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人管理

合集下载

ICU病房管理制度 icu病房管理制度5篇

ICU病房管理制度 icu病房管理制度5篇

ICU病房管理制度icu病房管理制度5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制定制度而烦恼吧,这里的5篇icu病房管理制度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ICU病房管理制度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icu病房管理制度篇一1、ICU医护人员应在临床各科轮转一年并且经过严格的培训之后上岗,应学习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及相关理论,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像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2、ICU医护人员应到相关科室轮转一定时间,如:心电图室、麻醉科、手术室、急诊室、专科监护室等。

3、按照各级人员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每年参加院内外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科进展,掌握较新技术,适应危重病监护的知识及技术要求。

4、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互相交流,集思广益,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5、重视三基培训,规范各种技术操作。

规范各项记录书写,做到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准确及时。

6、组织ICU医护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及时收集、分析、使用各类信息,每年写出一定水平论文。

7、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掌握危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技术。

8、安排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到ICU轮科培训。

9、安排ICU医护人员轮流赴上级医院进修培训。

icu病房管理制度篇二1、进入工ICU室应衣帽整洁、换ICU专用鞋。

2、非本室工作人员及病人的主管医师,不得随意进入ICU室,外来参观人员须经医务处或护理部批准后方可进入。

3、统一病室的陈设,保持床单位及床边桌等用物的清洁整齐,固定位置,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随意搬动。

4、任何病人均不得留陪护,探视者按规定探视的时间进行探视,病人的一切治疗护理由护理人员承担。

医院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医院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确保医疗安全,规范医护人员行为,保障患者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2. 规范医护人员工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

3. 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本制度。

2. 各科室设立危重病人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危重病人的管理工作。

四、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

2. 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提高救治能力。

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3. 对危重病人积极抢治的同时,随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根据病情需要,及时下达重病通知,认真填写重病通知书,同时向患者家属重点交代目前病情、诊断、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取得患方理解,并签字。

4. 医师下班前除做好病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重点记录在交班本上,向值班医师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不得仅做口头交班。

5. 危重患者的主管医师必须向上级医师汇报。

上级医师必须查看患者,并由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记录在病历中。

对治疗有困难者,应请示科主任进行全科会诊,讨论治疗抢救方案。

6. 加强急诊科救治能力,严格执行急诊管理相关规定。

急诊医师接诊危重病人时,应立即接待和处置病人。

从患者进院到开始处置时间5分钟,急诊抢救患者立即处置。

急诊输血时间30分钟;急诊死亡病历讨论时间1周、尸检病历2周。

院前急救出车时间3分钟;急诊危重患者会诊到达时间20分钟。

7. 严格落实针对急诊患者的各种会诊制度,特别是针对多系统疾病和复合伤及需要多学科协同抢救治疗的患者,各相关科室必须严格按规定参加会诊,不得互相推诿。

8. 重大抢救、突发医疗事件及特殊事件必须立即报告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必须到场。

并报告相关上级部门。

9. 加强对危重病人的护理,严格执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制度

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制度

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制度一、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1、危重患者入院∕转入前,护士了解患者病情、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工作,并及时填写佩戴“腕带”。

2、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入监护室或床旁进行心电监护,做好班班床旁交接。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意识、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各种置管的通畅在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紧急抢救危重症的特殊情况下,对医生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向医生重复背述,并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保留所有安瓿,事后应及时准确记录,并做好急救后药品补充和物品处理的工作。

5、及时正确执行医嘱,认真落实各项治疗护理的工作。

6、进行入院护理评估、防压疮、防跌倒、防导管滑脱高危监控评估,落实相关防范措施。

7、制定危重患者护理计划并落实,按要求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护理措施。

8、按分级护理要求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9、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并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

10、危重患者如需入院、转院、检查、手术等,应严密执行“危重患者入科交接流程”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程序及记录”,“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程序及记录”。

11、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做好护理人力配合,确保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二、危重患者护理常规1、患者宜安排于抢救室、监护室或床旁进行监护,做好床边交接班。

2、制定护理计划,遵医嘱按时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经常呼吸患者了解意识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与治疗,并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3、根据病情摆放合适体位,严密在血压不稳定情况下随意搬动病人。

及时正确执行医嘱,认真落实各项治疗措施,采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

4、预防意外损伤:躁动不安者,加用床栏或约束带,以防坠床。

牙关紧闭、抽搐者,应用牙垫垫于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如有活动假牙取下,以防误入气管。

经常修剪指甲以免抓伤,室内光线宜暗,动作宜轻,避免外界刺激。

急危重症病人管理制度

急危重症病人管理制度

急危重症病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同时,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和医院管理实际。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全部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定义1.急危重症病人:指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刻进行急救和抢救的患者。

2.医护人员:指医院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3.病房:指特地用于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房。

第二章急危重症病人的收治和转诊第四条急诊科的收治1.急危重症病人经急诊接诊后,急诊科应立刻进行初步评估,并依据病情分级,布置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2.急诊科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急危重症病人,应及时与其他科室联系,协调布置转入相应病房或ICU进行进一步救治。

