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作者:王海萍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摘要] 众所周知,明清小说在中国古文学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的真实性进过了以下三个阶段:实录的基本观念使准确的记录视为真实;“贵幻”的说法对试论观念作出了否定,更深一步的加深了对小说文学性的相对理解。
之后具有写实思想的写作观念呈偏“实录”式,其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的否定之中完善了艺术的真实性。
明清小说的这种探索历程与当代小说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艺术;真实性;相关探索对一项审美作品进行判定其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真实性,从古至今的每一位作家都在为创造艺术的真实性而默默奋斗着。
但是艺术的真实性和生活真实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考究。
明清小说中的理论内容相对较丰富,但是大多数关于艺术真实的认识历程还没有人对其作出系统的总结。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对明清小说理论研究和全面认识艺术真实性的方面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艺术真实论在实录观念中的意义实录观念是史学批评的一种写作手法,主要也是以写实为主,实录的写作形式多被用在小说批评当中。
到明清小说的这一阶段,实录观念的写作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大部分的小说论者都深知自己批评的对象不是正史而是对前代的拟史进行一定的批评写作,其同时还没有相应的理论手段。
这种写作方式是因为中国史学中的权威和古代小说没有其生存空间而造成的,这便使其依附于史部和子部。
但是这种写作方式还是和正史有一定区别的,其中一些小说还是被禁锢在“史余”和“史补”的框架中无法挣脱。
随着当时演义小说的盛行,《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并引起了小说评论者的广泛关注。
此类演义小说多数都是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基准的情况下进行小说创作的。
大多说小说评论家都对这类演义类小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小说的真实性是和符合历史的准确度相关的。
《列国志传》和《全汉志传》等小说都是再现了历史甚至比历史记载的还详细。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

收稿日期:2020-12-02作者简介:张玉,女,甘肃庆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13XZW008)。
①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西游记》《隋唐演义》《东游记》《四游记》《金瓶梅词话》《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封神演义》《续西游记》《西游补》《后水浒传》《平山冷燕》《玉娇梨》《水浒后传》《好逑传》《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醒世姻缘传》《林兰香》《东周列国志》《说唐》《说唐三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绿野仙踪》《歧路灯》《施公案》《品花宝鉴》《儿女英雄传》《刘公案》《狄公案》《吴三桂演义》《绣云阁》《三侠五义》《彭公案》《海上花列传》《济公全传》《七剑十三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张 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小说回目中空间信息的多寡,能有效反映叙事中空间因素的参与程度。
考察明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神魔小说回目中的空间书写最为丰富。
以《绣云阁》为例,该书回目以虚实相生的地点显示出小说连点成线、结面成体的空间建构机制,对峙或孪生的空间关系又折射其主题-并置的叙事模式,多次出现的空间则通过标志进程和把控力度来控制叙事节奏。
以《绣云阁》一书透视明清章回体小说,可以发现回目中空间信息的独特叙事功用。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绣云阁;回目;空间;叙事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1)02-0099-09 0 引 言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空间”这一元素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情节结构和叙事方式等艺术形式上,也渗透到了作品的思想主题中,优秀的小说家往往能在作品中建构一个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展开,直指人的生命、欲望与精神处境的艺术空间。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赏析

史湘云这一身“小子打扮”给这原本就欢乐的气氛更增添了一份乐趣。让自己快乐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她的强项。尽管父母早逝、婶娘欺凌,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依然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大方、心直口快,爱玩爱笑。她在本回中说了一句“是真名士自风流”,加上给丫鬟取名时引用的“惟大英雄能本色”,正好凑成一副对子,构成了她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3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
史湘云,这位小说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少女,一直以来广受世人喜爱。有许多人不喜林妹妹那样的病美人,却更欣赏史姑娘那样活泼淘气的假小子。史湘云在四十九回中表现十分活跃,从着装上就可看出她爱玩爱闹、喜欢男性打扮、不爱拘束的性格。当众人身着各种斗篷站在雪地里时,史湘云是后到的,只见: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广告文案广告文案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
B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清代小说《二度梅全传》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小说《二度梅全传》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501摘要摘要《二度梅全传》是清代众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一部,作者为惜阴堂主人,写唐肃宗年问,以梅魁、陈日升为代表的忠臣与以卢杞、黄嵩为代表的奸臣之间的斗争,并主要写了两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为梅璧与陈杏元,一为陈春生与周玉姐。
《二度梅全传》在清代民间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才子佳人小说,以小说《二度梅全传》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俗文学作品很多,而这样一部有着重要价值的作品,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对其展开的研究并不深入。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二度梅全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二度梅全传》的创作,这部分主要考证了《二度梅全传》众多版本中存在争议的福文堂的回目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众多版本的时问关系及与《二度梅全传》原本之问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考证了《二度梅全传》的成书年代。
