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的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的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的指南

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暴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洪涝灾区所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工作原则

(一)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涝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三)从事现场清污、消毒人员注意个人防护,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四)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行消毒处理。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

(五)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 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

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六)保护水源,注意饮水安全,加强受灾地区饮用水消毒与水质监测工作;做好餐饮具、瓜果、蔬菜消毒与清洗保洁工作。

(七)做好动物尸体的处理。

(八)及时清除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对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杀虫,控制蚊蝇孳生。

(九)加强灾区腹泻和发热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疫点消毒按照GB 27953《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 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相关要求进行。

(十)待灾后恢复常态或通过预防性消毒确定消除健康影响方可终止预防性消毒工作。

二、消毒对象与方法

(一)环境

1.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在改善环境卫生基础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

2.居家、街道、社区、安置点等场所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200mg/L 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min;如选用其它消毒剂可参照GB 2795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进行。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期消毒1~2次;在无疫情情况下,不用对室内

空气进行消毒剂喷雾消毒,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不良的场所可采用机械通风。

(二)饮用水

1.集中式供水,未被破坏的自来水厂,按照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并加强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监测。

2.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首选净水消毒设备进行生活饮用水消毒,对临时集中供水设施、设备,应添加饮用水消毒剂。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时,作用30min后,出水口余氯量不应低于0.3mg/L,使用二氧化氯处理时出水口余氯不应低于0.1mg/L。

3.使用槽车(如消防车、绿化工程用水车、洒水车等)临时供水的,应灌装符合GB 5749要求的水,槽车在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

4.分散式供水,如直接从江、河、渠、溪、塘、井、涌泉等水源取用水者,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照附录A。

(三)餐、饮具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min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剂浸泡后应以清洁水冲洗干净。临时避难所、临时安置点公共使用的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均应消毒并保洁。

(四)生活用品

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污后,用浓度为500 mg/L的有效氯溶液采用冲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min,或采用200

mg/L二氧化氯、200 mg/L过氧乙酸、1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min~30min。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五)瓜果、蔬菜

受淹新鲜的瓜果、蔬菜清洗后可用含氯消毒剂100mg/L~200 mg/L作用30 min,50mg/L~100 mg/L过氧乙酸或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 min,5mg/L~10 mg/L臭氧水作用10 min,消毒后均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六)手和皮肤

1.参与灾后环境清污、动物尸体处理等工作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消毒,可选用碘伏1000mg/L或含醇复合消毒剂原液滴于手掌3mL,两手搓擦1min~3min。

2.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1000mg/L或其它皮肤消毒剂进行涂抹消毒。

(七)尸体

1.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鲜动物尸体应尽快深埋或火化,对已经发臭的动物尸体,可用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2000 mg/L二氧化氯喷洒尸体及周围环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处理。

2.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地点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远离水源及居民点的地方,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挖土坑深2 m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

尸体投入坑内,再用干漂白粉按20~40g/m2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压实。

3.遇难者的尸体一般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或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但对于已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裹尸袋内要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紧结实,在移运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既要防止传播传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环境的卫生原则。要求对尸体用塑料尸袋包裹严密,不漏异味,不渗出腐败液体,及时送往火化场处理。

4.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1000mg/ 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min~60min。

5.运送尸体的交通工具可采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min~60min。如遇较大量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应先采用5000mg/L~10000mg/L 有效氯消毒剂去污染后再用前法处理。车辆、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八)垃圾点、公厕

1.对于一般生活垃圾无需进行消毒处理,要求做好卫生管理工作,日产日清。含有腐败物品的垃圾喷洒含有效氯5000mg/L~10 000 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于选择合适地点挖建的简易厕所,厕所应建有围栏和顶盖,避免雨水漫溢粪便污染环境,厕所内可定时泼洒20%漂白粉乳液以除臭并消毒。当粪便达便池容积2/3时,应及时使用漂白粉覆盖,

表面厚度达2cm,再加土覆盖,另建厕所。遇有较为分散、野外随地排便情况,可按粪便量的1:10加入漂白粉,作用24h后再清除。

三、质量控制

(一)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卫生部门相关法规要求,并在产品有效期内。

(二)消毒剂应有专人管理,做好消毒剂的集中储存、供应、分发和记录工作,必要时要对库存消毒剂进行有效含量测定。

(三)消毒工作应按附录B 规定的程序开展,消毒剂的配制、使用均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并做好消毒剂的配制、消毒工作及消毒效果检测相关记录,记录格式可参照附录C 进行。

四、效果监测与评价

必要时可对灾民集中安置点、集中供水等消毒重点区域开展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价,由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1.检测方法

(1)消毒前采样:将无菌棉拭在含10 ml PBS试管中浸湿,并于管壁上挤压至不出水后,对无菌规格板框定的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采样面积为5cm ×5cm),横竖往返各8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使棉拭四周都接触到物体表面。以无菌操作方式将棉拭采样端剪入原PBS试管内,充分振打,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2)消毒后采样:消毒至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点附近的类似部位进行棉拭涂抹采样。除用采样液(含相应中和剂)代替P

BS外,其余步骤和方法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将消毒前、后样本4h 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2.消毒效果评价

以自然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 0%。

(二)饮用水消毒效果

按照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三)公用生活物品消毒效果

按照GB 9663 《旅店业卫生标准》、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6《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四)食(饮)具消毒效果

按照GB 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组织编写)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洪涝灾区饮用水消毒

