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

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秋浦歌》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被誉为“秋天的代表诗篇”,反映了作者对秋季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本文将对《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译文秋浦歌南朝梁·张籍桂林山水甲天下,秋浦江山最可爱。
山水何须留滞客,天教同赏此中来。
野艇烟波迷路岸,小船月色过中洲。
忆得家山三百里,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秋浦歌南朝梁·张籍桂林山水是全国最美的,秋浦江山是最迷人的。
旅客们何必在这里停留,天命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美景。
野艇在水烟中迷失了岸边,小船在月色中穿过中洲。
我还记得我家山在三百里之外,隔江仍然唱着后庭的花。
二、注释1、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享有盛名,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2、秋浦江山:秋浦江位于桂林市区西北50公里处,是世界自然遗产区内的一个地区,以其美丽的山水风光和秀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3、留滞客:指游客在桂林山水中逗留过久,不愿意离开。
4、野艇:指没有船夫的小船。
5、中洲:指江中的小岛。
6、后庭花:指家中的花园,是唐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三、探讨《秋浦歌》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对桂林山水和秋季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感慨,展现了秋季山水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用典自然,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首先,本诗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秋浦江山最可爱”开篇,直接点明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秋浦江山的迷人。
接着,作者用“留滞客”来劝告游客不要过度逗留,而是要与天同赏此中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诗中描绘了野艇在水烟中迷失了岸边,小船在月色中穿过中洲的美景,充分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美和迷人。
最后,作者引用了“后庭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秋浦歌》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桂林山水和秋季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故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游客不要过度逗留,保护山水的呼吁。
秋浦歌意思和全诗

秋浦歌意思和全诗一、原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二、衍生注释:1. “秋浦”:这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2. “三千丈”:这并不是实际的长度,是极度的夸张手法,用来形容白发之长,强调忧愁之深。
3. “缘”:因为。
表示白发长的原因是忧愁。
4. “个”:如此,这般。
“似个长”就是像这样长。
5. “秋霜”:在这里用来比喻白发,因为秋天的霜是白色的,和白发的颜色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头发的花白。
三、赏析:1. 主题和情感- 主题是诗人表达内心深处的忧愁。
从诗中白发三千丈的夸张描写就可以看出,这忧愁的程度是极其深的。
诗人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白发,发出无限的感慨。
- 情感上,充满了深深的哀怨和对时光流逝、经历坎坷的愁绪。
这种忧愁可能源于诗人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漂泊等。
2. 表现手法- 夸张是这首诗最明显的表现手法。
“白发三千丈”简直是惊天之笔,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谁能有三千丈的白发呢?但正是这种夸张,将无形的愁绪给具体化、形象化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忧愁的深重。
- 对比也有所体现,例如白发与明镜里的形象对比,凸显出诗人对自己容颜变化的惊讶和愁苦。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一生渴望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
他游历四方,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像这首《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就是典型的夸张诗句。
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有送别诗、山水诗,也有表达自己壮志情怀和忧愁情感的诗。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老同学聚会上,老张一脸沧桑,对着镜子自嘲地说:“我现在就像李白诗里说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头发白得这么快,肯定是愁工作愁的。
”大家哄堂大笑之后,又都陷入了对生活压力的感慨之中。
2. 语文课堂上,李老师在讲解夸张的修辞手法时,就举了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例子。
李白《秋浦歌》翻译

李白《秋浦歌》翻译《秋浦歌》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秋浦歌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注释】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创作背景】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鉴赏】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

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秋浦歌》古诗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浦歌(第十四首)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孙长江红彤彤的炉火照彻了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
健美强壮的冶炼工人啊,在这样的'一个明月夜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那寒冷的河水都荡漾了起来。
百字赏析文孙长江李白的千古绝唱《秋浦歌》(第十四首),一开篇,便将一幅色调明快、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捧献在了读者眼前。
前两句中“照”、“乱”二字,看似平易,实为难得。
