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体分析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采用第一极体进行植入前诊断的实验研究

采用第一极体进行植入前诊断的实验研究陈雯;朱桂金;Mettler L【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年(卷),期】2004(13)5【摘要】目的 :建立采用第一极体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诊断的方法。
方法 :取试管婴儿后的未受精卵细胞 ,激光打孔法行第一极体活检 ,固定后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分析极体中 13,16 ,18,2 1和 2 2号染色体的核型情况。
结果 :活检成功率为 94 .7% ,FISH成功率为 86 .7% ,6 1.5 %的极体核型正常 ,38.5 %的极体为非整倍体。
结论【总页数】3页(P333-335)【关键词】卵细胞;第一极体;染色体;人;非整倍性;植入前诊断;原位杂交;荧光【作者】陈雯;朱桂金;Mettler L【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Departme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1.33【相关文献】1.应用引物延伸预扩增方法对地中海贫血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初步研究 [J], 焦泽旭;庄广伦;周灿权;梁晓燕;张敏芳;邓明芬2.采用多重置换扩增进行软骨发育不全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J], 沈晓婷;郭奕斌;徐艳文;钟依平;曾艳红;王静;丁晨晖;周灿权3.多重置换扩增(MDA)结合荧光PCR对植入前胚胎进行性别诊断的研究 [J], 罗海宁;张印峰;张云山4.采用二代测序对Marfan综合征家系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J], 何天文;卢建;陈创奇;刘顿;丁红珂;董云巧;杜丽;尹爱华5.采用腹腔镜腹膜前补片植入法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护理 [J], 杨日玲;林雅萱;孙桂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ISH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前景

FISH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前景
刘伟信;黄萍;王丽
【期刊名称】《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年(卷),期】2003(11)1
【摘要】随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以及单细胞水平上基因诊断技术的成功 ,使得在体外受精过程中 ,胚胎移植入母体子宫前进行遗传学诊断成为可能。
本文综述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页数】2页(P10-11)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作者】刘伟信;黄萍;王丽
【作者单位】成都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四川,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1.33
【相关文献】
1.FISH在罗伯逊易位携带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J], 鲁琳琳
2.FISH技术在诊断唐氏综合征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J], 万均辉;钟泽艳;田佩玲;韦相才;张清健;李铭臻
3.基于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在不同阶段胚胎中的临床应用结局分析 [J], 沈鉴东;吴畏;舒黎;蔡令波;谢佳孜;马龙;孙雪萍;崔毓桂;
刘嘉茵
4.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J], 杨霞;岳丰;张学红
5.Karyomapping技术在一例成骨不全合并平衡易位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J], 牛文彬;霍明珠;史昊;刘益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与临床取材

生殖 医学 杂志 20 0 2年 1 O月 第 1 1卷 第 5期
・
综 述
・
胚 胎 植 入 前 遗 传 学 诊 断 与 临床 取 材
Pr i pl nt i n e tc di gno i nd c i c l s m plng t c ni em a ato g ne i a s s a lni a a i e h que s
胞 或部分胚胎组织 , 接进行遗 传学分析 。 直
1 .间接 诊 断 : 种 无 创 的 方 法 优 势 在 于 胚 这 胎 不 需 活 检 , 存 在 因 显 微 活 检 技 术 影 响 胚 胎 不
