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结课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明清小说名著导读论《儒林外史》学院_____材料与能源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高分子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别_______09一班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3109006975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袁燕清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编号__31号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 4 月20 日论《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然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的灵魂所在。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论明清小说

论明清小说的时代性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
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自诞生那天起,身份就不甚高雅。
既无"登高能赋,可为大夫"的堂皇遭际,又不像"诗言志、歌咏言"那样受圣人青睐。
它无"经"可"崇",也无"圣"可"征",注定了属于世俗民间。
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历程.(1)小传统加强,大传统弱化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大传统和小传统,我们称雅和俗,即俗文化和雅文化,有文野之分。
小说一词在汉语中出现最早见于《庄子》杂篇中的《外物篇》,庄子所说的"小说",是指与"大达"对举的小道理。
东汉时桓谭《新论》中也谈到"小说",但已不是指那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理",而名之各种篇制短小、无法归类的杂书。
俗形式雅文学的文学格局从社会性来看已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宋代社会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变化。
社会群体在群体规范和价值意识方面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
(2)真性意识加强,理念意识弱化宋明之际,随着儒文化理念的僵化,理教对人的禁锢越来越多。
可是,下层意识仍然在不断觉醒,促使俗文学冲破层层禁锢,茁壮发展起来。
被朝廷和地方称作"坏人心术"的淫词小说和戏曲传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浸入上流社会沙龙的。
在中国,"文以载道"的思想源远流长,千年传统的礼教、伦理在人民的心上形成了坚固、厚重的沉淀,因此,自然本能、合理的欲念与儒家的纲常礼教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
在宋元话本中流露最多的是肯定血肉之躯。
拟话本有许多作品不光写爱情,而且写情欲,写以生理为基础的性爱。
清代小说与明代小说的对比研究

清代小说与明代小说的对比研究引言清代小说和明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和对比清代小说和明代小说,在文学风格、题材内容、受众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文学风格清代小说的文学风格清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节的推进。
清代小说的代表作《红楼梦》以及其他重要作品如《金瓶梅》、《老残游记》等,都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深入描述。
清代小说通常采用抒情的笔触,情节紧凑动人,情感细腻,给人深刻的感受。
明代小说的文学风格明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相对简单直接,注重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娱乐性。
明代小说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冒险、战斗和传奇元素,给读者带来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明代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曲折,充满了戏剧性和惊险感。
对比分析清代小说更注重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文学风格更加细腻动人。
而明代小说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娱乐性,文学风格更加直接简单。
这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清代小说更加注重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刻刻画,而明代小说则更加追求故事的连续性和娱乐性。
题材内容清代小说的题材内容清代小说的题材内容通常围绕着婚姻、家庭、宫廷生活、人情世故等方面展开。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角色的婚姻和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生活的复杂性。
《金瓶梅》则以潘金莲等角色的桃色事件为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代小说以其对封建社会生活的深入描写而备受赞誉。
明代小说的题材内容明代小说的题材内容更加多样,涵盖了历史、传奇、武侠、神怪等各个领域。
《西游记》以孙悟空等角色的传奇经历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道理。
《水浒传》以晁盖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示了民间英雄的形象。
明代小说在题材内容上更加广泛,丰富多样,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人物论题目:关于唐僧和宋江的人物形象的比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级学院专业名称班级2012年06月关于宋江与唐僧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摘要:宋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及时雨”。
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成为梁山的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不久被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
《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率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高僧。
唐僧和宋江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是两个集团的道德领袖,他们都经历重重劫难才取得成果,本身无什么法力,靠仁义道德来管教手下,是作为两位领袖人物而存在的。
关键词:宋江;唐僧;领袖1 引言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
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
两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
宋江,一个郓城押司,在飘泊途中遇到了各方绿林好汉,成为梁山泊首领,后来伏身招安,最后被毒死。
而唐僧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他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取经途中所有苦难的最大承担者。
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统帅群雄的几位领袖,宋江和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
但若仔细分析,两人都具备“无能”之能,即个人的文武之资质未必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的出众才能,克服自身的文才武略之不足,脱颖而出。