“照”,透彻,卓然;“乱”,热烈,亢奋。
第三句中的“赧”,本为因害羞而脸红,李白不会不知;可用于“赧郎”,就将冶炼工人健美、强壮、勤劳、朴实、热情、豪放、乐观,以及在炉火映照下的情趣,传达得无一遗漏。
末句“歌曲”又起,“寒川”不“寒”;并非是那歌声有多美,倒是诗人情怀中滚涌着惊叹,奔涌着兴奋,喷涌着歌颂!拓展: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浦歌 秋浦锦驼鸟 秋浦锦驼鸟1,人间天上稀。
山鸡2、羞渌水,不敢照毛衣3。
【注释】 1、驼鸟:亦名楚雀。
《海录碎事》:“驼鸟出秋浦,如吐绶鸡,背部大红色。
” 2、山鸡:即野鸡,又名雉。
《博物志》载,山鸡有美丽的羽毛,终日在水边照影,欣赏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不敢照毛衣:是说山鸡看见鸵鸟那么美丽,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边照影。
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超腾1、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2,饮弄水中月。
【注释】 1、超腾:跳跃飞腾。
2、条上儿:枝条上的小猿。
【赏析】 在安徽省南部,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淌。
在长江南岸,九华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
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长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过九华山的余脉,一直伸到黄山南部的山岭中。
就在这条河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而今,虽然经济驱动让两岸的树木遭到丧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黄色山体仍可辨识过去。
好吧,让我们坐上竹排,重温当年诗人的足迹。
传说当地有一种鸟,长得很漂亮,以至于美丽的山鸡都不敢临流照影。
这种鸟叫驼鸟,李白亲眼见过,并把它写进诗里,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
驼鸟当然漂亮,但山鸡羽毛斑斓,也很美丽。
说山鸡见驼鸟比自己还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镜子,是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类自知之明的特征,是拟人。
但这样一来,写活了山鸡临流照影时,似乎羞涩的神态,也衬托了驼鸟。
那时候,秋浦水清澈见底,羽毛好看的鸟儿竞相临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过此地的诗人的赞叹。
当时的秋浦还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洁白的雪花。
它们呼朋引伴,追逐嬉闹,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阵大雪。
李白《秋浦歌》第五首就为它们而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一幅群猿嬉戏图,用“超腾”形容白猿动作的敏捷和爆发力,动感极强。
最后两句撷取群猿场面中的片段,画龙点睛,把群猿嬉戏的场景具体化。
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但一样富于骨肉之爱,于是大爱的诗人偏偏把它写进诗中;而且正因为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老少猿儿饮水弄月的无知才被认真的诗人挖掘出自然之真美。
李白《秋浦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秋浦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秋浦歌》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李白《秋浦歌》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秋浦歌”是汉代伟大的古代杰作,由张九龄所作。
这首诗有六句,内容涉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激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了解自然之谜的探索。
在押韵和章法艺术方面,它达到了精湛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
这首古诗的原文如下:“秋浦歌叹江头夜,三千客中行舟客。
千山万水倚远天,夜空满月照中国。
江水涌朔吹节管,声音绕山响去远。
湖光月影变叠叠,秋浦路旁落月垂。
”以上原文的翻译(拙译)如下:“Tune of the Autumn Shore Lamenting the Night of Jiangtou With three thousand travelers by boat, traveling along the river.Heaven boundless mountains and waters stretch far away, The night sky filled with moonlight, shining on the Middle Kingdom.The river flows and the beating of drums is heard,The sound echoing beyond the mountains, fading into the distance.The lake reflection of the moonlight alternates between bright and faint,The Autumn Shore roadside moonlight cascades downwards.”《秋浦歌》的原文及翻译是上文所提及的,这首古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精湛的杰作,它涉及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与激情、赞美自然的美景,以及探索自然之谜。
下文将重点讨论《秋浦歌》的内容主题、诗句押韵艺术特色、表达方式及历史文化背景。
一、内容主题《秋浦歌》展示了古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和人间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羌管悲夜月,秋歌空人家。
故国满端月,去乡不可涯。
地险山暗断,烟静无行客。
楚月当斜晖,孤帆一叶稀。
秋浦翻译羌管悲夜月,秋歌空落落;故国满端月,去乡不可回;地险山暗断,寂静无行客;苍茫楚月照,孤帆一叶飞。
《秋浦歌》是阮籍最著名的一首古诗,作于唐朝,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作者面对故乡去乡的抑郁情绪和憧憬远行的憧憬之情。
这首诗的开头,尤其是第一句“羌管悲夜月,秋歌空人家”,淡淡的惆怅之情流露无遗。
月亮悬挂在夜空,映照在深邃的谷中,古筝的悲声一股脑的传出,将一种落寞凄凉的情愫耐人寻味,使得这里洋溢着一股凄惨、无助的气氛。
空空的牧歌更是令人唏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舍不得之情。
紧接着的第二句“故国满端月,去乡不可涯”,抒发出漫漫远行的犹豫,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凄凉的思念之情,即作者不得不离开家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
随后的第三句“地险山暗断,烟静无行客”,传达出一种非常深远的意境,晦暗的地形,恬静的烟雾,更加抒发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楚月当斜晖,孤帆一叶稀”,则有一种洒脱的豪迈之情在里面,斜晖中的月亮就像一艘孤帆,象征着作者接受命运,离开家乡,勇敢地向前进,也凸显了人们理应担负起自己的担子,不畏怯的精神。