3.急诊科应建立病人转移登记表,认真记录每一个急危重症病人的转诊情况。

第五条病房的接收和转移1.接收病房应依照医院规定的收治流程接收急危重症病人,确保病人的安全和顺利转入。

2.接收病房应及时报告病情严重的急危重症病人,并与医护人员共同订立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3.病房应定期进行病人转运评估,对需要转入ICU或其他专科的病人,应及时联系相关科室,布置转移。

第六条转入和转出记录1.每一次急危重症病人的转入和转出都应有记录,并在患者病历中认真记录转诊原因、目的地和转诊结果。

2.转出科室和接收科室应共同签署转诊单,确保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和治疗计划的了解和接轨。

第三章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管理第七条护理评估1.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综合评估,了解病情变动和护理需求,并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

2.护理人员应依据病人的病情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订立个性化护理计划,确保病人得到及时的护理和照料。

第八条护理措施1.护理人员应依照医嘱和护理计划,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包含但不限于监测生命体征、给药、管路护理、病情察看等。

2.护理人员应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消毒规范,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 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效情况最少有首先较差 ,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
• 不稳定: 精神症状显著,自知力缺乏,社会功效较差,有影响 社会或家庭行为,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30/51
干预要求与处理标准
• 稳定: • 若无其它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订治疗方案,3个月
• D.六个月内有显著幻觉、妄想、行为紊乱
者。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22/51
• (2)二级管理(符合以下其中之一): (危 险性评定为0级)
• A.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
,时间连续六个月以上、两年以内,基本 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
• B.曾有轻度自伤行为或企图、或有轻度冲
动行为但对社会、家庭影响极小,但当前 无实施可能性者;
• 首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
治疗情况、最近诊疗情况、最近一次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19/51
2.健康档案全方面评定
• 个人基本信息、 • 躯体疾病, • 服药情况 • 试验室检验结果。
• 了解关锁情况:关锁指出于非医疗目标, 使用某种工具(如绳索、铁链、铁笼等)限制 患者行动自由。
• 1、无关锁;2、关锁;3.关锁已解除)
• B.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三年以上、 五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 持治疗者,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 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 (4)四级管理: (危险性评定为0级) • 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五年以上,同
时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 或家庭行为者。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卫生部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卫生部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危重病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三条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和治疗,具有较高死亡风险的病人。

第四条危重病人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尊重病人权益;(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科学合理,规范诊疗;(四)严格监控,确保安全。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

第六条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和修订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二)组织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危重病人管理水平;(三)监督和检查危重病人诊疗过程,确保医疗安全;(四)协调解决危重病人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管理办公室,负责危重病人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危重病人管理办公室职责:(一)负责危重病人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二)协调相关科室开展危重病人救治工作;(三)组织危重病人诊疗方案讨论和会诊;(四)开展危重病人管理工作调研和评估。

第三章诊疗与救治第十条危重病人一经确诊,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

第十一条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快速评估病情,制定救治方案;(二)优先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三)合理应用先进诊疗技术,提高救治成功率;(四)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救治小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组成。

第十三条危重病人救治小组职责:(一)参与危重病人救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二)负责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和救治措施执行;(三)开展危重病人救治技能培训和交流;(四)协助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第四章监督与评估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危重病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危重病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危重病人的管理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来说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本文将从制度和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危重病人的管理,旨在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救治效果和患者的安全保障。

一、危重病人管理制度1. 设立危重病人专项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管理危重病人,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危重病人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个科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危重病人专项管理部门应具备严格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设立定期例会和交流活动,以保证各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危重病人管理规范为了统一管理危重病人,医疗机构应建立危重病人管理规范。

这包括了危重病人的识别标准、抢救流程、监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建立规范,可以保证危重病人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救治,最大限度地降低抢救风险和提高抢救效果。

3. 建立完善的危重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重病人信息管理系统是危重病人管理的关键一环,它可以记录和查询危重病人的病历信息、治疗方案、医疗操作过程等,方便医护人员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进展。

此外,该系统还可以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实现多科室、多机构的协同管理,提高救治效果。

二、危重病人管理措施1. 整合专业团队,提高救治水平为了有效应对危重病人的救治需求,医疗机构应整合相关专业团队,包括但不限于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外科等。

这些专业团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定期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以提供高质量的抢救服务。

2. 制定科学的急诊分诊机制危重病人的救治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和抢救优先级。

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急诊分诊机制,设立专业的急诊分诊科室,由具备相关经验和技能的医生进行分诊,确保危重病人尽快得到合适的抢救和治疗。

3. 优化抢救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医疗机构应优化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确保抢救措施能够迅速启动并得到有效执行。

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护理、转运等各个环节。

三、组织机构1. 医院成立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各科室执行情况。

2. 各科室设立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四、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措施1. 抢救与治疗(1)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评估病情,制定抢救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救治。

(2)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危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入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

2. 护理(1)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院内感染。

(3)加强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4)加强患者生活照料,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3. 转运(1)转运前,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确保转运安全。

