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不认识的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介绍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希望能帮到大家!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
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或国王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
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
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
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
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傣族人民为什么喜欢跳孔雀舞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的时刻,在人迹稀少的密林中,经常可以看见美丽俊俏的孔雀翩翩起舞。
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
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聚会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和表现孔雀生活习性的舞蹈。
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发出了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双目失明,最终孔雀取得了胜利。
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赏析

赛
村一个农民家庭,德宏州民族
族
歌舞团著名民间舞蹈家,以表
表
演独特的孔雀舞而闻名海内外
外。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云南舞蹈家协
会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特邀代表。
傣族舞表演大师——毛相
傣族舞表演大师——毛相
金色的孔雀——刀美兰
刀美兰,女,傣族,1944年 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 自治州景洪市。傣族舞蹈表 演艺术家。云南省歌舞团, 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舞 协副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 席、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独舞《水》《金色的孔雀》《小 卜少》《赶摆》舞剧《召树屯与南木诺娜 》
雀之灵——杨丽萍
代表作品《雀之灵》
孔雀舞的传承
代表作品1《孔雀舞》
孔雀舞的传承
代表作品2《孔雀舞者》
孔雀舞的传承
代表作品3《孔雀飞来》
秘境之旅——碧波孔雀
代表作品4《碧波孔雀》
作为佛教“神鸟”的孔雀是 伴着佛法从印度舞动进中国的, 北达西藏,南抵云南。在小乘佛 教盛行的云南少数民族中,自然 形态的孔雀先期曾以神话传说扎 根于傣族的土壤中。
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孔雀舞者: 毛相——刀美兰——杨丽萍
傣族舞表演大师——毛相
毛相,男,傣族(1918~1986)
出
生在云南省瑞丽市姐相乡贺赛
金色的孔雀——刀美兰
代表作品《金色的孔雀》《水》
雀之灵——杨丽萍
杨丽萍,云南大理白族人。生于 1958年11月10日。1971年从村寨 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主演舞 剧《召树屯与南木诺娜 》里的孔 雀公主。 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 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多 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 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 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
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异研究

最后,鼓励专业艺术团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之,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异是一个复杂而又严峻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 认识到这一传统舞蹈的价值和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只有这 样,傣族孔雀舞这一独特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动作特点
