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_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
一个不同于硅谷的发展模式 对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功崛起的思考

维普资讯
20 0 1年 4月 ,笔 者 随 盐城 市招 商
团赴 台湾招 商 引资 ,到 台湾新竹 科 学 工业 园 区进 行 了考察 。期 间收获颇 多, 感触很 深 。通过 对新 竹科 学工业 园区的 实地 考 察和研 究后 , 笔者 感到新 竹独具 特 色的 发 展 之 路 , 美 国硅 谷 相 比 , 值 得 高新 技 术 产 与 更 业 区去 深入 学 习和认 真借 鉴 。
对 台湾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薹 一腑
◆ 韩 正 忠
1 8 年 1 月 , 在 台 北 市 西 南 的 新 竹 县 设 立 了 90 2 台 湾 第 一 个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区 — —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经 过 2 多 年 的 努 力 ,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已 蜚 声 岛 0 新 外 , 身 于世 界 著名 高新 科 技 园 区行列 , 台湾 “ 跻 有 硅
占 前 3位 , 必 然 被 淘 汰 出 局 。因 此 , 谷 的 企 业 , 就 硅 危
机 意 识 普 遍 很 强 烈 。 这 种 创 新 氛 围 的 影 响 , 谷 每 受 硅
天 都 可 以 推 出几 十 项 推 动 世 界 科 技 发 展 的新 技 术 成
2 海 峡 科 技 与 产 业 / 0 2年 第 2期 8 20
境 ,在 设 计 新 竹 的 基 本 框 架 时 ,不 生 搬 硬 套 ,从 自 身 实 际 出 发 ,制 定 一 系 列 切 实 可 行 的 制 度 与 政 策 ,
从 而 创 造 出 了 发 展 科 技 的新 模 式 。
“ 府 ” 与 程 度 不 同 在 硅 谷 企 业 问 的竞 争 十 政 参
士 、 士 分 别 超 过 10 0人 、 0 0 0人 。 区 厂 商 的 硕 0 1 0 园 老板 , 士 、 士 、 士 各 占 1 。 博 硕 学 /3
1.3台湾新竹科技园

1.3台湾新⽵科技园1.3台湾新⽵科技园1980年12⽉,我国台湾在西北部的新⽵境内设⽴了第⼀个⾼新技术产业区——新⽵科技园区。
新⽵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的成就,已成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柱、科技产业的⼼脏地带和科技产业⽔准的象征。
⽬前,园区内共成⽴了385家⾼科技企业、公司,从业⼈员11.63万⼈,拥有集成电路、电⼦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与⽣物技术等6⼤产业部门,并以台基电、华硕、联合微电⼦等世界著名企业为核⼼,形成了新⽵半导体、光电、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等特⾊⾼新科技产业集群。
这种⾼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效应正是新⽵科技园区区域竞争⼒提⾼的主要来源。
新⽵科技园区科技集聚平台的形成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第⼀,⾼素质的⼈⼒资源和丰富的知识资源的⾼度融合与聚集。
⾼学历、⾼素质是新⽵科技园区⼈⼒资源的最⼤特⾊。
新⽵园区⼚商拥有⾼等教育程度员⼯的⽐例较⼀般产业要⾼出很多,博⼠、硕⼠、学⼠、专科等学历⼈才的拥有量均⾼于岛内平均值两倍以上,这对依托⼈⼒资源为主⼒的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有很⼤裨益。
在园区30多年发展过程中,回归⼈员扮演了举⾜轻重的⾓⾊,由他们参与设⽴的公司超过100家,他们所带回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理念在园区⽣根发芽,带动并提升了台湾⾼科技产业的整体发展能⼒与⽔平。
此外,新⽵科技园区与清华⼤学、交通⼤学、⼯业技术研究院相邻。
其中,⼯业技术研究院有7个研究所,4个中⼼,约5400名研究⼈员;交⼤与35个系所及清华有25个系外加6个研究中⼼,共有超过16000名师⽣。
这些研究单位皆与区内⼚商密切合作,共同进⾏研究发展的⼯作,为新⽵科技园区内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技术⽀撑。
第⼆,建⽴风险投资,提供财务资源。
风险投资制度是⾼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动⼒,⽽资本的顺利流动是风险投资保持活⼒的基本前提。
资本的顺利流动包括两个⽅⾯:资本流⼊和资本退出。
其⼀,从资本流⼊来看,新⽵园区资⾦来源充⾜,并得到台湾当局的⼤⼒⽀持,资本结构⽇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科技园案例研究

科技园案例研究一、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发展分析上一篇/ 下一篇2009-10-16 14:20:46查看( 574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1、概况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
目前,园区目前已开发480公顷土地,尚有100公顷土地正在开发,主要规划为工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
工业区内也标准厂房、自建厂房和实验室;住宅区内则建有公寓宿舍,加上各种运动设施、静心湖、餐厅、书店等,提供园区和附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共有高新科技企业272家,80%是台湾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455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
新竹有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1997年底,园区从业人员共有54806人,专科以上的人力占59%,员工平均年龄30岁,男女员工各占48%和52%。
其中归国学人在园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脚色,截至85年底,学人回国累计达2563人,共创立82家公司,占入区厂商40%。