(2)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3)转运后,及时将患者情况告知接收科室,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 风险评估与预防(1)建立危重症病人风险评估体系,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2)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

(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五、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各科室应定期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 医院对违反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危重症病人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具体措施1. 建立危重症病人报告制度,确保病情信息畅通。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救治能力。

3. 完善医疗设备,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4. 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型H1N1流感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 感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 等,还可以出现腹泻或呕吐等症状。病情 可迅速进展,突然高热、肺炎,重者可以 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墨西哥城的一家医院内,医 生严阵以待
神经氨酸酶NA
血凝素HA
M2蛋白
脂质包膜
A/H1N1
流行病学
不同原因所致ARDS,患病率不同 严重感染: 25-50% 大量输血:40% 多发创伤:11-25% 严重误吸:9-26% 危险因素作用时间越长,ALI/ARDS患病率
越高,危险因素作用24h、48h、72h时, ARDS患病率分别是:76%、85%、93%
病死率
计划:与接收部门的联系、选择转运仪 器、选择合适运送人员、选择特 殊仪器或药物、充分估计途中可 能的并发症
实施:转运前确认、转运途中监测
转运前准备
解释,焦虑与疼痛的处理 气道管理 颈椎固定 纠正异常ABG,处理气胸 失血病人两路静脉,备血先提 微泵用药要充分 有创测压管的管理 明显标记血管活性药物 整床转运 引流管管理 生命体征的记录
甲型流感 HA:H1-H16
NA:N1-N9
A/H1N1毒株包含猪 流感、禽流感和人 流感三种流感病毒 的基因片断,是一 种新型流感病毒
乙、丙型流感病毒无 HA、NA分型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7d ,较流感、禽流感长。 ☻ 临床症状: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
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 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 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 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 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 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及多器官损伤, 导致死亡。
大纲
甲型H1N1流感 ARDS 感染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衰竭 重症监护
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判断标准
1、合并肺炎和/或低氧血症/呼吸衰竭 2、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 3、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4、合并有高血压、胃肠疾病、糖尿病、心力
衰竭、慢性肾脏疾病 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6、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惊厥甚至昏
通气(C级)
无创通气(概念)
非人工气道 包括胸外负压通气,间歇腹部加压通气、
摇动床,经面(鼻)罩正压通气,经鼻高 频射流通气,高频震荡通气等 本讨论仅指通过鼻罩或面罩进行的人工通 气,也是目前临床最常用并证实有效的无 创通气治疗
无创正压通气对肺水肿的作用
肺泡内压增加
胸腔负压适当下降
呼吸支持
氧疗:往往难以奏效 无创机械通气(NIV) 有创通气
无创通气
预计病情能够短期缓解的早期ALI/ARDS患者可考 虑应用无创机械通气(C级)
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的ALI/ARDS患者早期可首先试 用无创机械通气(C级)
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LI/ARDS应严密监测患者 的生命体征及治疗反应。神志不清、休克、气道 自洁能力障碍的ALI/ARDS患者不宜应用无创机械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在直接或间接肺损伤后12-48小时内发 病
常规吸氧后低氧血症难以纠正 肺部体征无特异性,急性期双肺听诊可闻及湿啰
音,或呼吸音减低 早期病变以间质性为主,胸部X线片常无明显改
变,表现为双肺野普遍密度增高,透亮度减低, 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散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即弥漫性肺浸润影 无心功能不全证据
诊断
1994年欧美联席会提出的标准 急性起病 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 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
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如PaO2/FiO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
他标准,则诊为ALI

原发病的治疗 呼吸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后负荷等值下降 回心血流量和前负荷无明显影响
心输出量增加、血压改善 冠脉供血改善 比强心剂和利尿剂作用快且安全 比扩血管药物安全
扩血管药物降低后负荷以降低血压为代价,应用不当 还可降低心输出量
重症病人管理
甲型H1N1流感知识系列讲座
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刘龙
病例
患者 男性 75岁 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二十 年,这次发病由于季节性感冒诱发发作。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2型呼衰) 直接转入我院,入院后即昏迷,生命体征
不平稳 有何不妥?
转运危重病人的程序
决定:转运前评估、转运前准备、焦虑 和疼痛的评估与处理
1967-1994年国际正式发表的临床研究 进行的Mata分析死亡率50%左右 (3264例病人)
中国上海15家成人ICU,2001年3月至 2002年3月ARDS病死率高达68.5%
病理生理
ALI/ARDS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 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 源性肺水肿。
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 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 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肺血管痉挛和肺微小血栓形成引发肺动脉 高压
病理
少数第一周内可缓解 多数患者发病5-7天后病情仍然进展,进入亚急性
期 在ALI/ARDS的亚急性期,病理上可见肺间质和肺
泡纤维化,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部分微血管 破坏并出现大量新生血管。 部分患者呼吸衰竭持续超过14天,病理上常表现 为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泡结构破坏和重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概 念
ALI/ARDS 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 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 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 不全或衰竭。
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 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 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