傣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主要表现在手势、舞步、绕圈和亮相等要素上。手势 包括模拟孔雀开屏、展翅、啄食等动作,传达出孔雀优美的身姿;舞步则通过进 退、高低、轻重的变化,表现出孔雀轻盈的步态;绕圈和亮相等要素进一步强化 了孔雀舞的动态表现力,使整个舞蹈流动自如,富有生命力。
三、文化内涵
傣族孔雀舞在傣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傣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而孔雀舞则成为了表达傣族人民 美好愿望和生活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孔雀舞,人们可以传达出对自然神灵的敬 仰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感谢观看
二、传承方式
1、家庭传承
家庭是傣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孔雀舞也不例外。在傣族家庭中,父母常 常将自己的舞蹈技巧传授给子女,使得孔雀舞得以代代相传。这种家庭传承方式 具有浓厚的亲情氛围和个性化特点,能够确保傣族孔雀舞的原汁原味。
2、学校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也开始参与到傣族孔雀舞的传承工作中来。许多傣族 地区的学校都开设了孔雀舞课程,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通 过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学生们可以更加规范地掌握孔雀舞的技巧和艺术风格,为 傣族孔雀舞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背景介绍
傣族孔雀舞起源于傣族聚居的云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舞蹈,象征着傣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在过去的数 百年中,傣族孔雀舞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表演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进行的孔雀舞表演。
傣族孔雀舞现在面临的悲状

傣族孔雀舞现在面临的悲状
傣族孔雀舞是云南傣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丽的舞姿而闻名。
目前,傣族孔雀舞面临的悲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衰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
傣族孔雀舞的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挑战,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更现代化的舞蹈形式。
2. 商业化演变:为了吸引游客和商业化运作,一些傣族孔雀舞表演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和艺术性。
一些商家追求经济利益,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变味的元素,损害了孔雀舞的原始魅力。
3. 生态环境影响:傣族孔雀舞源于自然环境和傣族文化传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始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了孔雀舞的演出场所和条件减少,对孔雀舞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傣族孔雀舞,应该加强相关的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规范商业化演出,坚持保持孔雀舞的艺术性和纯粹性;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孔雀舞提供更好的演出条件。
孔雀舞简介

傣 家 竹 楼
傣 家 姑 娘
孔雀舞
《孔雀舞》是一 孔雀舞》 首根据傣族民间乐 曲改编的民乐合奏 曲,由傣族特色乐 器葫芦丝和象脚鼓 交替演奏, 交替演奏,描绘出 傣家竹楼的美丽景 色以及傣家儿女闻 乐起舞的景象, 乐起舞的景象,表 现出家人对孔雀的 民间乐器,因 鼓身似象脚而 得名,广泛用 于歌舞和傣戏 伴奏。
傣 家 情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 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 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 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 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 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 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 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孔雀舞的传说故事