为保证洪涝灾区民众能够得到安全的生活饮用水,须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消毒处理以及水质的检验。

A.1饮用水水源的选择

A.1.1洪涝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对原有水源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对于被淹没了的水井或供水构筑物应停止供水,待水退后经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继续供水。

A.1.2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点。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应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附件“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进行。

A.1.3如采用打机井或手压井措施供水,所选打井点要保持清洁卫生,附近30米内没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应避免在低洼地或过去是污染源的地方打井。

A.2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

A.2.1缸(桶)水消毒处理

自然灾害发生后,若取回的水较清澈,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很混浊,可经自然澄清或用明矾混凝沉淀后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精片或泡腾片。按有效氯4mg/L~8mg/L投药,先将漂粉精片或泡腾片压碎放入碗中,加水搅拌至溶解,然后取该上清液倒入缸(桶)中,不断搅动使之与水混合均匀,盖上缸(桶)盖,30分钟后测余氯0.3 mg /L~0.5 mg/L即可。若余氯达不到,则应增加消毒剂量,缸(桶)要经常清洗。

A.2.2手压井的消毒

手压井一般只经过消毒处理,水质即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本要求。消毒方法同缸(桶)水消毒处理。

A.2.3大口井的消毒

A.2.3.1直接投加法

投消毒剂前先测量井水量及计算投药剂量,水井一般为圆筒状即

井水量(吨)=井水深(m)×0.8×[水面直径(m)]2

井水量(吨)×加氯量(mg/L)

漂白粉的投加量(克)=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加氯量应是井水需氯量与余氯之和,可根据井水水质按一般清洁井水的加氯量为2 mg /L,水质较浑浊时增加到3~5 mg/L,以保证井水余氯在加氯30分钟后在0.7 mg/L左右,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质细菌学检验。

投加的方法是根据所需投药量,放入容器中,加水调成浓溶液,澄清后将上清液倒入水桶中,加水稀释后倒入水井,用水桶将井水震荡数次,使之与水混匀,待30分钟后即可使用。井水的投药消毒至少每天2次,即在早晨和傍晚集中取水前进行。

A.2.3.2持续消毒法

将漂白粉或漂粉精片装入开有若干个小孔(孔径为0.2 cm~0.5 cm,小孔数可视水中余氯量调整)的饮料瓶中(每瓶装250 g~300 g),用细绳将容器悬在井水中,同时系一空瓶,使药瓶漂浮在水面下10 cm处。利用取水时的震荡使瓶中的氯慢慢从小孔中放出,达到持续消毒的目的。一次加药后可持续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余氯量在0.7 mg/L左右。若水井较大,可同时放数个持续消毒瓶。

A.2.3.3过量氯消毒法

适用于水井被洪水淹没;新井开始使用前、旧井修理或掏井后;井水大肠菌值显著变化;在肠道传染病疫点并疑与水有关和水井落入脏物等情况下。

方法是:先将井水掏干(若井水中查出致病菌,应先消毒后再掏干),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用3%~5%漂白粉溶液(漂粉精减半)清洗后,再按加氯量10~15 mg/L投加漂白粉(或漂粉精)即每吨水加40克漂白粉计,等待10~12小时后把井水打完,待渗水后按A2.3.1或A2.3.2消毒,必要时经细菌学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可参照此法。

A.3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

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对原水进行处理和消毒。可直接以沟塘水、河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可有效去除胶体、悬浮物颗粒、溶解盐类、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A.4安全卫生水的运送

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用于送水的设备,无论是水车、消防车、洒水车、水箱或聚乙烯塑料水桶,在运水前,都必须对盛水容器进行彻底的清洗和

消毒,用有效氯浓度400mg/L溶液冲洗,作用30mim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待运水的余氯含量应保持在0.5 mg/L以上,,以确保运送水的卫生质量,防止运送的水受到二次污染。

供水量可参考如下:临时救援而设的门诊和医院每人每天40~60升,后勤供应处每人每天20~30升,集中居住的帐蓬等每人每天15~30升,最低不应低于3~5升。

A.5自然灾害恢复期的供水设施消毒

A.5.1被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

A.5.2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

A.5.3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按井水量以25~5

0 mg/L有效氯计算。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A.6饮水水质检验

应按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验。

A.6.1水源水检验项目:浑浊度、pH、色度、氨氮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A.6.2饮水检验项目: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色度、臭和味以及其他有关项目。其中浑浊度和余氯两项每日每批处理水均测定,以便指导水处理措施的进行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预防性消毒工作程序

B.1 了解现场情况

消毒人员到达灾区现场后,首先进行现场调查,可根据当地灾情具体情况、污染程度、范围以及可能发生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待消毒对象的种类、性质和数量及消毒方法。

B.2 现场操作准备

消毒前应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备好防护用具,进行现场观察,估计污染情况,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并按面积或体积、物品种类、数量多少,正确选择消毒剂种

类和拟采取的消毒方法,计算所需配制的消毒剂的用量,并注意所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保证配制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B.3 消毒前样品采集

必要时在实施消毒前应由检验人员先对不同消毒对象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验,以了解消毒前污染情况。

B.4 室内消毒前准备

室内消毒前,应先关闭门窗,保护好水源(盖好灶边井、水缸等),取出食物、厨具等,并将不需消毒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储藏好。喷雾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B.5 实施消毒

