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
基于ARIMA模型的海南省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基于ARIMA模型的海南省国内生产总值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增长。
海南省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其经济增长速度更是快速。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对未来海南省GDP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基于ARIMA模型,对海南省GDP进行预测和分析。
一、ARIMA模型ARIMA模型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用于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ARIMA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将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数据,然后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ARIMA模型有三个重要参数:p(自回归阶数)、d(差分次数)、q(移动平均阶数)。
其中p表示自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滞后项个数,d表示需要进行几次差分才能使时间序列平稳,q表示移动平均模型中所包含的滞后项个数。
通过调整这三个参数,可以得到适合于特定时间序列数据的ARIMA模型。
二、海南省GDP时间序列数据为了进行ARIMA模型的建立和预测,我们首先需要获取海南省历年的GDP时间序列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获取了2000年至2020年的海南省GDP数据,具体数据如下:| 年份| GDP(亿元)|| ---- | ----------- || 2000 | 377.607 || 2001 | 439.492 || 2002 | 513.776 || 2003 | 591.78 || 2004 | 690.753 || 2005 | 836.22 || 2006 | 1060.91 || 2007 | 1315.48 || 2008 | 1668.45 || 2009 | 1967.02 || 2010 | 2053.23 || 2011 | 2277.35 || 2012 | 2523.94 || 2013 | 2837.38 || 2014 | 3163.32 || 2015 | 3701.79 || 2016 | 4046.86 || 2017 | 4462.52 || 2018 | 4832.05 || 2019 | 5411.95 || 2020 | 5723.587 |由于ARIMA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海南省GDP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差分处理。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与角色——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的海南发展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与角色——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的海南发展◎ 迟福林提 要:适应大势、抓住机遇,向东盟单边开放,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突破,是我国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务实选择。
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海南自由贸易港需要服务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东盟;单边开放;战略角色;战略目标一、打造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一)东盟已经成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布局的重点1.大国关系变化背景下东盟在全球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随着以东盟为主体的RCEP的全面生效,增强了东盟在区域合作框架中的中心地位,提升了东盟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亚太地区的合作中心和核心单元,东盟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战略布局亚太的关键支点。
例如,美国印太战略中将东盟视为“枢纽”和“支点”;欧盟将东盟视为在该地区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战略抓手和战略合作伙伴。
2.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东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世界银行发布的《下行的长期增长前景:趋势、期望和政策》提出,2022年至2030年全球潜在GDP增长率均值预计为每年2.2%,将比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水平下降约三分之一,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①。
作为劳动力丰富、发展空间巨大的经济体,东盟预计将在2028年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如表1所示)。
3.区域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东盟在稳定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例如,在美国极力推进南海军事化进程下,安全有可能成为东盟“处理”南海问题的核心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扩大地区内经贸融合度与利益交汇点,不仅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需要,也是拓展我国战略空间的需要。
4.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成为新形势下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中国要通过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东盟国家间的利益联结。
题型03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3 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变化”类设问【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阐述从……到……的变化”;“概括……以来……的变化”;“概括……以来……演变的特征”;“说明……变化的特点”;“概括……转变的历程”;“指出……演变的趋势”。
(2)该设问类型分值不高,大致在2—4分,不超过6分。
(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清晰明了,不能含糊不清。
【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阶段前后不一样的表现”。
(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类型一】1.(2023·湖北卷,16,节选)[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西周“六艺”重视射、御。
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
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
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
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技术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概述(一)时代背景。
过去中国的标签是“中国制造”,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中国需要转换身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在2014年,中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到今天仍在不断落实。