傣族孔雀舞的传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的祖先们生活在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茂密的森林,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灵。
其中呀,孔雀可是最受神喜爱的灵鸟。
传说有一个傣族的小卜哨(姑娘),她长得特别美,心地也特别善良。
有一天,她在森林里迷路了。
这时候啊,一只五彩斑斓的孔雀出现了。
这孔雀就像知道她的困境一样,在她前面慢慢走着,就好像在给她带路。
小卜哨就跟着孔雀,穿过了密密的树林,走过了潺潺的小溪,最后回到了自己的村寨。
小卜哨对孔雀充满了感激,她每天都到森林里去,希望能再见到那只孔雀。
她仔细观察孔雀的一举一动,看它怎么走路,怎么展开那美丽的羽毛,怎么昂首挺胸。
回到村寨后,小卜哨就模仿孔雀的动作跳舞。
她的舞姿轻盈优美,就像孔雀在森林里漫步一样。
周围的村民们看到小卜哨的舞蹈,都被深深吸引了。
慢慢地,大家都跟着小卜哨学,这种模仿孔雀的舞蹈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这就是傣族孔雀舞的由来。
还有另一个传说呢。
据说傣族的神灵想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就把孔雀的形象和舞蹈赐给了傣族人民。
孔雀是吉祥的象征,它的美丽、高贵和优雅都融入到了舞蹈里。
你看,那些跳孔雀舞的舞者,他们穿着像孔雀羽毛一样绚丽的衣服,手臂就像孔雀的脖子一样柔软灵活,手指轻轻翘起,就像孔雀的头冠。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讲述着孔雀的故事,也在传递着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傣族孔雀舞的动作形态与表现形式

摘要
傣族孔雀舞的动作与造型通常是从孔雀的体态和中模仿而来的模仿孔雀的步伐与动态的舞姿,以模仿孔雀形象的舞蹈表达人们对孔雀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孔雀舞的表达舞蹈者的思想感情。
孔雀舞的动作优美曲雅、柔韧人在而又轻盈敏捷。
西部的柔韧起伏运用手臂、手指、肘、肩、腰、胯每个关节的弯曲,展示柔美、善良、活泼、淳朴的孔雀的性格,通过小腿动作的快速以及敏捷,眼睛的灵活运用而充分表现,以稍区别于其他民族舞的区别,一般送出的胯部与倾斜的上身的方向是相反的,多用顺倒即倒向上身倾斜的方向。
即“一顺边”,如微风中的柳条,以柔美、纤细,典型的风格著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代代傣族舞蹈家为孔雀舞做出了贡献,使得孔雀舞在历史的舞台上站稳脚,并且逐步的成长为时代的发展进入新鲜的血液,并且逐步的绽放绽放光彩,并留下鲜艳的足迹。
在建国初期金明的女子集体舞《孔雀舞》这样的孔雀带领人们走出黑暗,情感得到了复苏,文革后刀美兰创作的《金色的孔雀》这样的孔雀带领傣族人民冲破黑暗,获得自由的喜悦,而后杨丽萍创作的《雀之灵》这样一只洁白的孔雀震撼了世界,用它优美的舞姿证明了自己,再到如今的《雀之恋》这样的孔雀不仅灵巧、优美、柔缓动作变化多端,也表现了生活趋于繁荣稳定下的人们,恋爱的美好。
简述毛相傣族舞蹈《双人舞孔雀》内容和贡献

简述毛相傣族舞蹈《双人舞孔雀》内容和贡献孔雀舞舞蹈艺术赏析傣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靠边境的地区,主要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它是一个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人口约有一百多万,主要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人民热爱艺术、能歌善舞。
“孔雀舞”作为傣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最早有关《孔雀舞》的记载就是在唐史上《新唐书》:唐代的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骤国派人带了一个班子去长安献艺,这次的演出其中有个节目就叫“孔雀桃台”,根据古语的研究,“孔雀桃台”就是孔雀表演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孔雀舞。
这就是唐代对孔雀舞最早的记载。
傣族人喜爱孔雀,在他们看来孔雀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品质正与他们所尊重所喜爱的品质相似,于是人们赋予它更显明更丰富更扩大的意义,使孔雀成为美、威仪、和平、吉祥的象征,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傣族文化艺术取材的对象。
一、上世纪从民间走向舞台的“孔雀舞”的流变从孔雀舞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毛相跳的《双人孔雀舞》是孔雀舞最早的舞台杰作,它是在原始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采用了整理、改编、发挥的方式,这是以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为针对性的“初级改造”。
