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合集下载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化学‎键牢固程度‎正相关;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键能正相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例如:稳定性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例如,例外,不易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

例如: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稳定,其对应的盐‎也不稳定;酸较稳定,其对应的盐‎也较稳定,例如硝酸盐‎。

稳定,例外。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酸。

例如:热稳定性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是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物质的稳定性、活泼性、键能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稳定性、活泼性、键能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据, 特别是 卤素单质 的键能数据 。 不追究还真就糊涂 了。 通 常而言 。 很 活泼 的物 质稳 定性就 差 。 很稳 定的物质 活 泼性 就差 。但是 “ 活泼性” 和“ 稳定性 ” 两者所 研究 的对象往往 是 有所 区别 的 “ 活泼 性”通 常是 指物质 的得或失 电子的过 程 .例如 : “ 碱金属 是活泼 的金属 ” , “ 卤素是活泼 的非金 属” 。 而稳定性又分 为两种情 况 :一是化学 稳定性 , ; 二是 热稳定 性 。化学稳定性通 常是 指物 质因水解 、 氧化 ( 或还原) 而是 否 变 质的化学过程。热稳定 性是 指物质在常温下或受热时是否 分解 的化学过程。以下就是一些物质热稳定性 的判断规律 : 具体来说 : 单质 稳定是 指 分子 内原子 间的键能大 . 化 学 键 不易断裂 : 活泼性是 指分子发生 化学反应 的容易与否 。不 过单 质的稳定性很少单 独使用 . 而单质 参与反应 的过程实 际 分 两个步 骤 。 一是 吸收键 断裂所 需 的能量 , 将分子分 解为 原 子( 体 现键能——稳定 性 ) 。 二是将 不同原子重新结合形成 新 物 质( 体 现非 金属性 ) 。 由于 一般 反应 中供应 的能量 都很大 , 很少存 在能量不够一个 分子反应 的情况 . 当所供应 的能量都 足够 的时候 .毫无 疑 问 由非金 属性 强弱决 定反应 的容易 与 否。 例如 : 对于卤素来说 , 虽 然其键 能递减 ( 除F 2 。 因为 1 7 半径 很小. 斥力很 大则使 得键能 反常减 小 ) , 分 子越来越 不稳 定 , 断裂成原子越来越容 易。但是 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 的能力 减弱。 反应就 越难 , 最终 表现为 化学性质越不活泼 , 与非金 属 性减 弱相一致 , 而与稳定性无关 。因此 , 氟氯溴碘单质反应 剧 烈程度 下降。 相反 , 对于 N 2 , 由于三键 的存在 , 键能很大 , 一般 不 能满足断键 的条件 ,即使氮 电负性较大也不发生反应 。 所 以N 2的稳定 性决 定了不活泼性 气 态氢化 物 的热稳 定性 : 元 素的非金 属性越 强 , 键能越 大, 形成 的气 态氢化物就越 稳定 ( 最有规律也最 常用 ) 。同主 族 的非 金属元素 , 从上到下 , 随核 电荷数的增加 , 非金属性逐 渐 减弱 . 气态 氢化物 的稳定 性逐 渐减弱 : 同周期 的非 金属元 素, 从 左到右 , 随核 电荷 数 的增 加 . 非金属 性逐渐增 强 。 气态 氢化物 的稳 定性逐渐增强 氢 氧化物 的热 稳定性 : 金 属性 越强 。 碱的热稳 定性越 强 ( 碱性越强 , 热稳 定性越 强 ) 。 含 氧酸的热稳定性 :绝 大多数含氧酸 的热稳定 性差 . 受 热脱水生成对应 的酸酐 。一般地 : ( 1 ) 常温下酸酐是稳 定的气 态 氧化物 , 则 对应 的含氧酸 往往极 不稳定 . 常温下可 发生 分 解 。( 2 ) 常温下酸酐是稳 定 的固态氧化物 , 则对应 的含氧酸较 稳定 , 加热时才分解。( 3 ) 某些含氧酸分解是发生氧化还原 反 应, 得不到对 应的酸酐 。例如硝酸 、 次氯酸 。 含 氧酸盐 的热稳定 性 : ( 1 )酸不稳 定 ,对应的盐也不稳 定; 酸较稳定 , 对应 的盐也 较稳 定。例如硫酸盐和磷酸盐 比较 稳定 。( 2 ) 同一种 酸的盐 , 热稳 定性顺序是正盐> 酸式盐 > 酸。 ( 3 ) 同一酸根 的盐 的热稳 定性顺序是碱金 属盐> 过渡金属 盐> 铵盐 。( 4 ) 同一成酸元 素 , 高价含 氧酸 比低价含氧酸稳定 . 相 应含氧酸盐 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的实验