2 宋江与唐僧形象分析2.1 宋江:徘徊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领导者对于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多重意蕴,他身上既有着仗义疏财、孝忠1两全的一面,又存在着愚昧固执、薄情寡义的一面。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变化的,他的性格也随着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在情感的催发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纵观《水浒传》,似乎整个悲剧都是他一手导演出来的,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的确,作为主要角色,宋江的选择决定了一大帮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命运,他招安的决定给失败终使整个梁山基业崩溃倒塌。
作文《《明清小说》的魅力》

《明清小说》的魅力哎,说起明清小说,那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就好像我前几天吃的那碗螺蛳粉一样,闻着臭,吃着香,越吃越上瘾!事儿是这样的,那天我为了赶一篇论文截止日期,熬夜到凌晨三点,饿得肚子咕咕叫,直接下单了一份螺蛳粉,那种闻起来酸爽刺激,让人又爱又恨的那种。
等它送到的时候,我打开盖子,那股“酸爽”直接扑面而来,我差点没被熏晕过去,心想:完了,这玩意儿,我是吃还是不吃呢?但是,我肚子实在太饿了,管不了那么多了,直接开吃!结果呢?越吃越香!那酸爽、那鲜美、那辣味,跟明清小说里的情节一样,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就好像《金瓶梅》里西门庆那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样,你以为结局会是A,结果来了个B,再来了个C,让人猜都猜不透,但就是忍不住要往下看!你看,这螺蛳粉的香味,就跟《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一样,层层叠叠,回味无穷。
你第一口吃下去,可能觉得有点冲,但是越吃越能品出它的妙处来。
那酸笋的脆爽,腐竹的软糯,还有那粉条的劲道,就像《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的性格一样,各有千秋,让人印象深刻。
而且,这螺蛳粉的汤底啊,浑浊得跟《儒林外史》里的官场一样,看似一团糟,但仔细品味,里面有的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当时吃得那叫一个投入,完全忘了论文的事儿。
等吃完收拾好碗筷,发现天都亮了。
虽然论文没写完,但我心里却充满了满足感,就像是读完一本精彩的小说一样,意犹未尽。
你看,这明清小说,就像这碗螺蛳粉一样,它或许一开始会让你觉得有点“臭”,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就会发现它里面蕴藏着无尽的魅力。
它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人情冷暖,有世态炎凉,总之,就是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感觉,就跟凌晨三点吃那碗螺蛳粉一样,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爽的!嘿嘿。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小说经历了繁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丰富多彩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的研究感受。
一、丰富多彩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类型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
其中,传统的古代小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明代中期至晚期,“四大名著”相继问世,成为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除了传统小说,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新型小说,如章回体小说和短篇小说。
章回体小说以《镜花缘》、《儒林外史》等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读者。
短篇小说则以《聊斋志异》为代表,以奇幻的情节和细腻的笔墨,展现了别样的文化风景。
二、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这种历史背景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红楼梦》中以贾府的兴衰叙述了社会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儒林外史》则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明朝晚期文人境遇的困窘。
这些作品通过小说的形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思考和呈现。
此外,明清小说还弘扬了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水浒传》展现了忠义勇猛的传统英雄形象,《西游记》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呈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丰富多彩和文化内涵。
小说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涵盖,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传统文化思想,更是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明清小说的研究,无论是从文学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鉴赏》论文专业:测绘工程姓名:李力学号:2009301610329“三言”道尽世俗事以冯梦龙“三言”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乃是对宋元话本的一度深加工,这番深加工却达到了脱胎换骨,点石成金的效果!以唐传奇为标志的文人文化的融合,宋元话本为标志的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碰撞离析,而后小说的发展已具备大江巨河般的形势,一发不可收。
但正是那些元明清三代被正统文化结构所排斥的落魄文人,承担了把说话之风和文人之趣相融合的使命,从而使明清小说与唐诗,宋词,元曲并举,成为整整两个朝代的代表性文体。
而冯梦龙的“三言”无疑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在这些作品里,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悖的。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市民思想意识的体现。
“三言”中的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
它的刊行,推动了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
冯梦龙是晚明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观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对于代表封建时代传统文化价值的文献典籍以及文学作品表示大胆的轻蔑,又竭力强调“情”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以出于天性、自然流露的“情”,与“理”即既存伦理教条相对抗。
在冯梦龙看来,“发于中情自然而然”的文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
所以,他在通俗文学领域的活动是他认为最能够实现其文学理想的途径。
“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第一篇:明清小说论文《儒林外史》读后感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
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描写的中心是儒林文士。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他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我尤其欣赏第三回《范进中举》一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
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