这是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更是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和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我国从社会主义迈进共产主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断学习创新,技术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发射卫星、提升国防实力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1978年到2010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每年9%的高速状态,各省基本实现全面脱贫。
技术创新不仅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关乎社会民生等方面,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深化感知国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基于国家科技发展投入数据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实际研究,对各省技术创新投入进行聚类分析,找到与各省GDP的相应关系。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官网,范围从2013年至2018年。
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实例数据得出二者关联性。
宋杰(2019)选取山东省创新投入数据,创建模型,得出技术创新投入能够促进产出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正向贡献率。
李慧敏(2017)从山西省创新与经济转型关系出发,阐明山西省科技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建立合理指标体系,得出经济转型离不开技术发展。
贺青(2014)利用相关实证方法分析政府投入支出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证明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
李苗苗(2015)采用2000耀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法对金融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与主要海洋国家对比分析

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与主要海洋国家对比分析张耀光;彭飞;江海旭【摘要】海洋产业是吸纳就业率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部门的增加,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数量逐年增长.以陆域产业为参照,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等,分析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所具有的特征.并对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海洋就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主要海洋国家间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具有同构的特征.【期刊名称】《海洋经济》【年(卷),期】2014(004)001【总页数】9页(P50-57,64)【关键词】海洋产业;陆域产业;海洋就业;就业弹性【作者】张耀光;彭飞;江海旭【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3海洋产业是吸纳就业率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部门的增加,促进了海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数量逐年增长。
当前研究海洋就业主要从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1]、海洋产业就业效应[2]和海洋产业就业弹性[3]等方面。
本文侧重分析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所具有的优势与特征,並在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方面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进行对比分析。
1 中国海洋产业就业现状1.1 涉海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有所提高2010年我国15~64岁劳动人数为99 256万人,其中涉海就业人员3 350.8万人,占全国人数2.5%,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数的3.4%。
2001年我国15~64岁劳动人数为89 849万人,其中涉海就业人员2 107.6万人,占当年全国人数1.7%,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数的2.3%。
2010年比2001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
海南省入境旅游需求建模分析——以台湾、香港、澳门市场为例

海南省入境旅游需求建模分析——以台湾、香港、澳门市场为例作者:余艳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11期2009年开始我国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旅游业蓬勃发展。
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和收入是体现旅游目的地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开拓好入境旅游市场是提升海南省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内学者对海南省入境旅游市场已有研究关注,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区位研究、空间结构分析优化、规模预测、市场结构、季节变化特征、消费结构特征、旅游偏好和对策研究等方面。
如杨静怡(2011)对海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区位研究。
唐健雄等(2017)对海南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宋祎(2006)通过对海南省1987年至2005年入境旅客客流量数据的特征分析,在统计学习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海南省入境旅游客流量预测模型。
郭琦、许海平(2013)根据200-2011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引入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并借助Matlab软件创建了海南省旅游客源市场规模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证明模型适用于海南省旅游客源市场的中短期预测。
陈善士、方世敏(2014)分析海南省2000-2012年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入境客源的变动和外汇收入;通过使用亲景度研究了不同客源对海南的偏爱程度;使用竞争态指标分析了海南省入境客源市场的竞争格局。
陈芸、田良(2013)利用2006-2010年海南入境旅游资料,采用旅游月日指数、季节性集中指数,研究了海南入境旅游季节性特征。
蔡静、黄建宏(2010)采用SSM分析法,并结合海南2002-2007年入境旅游相关数据,对海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其竞争地位的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
刘晓明(2006)对海南省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徐致云、陆林(2004)对海南省海外客源市场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中国各区域发展水平比较

