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农村地区居住的老年人口较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以下将从发展历程、制度构建与问题存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展历程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2003年,国家出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

随着试点工作的进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试行)》,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二、制度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主要包括了制度设计、账户管理和政府补贴三个方面。

制度设计方面,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采取了“个人账户+集体账户+国家补贴”的模式。

个人账户是指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集体账户是指居住地的村(居)民组织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国家补贴是指政府为农村居民退休后提供的养老保险补贴。

个人账户主要用于个人领取养老金,集体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养老保险待遇,国家补贴主要用于平衡养老保险收支。

账户管理方面,个人账户和集体账户由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个人账户的缴费、结算、核算和支付工作,同时也负责集体账户的收入和支出管理。

政府负责管理国家补贴资金,并按照一定比例拨付给各地。

政府补贴方面,国家将根据农村居民的缴费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拨付相应的养老保险补贴。

补贴标准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通过基金管理机构发放给农村居民。

三、问题存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较窄。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许多农民无法缴纳足够的养老保险费用,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福利。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有限。

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与现状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出发,分析其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分析1.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个人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2.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经济压力。

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二、现状分析1.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两个层次。

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补充养老保险则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或个人自愿参加,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2.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缴费、统筹、待遇发放等环节。

参保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由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统筹管理,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情况和个人账户余额,发放相应的养老金。

3.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

其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此外,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三、发展方向探讨1.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为了解决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不广的问题,可以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的参保人群,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农民。

同时,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2.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为了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可以逐步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可以探索建立个人账户制度,让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其现状及对策分析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农村居民建立的保障其养老金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而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了两部分: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新农保是国家对农村居民实施的一种全额财政补贴政策,旨在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是指由城乡居民个人和政府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养老保险保障。

尽管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不够广泛,很多农村地区并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使得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村居民在退休后依然无法得到充分的养老保障。

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不够完善,很多农村居民由于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缴纳保险费,导致其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

二、对策分析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应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逐步增加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确保农村居民得到充分保障。

应该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其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制度。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机制,并对困难农村居民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险资助,以缓解其养老保障的压力。

三、结语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涉及到了我国数亿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障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两个层次构成。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广泛,实行全民参保,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离退休干部养老保险等。

补充养老保险则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可由个人自愿参保。

然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养老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参保人员缺乏公平的待遇标准。

再次,城乡之间养老保险制度差异较大,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

最后,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压力较大,资金缺口问题亟需解决。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了解决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将逐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提高养老待遇水平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政府将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上调力度,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同时,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帮助个人构建更加全面的保障体系。

其次,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公平的待遇标准。

政府将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提高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待遇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确保资金的充足和安全。

政府将采取措施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提高基金的运营效益。

同时,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管机制,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

最后,推动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融合发展。

政府将加强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和高效运行。

总结起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1、历史沿革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地方领导自行组织的一些集资养老基金。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领导开始推出了一些试点农村老年保险制度。

200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2020年前全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

2、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地方领导集资养老保险;二是商业保险公司承包的商业养老保险。

其中,地方领导集资养老保险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养老保险形式,商业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就全国来看,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参保人数超过1.8亿。

但是,就实际支付能力而言,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保障范围较窄,大部分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较短,缴费水平较低,基金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养老保险能力较为薄弱。

二、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1、运营亏损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依靠地方领导财政拨款和农民个人缴费两种方式融资。

但是,由于缴费人数相对城镇养老保险较少,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亏损问题严重,尤其是缴费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2、企业涉保比例较低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较广,但大部分参保人员认为农村养老保险缴费费用过高,存在缺陷,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引导和督促机制,导致农村企业涉保比例较低。

3、服务内容较少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内容较少,主要包括基本、一次性和医疗三个方面,而基本养老金的数额较低,甚至有的地区还未实现养老金的发放。

三、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对策分析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融资体系和资金安排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营亏损问题,可以通过设立领导投入、自筹资金、社会捐赠和股权融资等方式补充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一、发展背景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农民在经济、卫生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风险。

尤其是在老年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尤为迫切。

因此,制定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

二、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建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财政补贴,为困难地区提供补贴资金;对缺乏养老保险的困难群体进行特殊救助等。

三、问题与挑战然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仍然较低,仍有许多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其次,养老金水平偏低,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同时,制度建设和监管也存在一些不完善。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

四、完善制度为了应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标准,确保养老金的充足发放。

其次,加强制度监管,规范运行机制,减少腐败和滥用现象。

此外,要加强农民的参与,提高他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五、多元化养老方式除了完善制度外,还可以鼓励和推动农村老年人采取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

例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鼓励农村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增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开展养老辅导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促进城乡统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也需要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筹。

在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平等待遇,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也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2023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在逐渐减小。

然而,农村养老保险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养老保险现状1. 系统建设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尚不健全,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

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较大,无法满足养老金的支付需求。

2. 参保人数较少: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和偏远地区,很多农民仍然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一方面,他们可能缺乏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农民可能无力承担养老保险的费用。

3. 养老金待遇偏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相对较低。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养老金方面的保障相对不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分析1. 社会认知度不足:在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

他们可能不了解养老保险的好处和意义,甚至对参与养老保险持怀疑态度。

因此,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 经济实力不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民来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可能是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

这导致了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困难。

3. 养老金的可持续性: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压力和参保人数较少的特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普遍存在缺口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因此,如何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对策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并强调参与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2. 财政支持和补贴政策:在农村地区,政府可以推出一些财政支持和补贴政策,降低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覆盖全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将从发展历程、制度设计和现状分析等方面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主,分为企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集体企业养老保险两个体系,但覆盖范围较窄。

1988年,我国开始试点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2024年,我国实行社会保险法,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实施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体系。

其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等。

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由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

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个人缴费的权益保障措施,个人在退休时可按一定比例取得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

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自愿为员工购买的额外养老保险,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这些制度相互结合,形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整框架。

在现状分析方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支付压力增大的情况。

其次,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

虽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个体经营者和失业人员未能参加养老保险,导致社会保障的不平等。

此外,养老保险的待遇和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退休人员面临着养老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其次,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扩面,加强对农民工、个体经营者和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05(上
C h a C o c t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文章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梳理,回顾了在制度和路径上的变迁历程,并归纳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变迁历程;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传统性养老、社会养老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三个制度阶段,制度正式建立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
制度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及覆盖面积、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等问题。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总体方向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
助为辅,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

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

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如刘子兰(2003所讲,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

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至关重要,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

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

何文炯等(2001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

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

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郝新蔷
黄颖
孟宇微
王坤
李澍奇
孙瑾
9
2010.05(上
C h a C o c t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则,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承担
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
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06(4.
3、王枝茂,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
师,2006(12.
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9(S1.
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
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7、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一村一品”发展较为先进的省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判断未来发展将呈现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产品标准化及经营品牌化、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投资多元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
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
国行政村总数7.1%。

从地区看,专业村
(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

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

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
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

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
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
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
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
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杨艳涛
张敏
杨根全
秦富
新农村建设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