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的实验

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的实验
本研究旨在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热稳定性。

氯化钠和氯化铵都是最常见的无
机盐,因其安全、高性价比以及方便制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制药及化工工业中,但它们又有着质量上的差异。

本次实验旨在比较这两种类型的盐的热稳定性。

本实验利用了现代标准的分析仪器,从而进行精准的热稳定度测试,且采用了
双重控制验证保证结果的可信度。

研究中对盐进行了持续加热和冷却,并且根据品质及改变的安定性,进行了各种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氯化钠和氯化铵均可以与酸性环境中的物质稳定反应,但
再高温下,氯化钠的热加工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氯化铵,其后者有可能在高温情况下产生污染性的副产物,从而对食品的健康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食品中添加的盐种类,若是要进行高温加工,最好使用高热稳定性的氯化钠,而不是其他成分含量较低的氯化铵,以避免食品中污染物的产生。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能。

热稳定性的研究对于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温度条件、提高化学合成反应的效率以及保证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热稳定性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实验方法和应用。

一、热稳定性的含义热稳定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是否发生分解、氧化、燃烧等反应。

高温环境下,化学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分子内能量增加,从而导致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

热稳定性的研究旨在探索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的分解机理、反应路径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分子结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直接影响其热稳定性。

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键强度以及具体的分子结构特征都会对热稳定性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具有强碳-碳键或碳-氢键、分子中含有不稳定基团(如羧酸、酯、卤素等)的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较易发生分解反应。

2. 氧化性:氧化性是物质热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受到氧化剂(如氧气、过氧化氢等)的影响,引发氧化反应。

例如,不饱和化合物、含有氧原子的官能团的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氧化反应。

3. 温度:温度是直接影响化学物质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内能量增加,可能引起化学键的断裂,从而导致化学物质的分解、反应等。

不同的化学物质对于温度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

三、热稳定性的实验方法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差示扫描量热法通过测量样品和参比样品在相同温度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来研究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

通过DSC实验可以获得化学物质的热分解温度、热分解焓等信息。

2. 热重分析法(TGA):热重分析法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在升温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来研究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根据样品质量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热分解温度、质量损失等参数。

3. 热稳定性实验:将化学物质在高温环境下加热,观察其是否发生分解、燃烧等反应来评估其热稳定性。

第16章 物质的稳定性、溶解性与水解性

第16章 物质的稳定性、溶解性与水解性


Na3PO4 KNO3 Ba(NO3)2 Ca3(PO4)2
△sHy /kJ·mol-1
-78.66 35.15 40.17 -64.6
△sSy
△sGy
/J·mol-1·K-1 /kJ·mol-1
-231.0 119.6 99.9 -859.8
-9.82 -0.491 10.4
191
溶解性
易溶 易溶 易溶 难溶
(6) 同金属同一成酸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没有 一定的规律。
(7) 分子型氢化物 RHn 受热分解生成相应的单质和 H2 热稳定性规律:同一周期自左至右依次增加;同一族中,自 上而下降低。
16.1 无机物的稳定性
16.1.3 热稳定性原因及影响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当两成键原子的热振动使键距超过
SiH4+(n+2)H2O == SiO2·nH2O↓+4H2↑ SnCl2+H2O === Sn(OH)2↓+HCl
有时会发生双水解。例如:
Al2(CO3)3+3H2O == 2Al(OH)3↓+3CO2↑ 金属硫化物的水解:Al2S3+6H2O == 2Al(OH)3+3H2S ↑ (4) 生成稳定的配离子
一 定距离时,其键断裂而发生分解。
(1)热力学原因 据热力学原理,分解反应: AB
△ A+B
其△rGmø 越大,该物质分解的倾向越小。
由 △G = △H - T△S ,
△rHmø 越大或△rSmø 越小,该物质就越稳定。
①用反应的△rGmø判断 硅酸盐分解的产物难挥发,熵变很小,很稳定;碳酸
盐、硝酸盐、铵盐等产物易挥发,熵变增大,不稳定。
Ag2SO3 红热
2Ag+SO3↑
KClO4 >653 K KCl+2O2↑

无机化学经典知识点

无机化学经典知识点

一,含氧酸强度1,R-O-H规则: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强度决定于酸分子中质子转移倾向的强弱,质子转移倾向越大,酸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而质子转移倾向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酸分子中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当R的半径较小,电负性越大,氧化数越高时,R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够有效的降低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O-H键变弱,容易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这一经验规律称为R-O-H 规律。