生r。 直到 19 2但 ] 0年 , n y ie等 D 采 用 聚 合 9 Ha d sd ]
要方 式 。
【 键 词 】 胚 胎 植入 ; 遗 传 学 诊 断 ; 辅 助 生 殖 技 术 ; 活 检 关
【 图分类号 ] 1 【 献标识码 】 中 R7 文 A 【 文章 编号 ] 0 4 3 4 ( 0 2 0 ~ 3 0 0 10 — 8 5 2 0 )50 1 —3 2 O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助 生 殖 技 术 用 于 辅
的 生 化 标 记 物 或 产 物 如 酶 、 白质 等 , 蛋 间接 地 对
胚 胎 进 行 遗 传 学 分 析 ; 一 种 为 取 材 于 生 殖 细 另
质 分 析 , 定 性别 后 成 功 移 植 , 预 言这 种 类 似 鉴 并
的 方 法 将 会 运 用 到 人 体 以 避 免 遗 传 病 的 发
种 差 异 能 被 检 测 出 来 。然 而 关 于 在 体 外 植 入 前
【 收稿 日期】 2 0 —2 1 ; 【 回 日期 】 2 0 ~20 0 11 — 0 修 0 20 ~ 4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进展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进展刘嘉茵【期刊名称】《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3(005)002【总页数】3页(P1-3)【作者】刘嘉茵【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产前诊断的一种早期形式,在胚胎期通过遗传检测技术选择正常的或没有发病风险的胚胎,避免怀上有家族遗传疾病的胎儿,减少反复流产的发生。
因为PGD检测的标本在胚胎卵裂期仅为1~2个单细胞,在囊胚期为几个滋养层细胞,因此,在基因扩增和检测技术上有较高的难度。
目前,PGD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产前胚胎期遗传学诊断的常规项目。
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包括生物芯片、二代测序等高通量全基因组的检测技术,也进入该领域的临床应用。
目前的PGD助孕技术前仍需要对风险夫妇或其家系进行准确的遗传诊断,包括染色体检测和基因检测,未来技术的研发,有可能会使其并非必须。
在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中发现,部分高风险夫妇的胚胎易于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造成不孕、反复流产、胎儿畸形等缺陷。
针对这些夫妇双方未知的染色体水平的遗传缺陷,对胚胎进行植入前的染色体筛查,称之为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for aneuploid screening,PGD-AS),也称为胚胎植入前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PGS的临床应用意义目前尚存在争议,有待于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其是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在PGD诊断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如下方面:1 植入前样本的活检在PGD过程中,精子和卵子通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法(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再通过显微操作对胚胎活检取样供遗传检测,称之为胚胎活检(embryo biopsy)。
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的应用概况

乏某一号染色体 , 另一 种配 子则多 了一个染 色体 , 而 这种 配子 与正常配子结合时 , 就可以产生子代 非整倍体 。染色 体结构异
常是指染色体在减数分 裂和有丝分裂 的过 程中 , 同源染色体 非 之间的遗 传物质 交换 , 可以导致染 色体结构 畸变。其发生 的基 础是断裂 , 断裂点通 常在染 色体 上具 有重 复顺序 的 D A部位 N 或者脆性 位点 。() 2 染色 体异 常的 常见类 型 : 染色体 易位 染 色
致 死亡 的最 主要 原 因 。几 乎 所 有 的男 性 患 者 均 不 育 , 是 因 为 这
遗传性疾病 。本文将对 P D应用范围及常用检测 方法 作简 ’ G
要综述 。
1 P D应 用 范 围 G
自 19 90年诞 生了世界第 1 例经 P D的健 康女 婴 以来 , G 全
种遗传性溶 血性 疾病 。a 2珠 蛋 白基 因定 位 于 1p33 由 3 6 11 ,
个 外 显 子 和 2个 内 含 子 组 成 。n 蛋 白基 因 缺 失 或 点 突 变 均 2珠 可导致 a 地贫 , 2 以缺 失 型 最 常 见 。 国 内 Br S 儿 水 肿 的 基 因 a’胎 t
植入前遗传学诊 断( rm l ti eecd goi P D 是 p . p n tngnt i ns ,G ) e a ao i i a s 12 单基 因疾病 . 单基 因遗传性 疾病 目前 主要 应用单细胞 聚
产前诊断 的最早期形式 , 与产前诊 断不 同,G 但 P D在妊娠 发生
一
11 染色体疾病 .