第二,《二度梅全传》的思想价值,主要从其体现的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所共有的进步婚姻观及其特有的社会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二度梅全传》的艺术价值,主要从其新巧的构思及丰满的人物形象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人物性格塑造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值得注意。
第四,《二度梅全传》的文学史地位和流传,本文认为《二度梅全传》代表了才子佳人小说向正统世情小说的回归,并因其宣扬忠孝节义的思想,而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以其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俗文学作品很多。
本文采取小说文本传统的研究方式,重点对《二度梅全传》的版本及成书年代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思想及艺术特色,总结了其文学史地位和在国内的流传,以期对《二度梅全传》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度梅全传》,版本,成书,价值,世情小说AbstractAbstractTwoDressPlumisoneoftheromanticnovelswrittenbyXiyintangzhureninQingDynasty.ThestoryofTwoDressPlumwasaboutthestrugglebetweenloyalcourtiersasMeikui,ChenrishengandtraitorsasLuqi,Huangsong.Atthesametime,therearetwolovestoriesinthisnovel,andtheleadsareMeibi,ChenxingyuanandChenchunsheng,Zhouyujie.TwoDressPlumisaromanticnovelofinfluenceinfolksocietyinQingDynasty.TherearemanyworksofpopularliteratureformbasedonthenovelTwoDressPlum.However,intermoftherelativevalueofitsimportance,theresearchonthenovelwassuperficial.Basedontheresearchinacademia,thisarticleintendstomakeadeeperstudyfromfouraspectsofthisnovel.Firstly,thecreationofTwoDressPlum,inthissection,wewillresearchthetableofcontentsoftheeditionofFuwentanghavingcontroversy.Meanwhile,basedonthis,wewillresearchthecompletiontimeofthisbook.Secondly,theideologicalvalueofTwoDressPlum,thissectionincludestheadvancedviewofmarriageinmanyRomanticNovelsanditsspecialsocialvalue.Thirdly,theartisticvalueofTwoDressPlum,andthissectionincludesitsunusualdesignanditscreationofcharacters,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itscharactersalongwithitsplots.Lastly,thestatusandinfluenceofliteraryhistoryofTwoDressPlum,wethinkthatTwoDressPlumistherepresentativenovelthatmeanstheregressiontotheorthodoxsocialnovel.Becauseofitscontent.thenovelwasofinfluenceinfolksocietyinQingDynasty.TherearemanyworksofpopularliteratureformbasedonthenovelTwoDressPlum.Thisdissertationtakestraditionalresearchmethodofnoveltext,andemphasizesontheeditionandcompletetimeofTwoDressPlum,anddiscussesitsunusualideologicalandsocialvalue,andsummarizesitsstatusofliteraryhistoryandinfluenceindomestic.Thisdissertationwillgivesomeslendercontributiontothefurtherstudies.Keywords:TwoDressPlum,edition,completetime,value,socialnovel绪论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首先,(--度梅全传》具有研究的价值。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人物论题目:关于唐僧和宋江的人物形象的比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级学院专业名称班级2012年06月关于宋江与唐僧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摘要:宋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及时雨”。
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成为梁山的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不久被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
《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率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高僧。
唐僧和宋江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是两个集团的道德领袖,他们都经历重重劫难才取得成果,本身无什么法力,靠仁义道德来管教手下,是作为两位领袖人物而存在的。
关键词:宋江;唐僧;领袖1 引言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
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
两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
宋江,一个郓城押司,在飘泊途中遇到了各方绿林好汉,成为梁山泊首领,后来伏身招安,最后被毒死。
而唐僧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他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取经途中所有苦难的最大承担者。
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统帅群雄的几位领袖,宋江和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
但若仔细分析,两人都具备“无能”之能,即个人的文武之资质未必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的出众才能,克服自身的文才武略之不足,脱颖而出。
2 宋江与唐僧形象分析2.1 宋江:徘徊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领导者对于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多重意蕴,他身上既有着仗义疏财、孝忠1两全的一面,又存在着愚昧固执、薄情寡义的一面。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变化的,他的性格也随着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在情感的催发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纵观《水浒传》,似乎整个悲剧都是他一手导演出来的,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的确,作为主要角色,宋江的选择决定了一大帮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命运,他招安的决定给失败终使整个梁山基业崩溃倒塌。