1)同一周期,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如HnRO4),其酸性自左向右依次增强。

如:HClO4>H2SO4>H3PO4>H4SiO42)同一族中同种类型的含氧酸,其酸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

如:HClO>HBrO>HIO 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强,低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弱。

如:HClO4>HClO3>HClO2>HClO2,Pauling规则:含氧酸的通式是RO n(OH)m,n为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非羟基氧),n值越大酸性越强,并根据n值把含氧酸分为弱酸(n=0),中强酸(n=1),强酸(n=2),极强酸(n=3)四类。

因为酸分子中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大,表示分子中R→O配键越多,R的还原性越强,多羟基中氧原子的电子吸引作用越大,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减小的越多,O-H键越弱,酸性也就越强。

注意:应用此规则时,只能使用结构式判断,而不能使用最简式。

3,含氧酸脱水“缩合”后,酸分子内的非氢键合的氧原子数会增加,导致其酸性增强,多酸的酸性比原来的酸性强。

二,含氧酸稳定性1,同一元素的含氧酸,高氧化态的酸比低氧化态的酸稳定。

如:HClO4>HClO3>HClO2>HClO2,氧化还原性:1)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最高价含氧酸氧化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

如:H4SiO4<H3PO4<H2SO4<HClO4,V2O5<Cr2O72-<MnO4-2)相应价态,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大于副族元素。

第1-5讲 热传导与热稳定性

第1-5讲 热传导与热稳定性
材料的热传导与热稳定性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热传导 热导率(λ) 热导率( 热扩散率(α) 热扩散率(α) 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dQ dT = λS 傅立叶(Fourier)定律: dt 傅立叶( )定律: dx 魏德曼 弗兰兹定律: 魏德曼-弗兰兹定律 弗兰兹定律:
λ = LT σ
1 . 一定规格的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立即置于 一定规格的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 室温的流动水中急冷,并逐次提高温度和重复急冷, 室温的流动水中急冷,并逐次提高温度和重复急冷, 直至观察到试样发生龟裂, 直至观察到试样发生龟裂,则以产生龟裂的前一次加 热温度℃表示。(日用瓷) 。(日用瓷 热温度℃表示。(日用瓷) 2 . 试样的一端加热到某一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 试样的一端加热到某一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 后置于一定温度的流动水中或在空气中一定时间, 后置于一定温度的流动水中或在空气中一定时间,重 复这样的操作,直至试样失重20%为止,以其操作次 为止, 复这样的操作,直至试样失重 为止 表示。 数n表示。 表示
声子和声子导热
格波的传播看成是质点-声子的运动;
微观机理
格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则理解为声子和物质的碰撞; 格波在晶体中传播时遇到的散射,则理解为 声子同晶体质点的碰撞; 理想晶体中的热阻,则理解为声子与声子的碰撞。 晶体中,热传导的实质就是碰撞。
光子和光子导热
微观机理
光子的导热: 光子的导热:光子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光的散射、衍射、吸收、反射和折射) (光的散射、衍射、吸收、反射和折射)
耐火材料 : 1123K; ; 40min ; 283-293K; 3(5-!0)min - ; -
3 . 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水中急冷,然后测其抗 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水中急冷, 折强度的损失率,作为热稳定性的指标。( 。(高温结构 折强度的损失率,作为热稳定性的指标。(高温结构 材料)。 材料)。

氢化物的还原性

氢化物的还原性

氢化物的还原性
核间距大小,即键长长短;由于是氢化物,所以也可以简单由非氢元素的原子半径来
近似判断;键长或半径越短或越小,化学键越稳定,即热稳定性越高。

当键长或半径相近时,可以看非氢原子的非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热稳定性越高。

如比较CH4和NH4(+)中键的热稳定性,后者大小于前者。

稳定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与热稳定性怎么判断
比较规律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形成单质的化学键稳固程度正有关,而化学键稳固程度
又与键能够正有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弱,碱的热稳定性越弱(碱性越弱,热稳定性越弱)。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就是平衡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平衡,常温下可以出
现水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出现水解还原成反应,不能获得对应的酸酐。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平衡,其对应的盐也不平衡;酸较平衡,其对应的盐也较平衡,比如硝酸盐比
较稳定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酸。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就是碱金属盐>过渡阶段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
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热稳定性的比较规律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化学键牢固程度正相关;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键能正相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

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例如:稳定性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例如,例外,不易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

例如: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稳定,其对应的盐也不稳定;酸较稳定,其对应的盐也较稳定,例如硝酸盐。

稳定,例外。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酸。

例如:热稳定性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是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