起的浮肿、肢体困重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健脾开胃:五苓散含有的白术和泽泻等成分有助于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清热利湿: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改善湿热引起的发热、口渴、尿短黄等症状。
4.调节水盐代谢:五苓散可以平衡水盐代谢,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它可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防止水钠代谢紊乱带来的不适症状。
5.缓解泌尿系统疾病:五苓散还可以缓解泌尿系统疾病,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状。
它可以促使尿液排出,改善尿路炎症症状。
二、五苓散的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遵循以下用法用量:1.成人通常每次口服6g~12g,一日2次,分2次服用。
2.儿童用量较成人减少,一般为成人用量的一半。
3.口服时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将药粉冲成糊状或加水煎煮后饮用。
4.五苓散属于中药复方剂,不适合长期连续使用,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治疗周期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五苓散在服用期间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口干、口苦、恶心等,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担心。
如果出现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停止使用。
此外,五苓散是一种中药复方,其中的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五苓散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三、总结五苓散是一种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开胃、清热利湿等功效的传统中药方剂。
它可以缓解水肿、改善消化不良、调节水盐代谢,以及缓解尿路感染等症状。
五苓散减肥方

五苓散减肥方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减肥方配方: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
服用方法: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禁忌: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人群: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人体水液调节剂:五苓散核心提示: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肠炎、脂肪肝、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症均取得一定疗效,兹举该方验案两则。
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
悸、眩、渴、烦、吐涎沫、小便不利、脉浮是本方方证识别关键;脱水与蓄水并存是本方证病机关键。
案一:频发室性早搏曹某,男,72岁。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
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
曾前往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 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
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
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15g,炙甘草10g。
五苓散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组成及功能主治一、概述五苓散是一种中医药方剂,由苓苁、茯苓、泽泻、猪苓和白术等五种药物组成。
它具有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热水肿、泻痢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苓散的组成成分以及其功能主治。
二、五苓散的组成成分五苓散由以下五种药物组成:1.苓苁(Ling Cong)–苓苁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以南地区。
–苓苁能清除湿气,利水通淋,使用于水气停滞、尿液不畅和浮肿等症状。
2.茯苓(Fu Ling)–茯苓是一种真菌,主要产于四川、湖南等地。
–茯苓可利尿,消肿,被广泛用于治疗尿频、水肿等症状。
3.泽泻(Ze Xie)–泽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
–泽泻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的作用,常用于肾虚水肿、湿热下泻等症。
4.猪苓(Zhu Ling)–猪苓是一种真菌,产于我国江苏、山东等地。
–猪苓有利水渗湿、通淋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浮肿、小便不通等症状。
5.白术(Bai Zhu)–白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东北地区。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祛湿和利水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等症状。
三、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组成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功效,结合使用后能够发挥出以下的功能主治:1.清热利湿–苓苁、泽泻和白术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湿气,缓解湿热症状。
–清热利湿的功效使得五苓散被广泛应用于泄泻、湿疹等疾病的治疗。