一般是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段,对原始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适当的整理、编排和发挥,因此这种改造并不伤筋动骨,由于改编者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受原始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比较审慎,对艺术的要求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对原始民族民间舞蹈虔诚崇拜,节日、庆典、祭祀必跳,另一方面又对外部世界的舞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因此他的改造只是利用民族舞蹈随意性大的特点,在原有的一招一式的基础上进行一点自由发挥和借鉴,同时在把握舞蹈特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编排,使之“有头有尾”,有起伏变化,更符合主题内容,虽然动作还是那么一些,但它已经变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人不认识的孔雀舞
摘要 : 白族姑娘杨丽萍所跳的孔雀舞,与傣族最初的舞蹈相差甚远。
从1951年开始,舞蹈中就被加入了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元素,时至今日,“孔雀舞”和“傣族”的联系已十分模糊。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不断改变?
文/大象公会
1956年12月16日,云南德宏州举行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两国总理一同观看了一场颇有特色的舞蹈——《双人孔雀舞》。
表演结束后,周恩来紧握住演员毛相、白文芬的手说:“果然名不虚传,孔雀舞很优美,但还要继续发展,让它更加完美”。
此时的孔雀舞已与传统舞大相径庭:从单一男性表演变为男女同台,融入了维尔吾族、蒙古族等歌舞元素后,第一次将祭祀、自娱的动作编排为现代意义上的舞蹈。
而周恩来的话又让孔雀舞的变化更进一步。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杨丽萍等艺术家的表演中几乎看不到传统男子独舞的痕迹,即使标志性的“三道弯”动作,也由传统的静态、横向为主,变为大量运用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呈现的S状曲线——对于年长的傣族人而言,“孔雀舞”与“傣族”,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陌生感。
2012年春晚,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
【苏式文化制造的“民族舞”】
孔雀舞的改造,源于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对云南的访问。
艺术创作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强调民族、民间特色。
同时,苏联红旗歌舞团、国立民间舞蹈团、小白桦树舞蹈团陆续访问中国,其民族舞蹈强烈、直观地冲击了中国舞蹈界。
为了创作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到各地采风。
当时,孔雀舞艺人毛相正在民族干部培训班学习。
一天晚会上,毛相为访问团表演了相对原始的孔雀舞,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十分赞赏,吸纳他为成员。
这次邂逅成了孔雀舞发展的关键转折。
很快,包括毛相在内的大批演员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经验。
云南德宏的民间艺人毛相,他首次将孔雀舞带上舞台
经过一番全新的艺术培训,毛相创作了更先进的“双人孔雀舞”。
他调动了年轻时对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舞蹈的观察,糅合了大鹏鸟舞、鹭鸳舞、大象舞、花环舞的元素,并且在细节上,加入了蒙古族的硬肩、软肩、笑肩、抖肩,维吾尔族动头、晃颈的动作,孔雀舞因此焕然一新。
不过,这次改造仍然保有原有的孔雀舞基础,由男性表演,同时动律上以传统走步为主:两膝微曲,脚跟主动向上抬起,重拍在下全脚落地,基本保持上下均匀的节奏。
舞蹈姿态以四肢弯曲为主,身体主干的弯曲并不明显,通过手臂和手形的位置变化形成各种孔雀姿态。
最关键的变革是在舞蹈编排上。
以孔雀生活习性为主线,使得孔雀舞“有头有尾”,成为完整的舞蹈节目。
双人孔雀舞反响不错。
中央歌舞团创作室的核心编导金明很快拜访毛相,这是一次关键的变动——专业人士第一次加入孔雀舞改造,让进程陡然加速。
专业的金明迅速接管了新舞的创作。
在金明看来,要重点体现傣族姑娘的柔美,模仿孔雀的优雅造型再合适不过。
于是,孔雀舞就此换了性别,服饰也从长裤变成了长裙。
此时的中国舞蹈界正虚心地向苏联学习,全方位引进古典芭蕾训练体系。
因此,金明在体态、技巧处理中突显了延伸、拉长的芭蕾审美,比毛相舞蹈动作中的弯曲和小巧更进一步。
同时,为提炼傣族的民族特性,他突出了传统傣族舞蹈中由呼吸带动的上
下动律元素。
并且,为了让表演更出色,一位朝鲜族姑娘被选为领舞者。
由金明编导,朝鲜族演员崔美善表演的《孔雀舞》,这也是孔雀舞自毛相后第一次由专业演员表演
一系列的改变使得“孔雀舞”的形态与民间大相径庭,虽背离了传统,却十分符合现代审美。
1957年,《孔雀舞》获得了苏联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