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
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红楼梦》之抄检大观园
政法学院政治20101班刘书海学号:2010502280
内容:通过抄检大观园一事,作者描写了众人不同的反应,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
王夫人缺乏心计,耳软面硬;凤姐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晴雯脾气刚烈,司棋敢作敢当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摘要:小小的一个绣春囊,不过是引发这个重大事件的导火线。
书中的描写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关键词:抄检性格特点内部矛盾反抗精神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其寓意是相当深刻的,是《红楼梦》全书中一个高潮。
它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构成的情节也更加生动。
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
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
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
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抄检大观园应该是荣国府中邢、王家族长期争权夺利斗争的一个公开化的反映,是在野派和当权派斗争的直接体现。
在荣府,由于贾母的偏爱,大权不在长房手里,而是由二房王夫人和她的内侄女凤姐来掌管。
凤姐虽是长房邢夫人的儿媳妇,但却处处和姑妈王夫人站在一起。
她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因此长房贾赦夫妇对这种情况是十分不满意的,他们常常借端发作。
在抄捡大观园之前,在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邢夫人借为捆绑的奴仆讨情,当众叫管家少奶奶凤姐下不了台,以发泄不满。
以后又写了这么一个情节:邢夫人因为女儿迎春的奶妈聚赌被撵出去,她怨愤万分。
因此在荣国府中邢王家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
当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捡到“绣春囊”,而被邢夫人拿去以后,这个绣春囊就立即成了邢王家族矛盾暴发的导火线。
在这次事件中,邢夫人未出场,却扮演了一个可耻的角色。
王夫人一来就怀疑绣春囊是凤姐所遗,显系邢夫人暗示的结果。
邢夫人与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间本有矛盾;与凤姐更是介蒂很深,常常互相拆台。
邢夫人借机一石二鸟,是想让王夫人与凤姐姑侄俩难堪。
她还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最终导致了抄检。
所以说,此情节反映了妯娌、婆媳间的矛盾。
王熙凤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
当她被冤枉时,侃侃而谈,以五条理由辩白,终获王夫人信任,反映出她的机敏。
当她知道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用心时,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此后的言谈举止就特别讲究分寸,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把难堪又还给了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一方。
凤姐管家有年,深明利害,有此翻云覆雨手段,是合乎情理的。
从抄检过程看,凤姐只是奉命行事,并无故意加害于园中人的用心。
她为晴雯、紫鹃、入画等说情,更可看出她的心是向着大观园的。
由于后四十回掉包计的影响,凤姐与黛玉的关系常被误解,这是应当分辨明白的。
对于抄检事件本身,园中主人的表现,作者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两姐妹的反应。
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
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
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
惜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
继则撵入画,与探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丫鬟,主要写了晴雯、入画、司棋等的反应。
晴雯最无辜,却先遭谗陷,被王夫人痛骂,所以抄检之夜她的态度也最激烈。
她兜箱底倒物的举动,突出表现了她内心的愤怒与火爆性情。
然而,结果对她十分不利,在七十八回,她成了抄检的最大受害者。
晴雯的命运,集中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大家庭家长们的刻薄无情。
入画被撵事出有因,衬托出惜春冷面冷心的特点。
司棋完全是邢王两派家庭矛盾的牺牲品,但她无所畏惧,且毫无羞愧之意,可见她与表弟潘又安的相爱是出于真心的,她的性格也是泼辣大胆的。
因此她的行为虽有失检点,其悲剧命运却也同样值得寄予深深的同情。
对于这次抄检事件,不同的人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抗。
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晴雯和探春的反抗。
两人对于这种残暴而愚蠢的抄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
但两人身分和地位不同,她们的反抗有本质的不同:晴雯的反抗是一个女奴的反抗,是受害者反抗的典型;探春是为贾府的“自杀自灭”而痛心疾首,她认为正是这种源于内部的“自杀自灭”必将导致贾府一败涂地。
晴雯和探春都采取了以退为进、以毒攻毒、以发展凸现对方的荒谬寒碜对方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抗议。
如晴雯主动倾箱,堵住了王善保家的嘴;探春先发制人,第一个迎上去,硬碰硬,干脆把矛盾激发。
晴雯是贾府中一个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的女奴。
她心高气傲,不以自己的奴婢地位自轻自贱,是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最彻底的一位丫头。
她目光敏锐,敢说敢为,她经常揭露奴才们的阿谀奉承,她有着爆炭一样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晴雯的斗争反抗常常以韧性的姿态来表现。
在抄捡之前,她机智的回答了王夫人的寻衅,倍受了王夫人的辱骂。
此时的她,已经预感到这种抄捡就是针对她这样的女奴来的,对她来说是进一步的迫害,所以她毫无幻想,也不怯懦。
因为她清白无辜,所以敢于用主动倾箱来以证清白。
这真是晴雯式的反抗和进攻,带有火辣的味道,带有奴隶的“野气”。
但反抗的结果是,她遭受了最严历的打击,最终她被迫害含恨而死。
探春很强势,硬碰硬,矛盾激化也不怕。
在这次抄检中,她是唯一一个站出来保护奴隶下人的主子。
她痛斥这群自杀自灭,挑唆生事,内耗作乱的小人,她是唯一一个看到这件事情本质,预见这家族未来命运的清醒自觉者。
她的清醒和刚直是大观园中最突出的一个。
探春当然不是这次抄检运动要直接打击的一个,但是她这种人绝对不是大观园外面的那个世界里所能容忍的至清至刚的女子。
她太强,太想颠覆已有的规则,太直太硬。
探春的警策之论以及种种兴利除弊、秉公治家的举措与努力,都终究未能挽救贾府的最后的败落,而她自己也只落得一个远嫁海疆的结局。
最后,从艺术上看,这段情节颇为曲折。
事件的发生极为突兀,王夫人的怒气令人摸不着头脑。
接着写凤姐的辩解与谋划,事情得以平息。
不料,王善保家的又来挑拨是非,王夫人立即叫来晴雯呵斥,情势急转直下。
抄检时由南至北,开始平淡无事,忽写探春大义凛然,最后以王善保家的打嘴现世作结,可以说波澜起伏,变幻不定,文情非常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
周汝昌《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 2004年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 2005年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 2005年
刘心武《红楼望月》书海出版社 2005年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上海棠棣出版社 1953年
《红楼艺术》周汝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红楼梦》曹雪芹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