2.利水通淋–苓苁、茯苓、泽泻和猪苓均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促进体内湿气排除。
–利水通淋的功效使得五苓散常用于浮肿、尿频、小便不通等症状的治疗。
3.消肿–茯苓和猪苓具有消肿的作用,可以减轻身体的水肿症状。
–五苓散因其消肿效果而常被用于水肿和肾病引起的水肿等疾病的治疗。
4.健脾益胃–白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健脾益胃的功效使得五苓散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四、五苓散的使用方法根据医生的指导,五苓散一般以煎剂的方式服用。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一、五苓散的概述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常用于治疗水湿引起的病症。
它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和白术等五味药材组成,具有祛湿利水的功效。
二、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 祛湿利水: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利尿药物,可通过增加尿量来排出体内的湿气,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同时,它还具有排除体内湿湿的功效,可舒缓湿气困扰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
2. 健脾益气:五苓散中的白术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食欲不佳、腹部胀闷等症状。
白术还可以增强脾脏的功能,提高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3.调理肠胃:五苓散中的猪苓、茯苓和白术等药材具有舒缓肠胃、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它们可以缓解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一些肠胃不适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缓解湿热症状:五苓散中的桂枝和泽泻有清热功效,可以缓解湿热病症,如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
同时,它们还具有舒缓疼痛、消肿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炎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三、五苓散的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5-10克,一日3次。
儿童的用量一般为成人用量的一半。
具体用法可参考以下几点:- 可以将五苓散用开水烫一下,取10克左右的药粉,加入300毫升的开水中,冲泡后分2-3次饮用。
- 也可以将五苓散用开水煮沸,取10克左右的药粉,加入500毫升的开水中,煮沸后慢慢喝完。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五苓散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调整用量和用法。
同时,不宜连续大剂量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五苓散的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五苓散,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使用五苓散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总之,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祛湿利水、健脾益气、调理肠胃、缓解湿热症状等功能主治。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一、倪师五苓散的概述】倪师五苓散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著名方剂,主要由五味药材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该方剂在我国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
五苓散最早见于《伤寒论》,后来在历代名医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疗效的中医经典方剂。
【二、倪师五苓散的成分及作用】1.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2.泽泻:具有清热利湿、渗水利尿的作用。
3.猪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止泻的作用。
4.桂枝:具有温阳化气、解表祛寒的作用。
5.炙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的作用。
【三、倪师五苓散的适应症与禁忌】适应症:水肿、尿频、泄泻、痰饮、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脾胃虚弱者、阳虚寒湿者慎用。
【四、倪师五苓散的用法与剂量】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剂量:成人每次10克,儿童减半,具体剂量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
【五、倪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案例】倪师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治疗了大量的水肿、尿频、泄泻等疾病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1.水肿患者:张某,男,45岁。
因长期劳累,出现双下肢水肿,服用倪师五苓散后,水肿逐渐消退,症状明显改善。
2.尿频患者:李某,女,38岁。
尿频、夜间尿多,服用倪师五苓散后,尿频症状明显缓解。
3.泄泻患者:王某,男,60岁。
患有慢性泄泻,服用倪师五苓散后,大便逐渐成形,病情稳定。
【六、倪师五苓散的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服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
