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城》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教学案例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案例9篇长城教学案例 1教学背景:《长城》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并用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四年纪的孩子较小,再加上现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比较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了有关长城的各种资料,这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对万里长城的认知和进入相应的情境,体会民族自豪感打下了基础.教学片段:片段一:图文结合,全班交流.1,cai:长城的录象(近景,远景)师:长城是我国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它以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看了录象后,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长城很长.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长龙.生:长城不但长,它还非常的高大坚固.2,能不能结合你找到的资料,来介绍长城的特点生:我了解到长城共经过了16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步行要60多天才能走到头.(自己带了一幅地图,指出长城所经历的省市自治区.) 生:我知道如果把修筑长城的条石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它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呢!片段二:以疑促读,读中悟情:1,作者站在长城上,思绪万千.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看作者有何感受cai: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点名读.2,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谁能联系课文谈谈生:我从"数不清"这个词语感受到了条石非常的多.生:条石不但多,而且非常重,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劳动人民要把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搬上那陡峭的山岭肯定是相当的辛苦.生:"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劳动人民不但耗费了许多的血汗,而且肯定想了许多的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生:我想要在平地搬运那么重的条石肯定都相当的困难,更何况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呢,修筑长城肯定是相当艰难.3,cai: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是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凭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吧!片段三:发挥想象,情境再现.cai:录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师:在遥远的古代,要把重2000多斤的巨石搬上陡峭的山岭是何等的困难!想象一下,当时劳动的情形是怎样的劳动人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配音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生:我仿佛看到在在寒风中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只要他们一停下来,马上就会遭到旁边那些可恶的官兵的毒打.无情的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在他们身上,惨叫声声,鲜血直流,有的人被活活打死了.生: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吃力地抬着这些巨大的条石,其中有一个身材单薄的人就快要摔倒了.生:我仿佛看到他们的手上,身上,脚上全部都是鲜血,一群人正在抬一块条石上陡峭的山岭的时候,前面的一个人突然摔倒了,条石滚下来,把人砸伤了,砸死了!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棒了!长城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坚固,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那样艰苦原始的条件下修建起来的,它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让我们一齐读课文的第三段,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由衷的赞叹.生齐读.片段四:领悟感情,表达感受.师:此时,如果你也登上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目睹这壮观的景象,你会有何感受把你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生:此时,我仿佛登上了长城,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游客都在登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我想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筑而成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长城.生:如果我登上了长城,看到那绵延万里的长城,我一定会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因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里长城,我不仅感受到了长城壮观的景象,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长的长城人们都能筑成,那还有什么我们华夏儿女会办不到呢!教学反思:1,由认知到了解.只有一部分孩子去过长城,所以一上课首先放映了一段长城的录象,让他们对于长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再加上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长城的资料,为学生了解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基础.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长城的图片拿出来互相分享,也许效果会更好.2,以读促疑.通过读,让孩子们了解长城,感受情感.从读中,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教师随机提出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学生通过读,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更好的理解情感.3,创设情境.在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四年纪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要理解作者那份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比较困难,而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讲授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就感到了学生理解的困难.这次上课时我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一边播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面,一边配上忧伤的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劳动人民劳动的情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此时,孩子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在加上那真实的画面,他们都仿佛看到了当时劳动的场面,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在学生再读第三段时,学生的感情已经是水到渠成,得到激发和升华.4,结合文本表达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选择课文的第三,四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在学生已经领悟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并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边想象,边体味那份骄傲,自豪之情,让他们达到情感上的真正高潮.长城教学案例 2《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1教学目标: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2)、城墙顶部;(3)、墙台和敌楼;(4)、烽火台;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这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
”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专题长城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2《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长城》教案及反思

《长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崇、峻、嘉、峪、瞭、屯、垒、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蜿蜒、崇山峻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词句和资料展示体会长城特点和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教学难点】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方法】引导法、品读词句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说一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自由发言)2.同学们说的真棒!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长城谣》,在音乐中感受长城的雄伟。
(课件播放歌曲)补充长城资料。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是啊,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长城都一如既往的屹立在绵延群山中,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长城》一课,深入的了解长城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17.长城)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长城的词语。
思考: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从远看、近观和联想三个方面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并由长城展开联想,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聪明才智,最后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长城范读录象,长城近景录象,长城谣乐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谁来说说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⑵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⑶指导朗读。
⑷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⑸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⑹指名读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⑵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⑶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重点)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难点)4、熟读成诵。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__——《长城赞》。
(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对联)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长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长城》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习作者对长城的描绘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
三、教学准备1.课文《长城》2.相关长城图片3.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课文描绘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长城》,谁能说说课文描绘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语言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现场描绘长城,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谁能举个例子?(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绘画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现场绘画长城,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绘画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谁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音乐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现场创作音乐,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长城》教案设计他们吗?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以此来感受长城设计之巧妙。
虽然我们没去过长城,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坚固,构思巧妙,不由对他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不易?4.小组讨论:为什么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小组交流。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并用伟人的赞叹升华感情.六、知识拓展: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射口 瞭望口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一、猜谜引入,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1、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
”生猜。
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互读生字——开火车读新词
2、既然字词已经掌握,我们赶紧进入课文,去品一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长城的?(奇迹,什么是奇迹?奇在哪儿?)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反复读一读你划的句子。
(生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艰难) 从哪些词能看出来呢?