一、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综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人均GDP 指标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将整个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包括六个时期,如下所示: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781-1562(美元)2.工业化初级阶段1562—3125(美元),中期阶段是3125—6250(美元),高级阶段是6250—11718(美元)3.后工业化阶段是11718—18749(美元),现代化阶段是18749—28123(美元)二、实证分析(1)1.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把我国31省市进行了划分,结论所示:上海在1993—1995、1996—2002、2003—2007、2008,北京在1994-1997、1998-2003、2004-2009、2010,天津在1995-2000、2001-2005、2006-2009、2010年分别进入工业化初期、中期、高级、发达经济阶段。
上述北京、上海、天津是中国31省市中最早进入工业化初期、中期、高级、发达经济阶段最早的地区,属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
2.下述是2013年为止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的省份:浙江、广东、江苏在2007年之前进入工业化中期、2008年之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辽宁、福建、山东、内蒙古在2009年之前计入工业化中期、2010年之后进入高级阶段;河北、湖北、陕西、宁夏在2011年之前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2年之后进入高级阶段。
上述这11省市在2013年为止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我们称之为属于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3.下面是在2013年之前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黑龙江、吉林、新疆在2002-2007年和2008-2013年,山西、湖南、河南、海南、重庆在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江西、安徽在2005-2009年和2010-2013年,广西、四川在2006-2009年和2010-2013年,甘肃、青海、云南、西藏、贵州在2007、2009、2011年以后进入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公司名称]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键入文档副标题]2016/9/22通过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收入、消费等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发掘新的市场空间目录经济概览 (3)人口结构 (4)产业结构的发展 (5)第二产业的发展 (6)第三产业的发展 (7)人均收入 (8)人均消费 (9)产值的分配 (10)总结 (11)图表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 (3)图表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 (4)图表3 2005-2014海南产业发展 (5)图表4 2005-2014 海南第二产业发展 (6)图表5 2005-2014海南第三产业 (7)图表6 2005-2014 海南人均收入 (8)图表7 2005-2014 海南人均消费 (9)图表8 2005-2014 海南产值分配 (10)经济概览海南的人口从2005年的828万增加到2014年的90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66%,省市人口排名保持在第28位,海南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海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9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501亿元,全国总产值占比从0.511%,在省市的总产值排名中,海南位于第28位;海南的人均产值达到3.877万元,在省市排名中从在第18位到第23位波动;人均收入1.775万元,排名在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人均消费1.266万元,排名在第16名到第21名之间波动。
图表 1 2005-2014 海南经济概览人口结构图表 2 2005-2014海南人口结构2014年海南的城镇人口从374万增长到485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0.64%,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8位;海南的农村人口达到从453万下降到417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68%,省市排名第25位;海南的城镇人口比例从45.2%增长到53.76%,在省市城镇人口比例的排名为第1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
从人口结构的发展上看,海南的城镇人口增加了近110万,农村人口只减少了36万,说明海南大量的新增人口是外来人口。
就海南本地的经济而言,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过程还比较缓慢。
旅游业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将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发展图表 3 2005-2014海南产业发展从2005年到2014年,海南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复合增长率为15.75%,略高于全国的15.41%的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11.21%略高于全国水平(10.88%);第二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20.24高于全国水平(15.09%);第三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16.27%略低于全国水平(16.95%),低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
海南的第一产业产值是全省产值的27.81%,占全国第一产业的1.38%,全国排名在第24位到第25位之间波动,省内产值占比高于全国水平(10.3%);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省产值的27.51%,全国第二产业占比0.27%,全国排名第30位,省内产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45.7%);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省产值的44.67%,占全国的0.594%,全国排名第28位,省内产值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44.26%)不同于其它省的产业结构,海南的第三产业产值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来超越第一产业。
如果抛开海南旅游业带来的产值,单独看待海南的经济发展,其经济结构仅相当于各主要省份上个世纪7-80年代的水平。
第二产业的发展图表 4 2005-2014 海南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海南工业发展速度为20.8%,高于全国水平(14.62%),全国排名第30位;海南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为18.49%低于全国的发展速度(19.43%),全国排名在从第28位下滑到第29位。
从2005年到2014年之间,海南的建筑业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发展速度。
2014年海南的工业产值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
在海南的第二产业中,工业的比重约为68.5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86.4%);而建筑业占比为31.47%,高于全国水平(13.99%)。