1997年底,累计入区厂商203家,产业计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
整体营业额3182亿元。
其中国内厂商167家,国外36家;累计实收资本额2584亿元,国内资金占87%,国外资金占13%。
园区1997年共有20家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柜。
其中集成电路产业10家,计算机及外围产业8家,通讯产业2家。
新竹已经成为台湾高科技发展及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
据统计,台湾有124家创业投资基金,拥有相当于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平均每家为3.25亿元规模,为2400家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
台湾科技园区调研报告

图 2.1 中部科学工业园台中园区用地图
图 2.2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台中园区区位
3
科技大厂进驻。此外,据介绍周遭亦有台中工业区、台中精密机械园区、工研院机械所 等工业与学术单位,为园区进驻厂商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及产业支撑。
2.2 园区特点
(1)绿色景观 园区拥有水崛头公园、林厝公园、通 山公园、衡山公园。园区运用生态绿网、 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方法,塑造园区景观, 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并持续与地方居民 友善互动,经济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荣发展。 (2)公共服务 园区内建设工商服务大楼,引进银行 邮局餐饮等金融业和服务业服务员工,更 在服务大楼内设置员工诊所,提供员工 就诊等医疗服务,此外中科更设立国际 高级实验中学,为园区员工子女提供优 质教育环境。 (3)人力资源 临近园区的大学有中兴大学、东海 大学、逢甲大学等。逢甲大学多年前在 该处购置地块,中科园区规划后,该校 即在中科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命名为中 科校区。而除此之外,国立中兴大学、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海大学、与朝阳 科大亦有租借园区内土地,设置研究中
图 1.4 科学园区巡回巴士
2 台中科学园
图 1.5 园区幼儿园
2.1 基本概况
台中园区位于台中市西屯区与大雅区交界处,面积 413 公顷,中科管理局也设于此。 园区交通便利,邻近国道 1 号、国道 3 号、台中港、高铁台中站、台中清泉岗国际机场 等交通设施。目前,主要以光电、精密机械、半导体产业为主,已有友达光电等国际性
图 2.3 台中园区公园一角 图 2.4 台中园区管理大楼
图 2.5 大学创新育成台中园区管理大楼
图 2.6 中兴大学研发创业育成中心
心。且中部地区共拥有的 27 所大学院校,每年近 3 万大学生加入就业市场,是园区非 常重要知识力培养竞争力。
毛竹与竹台湾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研究

毛竹与竹台湾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研究摘要:毛竹和竹台湾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对于双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毛竹和竹台湾产业的特点,探讨了合作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策略和措施。
1. 引言竹材产业是台湾的重要农业和工业之一,竹制品在建筑、家居、纺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而毛竹是竹材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具有丰富的木材纤维和生态环保的特点。
毛竹与竹台湾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对于双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毛竹和竹台湾产业的特点,探讨合作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策略和措施。
2. 毛竹和竹台湾产业的特点毛竹是一种快速生长的竹类,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
它在台湾广泛分布,并且有着丰富的资源。
而竹台湾产业则是台湾的传统产业之一,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
竹材制品在台湾市场具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
毛竹和竹台湾产业都面临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需要加强合作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
3. 合作模式的优势(1)资源互补:毛竹提供丰富的竹材资源,而竹台湾产业则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验。
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市场拓展:毛竹与竹台湾产业合作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竹材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需求,合作可以帮助双方共同抢占市场份额。
(3)技术创新:毛竹和竹台湾产业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毛竹的生长速度快且适应性强,可以用于开展新型竹材的研发和生产,从而提高竹材制品的品质和多样性。
4. 合作模式的挑战(1)价值观差异:毛竹和竹台湾产业的合作面临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双方需要通过加强沟通和理解,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和价值观念。
(2)技术合作难度:毛竹的生长特性和竹材制品的生产工艺存在差异,双方需要通过技术合作和交流解决技术难题。
