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鹧鸪天》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鹧鸪天》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是道家著作,论养生之道。
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④造物:创造万物的上天。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阕前两句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极优美,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融入其中,暗示纷繁的人世所无法比拟。
B. 上阕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生活环境高洁而极令人向往。
C. 下阕开头三句表明生活态度:就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要尽情畅快一番。
D. 全词尽写作者的闲情逸致,笔触潇洒豁达,语言简洁平易,基调清新明快,堪称隐居闲适诗作的典范。
16.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如何理解?它在词中有何作用?(6分)【答案】15. D 16. 深意:这两句诗外表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一样),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基调清新明快”有误,应是“基调苍凉悲壮”。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及作用的能力。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者就像是对待平常事一样。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有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妨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极点了,可是末尾陡然一转,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似乎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做出了解释。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1分)(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
(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赏析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鹧鸪天》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鹧鸪天》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9分)
鹧鸪天
[宋]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
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
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
“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上阕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声幽怨,使人回想起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词人自叹仕金太迟。
C.这首词的上阕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阕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的情怀。
D.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塑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和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B【解析】“词人自叹仕金太迟”理解有误,词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的时间太长。
2.请从景情关系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朗朗。
以口语化叠字入诗,晓白流畅,富有节奏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冷的氛围。
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
(意思答对即可)。
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赏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有词坛猛将金戈铁马辛弃疾之美誉。
他是北宋人,因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其祖父辛赞在宋室南渡时因家庭人口多,难以脱身,只得留于汴京,出仕金朝,历任宿、亳、沂、海等地的县令、知府。
辛赞虽任金朝官吏,但忠于宋室。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抗金军,在耿京幕下任掌书记,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并作有大量爱国诗词。
再看本词上半阙是写他在初投南宋时,曾带领了五十余骑,深夜闯五万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叛贼张安国。
并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壮举不仅极大的鼓舞了全民的抗金斗志,也使他终生难忘。
正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即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下半阙是写这位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的境况,心中的那种感伤、郁闷、悲凉、无奈、尤然于纸上。
为了抗金收复中原,老英雄花费了半生心血,整理出上万言的抗金策略,也只能当废纸向东家换点籽种而已。
这首词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一般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
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这正是当时天下爱国者共同的悲愤。
由此可见南宋朝廷的混庸,佞臣的阴险、对外寇的惧怕、无能,对忠良的陷害!不能不说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的人民,不可谓不辛苦啊!词句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篇1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娖,通“捉”;胡觮,箭袋。
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
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
④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下阕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2.手法:对比、用典。
情感: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漂泊憔悴的忧愤与悲凉的情感。
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二」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1、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
(5分)2、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
(6分)答案1.“争”字,用了拟人手法(1分),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2分)“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1分)连溪流都为之阴暗(1分)。
2. 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2分),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1分)。
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比喻”答“象征”也对,3分)《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三」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 叠词

诗歌专题训练-----叠词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词元稹牛靿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⑥官军粮不足。
【注】①吒吒:拟声词,形容喘气声。
②确确:形容土块坚硬、贫瘠。
③趵趵:牛蹄声。
④簇簇:众多丛集的样子。
⑤海服:沿海地区,也指边疆。
⑥遣:让,使得。
1、诗歌五六句中的叠词“簇簇”“月月”“辘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②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文淑,是王安石的大妹,受封长安县君;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辽国。
②杯盘,代指酒和菜。
2、有评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中叠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①【元】马致远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②,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元杂剧《汉宫秋》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的一段曲词。
②寒螀:寒蝉,“螀”读作“jiāng”。
3、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叠词的手法,试简析它们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杳杳寒山道寒山①杳杳②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③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①寒山,生卒年不详,唐贞观时代的诗僧。
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宋·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翻译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赏析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鉴赏
古诗鉴赏
0305 1122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这是一首描写征途生活的小令,约写于1177年。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篝”,行军用的竹制水筒。
尘土扑面,征途遥远,挂在身边的竹筒里的水也逐渐减少乃至用完了。
起始两句,写出征人行军途中的劳顿,可知此时马乏人累,疲惫不堪。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后两句写路途景物,是行军人眼中所见。
周遭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树木野草覆盖,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上片写景,淡笔素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下片侧重写行军途中的情景和的思绪。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戎装的战士清晰可辨,战马在萧萧鸣叫,迎风飘扬的战旗已经越前面的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不难想见,此时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
同一时期写的另一首《鹧鸪天》中有“二年历遍楚山川”的句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奔走劳碌的情景,与本词意境相近。
这类词都很清新,有生活气息。
(王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