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

合集下载

近年来南通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南通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口 振 近 来南 地区 文 建 与 展 黄 平 年 通 的化 设 发
HUANG e —pn Zh n — ig
历 史 文化是 一 座城 市绵 延 传 承 和 积 淀 升华 的维
了历 史 文 化 的 奇 光 异 彩 , 到 世 人 的 普 遍 称 道 。 可 见 受
保 护 好历 史文 化遗 产 , 之 流传后 世 , 续 利用 , 文 使 永 是
系和纽 带 , 是 推 动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内在 动 既 力 , 是创 新 和弘扬 时代 先 进 文 化 的 重要 基 础 , 是 又 更 提升城 市 品位 、 示 城市 形象 和发 扬人 文精 神 的核心 展 要 素 。 当今 时 代 , 市 竞 争 、 域 竞 争 不 仅 体 现 在 物 城 区 质财 富 的生产 , 根 本更 深层 的是 体现 在文 化 和精神 更
州 、 锡 等 相 比历 史 不 太 长 、 色 不 明 显 , 文 资 源 总 无 特 人 量 偏 少 , 有 独 创 性 和 唯 一 性 的 不 多 。 然 而 , 通 却 具 南
是 中 国 近 代 博 物 馆 事 业 的 发 祥 地 。 1 0 年 , 代 伟 95 近
史文脉 , 留住 城 市 记 忆 , 人 们 生 存 发 展 的 心 理 需 求 , 是 也 是 当 代 人 对 祖 先 和 子 孙 的 责 任 。 世 界 上 许 多 城 市
在现代 化 建 设 中 , 采 取 严 格 措 施 保 护历 史 文 化 遗 都
大 的爱 国实业 家 、 育 家 、 会 活动 家 张 謇 先生 创 建 教 社
了 中 国 第 一 所 公 共 博 物 馆 — — 南 通 博 物 苑 , 此 揭 开 从 了 中 国 博 物 馆 事 业 的 辉 煌 篇 章 。 进 入 新 世 纪 以来 , 为 了 保 护 珍 贵 的 文 化 遗 产 , 通 市 委 、 政 府 和 各 有 关 南 市 部 门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 紧 围 绕 “ 海 文 化 ” 紧 江 、

“最后一堂课”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例谈中考语文试卷的育人渗透

“最后一堂课”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例谈中考语文试卷的育人渗透

“最后一堂课”: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例谈中考语文试卷的育人渗透葛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226001)摘要: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2020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学科育人:实施整体设计,明确育人主线;优化素材选择,彰显育人主旨;突出地方元素,注重育人情怀;精心设置问题,指向育人功能。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考;语文试卷;育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特征,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相应地,各地中考也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命题的方向。

中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上的“最后一堂课”。

中考育人,靠的是试卷命制,以试题引领学生,让学生在读题、答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语文中考更是如此,其育人特点是潜移默化、无痕渗透,这要求试题无论是在宏观定位上还是在微观表述上,都要真正指向立德树人。

近年来,南通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育人为要旨,在试题的结构布局、素材选取、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等方面注重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本文以2020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为例,阐述中考语文试卷如何进行育人渗透。

一、实施整体设计,明确育人主线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举国上下面临空前挑战。

防疫抗疫的过程,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关乎生命、责任、担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思考可以指向同一个话题——成长。

基于此,2020年的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以不同视角的“成长”为主题,实施整体设计。

江海文化在通州湾核心区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江海文化在通州湾核心区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2020·09南通位于江苏东部,江海交汇,风景秀丽,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

其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以及对区域发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典型缩影。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11月于南通考察时强调,要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通州湾海港,把通州湾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

2020年1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大通州湾”思维统筹推进全市域的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

基于国家、省、市对通州湾的战略发展定位,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已着手组织通州湾核心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一、江海文化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一)江海文化的内涵特征江海文化,是指生活在长江入海口的南通先民及其后人在该区域不断开拓发展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诸多研究学者已经习惯上将南通地域的文化概括为江海文化,这正如对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南京地区的金陵文化和苏锡常地区的吴地文化等进行的高度概括。

诸多国内学者对江海文化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和解析。

袁志冲指出南通江海汇聚的独特地理优势和南北文化交融的人文渊源孕育出开放包容的江海文化[1]。

黄鹤群指出江海平原受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的长期碰撞和交流,演变成如今多元、开放、包容、开拓的江海城市文化[2]。

