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格式范文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5篇)初中语文教案(篇1)【导学目标】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
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
回眸20XX,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闲暇(xiá)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2)词义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教案模板范文_初中语文(3篇)

课题:《咏柳》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咏柳》。
-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 掌握“咏”、“碧”、“翠”等生字词的意思。
- 学习诗句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自然的情感。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诗句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掌握诗句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柳树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柳树的美。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柳树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意思。
2. 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1.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2. 复习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回忆诗人的情感。
二、深入学习1.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诗句,表达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1. 背诵《咏柳》。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语文

教案模板范文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提高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深沉的父子之情,理解亲情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
(2) 体会父子之间深沉的感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复杂的情感和含蓄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体会文字背后的父子深情。
2. 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2. 作者及背景介绍(2分钟)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之后,我会找几位同学来读一下,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2) 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别的情景,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4. 研读课文,分析“背影”(20分钟)(1)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
(学生找出后,重点分析第六段。
)(2) 咱们一起来细细看看这段描写背影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大家闭上眼睛,听我读这几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读完后)怎么样,是不是脑海里有一个很清晰的画面了?那大家说说,从这些描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父亲行动的艰难,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范本五篇

初中语文教案范本五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得当的教案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五篇初中语文教案,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白鹿原》的人物形象》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剖析《白鹿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促进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深入理解。
该教案内容详实,结构严谨,既有重点难点的剖析,又有学生的互动参与,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写人的技巧》教案
本教案以人物描写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描写技巧,对于初学者十分实用。
其用词精炼,逻辑清晰,同时采用多媒体互动讲解的形式,形象生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有着很好的帮助。
三、《“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话题及议论文写作》教案
本教案主要围绕着“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这个话题展开,结合经典文献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进分子的内涵和特点,提高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四、《写景的技巧》教案
本教案旨在系统讲解写景的技巧,充分展示“文字的魅力”,对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重要帮助。
本教案较为简洁,但用词妙趣横生,表现出教师的水平和才华。
五、《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教案
本教案主要涉及文言文的翻译技巧,通过系统讲解重点难点,提供一些翻译案例和练习,旨在帮助初中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该教案技巧性强,标志明确,对初学者极具参考价值。
初中语文教案范本五篇结构严密,内容详实,涵盖面广,既有全面性,也有重点性,优秀教案的存在,提高了我们教育教学的质量,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发展。
初中的教案格式范文

初中的教案格式范文一、课题名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背影》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主人公父亲的背影,体会父爱的伟大。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父爱。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2)懂得感恩,珍惜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3)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细节描写,体会父爱的伟大。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背影的含义。
(2)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背影》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背影。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了父亲的背影?(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所蕴含的意义。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父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格式范文三篇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 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 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 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 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 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 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 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_优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_优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想得到高分,教学设计相关考点必须要非常熟悉,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依据和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优秀9篇)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学会景物描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
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月夜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
板书:星天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板书:爱但也爱7、朗读总起句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板书:(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9、学习第一段:(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10、学习第二段:(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格式及范文导读:本文初中语文教案格式及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格式【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读,引出文本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1.第一段: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2.第二段: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1.小结引读。
(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
(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
(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
(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1.引导质疑。
(例如:争鸣式)(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板书设计】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心声》【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声。
二、展示教学目标三、正音听读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发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四、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
情节:公开课前想读课文回家路上偷读课文次日放学听读课文公开课上终读课文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
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
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
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3、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刻画李京京?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些描写作用。
心理描写:17小节:京京垂下头。
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对朗读课文的渴望。
) 27小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毛毛刺刺的。
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表现京京对老师的不满和难受的心情。
) 32小节:不,不是这样的。
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
(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纯朴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课文1、课文题目是《心声》,是谁的心声?心声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浅层:执着地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深层:⑴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四人一组讨论: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现象?⑴ 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对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教师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
⑶ 教师的行为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练习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学习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表演的奇妙,一是写*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
其中*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
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
《*》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
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京中有善*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的艺人。
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京:这里指北京。
善:善于,擅长。
(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
)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会:副词,恰值,正好。
(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
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
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
厅事:指厅堂,大厅。
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
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
之:结构助词,的。
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
八尺:指屏障宽度。
屏障:屏风。
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
“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
清代表演*,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
现代*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
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
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
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
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
众:许多人。
如听众,观众。
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
课本注解也通。
但:副词,只,仅。
下:落,拍,动词。
满坐:代指全厂的人。
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
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
遥:远。
巷:胡同,里弄。
吠:狗叫。
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