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教案

合集下载

饮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通用6篇)

饮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通用6篇)

饮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饮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1、让幼儿知道吃东西前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吃腐烂变质的东西。

2、吃东西要坐下来安静的吃,不在外边边跑边玩边吃,做到定时吃东西和水。

活动准备:1、果皮箱一个,配有相应的墙饰标记图。

2、幼儿一日活动时间表一张,各种水果每人一份(幼儿也可自带)。

活动过程:一、游戏:开火车,带领幼儿参观活动室,认识卫生角。

1、给幼儿编号,认识自己的毛巾杯子,知道自己喝水、洗手要用自己的水杯毛巾。

2、认识“果皮箱”及相应的墙饰标记图,了解果皮箱的用途。

3、浏览幼儿一日活动时间表,让幼儿了解什么时间改吃东西、什么时间该喝水,增强定时作息的意识。

二、尝试活动:吃水果1、洗水果:通过洗水果活动,让幼儿知道生吃瓜果要洗净的原因(如,农药残留,尘土、病菌等)2、吃水果:吃水果前要先洗手,尝试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坐下来安静的吃东西。

告诉幼儿不在外边边跑边玩边吃,并让幼儿知道其原因。

3、“喂”果皮箱:吃完东西要把果皮果核及包装袋等放到果皮箱里。

三、定时喝水1、让幼儿知道喝水要喝白开水,并明白道理。

2、让幼儿定时喝水,知道不要在剧烈运动后马上喝水,喝水时要等水不烫在喝,要慢慢的喝。

活动延伸:1、结合有幼儿日生活,随时提醒幼儿要注意饮食卫生。

2、常与家长沟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一、活动目标1、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知道人体生长发育需要从各种食物中吸取不同的营养。

认识到偏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

二、活动准备1、录象、课件2、课前把各种菜的卡片贴在黑板上,用布挡着,准备好快餐盘。

《营养学教案》课件2

《营养学教案》课件2

《营养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对营养学重要性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营养素的基本分类和作用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二、第一章: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营养素的基本分类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营养学的定义和意义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营养素的作用和功能三、第二章: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的原则。

培养学生制定个人膳食计划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适量、多样化、均衡、定时定量平衡饮食的组成: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奶类、油脂和坚果制定个人膳食计划的步骤和方法四、第三章:营养与健康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足和过剩对健康的影响营养不良的影响:体重不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营养过剩的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五、第四章: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培养学生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营养不良的影响:体重不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营养过剩的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方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六、第五章:营养评估与监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评估与监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营养评估和监测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营养评估的方法:膳食记录、营养素摄入量计算、身体成分分析等营养监测的工具:食物秤、营养软件、健康指标等自我营养评估和监测的步骤和方法七、第六章:特殊人群的营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注意事项。

食品营养学绪论教案

食品营养学绪论教案

食品营养学绪论-教案.总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2. 教学难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营养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讨论食物营养成分的作用及正确的饮食习惯。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食品营养学绪论的课件,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物营养成分等。

2. 案例材料:收集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食品营养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 案例分析: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2.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烹饪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2. 教学难点:食品加工、烹饪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2. 演示法:展示食品加工、烹饪的过程,分析其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合理选择食物和烹饪方法,以保持营养成分。

九、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各类食物营养成分及作用的课件。

2. 演示材料:准备食品加工、烹饪的实物或视频材料。

营养学 教案

营养学 教案

营养学教案目录•引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参考资料引言营养学作为一门关于食物与健康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和营养管理能力。

教案概述•课程名称:营养学•授课对象:高中生•课时安排:共计6个课时,每次课时为45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分类、作用和摄入标准。

3.培养学生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营养学导论•营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分类和作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营养素及其来源第二课时:蛋白质和脂类营养素•蛋白质的功能和分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脂类营养素的分类和作用•脂类摄入对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作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维生素缺乏症和补充原则第四课时:矿物质和水的营养素•矿物质的分类和作用•常见矿物质的功能和摄入标准•水的重要性和人体水分平衡的调节第五课时:能量与能量平衡•能量的来源和测定•能量需求的计算和摄入标准•能量代谢与体重管理第六课时:营养与健康•营养与常见疾病的关系•营养评价和营养监测•健康饮食指南和饮食宣传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PPT和多媒体资料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日常饮食中的营养问题,并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直观地展示不同营养素的特性和作用。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课堂练习:每节课后进行小测验,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营养学教案》课件

《营养学教案》课件

《营养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二、教学内容1. 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2.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

3. 均衡膳食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2. 教学难点: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均衡膳食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

3. 运用讨论法探讨均衡膳食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中的营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3. 案例分析: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探讨均衡膳食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

2. 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2. 教学难点: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

2. 运用讨论法探讨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3. 运用讲授法介绍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九、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分析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危害。

4.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问题。

食品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教案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及基本概念教学,使学生懂得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营养学一些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一些生活中的营养误区,从食品营养入手防治慢性病。

教学重点、难点:食品营养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贯穿营养学的参考摄入量等的概念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提问法参考书目与资料:略教学过程:本章(共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共分七步。