消毒时应主要对被洪水污染的门、地面、墙壁、家具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以表面湿润为度。室内消毒完毕后,对室外其他可能污染处,如走廊、楼梯、厕所表面、下水道口等进行消毒。对室外大环境进行消毒时,应注意让消毒液覆盖需要消毒的部位,以达到润湿为度。

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吸烟、饮食,以防止受到消毒因子的伤害与病菌感染。B.6 消毒后工作

消毒工作完毕后,应将所有的消毒工具进行清洗,然后依次脱下工作衣、帽、口罩(或其他防护用具),衣服打叠好,将工作服外层表面卷在里面,放入消毒专用袋中以备清洗。最后,消毒员应彻底清洗双手,并可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也可使用符合GB 2795 0《手消毒剂卫生要求》要求的其他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填写好工作记录表。必要时,消毒结束60min后,检验人员再次采样。消毒人员应向住家交待消毒有关注意事项后再撤离现场。

B.7 注意事项

B.7.1 根据拟消毒处理的对象不同、消毒现场的特点不同,选用恰当的消毒剂和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应现配现用。

B.7.2 消毒人员在消毒时不宜吸烟、饮水、吃食物,并劝阻其他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场所。

B.7.3 消毒人员应谨慎细心,不得损坏灾民物品,凡需消毒的物品切勿遗漏;

B.7.4 用气体熏蒸消毒时,应使房间密闭,要充分暴露需消毒的物品,物品要分散开,相互间要有空隙,以利药物扩散、接触;要控制消毒要求的温度、湿度及时间;食物及不耐腐蚀或怕沾染气味的物品要取出或盖严;用火加热时,应严防火灾。

B.7.5 煮沸消毒时,水面应淹没消毒物品,应在水沸腾后开始记时。保持沸腾15min以上。

B.7.6 在需要进行媒介生物(蝇、蚊)控制的地方,应先进行杀虫处理再消毒。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工作记录表格格式

C表1 预防性消毒工作记录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预警的组织、指标和管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执行。2下列文件的规范性引用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学校系统传染病症状监测,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收集、判断学校传染病信息,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3.3对学校校长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班级。3.3专(兼)职人员,经培训合格,能对每班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和报告。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T 772-2020,4。组织管理体系4。1学校和校长成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责任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和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报告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应当按照国标28932的规定,班上传染病症状监测员应当是班主任或者班主任。报告员对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应每学期对班内传染病症状监测员进行培训和考核。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防控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消毒设备和物品、个

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早、下午(晚)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等,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因发热过多、发热减少而引起的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下体温≥37.3℃来判断;—咳嗽: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上耳廓、枕线上部疼痛;—咽喉痛:咽部引起疾病,也可由咽喉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为刺痛、隐痛、灼痛、隐痛、扩张痛、跳跃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腮腺肿大: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张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痛:剑突与耻骨之间的疼痛联合。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隐痛等。-腹泻:每天排便次数≥3次,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血便、化脓性血便。呕吐:胃的内容物通过反射从口腔排出,常伴有恶心。-皮疹:皮肤颜色异常变化,表面肿胀或起水疱,可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Word版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的定义与术语、法律依据、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本规程指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日常卫生监督。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指引。 2.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2医疗卫生机构 是指医疗保健、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单位 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单位。 2.4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是指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蒸汽内循环功能,灭菌过程中无蒸汽释放到室内环境,避免排气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适用于实验室污染物的消毒灭菌。2.5个人防护用品 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手套、防护服、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 2.6菌(毒)种 是指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予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7病原微生物样本 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人和动物体液、组织、排泄物等物质,以及食物和环境样本等。 2.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9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10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2.11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医院常用消毒方法

●针刺伤事件有处理登记 ●传染病、特殊感染病例报告登记 ●再生医疗器械消毒流程正确: 1.医疗垃圾需分类放置。 2.污染敷料(血液、体液)与使用后的一次性换药包 需用黄色袋。 3.非污染物(使用后的输液袋、注射器)需用兰色袋。 4.使用后的针头需锐器桶盛放,玻璃安瓿需用黄色袋。 ●中心静脉穿刺处无红肿和渗液 ●无菌物品及器械: 使用方法正确,消毒灭菌达标,标识清楚。 ●屏障隔离: 1.符合要求,隔离标识正确,物品单独使用。 2.隔离患者的物品消毒符合规范。 3.沾染了放射性、化疗药物的废弃物处理符合规范。 4.血液制品袋用后按医疗垃圾单独放置,保存24小时 备查。 ●体温表消毒方法: 1.每周浸泡用肥皂水清洗两次(周一、周四),用75%酒精浸泡,不填加,每周更换两次。 2.遇有传染病人用过的体温表,需用0.05%有效氯消毒半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放入酒精浸泡。

3.病人处不可放置体温表,随用随取,及时消毒。 4.每月监测体温表检测,并登记。方法如下:将体温表中的汞柱甩至35℃以下,放入36℃以上、42℃以 下水温中浸泡3分钟,取出后体温表中汞柱误差在 0.2之间为合格。 ●血压计终末消毒方法: 1.污染的血压计袖带使用0.05%有效氯即刻消毒,消毒半小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污染的血压计用 0.05%有效氯擦拭消毒。 2.无法撤掉的要关闭阀门后,再进行消毒。 3.传染病人固定专用血压计,定时每周消毒一次。 4.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方法如下: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后晾干,再用紫外线双面消毒半小时。 ●简易呼吸器消毒: 1.接口与面罩用酒精擦拭,球囊污染用肥皂水清洗。 2.人工呼吸器使用后消毒,避污保存。 3.气管插管导丝使用后灭菌保存。 ●呼吸机冷凝水终末消毒: 1.配制0.1%有效氯装在密闭容器中,积水器中冷凝水达1/2满时倾倒,将冷凝水倒入容器中,半小时后 倒入卫生间污水系统。 2.呼吸机管路积水瓶处于直立状态,避免冷凝水倒灌