李吉平指出江海文化在地域特质上体现为“江海门户、海纳百川”,在内涵上体现为“追江赶海、勇立潮头”,这种特质和内涵折射出新时期“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是江海文化的精髓[3]。

(二)江海文化的时代价值江海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其魅力非江苏其他地域所共有,国内诸多学者对于江海文化的时代价值生成从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研究。

陆晓云等将江海文化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进行研究,提出江海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路径[4]。

杜燕兵深入解读江海文化内涵特质并提取相关设计元素,提出构建全新南通品牌视觉形象的策略建议[5]。

通过对江海文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南通江海文化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广泛研究,相对成熟,而对江海文化的时代价值的研究,则略显不足,尤其对江海文化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还属空白,有进一步研究拓展的空间。

南通介绍与分析

南通介绍与分析
南通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 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 济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策略
南通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03
南通文化
文化特色
江海文化
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拥 有丰富的江海文化资源, 包括江海美食、江海风情 等。
建筑文化
南通拥有许多具有特色的 建筑,如南通博物苑、南 通钟楼等,这些建筑反映 了南通的建筑文化。
南通介绍与分析
目录
• 南通概况 • 南通经济 • 南通文化 • 南通环境 • 南通发展前景
01
南通概况
地理位置
南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 北翼,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 相望,北接盐城,西连泰州,南临长 江,与上海、南京等城市隔江相望。
南通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沿海经济带 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得天独 厚的区位优势。
政府支持
南通市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更加 优惠的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降低企业成 本,激发市场活力。
金融支持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 资渠道和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3
创新驱动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 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通的民间故事、民间音乐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通的宝贵精神财富。
04
南通环境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南通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临黄海,南濒长江, 与上海市隔江相望。
气候条件
南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光照充足。
自然资源
南通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石油、 天然气等,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

高职院校学报特色栏目构建——以《南通职业大学学报》为例

高职院校学报特色栏目构建——以《南通职业大学学报》为例

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报从无 到有、从少到多,在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转化、培 育学术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但高职院校学报多为综合性学报,加之 主办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有 欠缺,“全、散、小、弱 ”问 题 日 渐 突 出。 自 教 育 部 启 动高校“名刊工程”“名栏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学报 积极响应,寻求新的办刊路径,提高学术质量,其特 色栏目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汇聚地 域文化资源,聚焦地方文化建设,依托职业技能大赛, 紧跟职业教育发展热点,策划了《张謇与通商研究》 《数学与建模》《现代学徒制研究》等特色栏目,加强 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坚持开放式栏目共建之路,收到 一定的成效。《学报》在 2016年江苏省社科期刊质量 评估中名列同类期刊前茅,2015年、2017年连续获评 “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 2018年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特色栏目建设 奠定了刊物的学术基础,带动了刊物整体质量的提 升,为其跻身优秀方阵提供了重要支撑。
张謇是清末状元,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社 会活动家,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在家乡 南通创建的 “中 国 近 代 第 一 城 ”已 成 为 南 通 的 精 神 标杆与文化标识。研究张謇其人,挖掘其精神,弘扬 江海文化,是江海学界的责任与使命。在江海地域 经济社会发 展 中,以 张 謇 为 代 表 的 通 商 (南 通 商 界 精英的简称)已逾百万,跨越百余年历史,遍布百余 个国家和地区,表征了南通现象、南通精神和南通文 化。近年来,南通市政府着力打造以“强毅力行,通 达天下”为主旨的 “通商精神”和南通城市文化品 牌,举办世界通商大会,成立通商研究所(设于南通 职业大学),挂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

对南通人文的探讨

对南通人文的探讨

对南通人文的探讨作者:张晓波丁海璐李聪梁晓丁鑫吴烨铭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3期摘要:论文主要围绕南通的发展进程及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包括蓝印花布、戏剧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具体探究南通的人文风貌对江海文化的作用及影响,详细阐述江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文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南通,人文,发展前言: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南通人文艺术形成与发展,意义在于,让南通人民更加了解自己生长的环境,并且普及当地文化知识,同时让全国人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南通,对南通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这对研究江苏各地方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巨大价值。

有人说:“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衬衫、筋肉、和骨骼,而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灵魂。

”那么,对位于江苏省中东部的南通来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形成的地域文化俨然成为江海文化的代表。