第一步:导入:介绍国内外食品营养学的历史与现状,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入手引发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兴趣(15min)第二步:讲授概念(共30min):包括贯穿营养学的重要概念:营养、营养素、营养学、营养价值、营养密度、营养标签、营养学评价、恩格尔系数、RDA、ADI、DRIs、EAR、RNI、Al、UL,其中简单介绍制订EAR、RNI、Al、UL取代RDA的渊源和意义。

着重讲述DRIs、EAR、RNI、Al、UL。

DRIs即dietarlyrefereceintakes,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四项内容:EAR、RNI、Al、UL。

讲清EAR、RNI、Al、UL的关系和作用。

EAR:即平均需要量,EstimatedAverageRequirement.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的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RNI:即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NutrientIntake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5%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RNI二EAR+2SDAI即适宜摄入量AdequateIntakes,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是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EAR和RNI时,可以设定AI来代替RNI UL即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rlerableUpperIntakeLeve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似不致引起不利于健康的作用。

营养学教案模板范文

营养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营养学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教学时长: [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营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营养学概述2. 营养素及其作用3. 食物来源与营养搭配4.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5. 常见营养问题及预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营养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 食物营养搭配的原则。

教学难点:1. 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理解。

2. 常见营养问题的预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物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营养学吗?2. 引导学生思考:营养与健康有什么关系?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营养学概述- 介绍营养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 引导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2. 营养素及其作用- 介绍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 通过实例说明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 食物来源与营养搭配- 介绍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 讲解食物营养搭配的原则,如食物多样化、合理膳食等。

4.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分析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危害。

-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 常见营养问题及预防- 介绍常见的营养问题,如营养不良、肥胖、贫血等。

- 讲解预防这些营养问题的方法,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营养学教案(精)

营养学教案(精)

营养概述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保证机体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的健康状况,提高免疫力。

营养素:人体为了维持生存与健康,保证生长发育与体力劳动,自外界以食物的形式摄入的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六大类。

1、营养是人体优生学的基础新生儿的体重、新生儿的死亡率、胎儿的畸形2、营养与体格发育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儿童体格发育的影响中国:60年代初自然灾害,食物短缺对青少年体格发育的影响3、营养与人体寿命延长寿命、延缓衰老4、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营养素缺乏症、营养素过多症蛋白质(protein一、蛋白质概述(一蛋白质的构成单位--氨基酸(amino acid,氨基酸间以肽键相联。

(二消化: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胰腺分泌的各种蛋白质消化酶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肠肠腺分泌的肠肽酶对蛋白质分解为能被人体吸收的最终产物--氨基酸至关重要。

(三吸收:氨基酸的吸收是主动吸收的过程。

在小肠细胞上有三种主动吸收氨基酸的载体。

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一构成机体,修补组织蛋白质是人体的唯一的氮的来源,对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体重的18%由蛋白质构成。

生长发育的婴儿、青少年,更需要蛋白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1.肌肉的收缩;2.催化功能酶和激素;3.免疫功能;4.运载功能(三提供热能不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4kcal/g三、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一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

大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为16%,且蛋白质是食物中主要的氮源,因而,只要测定出食物中的氮含量,就可以推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食物中蛋白质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

(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根据此原理(二蛋白质的消化率(digestibility蛋白质的消化率是指食物中蛋白质被人体消化酶消化的程度,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就越大,其营养价值就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食物在体内经消化、吸收、代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益智健体、抗衰防病、益寿延年的综合过程称营养。

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称为营养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约有几十种,可概括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水和食物纤维。

人们对于食物有其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营养要求:1、供给能量、维持体温,并满足生理活动和从事生活劳动的需要。

2、构成细胞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并为制造体液、激素、免疫抗体等创造条件。

3、保护器官机能、调节代谢反应,使机体各部分工作能协调地正常运行。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也是食物所具备的营养功能。

所以食物是合理营养的物质基础。

二、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营养失衡,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如饮食无度、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病、糖尿病、胆石症、高血压及其它心血管疾病,还可成为某些肿瘤和多种疾病的诱因,严重影响健康。

而营养缺乏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复杂、严重而深刻,涉及优生优育、劳动能力、免疫功能、预期寿命等各个方面。

营养状况可决定人体的机能状态,关系到脑力、体力劳动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感疾病,且病程迁延。

合理营养:就是在卫生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食物和配合食物,合理地贮存、加工和烹调食物,使食物中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都能适应人们的生理、生活和劳动的实际需要。

其核心是营养素要“全面、平衡、适度”。

三、营养科学发展概况:1、基础营养:近10 余年来,基础营养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如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 系列的α-亚麻酸、EPA 及DHA 的生理作用被逐渐揭示;叶酸、维生素B12、VB6 与出生缺陷及心血管疾病病因关联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VE、VC、β-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硒、锌和铜等在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公共营养:在WHO、FAO 的努力下加强了营养工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营养监测、营养政策等,逐步形成了公共营养学或社会营养学,更加重视如何使大众得到实惠。