3.孕妇、哺乳期妇女、脾胃虚弱者、阳虚寒湿者慎用。
【七、总结】倪师五苓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疗效的中医经典方剂,适用于多种水湿停滞病症。
通过合理运用,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益处。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用法和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茯苓18Og,泽泻30Og,猪苓18Og,肉桂12Og,白术(炒)180g。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肾亏脾损小便已利者不用,温病高热伤津者慎用,属于阴盛津液不足者不用。
本方药性偏渗利,故脾气亏损,肾气虚弱者如服食过多可出现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等反应。
1.早期肾功能衰竭:应用本方加减为基本方,治疗20例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
辨证分为4型:脾阳不振,本方加附子、厚朴各10g,干姜6g;水湿浸渍,本方加大腹皮、生苡仁、川椒目各10g、车前子30g;肾阳衰微,本方加仙灵脾、巴戟各12g,鹿角片10g;脾肾两虚本方加法半夏12g,附子、肉桂、厚朴各10g。
结果:有效14例,其中显效6例。
2.肾炎水肿:应用本方猪苓10g,茯苓2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3g;另可据证型不同各加用麻黄5g或银花20g 或黄芪10g,水煎服。
治疗肾炎水肿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48岁间;急性肾炎25例,慢性肾炎17例。
结果:42例中,38例水肿全消,其中消肿最短3日,最长36日,平均消肿16日。
肾功能不全者4例,经治疗1周后效果不大,加用西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0%。
3.化疗性肾衰:应用五苓散加味:白术10g,桂枝10g,茯苓15g,泽泻10g,猪苓10g。
日1剂水煎服。
气虚加黄芪15g,党参15g;浮肿加桑白皮20g,茯苓皮15g;便秘加大黄10g;腰痛加杜仲15g。
一般病例服药5-7剂,病情严重者连续服药数10剂,平均服药11.9剂。
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结果:以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BUN、Cr 正常为临床缓解,共21例;临床症状改善,BUN或Cr有一项恢复正常,另一项降低30%以上为显效,共1例;无效2例;临床缓解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1.7%。
服药7日内肾功能恢复正常14例(58.3%),最多服药40余剂肾功能恢复正常。
治疗前BUN的均值为9.21±1.97mmol/L,治疗后为5.59±2.93mmol/L;治疗前Cr的值为230.25±32.69mmol/L,疗后为134.32±39.70mmol/L。
二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美尼尔氏病:应用本方加味: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若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若伴有恶心呕吐、心悸、烦躁、恐惧不安者加郁金15g,钩藤15g。
日1剂,水煎2次后将1、2煎混合再煎,分3次服。
治疗美尼尔氏病60例,女42例,男18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0岁;病程最短者2日,最长者8年;发作频度:初次发病者30例,1个月发作3次以上者20例;有不同程度的眩晕者60例,听力减退者44例,耳鸣者54例,恶心伴呕吐者50例,急性发作时见有水平性眼球震颤者5例,面色苍白、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者10例,腹泻者1例。
依据病史有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等典型症状,确定为本病。
结果:本组60例症状全部消失,其中30例复发患者过去曾多次服中西药物治疗,但仍复发,服本方后眩晕症状均消失。
本组患者最少服药2剂,最多45剂。
对全部患者治疗后进行了随访,初发者经1-5年随访无1例再发,反复发作者经服本方后随访,其中5年未发者4例,1年未发作者18例,1年发作1次者8例,发作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再服本方仍有防治作用。
又用本方:茯苓30g,泽泻30g,桂枝20g,猪苓15g,白术15g,日1剂水煎服。
同时10%葡萄糖500ml加丹参注射液10-1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治疗美尼尔氏病56例,男36例,女20例。
结果:治愈4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
5.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本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结果: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者显效率71.43%,而西药组的显效率为44%。
本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与葶苈生脉饮合用加温阳活血化瘀之品,如葶苈子、附片、桂枝、红花各5-10g,党参、黄芪、木通、丹参、鸡血藤各15-30g。
6.呕吐:应用本方加减: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6g,桂枝6g,半夏10g,陈皮10g,日1剂水煎服。
治疗呕吐30例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2-54岁;病程最短10日,最长12年。
结果:30例中除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加西药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内临床治愈。
最多服药8剂。
7.泄泻:应用本方加味:茯苓8g,猪苓6g,白术5g,泽泻6g,桂枝3g,附片(久煎)4g,车前仁8g,此为1-3岁患儿剂量,可视病情及年龄而增减。
病重者2日服3剂,病情稍轻者1日服1剂。