() 1染色体 异常的遗传 学原 因: 染色体 疾病
是一类染色体数 目和 ( ) 构异 常引起 的遗传性 疾病 。染色 或 结 体数 目异常是染色体在 减数分 裂或有 丝分裂 时不分 离而 不能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的研究进展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的研究进展张静;吕睿;吕永焕;宋学茹;赵晓徽【摘要】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筛查(PGS)是近20余年发展的一种具有较低危险度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卵母细胞或者植入前胚胎进行活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对遗传物质进行分析,选择遗传信息正常的胚胎植入女方子宫,以避免妊娠有“病”的胎儿,同时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和多胎率.其主要适用于高龄、反复流产、反复植入失败和有遗传病史的夫妇等.综述在PGD和PGS中所应用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反应(PCR)、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微阵列CGH (array-CGH)、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各种技术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准确性、灵活性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将成为PGD/PGS的一个强有力的检测手段.【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5页(P243-247)【关键词】植入前诊断;遗传筛查;受精,体外;胚胎移植;非整倍性【作者】张静;吕睿;吕永焕;宋学茹;赵晓徽【作者单位】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基础上,对具有遗传疾病风险夫妇的卵母细胞或者植入前的胚胎进行活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选择无遗传性疾病的胚胎植入女方子宫[1]。
1990年Handyside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1例植入前性别诊断并诞生一健康女婴。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进展_牛子儒

·综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进展牛子儒1,岳晓静1,侯彩英2综述,姚元庆1审校(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10085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清河门诊部,北京100085)【摘要】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正高速发展并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使不孕不育的夫妇不仅能喜得贵子,并且能实现优生优育。
与传统的产前诊断相比,其具有非侵入性,更易为舆论、伦理所接受等优点。
但同时,也有误诊、污染等不足。
目前PGD的分析技术主要有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原位杂交等,许多新技术正不断发展。
国外PGD正逐渐被应用,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国内的PGD技术也在逐步推广,但发展相对缓慢。
本文就近年来PGD应用进展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胚胎植入;植入前诊断;遗传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3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379(2012)08-0641-04201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颁给了“试管婴儿”之父Edwards,标志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
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殖医学的发展,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时代来临,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也不断迈进,胚胎冻融技术、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广泛应用,在人工助孕与显微操作的基础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正高速发展并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使不孕不育的夫妇不仅能喜得贵子,并且能实现优生优育。