世界各国制定了膳食指南和营养素每日推荐供给量,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并号召各国政府保障食品供应,控制营养缺乏病加强宣传教育,并制定国家营养改善行动计划。

3、营养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已成为现代营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与膳食营养关系密切,膳食因素是这些疾病的重要成因,也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所以,WHO 强调在社区中用改善膳食和适当体力活动为主的干预措施来防治多种慢性病。

4、营养与基因表达:营养因素与遗传基因的相互作用是营养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从理论上讲,每一种人类主要慢性疾病都有其特异的易感基因。

人体内特异性疾病基因的存在对于决定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有重要作用。

从疾病预防的策略考虑,是要防止疾病基因得到表达,其次是通过较长期的努力来减少人群中疾病特异性基因的存在。

5、食物中的活性成分:是目前营养学研究较活跃的领域。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茶叶多酚、茶色素、类胡萝卜粟、活性多糖、异黄酮等。

但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难以划清食品和药品的界限。

6、营养与农业:营养素来自食物,食物源自农业。

在人口增长超过耕地增长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为世界食物供求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中的一些概念:1、食品:据83 年通过的《食品卫生法》试行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及按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Food)包括:食物原料(食料,Foodstuff)。

加工后的食物(Food product)。

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2、营养:是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3、营养素:是人体必需有足够的量来保证生长发育、繁养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有40-45 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并存在于食品中。

4、营养价值:通常是指在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质和量的关系。

5、营养标签:指在肉类、果蔬及其它各种加工食品上描述其热能及营养素含量的标志。

如美国FDA 据每日RDA 设计用于食品标签,以成年男子推荐的RDA 的营养素数量为标准。

营养报道必需遵循FDA 规定的标签形式,包括:1)每份食品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含量。

2)通常将蛋白质、7 种V、矿物质列出美RDA 的百分数(V A、C、B1、B2、PP、Ca、Fe)。

3)可列出其它一些种营养素(不强求):VD、I、Cu、Na、胆固醇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等。

五、营养科学研究的任务:营养学是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除了研究如何使人类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取得最合理的营养素之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营养学基础知识:讨论人体对能量和一个样素的正常需要。

2、不同生理状态下和特殊环境下人群的营养和膳食问题3、营养与疾病防治。

4、提高人们营养水平的途径。

5、在食品加工贮藏和新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不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一、人体消化系统:1、消化道: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

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肛门等。

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并具有以下特点: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富于伸展性,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 倍,如胃可容几倍于自己初始体积的食物;3)有一定紧张性,各部分如胃、肠等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肌肉的各部分收缩均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4)进行节律性运动;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2、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腺,是体内主要的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腺都有导管与消化道相通,使分泌的消化液能流入消化道。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具有蛋白质性质的消化酶。

二、食物的消化:机械性消化:靠消化道的运动把大块食物磨碎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及消化酶的作用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化学性消化。

一)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1、唾液的成分及作用:1)成分:pH6.6-7.1,其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黏液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和少量无机盐(Na+、K+、Ca2+、Cl-、HCO3-及微量CNS-),另有少量气体如N2、O2和CO2等。

正常人日分泌唾液1-1.5L。

2)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2、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同而有改变。

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

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

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

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

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

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

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Fe2+、Ca2+的吸收。

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

能将Pro 进行初步水解。

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

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为粘多糖等大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HCl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

是分子量为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VB12 结合并促进其吸收。

3、胆汁的成分及作用: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磷脂、胆固醇及粘蛋白等,无机物除水外,有Na+、K+、Ca2+、HCO3-。

胆汁pH7.4 左右。

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作用是实现其消化机能,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4、胰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

主成分有NaHCO3 和各种消化酶。

作用: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

胰液含大量NaHCO3 能中和由胃进入小肠的盐酸,使肠内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肠内消化酶的作用。

5、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pH7.8 呈弱碱性。

成人分泌1-3L/d。

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

如蔗糖酶分解GF;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

6、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分泌少量碱性液体,pH8.3-8.4,主成分为黏液蛋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作用: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

大肠内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

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

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

正常情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

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 和某些VB 族。

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生理意义。

二)各类食物的消化:1、糖类的消化:正常人膳食糖类主要来源为淀粉,存在于所有谷类食物中,其次为蔗糖及牛奶中的乳糖。

食物中糖类经消化道各种酶作用水解成单糖后才被吸收。

消化过程如下:2、脂肪的消化:脂肪胆汁、搅拌乳化脂肪胰脂肪酶为主,肠脂肪酶为辅脂肪+甘油约40%左右甘油一酯约60%左右3、Pro 的消化:三、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道内的吸收是指消化道内的物质,包括水分、盐类及食物的消化产物透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1、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口腔和食道内,食物实际上是不被吸收的。

胃只吸收少量酒精和水分,大肠尚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部分未被小肠吸收的养分。

食物经消化后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

人小肠长度为5-6m,其黏膜具有环状皱折并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上的每一上皮细胞可有600 条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大为扩大,估计全部小肠约有250m2 的吸收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