(3)市场竞争:毛竹和竹台湾产业之间的合作也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双方需要共同制定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台湾新竹科技园成功经验分析

较后 , 最终 选定 了硅谷 模式 。新竹 科技 园是按 照 当
( ) 一 产业 总量 高速 增 长 , 点产 品 国际优势显 重
及 日本 的筑 波 等 三个 高科 技 园 区发 展 模 式 进 行 比 著 。
新 竹 园 区 内产 品销 售 收入 总 量 突破 1万亿 元
局 研究 所 、 大学 和 私人 高技 术 公 司在 当局统 管 下 的 新 台 币 , 连续 l 0年高 速增 长 。产 业效 益大 幅提 升 ,
、
新竹 科技 园建 立 的背景
施完 善 , 交通 四通 八达 , 活设施 齐全 , 生 整个 园 区环
2 0世纪 8 0年代 以前 , 台湾经 济 经过 3 发 境 清新 、 雅 、 观 , 区产 业 以半 导 体 产 业 为龙 0年 幽 美 园
展, 完成 了 由农业 到 工业 、 由轻 工业 到重 化工 业 、 由 头 , 主要有 集成 电路 、 电脑及 周边设 备 、 讯 、 电 、 通 光 劳 动 密集 型 到资 金 密集 型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 部 精密 机 械 、 物 技 术六 大 类产 业 , 三 生 电子 资讯 等 一些 曲” ,特 别是 通过 进 口替代 工 业 和 出 口导 向工 业 的 高技 术 产 业 的 主要 产 品 产量 占到 台湾 的三 分 之一 使 日本 的全 球第 三 大 电 发 展 阶段 , 经济 获 得 高 速 发 展 , 台 湾在 国 际经 济 强 , 台湾 成 为仅 次 于美 国 、 使 上争 得 一 席 之地 , 与新 加 坡 、 国 、 港并 誉 为 “ 韩 香 亚 子 资 讯 产 品生 产 地 , 片设 计 业 居全 球 第二 , 芯 芯片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我国大陆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年设立以来至今 , 经过 2 O多年 的发磺 , 成 J集成 电路 、 形 ’ 电脑 及外 丽设备 、 通讯、 光电 、 精密机械及生物 技术等六 大科技产业 。20 0 0年园 区的 业额 达新台币 9 9 2 3亿元 , 占台湾 C 3 A P的 1 O% ; 对外贸 易总 额达新 赍币 9 5 亿 元 , 台 湾 进 出 口总 额 的 l %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取 得 了 举 世 强 的 占 O 成就 , 成为台湾高科 技产业发展 的重镇 和世界 高科 技产业 园区群^ 【 水中一颗 璀 璨 的 明 星 . 有 “ 湾 硅谷 ” 享 台 的美 誉 。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 园区的发展 模式虽然 不能完 全复 制,f J以 鉴。 彳 ij 本 文 征 详 细 介 绍 台 湾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的形 成 与发 展 , 述 其 成 功 的 外 酃 阐 医素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出对发腱我国高科技 园区的启示 提 台 湾 新 竹 科 学工 业 园 区的 形 成 与 发展 新 竹 科 学 ] 业 园 , 于 新 竹 市 市 区 疗删 , 北 距 离 台北 市 约 7J『l 位 _ 东 = fI 水 处 , 贯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蹄 和铁路从旁 阜过北可上台北 、 隆 , 纵 基 南可下 台 中 、 南 和 商 雄 , 桃 园 国 际机 场 乘 车也 只颁 4 钟 路 程 , 通 十分 便 利 台 至 0分 交 17 9 6年 , 湾行 政 院 恢准 设 立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匮 。 17 台 9 7年 3月 , 啊科 会 、 育 部 及 经 济 部 联 台 成 立 筹 备 、 : i 7年 1 教 组 2月 , 冈科 会 参 考 “ 泐 奖 投 ’ 条 例 ” “ 工 出 口区 设 置管 理 条 例 ” “ 围 人 投 资 条 例 ” “ 侨 时 嘲投 贞 、加 、 、华 资条 例 , 订 了 “ 学 工 业 园 区设 置 管 理 条 例 草 案 。 1 7 等 制 科 9 9年 7 j: 7 日, 该条例公布实施。18 9 0年 9月 凼科会设立科学工 业园区管理局 8) ( 年 1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正 式 成 立 。 2月 从 1 8 设立 到 2 0 9 0年 0 4年 6月 底 为 止 , 区 内 共 设 立 3 8家 高 科 技 公 圄 7 司, 累积实收资本新 台币 9 1 9 2亿元 , 国内资金占 9 %, 2 斟外 资金 8 员 [ %, . 人致 为 1 36 3 。 目前, 0 ,0 人 新竹科学工业园 区已成为 台湾高科技 产 业既摇 篮 、 湾 新 经 济 的 “ 动机 ” 台 发 。 二 、台湾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区 成 功 的 外 部 因素 ( )积 极 的 政 府 主 导 型 管 理 。 政 府 主 导 型 管 理 是 指 由 上 级 政 府 设 立 一 园区的管理 机构 , 面负责 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全 土地 开发 、 招商 引资和牡 会 管理等开发区运转中的一切活动。 政府 主导型管理对新竹科学工业园 区的推 动作 用表现在 : 首先是政府 以优惠 的条件 为 厂商提供 土地、 厂房 、 基础 设施 等 , 降低 了企 业 的创 业成 本 台湾 新 竹工 业 园除 了 主 要 由行 政 当 局 投 资 建 设 各 种 基 础 设 施 和 公 共 设 施外, 还提供 规划完备 的设施 和厂房 , 以低廉 的价格 出租 给厂 商。杖 j 认 定为对 台科技有 特殊贡献 的工业投 资, 可减免 土地租金 5年 。此外还规 定 “ 区 内企 业 头 5年 免 税 ” 多 项 税 费 优 惠 政 策 。其 次 是 政 腑 通 过 科 学 眉 等 的规划, 团区的交通 、 使 厂房设施等布局更加 合理 . 园区的发展具, 前瞻 使 f f 性, 长远 性 。新 竹科 学 工 业 园任 成 立 之 初 兢 确 定 了 高科 技 化 、 院 化 、 区 学 社 化 、萤际 化 的 建 区 方 针 , 定 了极 具 战 略 意 I 选 迁和 发展 前 景 的 集 歧 电 赂 (cj I 、 电脑及外 围设备 、 通信 、 电、 光 精密 饥械、 , 丰物技 术等六 欠商科 挟作 为支 往 产业 , 竹科学工业 园区的快速发 展是与缜督 、 学的规 划分不 』. 