通过复习文献,本文就近年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概述1.1简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主要是指采用快速遗传学诊断方法,选择无遗传学疾患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正常胎儿的诊断方法,具体操作:待体外受精的胚胎发育到4 8细胞期,显微操作下行卵裂球细胞活检,取出1个或2个细胞,或者直接取受精前后的极体,对它们行聚合酶链反应或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及其相关问题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及其相关问题陈咏健;乔杰【期刊名称】《实用妇产科杂志》【年(卷),期】2006(22)3【摘要】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指对配子和种植前胚胎的遗传学诊断,把筛选遗传缺陷提早到早早期胚胎阶段。
这是一项建立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上新的诊断方法。
这项技术从90年代开展以来,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了6000多个PGD周期,至少1000个左右的经PGD诊断后的正常孩子出生。
十多年来,PGD在方法学上有不少新的改进,适应证也越来越广,解决了部分有染色体异常或单基因疾病的患者的生育问题,明显降低了自然流产率,减少了染色体异常的畸形儿、有遗传疾病的患儿出生,然而经PGD检测者的活婴出生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总页数】3页(P129-131)【作者】陈咏健;乔杰【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5【相关文献】1.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J], 杨霞;岳丰;张学红2.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与筛查实验室技术指南 [J], 张宁媛;张松英;黄学锋;伍琼芳;全松;周灿权;周从容;师娟子;孙莹璞;孙海翔;黄国宁;范立青;冯云;沈浣;刘平;卢文红;张云山;王秀霞3.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专家共识 [J], 徐晨明4.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J], 沈永生;杨芳;潘荣华5.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J], 封利颖;初亚男;邹秉杰;张婕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5- 10- 17 修回日期: 极体, 由于卵子减 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遗传物质, 所以正常变 异的基因都可能出现在极体中。在获卵后取第一极 体, 在精卵结合受精后取第二极体, 或在受精后同时 取第一、二极体, 通过对极体的分析间接推论卵子的 基因型。取极体并不影响卵子的正常发育与受精, 极 体活检后的卵子的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与未 活检的卵子无显著差异, 其种植率也相似, 对已出生 的 109 例经过极体活检的新生儿进行随访也未发现 异常, 证明极体活检是安全的[3]。而且, 由于其并不 是对胚胎本身进行操作更易在心理和伦理上为一些夫 妇所接受。由于取材较早, 可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
PGD 用单细胞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扩增, 等位基因脱扣( allele drop out, ADO) 是影响基因诊断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 证实, ADO 的发生率随检测细胞的类型以及待测基 因位点而有所不同[5]。有研究者应用多重 PCR 对囊 性纤维性病变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进行 PGD 诊断, 发现△F508 突变和 β球蛋白基因在卵裂球、纤维细 胞以及极体的 ADO 发生率分别为 33.3%/22.8%, 7.1% /7.7%, 5.9%/9.6%, 通过同时扩增和待测基因紧密 连锁的多态性位点, 可以检测出单个卵裂球△F508 突变和 β球蛋白基因发生的一半以上的 ADO( 分别 为 19.4%和 12.3%) , 而极体的 ADO 几乎可全部检 测出[5], 证明极体 PGD 是诊断单基 因 遗 传 病 的 准 确 可靠方法。目前研究人员已对囊性纤维化病、地中海 贫 血 、镰 状 细 胞 贫 血 、鸟 氨 酸 氨 甲 酰 转 移 酶 缺 陷 、血 友病 B、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脆性 X 综合征、母性脑 水肿、家族性自主神经异常等单基因病进行极体活 检后 PGD 的尝试, 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6, 7]。
·242·
国 外 医 学 计 划 生 育/生 殖 健 康 分 册 2006 年 25 卷 第 5 期