同年,《人民日报》评论中介绍:“这个舞和傣族的孔雀舞,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风格都大不相同,这就很难看作是根据傣族的舞蹈传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来的东西”,但却高度评价道:“姿态活泼轻盈,看起来是华美的……
广泛吸收东西各国、各民族的舞蹈,参考借鉴,这对于我们的舞蹈创作,有极大的帮助”。
【杨丽萍的第三次改造】
但是,孔雀舞的改造并非一帆风顺。
文革初期,文艺黑线专政论打击了之前绝大多数艺术成就,孔雀舞也包括在内,被称为“封、资、修”的产物,当时的代表人物刀美兰也被下放,一度风光的舞蹈协会、歌曲团均处于瘫痪状态。
1976年后,孔雀舞逐渐复苏。
1979年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少数民族歌舞重新登上舞台,孔雀舞在各类舞蹈大赛频频获奖,公演接踵而至,甚至于在领导人出访这样的国家级活动中,孔雀舞都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
刀美兰《金色的孔雀》堪称这一时期孔雀舞的代表作。
刀美兰在回忆中认为:它不仅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善良和美丽,更传达了傣族人民从“四人帮”迫害中获得新生后的喜悦心情。
在编导上,全舞被分为苏醒、嬉剧、飞翔三个部分,表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在黑暗中苏醒饮水,梳理羽毛,然后展翅飞翔的情景。
对应的舞蹈动作是:从呼吸带动背部起伏表示苏醒,到用眼睛的转动和脸部的表情表达孔雀的激烈感情,以及通过旋转来表示飞翔。
1980年,《金色的孔雀》在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上获得了优秀奖。
刀美兰的孔雀舞
刀美兰的孔雀舞很快深入人心。
但一年后,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雀之灵》横空出世,白族姑娘杨丽萍得到了编曲和表演双重大奖。
观众这时发现,这支舞蹈已然抛弃了以往惯用的傣族元素,看起来并不正宗。
《雀之灵》
按照杨丽萍的解释,她并非只是想模仿孔雀的外形,而是想描写一只具有灵性的孔雀其美丽的内心世界,倾诉一个傣族姑娘或者一个舞蹈家在追求她的理想世界。
在动作编排上,除通过有节奏有层次的动律来表现孔雀的机敏和灵巧,她极度发挥着手的表现力,手臂波浪式的运动,独特的五指形态出神入化,背手转的舞姿更是优美动人。
这意味着孔雀舞改造的重要变化——从形式上注重地域性舞蹈语言,到更关心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
《雀之灵》在身体形式特征上,展示更多的是古典芭蕾审美,情感上更加个人化,与最初朴实的祭祀、丧葬功能相差甚远。
现在,孔雀舞最原始的图像资料已经不复存在,但可以肯定,若今天的观众看到它们,没有人会认为那就是“孔雀舞”。
不过,不断升级之后的“孔雀舞”极受欢迎,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反作用于傣族,成为民族舞蹈学校的培训项目。
代表性孔雀舞的演变过程
【民族舞与被“建构”的民族】
很多人对此十分疑惑:这样的舞蹈还是傣族民族舞蹈吗?这个问题其实极难回答,因为“孔雀舞”和“傣族”的联系十分模糊。
孔雀舞一词,最早记录于明朝,但直到民国时期,都找不到详尽的描述,也没有证据表明孔雀舞和傣族直接相关。
西南地域的其他民族,如布朗族和德昂族中也有模仿孔雀起舞的记录。
这可能与上座部佛教(也叫小乘佛教)的影响有关。
云南众多族群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其经文中,曾有孔雀在释伽牟尼寿宴上起舞祝寿的故事。
明代以来,西南地区的佛寺壁画中,可找到不少人首孔雀图案。
这是孔雀舞的重要文化来源。
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面具,也是最早跳孔雀舞的舞具
“傣族”这个称谓和对此的认同,其实建构于1949年后。
西南地区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从文化和语言上讲,傣族与缅甸的掸族、坎底傣,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共同的渊源,但是划分于各个国家,导致名称各异。
在中国,“傣族”这个称谓包含了西南地区傣那、傣泐、傣雅等多种支系,仅上述三者分布各异,历史不同,语言和文字也有差异。
有学者研究表明,德宏与西双版纳的傣族支系间历史上从未交流过,汉族虽统称傣族为摆夷,但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前,各支系甚至连对方的位置都不清楚。
因此,即使在傣族内部,孔雀舞的形式也并不统一。
比如,德宏地区的孔雀舞叫“嘎洛拥”、“嘎楠洛”,多舞于红白喜事时,为土司专属,付钱就可欣赏;西双版纳地区则称为“凡朗拥”,一般在节日和宗教仪式中上演。
景谷县的孔雀舞和西双班纳类似,而沧源县,孟连地区则和瑞丽属一个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于提炼民族性格的需要,第一次将孔雀舞与傣族联系起来,成为其民族象征。
介绍孔雀舞时,常见的叙述是“傣族人民热爱美丽、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这种观念和20世纪50年代建政初期中共领导各民族“追求自由、和平、幸福”愿望相似,得到大力的推广。
中华世纪坛56个民族的图腾石雕——傣族图腾,它亦是民族建构的一部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