幼儿园环境和物品预防性消毒方法

幼儿园环境和物品预防性消毒方法消毒对象消毒方法 空气开窗通风每日至少 2 次;每次至少 10至 15份钟。(每天幼儿入园前和离园后开窗,夏季可延长开窗时间。) 餐具炊具水杯先用洗涤剂擦洗干净后清水涮洗干 净。再煮沸消毒 15 分钟或蒸汽消毒 10分钟。 先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后,置阳光直接 毛巾类织物 照射下暴晒干燥(或者用煮沸消毒 15 分钟或蒸汽消毒 10 分钟的办法;或者 用消毒液使用浓度为有效氯 250 至 400 毫克 /升、浸泡消毒 20 分钟的办法), 最后晾晒。(消毒液为次氯酸钠类消毒 液如 84 消毒液,以下使用除特殊标明外 的消毒液均为此类消毒液。) 先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后,用煮沸消毒 抹布 15 分钟或蒸汽消毒10 分钟的办法(或 者用消毒液使用浓度为有效氯400 毫克 /升、浸泡消毒 20 分钟,最后晾晒。 现有抹布清洗干净灰尘,在使用消毒 餐桌、床围栏、 液消毒,消毒液的浓度为有效氯100 至 250 毫克 /升、浸泡消毒 10 至 30 分门把手、水龙 钟,最后用清水擦净。 备注 在外界温度适宜、空 气质量良好、保障安 全性的条件下,采用 持续开窗通风。 1、对食具必须先去残渣、清洗后再进行消毒。 2、煮沸消毒时,被煮 物品应全部浸在水中;蒸汽消毒时,被蒸物品应疏松放置,水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1、暴晒时不得相互叠夹。暴晒时间不低于 6 个小时。 2、煮沸消毒时,被煮物品应全部浸在水中;蒸汽消毒时,被蒸物品应疏松放置,水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3、消毒时将织物全部 浸没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剂冲干净。 1、煮沸消毒时,抹 布应全部浸在水中; 蒸汽消毒时,抹布应 疏松放置,水沸后开 始计算时间。 2、消毒时将抹布全 部浸没在消毒液中, 消毒后可直接控干或 晾干存放;或用生活 饮用水将残留消毒剂 冲冲净后控干或晾干 存放。 1、可采用表面擦拭、 冲洗消毒方式。 2、餐 桌消毒后要用生活用水将残留消毒剂擦

最新学校传染病防控检查表

学校传染病防控检查表 学校传染病防控检查表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检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记录(下列事项以打“√”或填空形式表示): 1.(有、无)专职卫生管理人员(查文件或委任书);或有(无)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查文件或委任书).学校男生总数(),女生总数(),教职工总数(),住宿学生数(),卫生专业人员数(),保健教师数(),(是、否)设立保健室. 2.(有、无)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制度,(是、否)设有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是、否)及时做好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3.(是、否)传染病报告内容、方式、时限是否正确,(有、无)传染病晨检记录,4.(有、无)学生因病缺勤记录、患病学生返校复课,(有、无)医疗机构证明记录,(有、无)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否)学校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5.(是、否)发现可疑患者,对患者采取及时送诊或居家休息,对患者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 行消毒处理,(有、无)消毒记录. 6.(有、无)做好教室和宿舍等场所的开窗和通风工作,(有、无)登记记录.7.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有、无)消毒记录.消毒液名称_____浓度_______%. 8.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有、无)消毒记录,消毒液名称_____________,浓度_______%. 9.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有、无)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完整版)常用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 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有:热力消毒和灭菌(湿热)、化学药物消毒和灭菌(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戍二醛、甲醛、乙醇等),以及紫外线消毒和电放辐射灭菌。现分述如下: 一、湿热消毒和灭菌 湿热灭菌原理主要是通过凝固菌体蛋白质而杀死微生物。湿热杀死微生物的能力比干热强,因为湿热消毒可以使菌体蛋白质含水量增加,从而易于被热力所凝固,加速了微生物的死亡。 (一)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方法简单,应用方便,不需要特殊设施,花费不多而效果可靠。缺点是消毒物品被浸湿,而且处理后再污染的可能性增多。 煮沸消毒适用于消毒食具、食物、棉织品、金属及玻璃制品等。当水温达到100℃时细菌繁殖体几乎立刻死亡,通常在水沸腾后再煮5-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细菌芽胞抗热能力较强,有些芽胞煮沸数小时才能将其杀灭,因此煮沸消毒一般不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煮沸消毒时应注意:

1.消毒时间应从水煮沸后算起; 2.煮沸过程中不要加入新的消毒物品; 3.被消毒物品应全部浸入水中; 4.碗盘等不透水物品应垂直放置,以利对流; 5.消费物品不应放置过多,一般不应超过容器高的四分之三; 6.消毒导热不良的物品时应适当延长煮沸时间。 (二)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是热力灭菌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穿透力强、灭菌效果可靠,能灭杀所有微生物。穿透力强的原因主要是蒸汽凝结时释放出的潜热和凝聚收缩后产生的负压加速了蒸气对物品的穿透,使物品的深部也能很快达到灭菌所需的温度。 压力蒸汽灭菌的持续时间应从灭菌器内达到要求温度时算起,至灭菌完成时为止。总时间包括: 1.热力穿透时间;2.消毒维持时间,即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一般用杀灭嗜热脂肠杆菌芽胞所需时间来表示(在121℃里需12分钟、132℃时需2分钟、115℃需30分钟);3.安全时间(一般为消毒维持时间的一半)。其中热力穿透时间是指灭菌柜内达到灭菌温度至消毒物品中心部位亦达到灭菌温度所需时间,该时间长短取决于消毒物品的性质、包装大小、安放情

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各种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日常消毒方式方法,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清洁消毒,并加强通风。消毒方法如下: 1、表面(如楼梯扶手、门把手、课桌椅、体育器材等人体常接触的物体或位置):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 mg/L)擦拭,消毒作用30 分钟,再用清水擦净。 2、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mg/L)用喷洒或拖布湿式拖拭,消毒作用30 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三)、常见消毒剂及配制使用 1、有效氯浓度5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1)、84 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比水为1:100 比例稀释。(2)、次氯酸钠原液(有效氯含量5-10%):按消毒液比水为1:200 的比例稀释。 配置的溶液需要搅拌混匀后使用。 2、75%酒精消毒液:直接使用。 3、其他消毒剂按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和使用。 (四)、注意事项 1、含氯消毒剂(含84 消毒液) (1)、含氯消毒剂有很强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按照说明书要求,严格按比例加水稀释后方能使用。 (2)、含氯消毒剂配置和使用时必须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工作服或一次性防护服,严禁儿童触碰。 (3)、含氯消毒剂不能和酒精、碱性活洗剂(洗衣粉)、洁厕剂等混存混用。(4)、含氯消毒剂有漂白作用,不可用于丝绸、毛、尼龙、皮革表面以及彩色织物的浸泡,对金属表面也有腐蚀,消毒后要擦拭干净。其中84 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5)、含氯消毒剂需加盖保持容器密闭,并存放在避光阴凉处,否则会造成氯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公文]《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 1个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制度、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指标和处置。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幼机构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实施。 2份规范性参考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于所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适用于本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单)。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学生症状信息,从而开展相应的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判断,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以便及早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级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 学校专职(兼职)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负责各班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 3.4早、中(夜)检。 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都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寄宿生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晚自习前疾病的调查、记录和上报。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 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各类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规范信息上报流程。 4.3学校应指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和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按GB 28932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由班主任或班主任出具。 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每学期对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承担相关工作。 4.4学校落实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目录 编审人员 (1) 前言 (2) 编制依据 (2) 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4) 1.1组织机构职责 (4) 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4) 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 1.1.3医疗机构 (7) 1.1.4卫生监督机构 (8) 1.1.5采供血机构 (8) 1.2传染病信息报告 (8) 1.2.1报告病种 (9) 1.2.2诊断与分类 (10) 1.2.3 登记与报告 (10) 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4) 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22) 1.2.6报告时限 (23) 1.3报告数据管理 (24) 1.3.1审核 (24) 1.3.2订正 (26) 1.3.3查重 (26)

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7) 1.5资料保存 (30) 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1) 1.7考核与评估 (33) 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33) 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33) 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36) 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36) 1.9.1目的 (36) 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36) 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38) 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40) 2.1用户管理 (40) 2.1.1用户类型 (40) 2.1.2用户职责 (41) 2.2管理程序 (42) 2.2.1管理员创建 (42) 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43) 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43) 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43) 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44) 2.2.6变更管理 (44) 2.2.7用户停用 (45) 2.2.8用户启用 (45)

八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对比

八种消毒方法的对比 之前,有网友一起讨论,空气消毒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其实没有 所谓的最好,只是看看哪种最适合您。为此,我整理了8 种空气消毒方法,主要从消毒原理已经消毒效率进行评价,供各位朋友参考选择:常见应用方法: 1、臭氧消毒法: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可以氧化并穿透细菌细胞壁而杀死细菌。但不能除尘,室 内必须没有人,并容易损坏一些易氧化的物品,对表面微生物作用较小。臭氧对人的呼吸道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应用广泛,但越来越多的报导不 主张使用臭氧消毒方法。消毒效率在91~92%之间。 2、紫外照射法:如果应用在空调系统中效果非常差,因为空气流速高,细菌受照的剂量非常小,不能除尘。WHO 和欧盟GMP 都已经宣布其 为通常不被接受的方法,更不能作为最终灭菌。消毒效率在 82~84%。 3、甲醛熏蒸法:甲醛是一种化学试剂,已经宣布致癌,消毒效率大 概在77~78%。 4、超低阻高中效过滤器:这是一种物理阻隔的方法,常规风口上的 阻力是粗效的三分之一,但效率很高,对于大于0.5 微米的效率可达