胞第二次减数分裂中的错误, 推断出卵细胞的基因 型。Verlinsky 等[4]最初仅检测第一极体进行单基因 疾病的诊断, 但是由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 体间交叉重组的存在, 有超过一半以上卵子的第一 极体携带的致病基因是杂合子, 对于这部分卵子其 次级卵母细胞也同时为杂合子, 只检测第一极体不 能作出诊断, 这部分卵子只能被舍弃, 而被舍弃的这 部分卵子中约有一半是正常的, 因此只检测第一极 体会造成可供移植胚胎数目的减少。现一般结合第 一 、二 极 体 活 检 进 行 单 基 因 遗 传 病 的 诊 断, 其 原 理 如下: 对于携带杂合子致病基因的母方, 所产生的第 一极体的基因型有 3 种可能性: 纯合子致病基因, 纯 合子正常基因和杂合子。如果第一次减数分裂时没 有交叉重组, 第一极体基因型为纯合子 ( 正常或异 常) : 如果第一极体基因型为纯合子致病基因, 其相 应的次级卵母细胞及所产生的胚胎都是正常的, 如 果第一极体基因型为纯合子正常基因, 则次级卵母 细胞携带纯合子致病基因, 所产生的胚胎异常, 不 能移植; 在有交叉重组发生的情况下, 第一极体的 基因型为杂合子, 包含一个致病基因和一个正常基 因, 此时必须进行第二极体的检测来进一步判断卵 细胞的基因型, 如果第二极体携带正常基因, 则卵 细胞异常, 如果第二极体携带致病基因, 卵细胞为 正 常[4]。
国 外 医 学 计 划 生 育/生 殖 健 康 分 册 2006 年 25 卷 第 5 期
综述
优生遗传与生殖医学
·241·
极体分析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 510080) 任秀莲综述 庄广伦审校
摘 要 极体活检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常用的一种取材方法。极体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产物, 含有和卵母细胞 互补的遗传物质, 通过对极体的分析可以间接推测相应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状态。极体活检具有对胚胎的损伤小、在 伦理上易于被接受的特点, 而且极体具有自身特有的生物学属性。可用极体分析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情况包括 女方单基因遗传疾病、染色体结构异常以及非整倍体的 筛 查 等 , 尤 其 对 母 源 性 遗 传 携 带 患 者 具 有 独 特 优 势 , 在 植 入 前遗传学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近年来极体活检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极体分析诊断染色体结构异常在 PGD 中的应用 一、第一极体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分析
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 染色体结构异常占很大一部分。染色体结构异常包 括易位、倒位、染色体内部重组和微缺失等。染色体 易位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这种异常携带者 一 般 都 没 有 遗 传 物 质 丢 失 (如 相 互 易 位 )或 是 丢 失 不 多(如罗伯逊易位), 因而表型正常, 但可将不平衡的 染色体传给子代, 导致流产、死胎、畸形儿或不孕不 育等。据报道, 在表型正常人群中, 染色体平衡易位 患 者 占 0.1%, 在 不 孕 夫 妇 中 占 0.6%, 在 有 10 次 以 上体外受精( IVF) 周期失败夫妇中达 3.2%, 在习惯 性流产夫妇中更是高达 9.2%[8]。这种高生殖危险性 使其成为寻求 PGD 的重要人群, 而对于习惯性流产 和不孕不育的易位携带者, PGD 已成为其获得正常 妊娠的惟一选择。但由于缺乏方便、快速、准确的方 法, 染色体易位 PGD 进展缓慢。
关键词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极体 卵母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 荧光
植 入 前 遗 传 学 诊 断 (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 是 一 种 早 期 的 产 前 诊 断 方 法 , 为 不 愿接受终止妊娠的遗传病高危夫妇提供了可选择的 手段。自 1990 年, Handyside 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首 例 PGD, 现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性连锁遗传疾病、 单基因遗传疾病、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检测, 还 可用于人类肿瘤易感综合征的易感性分析及一些迟 发性疾病的基因预测以及应用 PGD 技术进行人类 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配型。目 前 PGD 取材的主要来源有 3 个方面: 极体、6 ̄8 细 胞期卵裂球及囊胚期滋养层细胞。3 种取材方法各 有其优缺点及相应的适用范围。
卵裂球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缺 点是卵裂阶段的胚胎嵌合体发生率很高, 卵裂阶段 单个卵裂球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胚胎的状 态, 可能造成漏诊和误诊[1]。而且卵裂球活检由于直 接对胚胎进行操作, 在心理和伦理上很难被一些患 者接受, 在一些国家禁止进行胚胎期的活检。