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

36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胡如意 南宁师范大学摘要: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的成果丰硕。
本文从研究对象的时间,传播的地域,小说类型,拉斯韦尔“5w ”模式以及其他方面等五个点来梳理和归纳这些成果,发现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具有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跨学科研究以及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等特点和对某些作品关注不够,受众反馈环节研究有待拓展,对“5w ”模式以外的传播因素关注不够以及对小说传播与戏曲传播的差异关注不够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来,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笔者粗略统计,专著约168部,硕博论文约382篇,期刊论文约389篇。
笔者试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总结成果的特点以及不足的地方。
详论如下:一、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的分类关于近二十年来小说传播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类:(一)按研究对象的时间划分1.明清整个阶段小说传播进行观照。
如著作《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期刊论文《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等。
2.明清某个阶段小说传播研究。
像著作《清代前期通俗小说传播机制研究》、《清末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学位论文《传播学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
(二)按传播的地域划分1.明清某个地域的小说传播研究。
著作《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学位论文有《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书局与小说的传播研究》。
2.明清小说的域外传播研究。
著作如《英语世界的红楼梦译介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的传播》;学位论文《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三)按照小说类型划分1.单篇作品。
涉及到“四大名著”、《金瓶梅》、《娇红记》、《封神演义》、《儒林外史》、《夷坚志》、《歧路灯》、《剪灯新话》、《聊斋志异》、《说唐全传》、《海上花列传》等小说作品的传播研究。
2.选本。
学位论文有《中国小说选本研究》;期刊论文《论明代坊刊小说选本的类型及兴盛原因》、《论明代小说选本对传奇小说的改编及其文体学意义》。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204薛 冰: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薛 冰(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论文数量众多,并且质量上佳,在文本研究方面呈现出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研究方面更是百花齐放,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则愈加趋于细致。
【关键词】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04-02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相关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逊色于往年,甚至是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近五年明清小说的研究情况。
一、多角度的文本研究在文本研究遍地开花的当前形势下,单纯的文本研究难以出新,不少研究者便将目光投向了“副文本”。
近五年,明清小说的“副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书名研究、插图研究及序跋研究这三方面。
首先,在书名研究方面,程国赋著有论文《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
论文力求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书名命名规律的探究,探寻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特征。
[1] 除此之外,还有《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等论文。
其次,插图作为小说重要的“副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小说文本的再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这方面讨论得比较深入的论文有《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等。
除上述两点外,序跋研究也是明清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说序跋一般是用来说明小说的创作宗旨、编排体例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的,也包括一些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及相关问题的阐发,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就从序跋中的批评性文字入手,认为这些批评性文字构建了当时的小说理论,总结了当时小说的审美创造经验,对当代小说的创作有借鉴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国演义》看明清小说特点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学号:
班级:农资09-1班
2011-5-6
摘要: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在丰富多采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
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三国中的人物,各个形象饱满,各有特点,是我们茶余饭后谈之兴起的不衰的话题。
将它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这里我搜些资料在这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说三国思想
正文:
我国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史学传统极为发达的国家。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国历史典籍之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兴趣之强烈,都是举世闻名的。
而由于“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
”①缺乏阅读能力的广大平民百姓,实际上接触的不是深奥难懂的正史,而是通俗化的历史故事和带有不同程度虚构成分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并通过它们去了解和认识历史。
悠久而普遍的“历史情结”,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接受条件,既为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动力,也为它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国演义》是长期以来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三国的逸闻轶事和民间传说便不断滋生。