新 科 I 的 ( )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对新 竹科学工业 园区的推 动作 用是 { 明 二 分 显 自 一 是 表 现 在 园 区 的发 展 速 度 上 风 投 资 与 高技 术 产 鹏 者 巨为 因 0: 果关 系又 相互促进 。科学工业园 区自设立后大约 1 营业额才 突破 了第 3年 个 10 0 0亿元 , 但是突破第二 个 10 00亿元 只用 了 2年 时间 , 三个 10 第 00 亿元仪用 了 1 时间, 年 这种指数式的增长反映 了高技术 产业与风 险资金成 正 相关 的互 动关 系, 说明资本 投入速 度增 拥得越 快 , 企业 规模 扩大得 越迅 速 、 利 于企 业 占领 市 场 , 住 大 好 商 机 。二 是 表 现 在 风 险 投 资对 高 技 越有 抓 术产 业 的启 动 作 用 上 。 进 人 园 区创 办 高 技 术 企 业 的 , 要 是 回 国 留学 人 主 员、 工研院的研发人员和 台湾学子 , 如全友 、 台积 电、 创科技 、 钰 圜联 光电 、 联华 电子 、 台湾光罩 、 友讯 、 基等 。他 们昧去依 靠 自己的积 蒂 、 宏 亲友 的资 助外 , 多数还需要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与 款。三是表 现在对商技术 企业 的催 化作用上 。风 险投 资家参 与被 投资企 业的 经营 活动 , 为他们 提供 信 息、 咨询 、 资金 , 进行财务监督 , 助经 营, 协 帮助企业 渡过 难关 , 其成 长使 促 之 减 少 失 误 、 免 失 败 , 对 企 业 成 长 起 剑催 化 作 用 。 避 这 ( )与高校、 究机构 为邻。新 竹利 学工业 园区临近交 通大学 、 华 三 研 清 大学 , 中华工学 院、 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六个相关领域 的高科技重点 实验室 , 附 近还有 中央大学 、 中原大 学、 中山科学研究 所、 巾正 理工学 院等 。高技 、 研究机构 园区管理局及园区厂商形成 了~套产 、 、 密切合作 的机制 , 学 研 可以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 有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 ( )环境与生活质 量。新竹科 学工业 园区 内土 地规划 有序 。3 0余 四 0 公顷土地主要划为研究专用区和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 区、 景 、 业区 风 农 也 占地 30多公顷。此外还有 lO 0 O O多公 顷土地划为保护 区。泪 区管 局 以“ 院 化 , 区化 、 园 化 目标 来 经 营 园 区 和 改 善 暗 佳 环 境 学 社 公 为 内 绿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作者:桑登平来源:《群众》2011年第05期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以岛内外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依托、以科技创新研究为先导、以吸引岛外资金和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创立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及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为目标的集研究、生产和出口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园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园区GDP始终占到岛内总量的10%左右,2010年园区的产值达到1.35万亿新台币。
新竹科工园以自己的创新理念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它的成功经验也成为亚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的对象。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奠定了园区辉煌发展的基础。
新竹科工同在建园之初就明确以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为自己的建园方略。
高科技化是指根据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选定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六大高科技产业,规定进区项目必须是高科技产业。
学院化是指利用自身的技术和智力资源,再借助周边的智力环境,以培育高科技人才为主导,使整个园区及周边地区形成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保证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化是指建设布局体现美观、适用、洁净,特别注重使工作环境保持住家般的自然生态景观。
国际化是指在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借鉴全球优秀科工园区的可取之处,日常运作坚持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核心作用。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能否鼓励和吸引岛内外科技人才来园区创业,是实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加速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起点和核心。
建园以来已引进了上万名在台湾出生,在美国完成学业的海归人才。
为继续扩大海外人才的延揽,当局及时出台各类优惠政策,为海外人才提供一流的创业和投资环境,让海外学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园区对本土优秀人才也与海归学人一视同仁,在促进人才辈出、释放人才能量的软硬环境里,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意识也在不断涌现,形成了园区特有的本土化创新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与区域创新对策研究”(2009GXS1D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的聚集效应、互动机理及绩效研究”(10YJC630043),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策略研究”(10ZLZLZF03700)。