a、两三千斤重:(a.如果以50斤的体重来算,40至60个你,一个人抬得起来吗?) 你体会到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这样千斤重的条石只需要一块吗?)(数不清的条石就需要数不清的劳动人民来搬来抗)
师:在这样的设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古代劳动人民很有智慧。)
让我们一起再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在我们的头脑中勾画出这高大坚固的长城的模样。
三、精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的人,站在了长城上。现在我们也随着人群登上了长城。(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你有什么感受?找出动词,读一读,做做动作,带动作读,闭上眼读,边背边想像。有体会了吗?(似乎真的站在长城上)此时,你想到了什么?你看,我们情不自禁得就会想起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那亲眼目睹这雄壮景观的人会不会想到,而且是很自然的想起。
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也难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看到这样壮美的长城发出了内心的感叹:
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成这样伟大的长城!
师: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情不自禁地说:
生: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师: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站在长城上,他深情地说:
生: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太伟大了!
听到这样的话语,你是什么感受。
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拓展升华
同学们,一节课对于长城的讨论不可能全面深刻,长城的故事、长城的历史就如它的长度一般说不完,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到书上、网上查阅,最后再送给同学们一首诗,让我们在激情地朗读中,在无尽地思考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它是世界遗产,它属于中国,它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猜猜它是谁?(长城)拿起手来,让我们工工整整地写下它的名字。(指名生读课题,为什么这样读)知道学生读出气势。
学 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周月日
教学内容
17.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南面百、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哇”赞美一下。(生答)瞧瞧,在这样壮丽的奇景面前我们的语言显得多么贫乏。那就让我们读读文中直接赞美长城的句子吧。(指导朗读)
【二】师:远远的,我们看到了(建在崇山峻岭上的长城;像长龙一样的长城;蜿蜒盘旋的长城)
1、近点,再近点,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出示近景图)生看图回答。
默读2自然段,用笔勾画出长城由哪些部分构成,再试一试你能不能在图上找到它们?完成任务后举手示意老师。
3、还是这句话,我请一位同学读,你想让同学听出你想表达的什么意思,就重读哪个词好吗。(强调蜿蜒盘旋——像蛇一样弯弯曲曲的延伸)造句。
4、再请人读(强调长龙——比喻句,体现长,并且龙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说得真好,请把长写在黑板上。
5、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读一读,(一万三千多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猜一猜:徒步走完长城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读资料)
师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 (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这是: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齐读) 此刻,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c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他们的工具是什么?肩膀和手,无数的条石就需要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d、一步一步(肩上压着巨大的条石,这样的步子是多么的沉重啊,指导读)
短短一句话就引起你们这么多情的联想,真了不起。把你们的想象,感受送进你的朗读里。
师引读:数不清的巨大条石,就靠着—— 生:无数……
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 生:无数…… (指导读出不容易)
2、师:哪些(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谁敢上来在图中指出她们的位置?
生边指师变问。(什么样的垛子?什么样的瞭望口和射口,作用?每隔 米就有一座 的城台,作用?)谢谢你,真勇敢。 你们找对了吗?
3、师:下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这段课文。师生合作读:
师引读:
城墙顶上……
城墙外沿……
城墙顶上……
4、这些部分都由什么筑成?这样的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高大坚固)
三、图文结合,了解长城外观。
【一】1、师: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长城的外观。(展示远观图) 作者的视角在哪里。(远处),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原句读给大家听?(指名一人读)给你一个要求,要让我们每个人听清楚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的。(读时强调远看)
2、好,还是这句话,你们听老师读,看看能听出什么。(强调崇山峻岭——长城所处的位置是在高大陡峻的山岭上。)看图理解崇山峻岭。真了不起,同样一句话,你们竟然听出了不同的意思。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长 龙
奇迹近看高大坚固
联想智 慧血 汗
受到你们情感的激发,老师也想读读这句话,行吗?你们还想读吗?生齐读。
3、我们再进一步想想好吗?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或者出现什么状况呢。(流血流汗,你们的揣测都合情合理,所以与其说长城是由条石筑成的,倒不如说是由劳动人民的生命,血汗筑成的)
过渡:修筑长城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但是它就这样以其傲然的身姿挺立在了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