从唐代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重要的创作素材。
宋元两代,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戏曲方面,
宋、金的“院本”、元代的杂剧,都有相当丰富的三国戏;而在“说话”艺术中,宋代即已形成“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出现了著名的“说三分”专家,元代更出现了汇集“说三分”成果的长篇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
在此基础上,元末明初杰出的作家罗贯中依据史书《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精思妙裁,创作出这部雄视百代的巨作。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而且是第一部完整的历史演义小说。
从此,历史演义这一体裁确立了自己的正式名目和文体规范,其开创之功,可谓伟焉。
《三国演义》成书以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不但“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②;而且下层文人和普通市民也纷纷阅读和讲说,口耳相传。
正如清初著名作家李渔所称赞的:“《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③加之戏曲和曲艺竞相取资,更使《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深入民间,传遍九州。
这种巨大的成功,适应了社会的文化需求,造就了广泛的爱好者,吸引了众多的继起者,并被书商们视为赢利的“热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综观《三国演义》和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共同的创作规律:第一,以史为经。
第二,以儒家思想为准绳。
第三,亦实亦虚。
在情节的处理上,《三国演义》就是“据正史,采
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⑤做到了虚实结合。
第四,因事见人。
历史演义小说重在叙述天下兴亡,王朝盛衰,似乎叙事居于首要地位。
但在实际上,叙事与写人是不可分割的,在叙述故事、编织情节的过程中,同样也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尽管历史演义小说具有若干共性;然而,在众多的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只有《三国演义》堪称震古烁今的第一流佳作,其他诸书则思想艺术水准参差不齐,大多属于二、三流作品,有的甚至不入流。
认真分析造成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作思想的高低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作思想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其一,鲜明的创作意图。
罗贯中创作《三国》,既非泛泛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反映广大民众对国家统一和政治清平的强烈向往。
其二,先进的史识。
罗贯中的基本标准是儒家民本思想;其三,开放而宏通的创作心态。
罗贯中身处旧的统治秩序已经分崩离析,新的统治秩序尚未完全形成,更来不及严密控制人们思想的易代之际,其创作心态较少受到束缚,而表现为开放、宏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相比而言,在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中,冯梦龙写作《新列国志》也有总结历史经验之意,但其反思历史的自觉精神和强烈爱憎,已不及罗贯中;有的是为了宣扬天命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有的是为了抒发一时的感慨,有的则纯粹是为了赚钱牟利,其创作思想或过于浅薄,或流于粗俗,更是远远低于罗贯中,因而不可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思想内涵的丰瘠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是极其博大而深厚的。
因此,我们说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⑥直到今天,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仍然对《三国演义》兴味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给人以心灵的养分。
相比而言,在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中,《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等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各有值得称道之处。
它们或歌颂明君贤臣,鞭挞暴君佞臣;表现出鲜明的进步色彩,颇能感动读者。
但是,在思想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它们都明显不及《三国演义》:论对明君贤臣的歌颂,它们远远没有达到《三国演义》歌颂刘蜀集团的强度,也缺乏比较独立的批判意识;论对政治军事斗争复杂性的描写,它们又远远没有达到《三国演义》的深度。
因此,作品的力度也就明显逊于《三国演义》。
至于其余诸书,那就差得更远了。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全书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将近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
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
这些人物形象,既以历史上的同名人物为原型,又比原来的历史人物更丰满,更生动,更具概括意义。
比如,历史人物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军事家,不仅在当时极被敬重,而且在
后世深受推许。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通俗文艺的基础上的成功塑造,诸葛亮艺术形象已经大大高于其历史原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我们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诸葛亮、关羽、曹操等艺术典型,没有那几十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还会有什么看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才使得《三国演义》当之无愧地立足于世界名著之林。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既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光辉的艺术典范,又是它们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除了上面分析的几种原因之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模式本身的局限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继承其成功经验,如何实现新的超越,乃是历史给后人提出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见嘉靖壬午(1522)修髯子(张尚德)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载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②见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载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③见李渔为毛本《三国演义》所写的《序》,载康熙醉耕堂刊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卷首。
④(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
⑤(明)高儒:《百川书志》。
⑥《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