80%,重量轻,安装方便。消毒效率在92~98%(一次通过的除菌效率) 5、高效过滤器:也是物理阻隔,没有副作用,卫生部消毒规范指出洁净室空气灭菌只用空气净化过滤方式。这种消毒效率可达99.9% 甚至更高(一次的效率) 由于细菌不会单独存在,都需要附着在粒子上,因此,高效其实是最好的消毒,控制好人员的规范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消毒只是一种辅助。 除此之外,再汇总几个消毒方法,供参考吧: 6、等离子法:这种方法是在气体在加热或者强电磁场作用下产生高度电离的电子云,其中的活性自由基和射线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效率很低70%以下。 7、电子灭菌灯:一种物理方法,没什么破坏,消毒效率平均85%。 8、负离子法:在电场、紫外、射线和水的撞击下使空气电离而产生,可吸附尘埃粒子变成重离子而沉降,缺点是有二次扬尘,在空调系统中不会使用。消毒效率73%左右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各级学校。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 2引用标准 以下文件是应用本文件所必需的。对于有日期的引用,只有有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此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监测学校传染病症状 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在校学生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症状信息,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为及时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学校传染病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判断,达到规定的指标后及时进行处理。 3.3类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 受过培训并负责监测和报告各班传染病症状的全职(兼职)工作人员。 3.4早、午(晚)检

每天第一节课前和下午,我们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疾病筛查,并在第一节课前和晚上寄宿和参加学生自习前进行记录和报告。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领导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工作。 4.2按照GB 28932规定,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报告流程。 4.3学校应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及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按GB 28932规定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由班主任或班主任担任。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每学期培训和考核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 4.4学校实施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置临时观察场所、提供消毒设备及物品、个人防护装备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 监测学校传染病的症状 5.1内容 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病案缺勤登记和跟踪、全天健康观察。 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喉咙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疲劳、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传染病疫情情况,可增加或调整症状监测类型。其中包括:

(完整版)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一、普通喷雾消毒法 指用普通喷雾器喷洒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的处理方法,各种农用和医用喷雾器均可应用。 1.适用范围普通喷雾消毒法适用于对物体(品)表面、室内墙面和地面、室外建筑物和帐篷表面、地面、车辆外表面、装备及植被等实施消毒。 2.使用要求先从足下喷洒,开辟无害化通道至操作端点,而后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喷洒。 3.注意事项 (1)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配戴防护口罩、眼镜,穿防护服。 (2)室内喷雾时,喷前将食品、衣被及其他不需消毒的物品收叠放好,或用塑料膜覆盖防湿。 (3)室外喷雾时,消毒人员应站在上风向。 二、气溶胶喷雾消毒法

指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液进行空气或物体表面消毒的处理方法,雾粒直径20μm以下者占90%以上。由于所喷雾粒小,浮于空气中易蒸发,可兼收喷雾和熏蒸之效。喷雾时,可使用QPQ-1型喷雾器及产生直径在20μm以下雾粒的其他喷雾器。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室内、坑道、车辆、帐篷内空气和物体表面实施消毒。 2.使用要求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自上而下、由左向右顺序喷雾。喷雾量以消毒剂溶液可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或消毒液的雾团充满空间为度。作用30~60min 后,打开门窗通风,驱除空气中残留的消毒液的雾粒及气味。 3.注意事项同普通喷雾消毒法,特别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三、擦拭消毒法 指用布或其他擦拭物浸以消毒剂溶液,擦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家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玩具、器械、车辆和装备等物体表面,以及医院和实验室环境表面实施消毒处理。

2.使用要求消毒时,用干净的布或其他物品浸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拟消毒物品表面,作用至所用消毒剂要求的时间后,再用清水擦洗,去除残留消毒剂,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漂白等损坏作用。 3.注意事项 (1)不耐湿物品表面不能应用该方法实施消毒处理; (2)擦拭时应防止遗漏; (3)污物可导致消毒剂有效浓度下降,因此表面污物较多时,应适时更新消毒液,防止污物中的病原体对消毒剂溶液的污染。 四、浸泡消毒法 指将待消毒物品全部浸没于消毒剂溶液内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用于对耐湿器械、玻璃器皿、餐(饮)具、生活用具及衣物等实施消毒与灭菌。 2.使用要求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同时充满消毒剂溶液。消毒或灭菌至要求的作用时间,应及时取出消毒物品用清水或无菌水清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和管理体系,监测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指标和处置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和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参考该实施,2.规范性引用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而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均适用于本文件。3.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3.1学校系统中传染病的综合征监测,3.2学校中传染病的综合征预警,对学校传染病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判断,并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进行处理;3.3学校对传染病的症状监测负责人。类。3.3专职(兼职)人员,他们受过训练并有资格负责监视和报告每个班级的传染病症状。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 / T 772-2020,4.组织和管理体系4. 1.学校与校长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负责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人和类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员应按照GB 28932的规定,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员为班主任或教师。学校传染病流行状况报告员每学期应培训和评估班级

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和物品,个人防护设备等。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发烧,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由于温度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多的热量产生和减少的热量散发而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窝体温≥37.3℃;-咳嗽:由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耳廓上部,枕外突出线上部疼痛;-咽痛:由咽部疾病引起,但也由咽部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包括刺痛,钝痛,灼痛,钝痛,扩张性疼痛,跳跃性疼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腮腺肿大:在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打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部疼痛:剑突下突和耻骨联合之间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钝痛等。-腹泻:排便频率每天≥