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魅力所在。

独特的江海文化,造就了南通别具一格的光彩,并深深地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注意。

南通的江海风采除了包括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蕴含着自身的历史人文特点,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显得格外不同。

而南通人文在我看来主要通过历史体现出来,即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艺术等。

1、历史文化人物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除了三国名臣吕岱,宋代大儒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还有在戏剧曲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李渔、柳敬亭等南通先贤。

步入近代,大家对张骞、范伯子、韩紫石等一大批南通优秀实业家、文学家更是耳熟能详。

其中最著名应该就是张謇了。

张謇,清末民初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甲午战争失败,国家日渐衰败,为了主张“实业救国”,张謇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事业。

1899年,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大生一厂)在通州唐闸镇破土动工。

之后,张謇在海门,吕四交界处创办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来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

江苏省南通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详细解析完整版

江苏省南通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详细解析完整版

江苏省南通2020届中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1.宣传部门组织“00后看南通”活动。

你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活动。

“看南通历史,品江海文化”是“00后看南通”活动的第一条线路。

(1)第一站:狼山。

坐落于山顶的广教寺山门两侧有一副槛联,上联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领队问大家,下列哪一项作为下联最恰当( )A.极目远眺海阔天空B.举头四顾海阔天空C.极目远眺海天一色D.举头四顾海天一色(2)第二站:蓝印花布博物馆。

在这里,你了解到以下信息:南通是蓝印花布之乡。

“南通蓝卬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梦幻西游》电脑版创作方在实践“匠心传梦·非遗守护”计划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创作了一块以“飞天入梦”为主题的蓝印花布。

这次合作借助游戏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蓝印花布,也为传统匠人带去内容创作、技艺传承的新思路。

①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准备组织讨论会,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个讨论话题。

②小弘对组织讨论会有看法,他说:“不就是蓝加白,能做出什么花?我认为这个讨论会意义不大。

”你准备如何应对?二、阅读理解与欣赏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①清秋瑾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②已陷悲回首,汗马③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1904年赴日留学途中应日本人石井菊次郎要求所作。

②铜驼:借指国家。

③汗马:指为革命奔走的自己。

1.秋瑾在《满江红》中写道:“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本诗中与之表意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张謇精神的当代价值和传承路径

张謇精神的当代价值和传承路径

张謇精神的当代价值和传承路径胡梅;王晓燕【摘要】张謇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剖析出不同特质.其中,爱国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实干精神在当代仍有着重要的引领价值和实践价值.张謇精神的传承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展开,研究、宣传、教育和实践是最主要的途径.【期刊名称】《南通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张謇精神;指引价值;实践价值;传承路径【作者】胡梅;王晓燕【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南通226007;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7张謇精神是一个宏观的命题,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是张謇在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中所展现的态度、情操、风骨和追求,其中积极向上的、对后世有垂范作用的,都可以将之视作张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看张謇精神,可以剖析出张謇精神的不同特质。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而言,尤其需要关注张謇精神的如下特质:1.1 饱含忧患意识的爱国精神张謇所处的晚清已是“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1]24,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张謇忧国忧民、主张改良的爱国之情尤为强烈,“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1]24多年来接受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教育以及多灾多难的现实国情使张謇的心中忧愤难平。

“救亡、雪耻、强国”成了张謇的人生抱负,他办实业、兴教育、倡导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来实现他的爱国志向。

不少张謇研究专家和学者都专门论述过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章开沅《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张廷栖《张謇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唐文起《张謇爱国主义思想略论》、李明勋《弘扬张謇先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等。

1.2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张謇的创新求变精神具体体现在他创造的众多“全国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
南通市位于中国沿海的中部,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所辖启东市园陀角是长江、东海、黄海三水分界点。

海岸线长208公里,长江岸线168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江海城市之一。

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了南通市独特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孕育了南通精神。

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促进了江海经济发展。

而独特的江海区位和江海文化使南通这个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优势和灿烂光明的前景。

南通的江海地理、历史
南通这块大地的历史并不悠久。

五、六千年前,现在的南通除了如皋和海安的北部外,其它地区还都是茫茫的大海。

从汉代以后一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是南通地区主要的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大面积的沙洲涨淤后与陆地相连,到18-20世纪,又有一批沙洲连上大陆,这样就构成了南通区域的基本轮廓。