囊胚是胚胎进行活检的最后阶段, 囊胚期滋养 层细胞可获得充足的样本量, 提高 PGD 的准确性; 同时, 活检只取将来发育成胎盘的部分细胞, 从而避 免活检过程对胎儿发育的任何不利影响。但是, 由于 没有理想的体外培养条件, 受精后仅 25% ̄50%的胚 胎可发育到囊胚阶段, 从而限制了可供 PGD 诊断的 胚胎数目[2]。而且囊胚期活检, 因为胚胎必须在受精 后 5 ̄6d 进行移植, 使得诊断时间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第二极体核转移在 PGD 中的应用 由于第一极体的诊断可能有误, 如能结合第二 极体的诊断, 则能大大提高 PGD 的准确性。但不同 于第一极体的是, 第二极体在排出时保持了胞质的 染色体去凝集能力, 染色体进入间期, 形成核, 甚至 开始 DNA 复制, 为了使第二极体的核转化为分裂中 期 以 能 观 察 第 二 极 体 的 染 色 体 结 构 , Verlinsky 等[4] 将第二极体注入去核的成熟卵子中, 用电激活的方 法获得重构的胚胎, 激活 24 h 后, 每 30 min 观察一 次, 在第二极体消失后 45 min 进行固定。或者用稀 释的冈田酸( OA) 处理获得的重建胚胎, 诱发早熟染 色体凝集( PCC) , 该方法的有效率为 77%~94%[10, 11], 第二极体的诊断可以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结合 CEP 及特殊位点探针。第二极体核转移整个过程大 约需要 2 d, 适合 PGD 临床工作的时间安排, 可以验 证第一极体诊断结果, 提高 PGD 诊断准确性。 极体分析筛查非整倍体诊断在 PGD 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 早期胚胎中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是造成辅助生育技术后低着床率和高流产率的主要 原因, 对女方年龄>35 岁、反复流产、反复种植失败的不 孕夫妇进行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诊断可以显 著提高其着床率, 降低自发流产率[12-14]。Verlinsky 等[14] 总结世界上最大的芝加哥生育遗传学研究所等 3 家 PGD 中心 12 年的资料, 其中一半以上的周期进行的 是非整倍体筛查( 3747/4748) , 在 PGD 筛 查 非整倍体 后, 妊娠率可达到 23.3%( 平均年龄>39 岁) , 明 显 高 于相应年龄组的非 PGD 周期( <20%) 。 目前, 对于非整倍体的筛查主要采取极体活检 和卵裂期胚胎活检两种方法。应用卵裂期胚胎进行 非整倍体筛查最主要的一个受限因素是此期的胚胎 嵌合型比例较高, 在世界各国应用卵裂期胚胎筛查 非整倍体的报道中, 发现至少有 60%的胚胎存在染 色体异常, 尽管各研究报道的染色体异常不尽相同,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约有一半的染色体异常表现为 嵌合型, 报道的的嵌合型比例可高达 70%[15]。 极体筛查非整倍体避免了胚胎期嵌合体的影
对于相互易位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现在多数采 用的是端粒探针和其中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联 合 进 行 荧 光 原 位 杂 交 ( FISH) 的 方 案[9], 但 对 处 于 分 裂间期的单个卵裂球, 端粒探针不能区分正常和平 衡易位的胚胎。大多数平衡易位的患者表型正常, 但 部分平衡易位者由于染色体断裂点直接影响到基 因, 或者影响了基因的调控导致某些功能异常, 所以 对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患者而言, 选择正常的胚胎 才是 PGD 的最终目的。跨断裂点探针筛选跨越或临 近断裂点的克隆, 并标记上不同的颜色, 通过不同颜 色信号的分离和重叠, 可分辨各种染色体结构异常, 包括染色体平衡和非平衡易位、倒位、染色体内部重 组和微缺失等, 但于跨断裂点探针制作周期较长, 费 用较高, 该技术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女性易位 携带者, 还可利用第一极体诊断解决该难题。其理论 基础是取卵后 6 h 内, 约 91%第一极体染色体处于 中期, 用相应的全染色体涂抹探针(whole chromosome painting probe, WCP)分析易位携带者的第一极体, 可 区 分 不 平 衡 、 平 衡 及 正 常 卵 母 细 胞 。Munné等 于 1998 年首次报道将此方法用于 3 例 女 性 易 位 携 带 者, 分别移植 3 个正常胚胎, 2 个正常、1 个平衡胚 胎及 2 个平衡胚胎后均获得妊娠, 除第 3 例于妊娠 7 周自然流产 (流产胚胎经证实确为平衡易位核型) 外, 余 2 例均分娩正常婴儿。此后, 该法广泛用于女 性易位携带者, 并进行了改进: 除全染色体涂抹探针 外, 加 1 个或 2 个着丝粒探针( centromere enumeration probe, CEP) , 以明确染色体中姐妹染色单体的提前 分离, 避免因单价染色体与单个染色单体混淆而造 成误诊; 而且, 因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尚不能准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