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物及单方治疗20例,经住院补液、抗炎或中医治疗而泄泻不止,大便常规化验检查为急性肠炎或中毒性消化不良,但排除痢疾者。
结果:痊愈16例,好转4例;疗程最长者4日,最短者1日,一般2-3日;服药1剂者4例,2剂者8例,3剂者6例,4剂者2例。
又用本方加减:茯苓15g,猪苓15g,焦白术12g,泽泻10g,桂枝6g,石榴皮15g,厚朴10g,炒焦米30g。
寒湿型加炮姜、苏叶;热型去桂枝,加黄芩、粉葛根、板蓝根;伴呕吐者去桂枝,加姜半夏、藿香;肢冷抽搐者加木瓜、粉葛根、龙骨、牡蛎;口舌干燥、少气懒言者合生脉散,日1剂水煎服。
治疗流行性腹泻112例,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多者5剂,最少者半剂,多为1-3剂。
按《伤寒论》原书分量比例配方,研末。
成人6g/次,1岁以下1.2g/次,1-3岁1.5g/次,3-7岁2g/次,7-14岁3g/次,日3次。
对照Ⅰ组用复方新诺明加口服补液盐。
对照Ⅱ组用复方新诺明加胃蛋白酶。
治疗腹泻引起的脱水症347例,男195冽,女152例。
男性在五苓散组较多,占60%;女性在对照组较多,占54%。
年龄:小儿组184例,1岁以内者136例;成人组16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2日。
结果:五苓散组116例,治愈(大便次数每日不超过3次;大便性质非稀便,已形成糊状;大便常规正常;脱水纠正)111例(95.7%);无效5例。
对照组Ⅰ组116例,治愈101例(87%);无效15例(12.9%);对照组Ⅱ组115例,治愈81例(70.4%);无效34例(29.6%)。
五苓散组疗效最好,与对照Ⅰ组、Ⅱ组比较,P分别<0.05、0.01。
8.肝硬化:应用本方和五皮饮为主,结果病情随症加减:猪苓、茯苓、肉桂、泽泻、白术、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陈皮、生姜皮。
气滞水停加厚朴、茵陈、鸡内金、香附、丑牛粉;血瘀加桃仁、红花、郁李仁、郁金、鳖甲、茜草;脾虚加党参、黄芪、附片、干姜;肝郁加柴胡、青蒿、黄芩、茅根。
治疗各种疗法无效的肝硬化患者39例,结果:治愈17例,显效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3%。
9.产后癃闭:用本方加味桂枝10g,炒白术10g,猪苓12g,茯苓15g,泽泻15g,白芍20g,黄柏10g,石菖蒲3g,苍术10g,炙甘草6g。
阳虚加附子6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15g;夹湿加白蔻仁10g,通草10g;腹胀重加乌药10g,小茴香10g;小便黄赤加白茅根30g,蒲公英30g。
水煎服。
治疗产后癃闭20例,年龄25-30岁;初产19例,第二产1例;其中正常分娩3例,第二产程延长者13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产钳助产1例,剖腹产1例;合并其它疾病者5例;妊娠中毒症,伴先天性心脏病心衰Ⅲ度并腹水1例;剖腹产并发机械性肠梗阻、盆腔脓肿1例;慢性肾炎1例;妊娠中毒症2例;小便不利最长者9日,最短者2日。
结果:最快的1例,服药半小时后即排尿通畅。
其它病例亦服药1-2剂后排尿恢复正常。
应用本方加味:焦白术10g,大猪苓10g,白云苓10g,建泽泻10g,桂枝尖6g,车前子10g,细木通6g,川萆薢10g,广陈皮6g,制半夏4g,金银花10g,净连翘6g,海金沙10g,文火水煎,每剂分2次服。
小便自如即停服,不可久服。
治疗产后尿潴留69例中,年龄30岁左右,其中剖腹产14例。
结果:有效6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3%[13]。
10.婴幼儿腹泻:应用本方:泽泻6g,茯苓10g,猪苓8g,桂枝5g,白术9g。
发热者加葛根10g;呕吐者加藿香6g,生姜3g。
水煎分多次少量频服。
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0个月至5岁;病程2-6日,腹泻日3-5次者31例,6-8次者55例,8次以上者4例。
就诊患儿有不同程度发热、口干、尿少或呕吐等症,大便镜检有少许脂肪球和白细胞。
结果:本组90例中,服药后体温正常,腹泻停止,呕吐停止,大便镜检无异常为治愈.共82例;8例因脱水而配合补液兼服用本药而愈,其中服药后24小时以内泻止者11例,2日泻止者33例,3日泻止者35例,4日泻止者11例。
又报道用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按比例为5:5:6:2:2共为细面,具体用量:6-9个月1.5-3g/日,1岁6g/日,1.5岁9g/日,2岁12g/日,加水50ml煎汤口服,每日3-4次。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用药,以抗病毒、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
两组病例根据患儿脱水性质和程度均予口服或静脉补液。
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12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18个月;病程最短0.5日,最长3日。
随机分成两组:五苓散组58例,对照组54例。
两组病例主要观察止泻天数,以腹泻停止、粪便成形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平均止泻天数为2.30±0.35日,对照组为4.12±1.34日,二者止泻天数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1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本方加味:猪苓,茯苓,白术,泽泻,白芨。
感冒者加荆芥,薄荷;热重者加知母、黄芩;寒重者加附子、干姜。
日1剂水煎服。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5例,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18-30岁24例,31-48岁11例;病程最短17日,最长3年;疗程最短32日,最长58日,平均47日。
治愈(眼底黄斑水肿消退、渗出吸收,视力恢复正常)28例;基本治愈(黄斑水肿退,渗出部分吸收,视力提高但未到正常)6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7.1%。
12.青光眼:单用本方片剂对85只青光眼降低眼压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明显降低眼压者占63.6%,下降0.267(2mmHg)-0.933kPa(7mmHg)者达83.3%。
全部病例未发现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