南通的形成主要是由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而形成的。

第一次是在汉代,在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

这次大并接使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直达今如东县长沙以东。

当年这里是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

第二次是在南北朝时,南通市区一带有一块沙洲,称壶豆洲,后又称之为胡逗洲。

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

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

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
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

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

第三次是在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

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称顾俊沙。

东洲与布洲是五代初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

东洲和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顾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

东布洲与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古称宋蓼角嘴,现在南通市的东部范围大体形成。

第四次是在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

18世纪中期建立海门直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并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到现在,南通的很多地名中仍然散发着海洋的气息,小的不说,单说南通六个县(市)的地名也多与江海有关:海安、海门直接带着“海”字,如皋的“皋”字,其意也是“水边”,等等。

事实上,南通的陆域一直都在不停地向东扩展之中,目前全市滩涂每年仍然在以20-30米的速度向东淤涨,使全市的陆域面积不断扩大。

在南通,长江和大海其实是很难分开的。

一方面在南通长江江面特别宽阔,最狭窄的地方也有4-5公里,最宽的地方超过了20公里,长江具有大海的波澜壮阔。

而且,南通段的长江同样有大海的潮汐涨落,有着很多和大海里同样的物种。

另一方面,南通段的长江是伴随着南通一起从大海中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长江就是大海,大海孕育了长江。

这种独特的地理、地貌就决定
了南通的江海文化的基本的性质。

南通的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
中国海洋文化具有5个特征,这就是外向性、兼容性、商业性、进取性、和平性,这些特征在南通的江海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和明显。

南通很难称得上历史悠久,因为她是一块新生的、仍然在不断成长的土地。

但是,南通的海洋文化历史是一直伴随着南通的成长的历史而成长的,资源丰富,独具特色。

2006年12月22日,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在第四届南通发展论坛上宣布,经过反复多次的收集筛选、座谈研讨、提炼整合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包容会通、敢为人先"为新时期南通精神的表述。

这8个字的“南通精神”既是现今南通人精神风貌的写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南通江海文化的历史沉淀。

历史上南通并不是一个繁荣、安逸、奢华的地方。

由于地处偏远,加上长江的阻隔,南通曾经被统治者用作流放囚犯的地方。

同时,一些穷困潦倒和由于种种原因而成为流亡者的人员也纷纷聚集到这个地方。

因此,南通是一个移民的地域,居民来自于全国四面八方。

早期的定居于南通的人主要从事晒盐、捕鱼这样非常艰苦、危险的工作。

随着陆域不断向大海扩展,南通开始了围垦和种植业的发展。

要在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存条件非常艰辛的情况下能够活下来,这就不得不依靠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的就是文化的表现。

南通是一个移民地区,作为南通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现在依然非常明显。

南通区域不大,但是十里不同俗,隔河(路)不同音的现象非常明显。

南通市有4种区别明显的方言,一个乡镇、甚至一个村的人说话互相听不懂的情况都非常普遍,这一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和睦相处,乃至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因为所
有的人都明白,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需要的正是人们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

这也就构成了南通精神中包容会通的基础。

要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是开拓创新的理念、精神和实践。

南通形成和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没有前人足迹的荒滩上不畏艰险地与恶劣自然和生存条件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

到了近代,以末代状元张謇先生为代表的南通杰出人士,在江海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把这种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到极致。

抛开张謇先生在南通创造的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戏剧学校等等壮举不说,单就开发近代海洋渔业而言,张謇先生的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是令人值得称道的。

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身为商部的头等顾问官张謇条陈商部,并奏清廷获准于沿海7省组织渔业公司,开发海洋渔业。

翌年,张謇在上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兼任经理。

同年,该公司将一艘在青岛捕鱼的德国500马力蒸汽机拖网渔轮购买过来,命名为“福海”号,为我国近代渔业史上的第一艘渔轮。

它在航行上不再依靠风力,生产操作上借助机械的传导,增大了网具,提高了捕捞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产安全。

“福海”号渔轮投入捕捞运转,成为中国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迈向渔业机械化的一个起点。

近现代渔业技术的兴起,主要表现为开始使用渔轮及与之相适应的渔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江海文化精神的体现。

弘扬江海文化,发扬南通精神
南通的发展过去是依靠江海,得益于江海;南通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江海。

南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弘扬江海文化,发扬、壮大充满江海文化内涵的南通精神,充分发挥南通的江海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