收稿日期:2011-01-19作者简介:丁明磊(1976.8-),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创新。
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丁明磊1,2,刘秉镰1,庞瑞芝1(1.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1;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类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作用机制。
本文认为创新网络的本地化过程以及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调整园区发展定位;提出科技园区的管理需要站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角度规划和布局科技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重视民生因素等措施建议,从而为其他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竹;内湖;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Mode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Ding Minglei 1,2,Liu Binglian 1,Pang Ruizhi 1(1.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rel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the paper giv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 ’s Hsinchu and Neihu science parks.It discuss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government-market mechanism of the science parks.It argues that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s,along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both government and market forces,and adjusts the development targets of science park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paper also presents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science park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ncluding planning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providing customized service to enterprises in the park,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factors,and so on.Key words:Hsinchu;Neihu;science park;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1引言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构建动态优化的、开放的、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园区是一个以创新及知识经济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相互连接等方式达到聚集经济效果的区域,也是增进城市产业升级与全球接轨的空间单元。
科技园区通过高科技产业带动地方发展,扮演着区域创新网络节点和中心的位置,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动态演进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各个国家及地区纷纷设立科技园区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工具。
Massey等人针对科技园区发展提出一些重要目标,包括促进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连接、促进新型科技企业的孵化与成长、鼓励企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促进企业聚集、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创造工作机会、提升现有厂商的竞争力等[1]。
科技园区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工业园区,而是拥有健全的生活机能、便捷的交通网络、先进的信息设施等,需要更多的高级人才与更密集的产业连接,因此往往设立在人才、信息资源丰富的都市区域。
根据政府与市场作用方式的不同,科技园区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发展,强调政府总体协调与系统实施;另一种是以地方为本位,突显市场经济自由化趋势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色,自下而上形成的科技园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则分别是这两类发展模式的代表,尤其是内湖科技园区,由一个默默无闻、地处杂乱无章的都市边缘、被用来规划安置违章工厂而设置的地方型轻工业区,逐渐发展成为今日产业繁荣的明星级科技园区,其成功经验尤其值得探讨。
2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与分析框架2.1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与内涵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是各主体通过创新网络内的互动合作实现的,互动是创新的基础,包括学习、结网、集聚和联盟等行为。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2]。