海南的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发展速度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占比高于全国水平,一方面说明海南的正在进入建设的高峰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南的工业发展缓慢。
海南本地的工业发展速度较,直接影响了本地农村进行工业化改造的过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表 5 2005-2014海南第三产业从发展速度来看,海南省的批发零售增速15.50%,低于全国水平(18.29%);金融业增速36.94%高于全国水平(26.7%)、房地产增速24.37%,高于全国水平(19.43%)、交通运输的增速10.77%低于全国水平(11.83%)、住宿餐饮的增速(16.39%)高于全国水平(12.04%);金融业、房地产、餐饮住宿增速超过了全省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余产业增速都低于全省第三产业。
金融业和房地产的增速是相互关联的,而餐饮业的增速较快,则反映出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客流量较大。
从产业占比的角度看,批发零售(23%,19.4%)、房地产(14%,12.21%),金融业(7.3%,13.46%)交通运输(13.09%,11.99%)、餐饮住宿(7.52%,3.66%)的总占比为65.77%,高于全国水平(60.72%)。
其中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的占比高于全国水平,金融业占比,低于全国占比。
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略低于全国水平,旅游业带动了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是海南的主要经济支柱。
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并不能像工业化那样,加速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抑制作用。
人均收入图表 6 2005-2014 海南人均收入海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达到了1.775万元,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排名从第19位前进到第15位;其中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4487元,低于全国水平,全国排名在第13位下滑到第16位;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913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全国排名在第17到第21位之间波动。
海南省人均收入增速(13.81%)略高于全国增速(13.4%),城镇人均收入增速(13.41%)高于全国的城镇人均收入增速(11.88%);农村人均收入增速(11.34%)略低于全国的农村人均收入增速(11.57%)。
从2005年到201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略高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从城镇人口的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5.83%,与全国水平(65.83%)持平,经营性收入占比为9.58%,略高于全国水平(8.29%);财产性收入占比为3.52%,略高于全国水平(3.08%);转移性收入占比为20.52%低于全国水平(22.7%);劳动性收入占比为75.51%,略高于全国水平(74.13%)。
2014年城镇财产性收入大幅度上升,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则出现了下跌,原因可能是统计局改变统计方式造成的。
工资性收入下降,说明了就业人口比例下降;转移收入下降也反映出一部分劳动人口,因为失去工作而失去的福利。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可以反映出由于城镇建设活跃,房屋的拆迁收入大幅度提高。
转移性收入的减少,则反映出城镇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较为薄弱从农村人均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占比为25%,低于全国水平(40.38%);经营性收入占比为65.72%,高于全国水平(48.54%);资产性收入占比1.918%,低于全国水平(3.022%);转移净收入占比7.36%,低于全国水平(8.06%);劳动性收入占比90.71%高于全国水平(88.92%)。
工资性收入较低,说明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比例较低。
转移性收入较低,说明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2014年,农村人口转移性收入大幅度提高,而财产性收入则出现了下跌其原因可能与统计局调整统计方式有关,另一方面说明农村的福利保障水平在提升。
财产性收入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开发高潮已过,海南收入的城乡比为2.47,低于全国水平(3.434),其中工资收入的差距为8.297,高于全国水平(5.642),高于海南自己的城乡比;经营性收入为0.4610,略低于全国水平(0.594);财产性收入比为6.3,高于全国水平(3.62);转移性收入比为9.89高于全国水平(11.49)。
海南的收入城乡比差距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差距比较大,一方面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带来的收入增长效率高于第二产业人均消费图表7 2005-2014 海南人均消费2014年,海南城镇人口的人均消费为17514元;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为7029元。
人均消费的城乡差距2.49,与人均收入的城乡比例(2.47)保持同样水平,低于全国的人均消费城乡差距(2.93)。
在城镇消费中,海南的日常消费包括烟酒、食品、衣着、生活用品等,占整个消费的55.46%高于全国水平(52.26%),居住消费占比11.43%略低于全国水平(11.58%);交通通信占比14.46%略高于全国水平(13.77%);教育文化娱乐占比10.224%,略低于全国水平(12.498%);医疗占比5.182低于全国水平6.765%。
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占比较低,说明在日常消费较高的情况下,主动性消费的优先级较低。
2014年,居住的消费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抑制了其他消费的增长,这可能和统计局调整统计方法有关,不过也反映出如果住房费用增高,对其他消费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工资性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人口面临非常大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性消费的减少是在所难免的。
在农村消费中,日常生活占比为59.4%,高于全国水平52.18%;居住消费占比13.43%低于全国水平(18.03%);交通通信占比为9.43%低于全国水平(10.605%);教育文化娱乐占比为8.61%,低于全国水平(9.04%),医疗占比为5.63% ,低于全国水平(7.656%)。
在收入较少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占比往往比较高,而主动性消费占比如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优先级较低。
产值的分配产值的分配反映出劳动和生产创造出的价值如何通过收入、支出等方式,在各个行业经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的分配是否合理,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8 2005-2014 海南产值分配海南省的消费产值比为32.94%,高于全国水平(30.79%);海南的收入产值比为49.21%高于全国水平45.69%,;海南的消费收入比为66.88%,略低于全国水平(67.56%)。
2005-2014海南经济发展分析海南的收入产值比和消费产值较高,一方面说明产值在本省分配比例较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受外来人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