从诗的前四句来看,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此来营造出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
他让家乡的美好形象与命运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表达出离别的无奈和可惜。
《秋浦歌》不仅抒发出一种思念,更多的是一种从容接受命运的勇气。
它激励着人们克服困难前行,不怕路途遥远,不畏强权及不利条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甩开懊恼和悲哀,面对现实,勇敢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及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同学们,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海中,有这么两位伟大的诗人,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显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他们一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另一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李白。
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李白的诗句吧,背来听听。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师:同学们,从刚才这几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非常丰富的李白。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极为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浦歌》第14首。
(板题:强调怎么记住“浦”字)
2.读题,释题
(1)师:谁来读读诗题。
(指名读)
追问:知道“秋浦”在哪儿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指名读】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
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2)再读诗题。
3.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注意,认认真真读上2遍。
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1)自由练读(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指名朗读)
正音:赧郎
师:来,我们读一读,“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生齐读)
4.很好!把诗歌再读两遍,把诗念通顺,还要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课文)(3)检查评价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秋浦歌》?其他同学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的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通顺流畅,还有板有眼。
(指名朗读)
(4)吟诵诗歌(学生齐读)
师:(吟诗)其实诵读古诗最重要的还是吟。
古人作诗是很讲究平仄的,一声、二声是平声,读得舒缓;三声、四声是仄声,读得短促。
来,咱们也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吟吧。
(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跟着感觉读。
可以再吟一次)
3、指导理解诗意。
师:我们学古诗仅仅知道诗的读音还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
如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们以前用过什么好办法?(抓住了解诗人,借助注解,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
)
接下来,就运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自己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困难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4、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自学,然后汇报。
师指名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①诗开头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②从“照”和“乱”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赧郎”指什么?让你联想到什么?
④他们唱的什么歌?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
⑤小结: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相辉映,明与暗、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5、指导朗读,想象诗中营造的意境。
(自由读→齐读→闭眼读,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6、播放课件(旧时冶炼工人炼铁时的场面),齐读这首诗歌,再背诵。
并说说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四、走进李白,感受同情。
1、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啊?(生谈)
2、叩问李白: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入睡,而你却不能入睡,偏偏要来到这冶炼现场呢?
追问:那李白究竟有什么心事呢?
3、介绍背景,读第十五首诗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左右,年过半百的李白来到贵池,在秋浦等地漫游。
本来傲岸不屈、浪漫的李白,在秋浦时,生活的窘迫、仕途的无望,使他越来越愁肠百结,在
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其中流传千古的是第十五首《秋浦歌》(课件出示)
总结全文:秋浦歌壮观的是劳动的景象,辛酸的是劳动者的生活;诗人赞美的是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情的却是劳动者的苦难遭遇。
这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李白——看到一个充满大胆想象,而又关心劳动人民的李白。
五、作业设计
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
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挑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秋浦歌
壮观赞歌
月夜冶炼
辛酸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