家庭常用消毒方法

健康教育资料 家庭常用消毒知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家庭的消毒卫生,消毒剂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一些人对消毒剂的性能和危害不甚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达不到真正的消毒效果,甚至出现个别人误服误用消毒剂而出现意外伤害事例的发生。因此,开展家用消毒剂的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一、家庭消毒原则 1、一般情况下,家庭只需要清洁卫生,无须进行消毒; 当家中出现病人时,尤其是传染病病人时,或者外人来访后,才有必要进行消毒。 2、对于一般家庭,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应尽量选用物理消毒的方法,如蒸煮、暴晒。餐具消毒宜首选煮沸消毒,或者消毒柜。衣物、被褥主要采用在阳光下曝晒的方法。室内空气消毒主要采取定期开窗通风。洗手时,如果没有接触患者,使用普通肥皂和流动水即可。 3、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扶手、脚垫、水龙头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不要全房大面积喷洒消毒剂。 4、对于洗脸面盆和座便器,只需要对表面适量喷洒消毒,消毒后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否则会腐蚀管网;地漏及下水道,不

要专门加消毒剂消毒,因为对地漏或下水道消毒通常起不到消毒防病的目的,还会腐蚀管网,带来后患。 5、不要遗漏重点物品的消毒,如洗碗布,由于使用频繁,经常处于湿润状态,而且接触饭菜等有机物比较多,十分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因此应经常暴晒、煮沸消毒。 6.宠物的窝巢应经常进行消毒。 二、家庭用消毒剂选用原则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我国把消毒剂分为灭菌剂、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和低水平消毒剂。消毒剂杀菌能力越强,相应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强;一般家庭中没有病人时,也就没有很明显的致病微生物,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剂就可以了,如75%酒精,0.5%碘伏等。84消毒液为高水平消毒剂,由于浓度相对较低,为家庭常用消毒剂。 2.选择安全的消毒剂。“安全”至少包括三个含义:对人体健康安全,对消毒对象安全,对环境安全。绝大多数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均有程度不同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甚至造成急性中毒;有些消毒剂的氧化能力很强,会使金属腐蚀、橡胶老化、织物褪色,购买时应详细阅读说明书,重点了解注意事项的内容,根据需要消毒对象的特性选择消毒剂。为安全起见,甲醛、戊二醛、漂白粉、漂白粉精、优氯净、过氧乙酸、高浓度的过氧化氢不适宜家用。 3.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很多消毒剂不稳定,存放一定时期后,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一、消毒原则 1、目的疫点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疫点内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 2、消毒范围与对象疫点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性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 (1)、对呼吸道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 (2)、对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脊髓灰质炎、伤寒和副伤寒等只进行物表消毒。 (3)、对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在消毒的同时进行杀虫或/和灭鼠。 二、防护原则: 对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要戴口罩、穿隔离衣、高筒雨鞋、胶手套、防护眼镜。 对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要戴口罩、穿工作衣、胶手套、防护眼镜。

三、防护用品: 口罩、工作衣、隔离衣、工作帽、鞋套、高筒雨鞋、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四、消毒药械: 1、用具: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水桶、量杯、钢尺、记录表、笔、大胶袋、毛巾 2、手消毒剂:碘伏等 3、常用消毒剂:5%~10%次氯酸钠、漂精片、二氧化氯、来苏 4、杀虫剂:蚊虫驱避剂、敌敌畏、湨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五、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 1.5

病房及门诊常用消毒方法指南

病房及门诊常用消毒方法指南 除被朊毒体、气体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 械、物品外,任何物品消毒灭菌前均应充分清洗干净。清洗可采用流动 水冲洗,清洁剂去污,管道可采用酶制剂浸泡,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然后进行消毒或灭菌。 一、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1.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若 有污染应随时以清洁剂与水清洁。血压计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先用 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 250mg/L~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酒精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表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 选用 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250mg/L~500mg/L 或 0.1%的过氧乙酸浸泡30min 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2.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如开口器、舌钳子、压舌板等器具,用后 应先清洗去污,擦干,耐高温的器具开口器、舌钳子、压舌板可选择压 力蒸汽灭菌后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麻醉口罩、 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管道 与引流瓶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可清洁后浸泡在含氯消毒剂500mg/或 0.1%的过氧乙酸浸泡 30min 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4.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传染的病人污染的器具,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 分可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或2%戊二醛浸泡 10 小 时。非高度危险性物品,也可以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00mg/L 浸 泡或 0.2%~0.5%的过氧乙酸 30min~ 60min 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幼儿园消毒记录表

