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释字体例是先音(反)后义,还引用古注;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音;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臭”古义指各种气味)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从成语上分析;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14、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节词的对比:①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与”变成“参与”);②加上词尾词头(“虎”变成“老虎”);③利用两个同义词作词素为(“儿”和“子”);15、最初两个同义词只是并列,没有成为一个整体(证明):①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险阻隘);②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饑饉);16、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节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节词的意义(得失,缓急);17、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宗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一)象形:1.独体象形。
2.合体象形。
(也称为依附象形)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类:1.独体指事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3.变体指事A. 增减字的笔画。
B. 改变字的方向。
根据其形体构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同体会意2.异体会意a. 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这类会意字较多b. 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
(一)古今字的概念: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异体字的涵义:异体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异体字又叫异形字,也有叫或体、重文或俗体的,是相对于常用的“正字”来说的。
繁简字的概念:所谓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画的多少相对而言的。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的若干混乱。
第二章词汇通过古今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情况:1,古代旧词的消亡(1)历史事物的消亡。
(2)社会观念的改变。
(3)被别的词语所代替。
2,后代新词的产生3,古今沿用的词汇。
根据古今词汇的构成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1)词汇量由少变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到精密(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节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为主。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漢語》課“通論”講義通論一諸論這一講主要講三個個問題,即“古代漢語”課學什麼?怎麼學和為什麼要學。
其中,學什麼講的是“古代漢語”的性質和內容,怎麼學講的是古代漢語的學習方法,包括學習要點,教材的特點,學生應當采用的學習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為什麼學講的是“古代漢語”講的意義。
一、古代漢語的性質和內容古代漢語是和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是指古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續和發展。
“古代漢語”課是一門基礎課,除了介紹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外,還涉及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修辭學、文獻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
1、漢語發展的分期關於漢語的分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上古漢語——先秦兩漢時期中古漢語——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近古漢語——宋元以後至“五四”運動前現代漢語——“五四”運動以來至今由於古代的口語無從尋覓,所以對於古代漢語的了解,我們現在接觸到的只能是古代的書面語。
本門課程學習的古代漢語,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書面語。
2、漢語的古代書面語系統漢語的古代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這些書面語統稱為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主要保存在先秦到漢代的作品裏,其數量並不多,如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周禮》、《儀禮》、《禮記》等,先秦諸子作品如《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之類。
漢代的史書,如《史記》、《漢書》等。
另一個系統是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
如古代的白話小說,我們熟悉的“三言”、“二刻”、《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屬這一系統。
“古代漢語“課學習的只限於文言文。
二、“古代漢語”課的教學重點和學習方法1、古代漢語課的教學重點這門課我們使用的是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這套教材的特點是將內容分成三大板塊,即文選、古代漢語常識、古漢語常用詞。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及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二、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文言。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是什么?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知识,具体到教材就是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中教学重点是词汇,而词汇的重点又是常用词。
难点是掌握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用典、文字通假及典章制度。
四、作业:标点、注释加点词(课内完成)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粹于是不孰于古形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已亡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舆于小学者也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乾隆辛亥八月金壇段玉裁序.............第一单元《左传》一、《左传》简介:《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记事的史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一个词由多个字构成 A:复音词 B:异体字
3复音词
3.1复音词形成的主要途径: 3.1.1利用两个同义(或近义)单音词构成现代的复音词, 如: 友:朋友 燃:燃烧 弃:抛弃 显:明显 道:道路 粹:纯粹 3.1.2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 成为现代的复音词。如: 虎:老虎 鼠:老鼠 舌:舌头 石:石头、 兔:兔 子 杯:杯子 3.1.3换用新的双音节词。如,股:大腿 臂:胳膊
《尔雅》的名义
汉代刘熙《释名》: “《尔雅》:尔,昵 也;昵,近也。雅, 义也;义,正也。五 方之言不同,皆以近 正为主也。”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 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 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 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 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 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 了汉字构造的“六书” 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 排检法, 所收9353个 汉字(另有重文1163) 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 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 字的本义。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大 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代形成 现在所见的规模,所收上古词语按内容归类 分卷,共分19卷。采用同训的方式解释词语 含义。 ① 《尔雅》的体例 ② 《尔雅》的名义
《尔雅》的体例
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俶、落、权舆,始也。”
古代汉语通论
一、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阅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文化。 丰富、研究和掌握现Fra bibliotek汉语。
阅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文化