通过区域创新网络,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引入新的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动,通过资源整合与外溢效应发挥对区域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支撑和牵引作用。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区域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以及实现区域动态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的关键因素。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不断发生着“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过程。
区域创新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创新资源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开放、互动与整合;另一方面由区域创新网络的国际化特征表现出来,在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能够将国际范围内最新、最前沿的创新资源与要素纳入进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保持创新的领先地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内生增长保证。
2.2区域创新网络的分析框架区域创新网络是从区域层面考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功能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网络、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网络,以及以中介、金融等服务机构为核心的服务创新网络,在这三个子网络背后是政府与市场作用层面的制度创新,构成以技术创新网络为主体,知识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结构(见图1)。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技术创新子网络重在分析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功能及作用;知识创新子网络通过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有效联系和链接,一方面通过知识创造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图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示意图表1台湾一般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比较资料来源:整合参考文献[3]、[4]的相关内容。
为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实现与技术创新网络的耦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等的产生和发展;服务创新网络是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金融、保险、法律等服务机构的集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与知识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网络之间的相关联系,提供从科技成果产生到实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环节。
由于区域环境,以及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的不同,三个创新子网络的规模、延展空间,以及网络耦合性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态发生不同的变化。
3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的园区发展模式比较3.1园区发展概况新竹工业园位于新竹市东南侧,台北市西南约70公里处,于1980年由台湾地区政府规划建设成立,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由“出口导向”向“科技导向”转化的重要策略,旨在建立高品质的研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的人性化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技术,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升级。
新竹科技园目前辖六个基地,分别是新竹、竹南、铜锣、龙潭、新竹生医与宜兰,主要有集成电路、电脑及辅助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是台湾高科技工业的摇篮。
截止2009年底,入园营运企业440家,员工13.2万人,年营业额8835亿元新台币(约268亿美元)。
内湖科技园区位于台北内湖区西南隅,最早为基隆河周边农业区,其前身是在1985年为了安置2700家台北市汽修厂、违章与公共工程拆迁工厂的内湖轻工业区,是台湾第一个因势利导民间投资的都市计划科技园区(台湾一般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比较见表1)。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2—2007年间,园区的企业营业收入在以年均接近30%的速度增长。
2009年,内湖科技园区进驻企业接近3500家,9年中增长了4倍,其中营运总部22家,研发中心12家,吸纳科技人员近10万人,产值近3兆元新台币(超过900亿美元)。
通过与紧邻的“大湾南段工业区”、“大湾北段商业娱乐区”以及“北势湖工业区”等打造“大内湖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带和“南港—内湖—北投”科技走廊,有力地带动台北城市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