杨芬港镇第七小学幼儿园 消毒记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

杨七小学幼儿园卫生消毒制度 1、全体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掌握相关的卫生消毒知识。 2、全体教师要加强对儿童日常活动的健康观察,认真做好晨、午间检查工作,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处理 3、所有工作人员应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理发,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工作服要勤洗换,定期消毒。 4、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十分钟,室内外环境卫生、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周用%过氧乙酸溶液(按20—30毫升/m3药量,并关闭门窗三十分钟)或用%含氯消毒溶液做地面和物体表面喷雾消毒一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天一次。 5、物体表面消毒(桌椅,床头,把手,墙壁,木塑玩具等)每日用清水擦抹一次,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碘伏擦抹或喷雾消毒一次,铁制、皮毛、绒布玩教具,每周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夏季可暴晒。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天一次。 6、儿童被褥套每月拆洗一次,每周晾晒一次,衣物、床单、枕巾随脏随换,每周换洗一次。如发生肝炎、传染性皮肤病、蛔、蛲虫等要进行煮沸或高压消毒处理。 7、厕所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每周喷雾消毒一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日早晚各一次。 8、每人一套专用毛巾,口杯,餐具,每天洗净、消毒一次。(毛巾使用84消毒液消毒,口杯、餐具使用消毒柜消毒) 9、幼儿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洗手,每周剪指甲一次。 备注: 消毒常规:开窗通风,正确使用消毒剂,各种用具消毒及时、方法正确,强化餐、饮具消毒工作,指导幼儿正确洗手,做好详细记录。 处所和用品:室内室外、活动区、厕所、铁制、木制、绒毛、塑料玩具、桌椅、床柜、床上用品、衣物、餐饮用具、洗簌用具等。 消毒方法:紫外照射、曝晒、通风、药物喷洒或擦抹、药物擦抹或浸泡、拆洗换洗、高温蒸煮,消毒柜消毒、肥皂流水洗手等。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一:84消毒液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84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清洗时带好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此外在清洗一般物体表面时,与水(冷水)的配比为1:100,消毒时间约为20分钟,而且擦拭、喷洒、拖洗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 在用84清洗白色织物时,浓度要低,一般是1:160,配比好后将衣物放入水中,切不可将84消毒液直接倒在衣物上或用84消毒液清洗有色衣物,浸泡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即可,且在浸泡消毒后仍要用清水多次冲洗。 学校在除臭消毒时,清理下水管道、厨房水槽、沟渠、垃圾桶等,可直接倒入84消毒原液两瓶盖或者有原液喷洒在物品的表面,1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许多人正是忽略了清水二次清理这一步而导致84中的刺激性气味刺激了呼吸道,对人体造成了损伤。 学校可以借鉴医院清洗医院污染物品时配比为1:50,且消毒时间长至30分钟。在浸泡、喷洒消毒后用清水再清洗1-2遍洗净晾干。84消毒液使用后会残留在物体表面,挥发进入空气中,其刺激性气味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其中的氯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增大了致癌、致畸的风险,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医院在用84消毒液稀释液清扫完地面、扶手时,要再用清水擦拭2遍以防残留物对人体造成损害。

在使用84消毒液后,还要注意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尽快散尽残留的刺激性气味。在清理完器具用品后,最好在太阳下晾晒一会。 二、84消毒液使用不当的后果: 若家庭中在使用84消毒液后未进行二次清洗和通风,那么在吸入84消毒液挥发出来的气体后,机体可能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此时应将患者迅速的转往空气新鲜处,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再即刻联系就医。 有一则新闻,家住北京的王女士在清洁马桶时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一起倒入马桶中,结果在清洗一段时间后晕倒,被送入医院抢救。 只是清洗马桶,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因为洁厕灵的成分中含有盐酸,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的氯气。氯气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 三、注意事项: 大家切记不要将84消毒液与酸性清洁产品混用,在不了解产品的成分时,每次只使用一种清洁产品,确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危害人体。在储存酒精、84消毒液时,无论量多量少,切记不要二者混储,必须分开储存,并妥善保管,以免产生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84消毒液和酒精混合后

2017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表

附表1 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监督检查要点 一、基本情况 区机构名称 预防接种责任科室联系人联系电话 机构类别: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其他医院□社区中心□社区站□卫生院□ 其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 二、医疗机构(接种单位)检查项目 (一)疫苗接收、购进与分发 1、有产科,提供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是□否□ 2、提供第一类疫苗接种是□否□ 3、提供第二类疫苗接种是□否□ 4、第一类疫苗从区疾控接收,第二类疫苗由区疾控供应是□否□ 5、接收、购进疫苗时,索要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是□否□ 6、接收、购进时,曾遇到不能提供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疫苗是□否□ 6.1、若“是”,是否立即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是□否□ 7、曾有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经检验不符合标准、来源不明的疫苗是□否□7.1、若“是”,是否如实登记,并向所在地药监管理部门报告是□否□ 页脚内容- 1 -

8、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是□否□ (二)预防接种 9、开展预防接种经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是□否□ 10、接种人员持有上岗证是□否□ 11、在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是□否□ 12、接种前,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是□否□ 13、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填写接种记录,内容包括疫苗的品种、生产企业、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是□否□ 14、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区卫生主管部门和区疾控报告是□否□ 15、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是□否□ 三、疾控机构检查项目 1、按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控、接种单位是□否□ 2、区疾控在市级交易平台集中采购第二类疫苗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是□否□ 3、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是□否□ 4、接收、购进疫苗时,索要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是□否□ 5、接收、购进时,曾遇到不能提供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疫苗是□否□ 5.1、若“是”,是否立即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是□否□ 6、曾有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经检验不符合标准、来源不明的疫苗是□否□ 6.1若“是”,是否如实登记,并向所在地药监管理部门报告是□否□ 页脚内容- 2 -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ICS13.100 C 56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772—2020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yndromic surveillance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2020-07-28发布2020-07-28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欣、夏志伟、符筠、陶芳标、杨涵、秦冉、赵莹莹、华伟玉、甘亚弟。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普通高等学校可参照执行,学校教职员工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syndromic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明确诊断前能够指示学校传染病流行的学生相关症状信息,以便据此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 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syndromic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判定,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处置,从而早期发现、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 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 responsible person for syndromic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lass 经培训合格、负责各班级内传染病症状监测与报告的学校专(兼)职人员。 3.4 晨午(晚)检 morning/noon(evening) health che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