“鬼” 《说文·鬼部》: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 《说文·鬼部》:醜,可恶也。从鬼,酉聲。 《说文·鬼部》:畏,可恶也,从鬼頭,可畏 也。 《玉篇·口部》:喂,恐也。
提高理解现代汉语
段《注》上溯字源;王筠《释例》发明凡例;朱骏声《通训定声》打通音韵;桂馥 《义证》则贯通字用。
三、古代汉语的内容
词汇
训诂
文字
语法
音韵
修辞
词汇
第一节 汉语单音词和复音词
1字和词 1.1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 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1.2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 如“朋友”。 1.3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 如“蟋蟀、垃圾”。
(2)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该例义在“失”,而不在“得”。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诗为 焦仲卿妻作》)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素锦绸杠。(尔雅·释天) 招具该备,永啸呼兮。(楚辞·招魂) 沌沌兮,若婴儿之未孩。(《老子》 二十章)
爪牙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 语·勾践灭吴)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韩愈《与凤翔 邢尚书书》)
谤
《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 国策·齐策 )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3.2.2由贬义或中性变为褒义
锻炼 祥
锻炼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韦彪 传》))
睡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一) 《说文·目部》:睡,坐寐也。
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 论》)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 今与王言如响,国若之何。( 左传·昭公十 二年) 《玉篇·音部》:“响,应声也。”
《说文解字》的成书
许慎(约公元58——147年),字叔重,汉代 经学大师贾逵的学生,古文经学家,号称 “五经无双”。
《说文解字》的研究
宋代徐氏二兄弟 弟弟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哥哥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 江苏吴县人 《说文通训定声》 桂 馥 山东曲阜人 《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 山东安丘人 《说文释例》
3.1.2词义缩小
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 宮 禽 虫 亲戚
宮
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 室。 (《周易》)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 (墨子·号令)
《说文·宀部》:“宫,室也” 。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宫,古者贵贱同 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者为宫。”
禽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 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三国志· 魏书· 方 技传) 凡用禽献,春行羔豚。(周礼· 天官· 亨人) 《说文》:“禽,走兽之总名。”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学而不厌
不刊之论 七月流火
登峰造极
赴汤蹈火 莘莘学子
二、工具书简介
《经籍籑诂》(《故训汇纂》) 《康熙字典》 《汉语大字典》 《尔雅》 《说文解字》
《经籍纂诂》
这是一部汇集唐代及 以前古书中字词解释的 专著,可以说是一部以 汇释古代字义为目的的 字书。 阮元主编,一 百零六卷。
《故训汇纂》
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 倾全所之力,耗十八 年之功,终于编成了 字数几乎四倍于《经 籍籑诂》的《故训汇 纂》。这是训诂学界 的一件大事,是一切 研究古代典籍与文化 者的一大福音。-- 许嘉璐语
3.2复音词的分类 :单纯词和合成词
3.2.1单纯词。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两类: 叠音词 A拟声的: 伐木丁丁。(诗经•小雅•伐木)“丁丁”(zhēng)伐 木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关关”仿 鸟鸣。 B状物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夭夭”指 少壮,“灼灼”表示花艳。
双声联绵词: “憔悴”在古代同属于从母。 “萧瑟”在古代同属于心纽 。 叠韵联绵词: “芾苡”古代同属于之部。 双声叠韵联绵词:缤纷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滂沱、颠沛、扶摇
3.2.2合成词:
3.2.2.1派生式 加前缀的:有、老、阿、第 “老”产生于唐代,“阿”产生于汉代, “第”产生于汉代。 加后缀的有:然、如、若、而、尔、焉、乎
第三节 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 如何探求本义
引申义 词义引申类型
1本义与原始义
原始义:词最早的意义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 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但不一定 是词的原始意义。
1.1本义不等于原始义
自 其
自
《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 。
其
《说文· 箕部》:“其,籀文‘箕’。” 《说文· 竹部》:“箕,簸也,從竹,其象形。”
1.2如何探求词本义
1.2.3归纳文献材料,求证本义 救:《说文》:“止也。从攴求声。”这个 解释是正确的,但我们看不出“止”和意符 “攴(小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归纳文 献用例如“救火、救急、救灾”等知“救” 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义。
2引申义
引申义
引申的类型
2.1引申义
定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义直接 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义有着一 定的联系。
祥
段玉裁:“祥,统言之则灾亦谓之祥。” 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 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左传·昭公十 八年)
3.3词义轻重的差异
古义轻,今义重 古义重,今义轻
3.3.1古义轻,今义重
诛 恨
诛
《说文·言部》:“诛,责也。”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粉刷)也, 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
恨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 蓝记》) 杨倞:“恨,悔也。” 未尝(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 委婉。犹没有)不痛恨桓灵也。(《出师 表》 )
3.3.2古义重,今义轻
怨
怨
缪mù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 秦本纪) 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 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 (案:以盎 言不宜立弟之义,其后立梁王之语塞绝也) 。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袁盎 列传)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 朝政府召集学者集体编 纂的,因为是成于清康 熙年间,因而得名。
按部首编排,共214个,部首以笔画为序。 释义体例一般为先注音,后释义,各义 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本书有不少缺点和错误,使用时要核对 原文 。
《汉语大字典》
徐中舒主编,8卷 (有缩印本),四川辞 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 版社
联绵词
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 纯词称为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 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 然联系。例如: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这个词见于 《庄子· 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意义是“仰视的样子”。 联绵词根据其自身的读音特点,又可以分为双声联 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叠韵联绵词,非双声韵叠 联绵词。
1.2本义等于原始义
1.2如何探求词本义: 1.2.1分析字形,推断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 联系。这里的字形,指的是小篆及小篆以 前的古文字形体。 题:由它的意符“頁”,可知它的本义与头 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 义。
1.2如何探求词本义
1.2.2通过语音,推求本义 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形成一组同族 字或同源字。如:径、经、茎、胫,都有“长”的意 思,所以字根“������”的本义是“细而长”。此只适用于 有共同语源的词。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词义范围的差异 感情色彩的差异
词义轻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